第二节
染色体疾病的诊断

(一)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病最常用、最经典的诊断方法是染色体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它是根据染色体的数目、结构和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征,并借助染色体分带技术对某一生物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比较、排序和编号。它以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用于各种不同类型样本的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外周血或骨髓;羊水或绒毛等胎儿附属物。染色体制片有多种显带技术,如G显带、R显带、Q显带等,目前我国常用的是G显带技术。
染色体重要的形态特征有:着丝粒的位置和相对长度,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短臂(p)和长臂(q),着丝粒的位置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精确测量。将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称为该细胞的核型(karyotype),一个细胞的核型一般可代表该个体的核型。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发生异常改变可导致染色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先天性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多发畸形等。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染色体异位、倒位、缺失、重复和环状染色体等。然而,染色体核型分析由于受技术条件和分辨率的限制,不能够检测出所有的染色体异常。对于无法培养的组织细胞或包括微重复和微缺失在内的小片段染色体异常,可根据不同情况借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进行诊断。
(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采用标记的寡聚核苷酸探针与变性后的染色体、细胞或组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显影,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近些年来,FISH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染色体数目及普通细胞遗传学方法不能确定的微小缺失和畸变的检测,以及异常染色体片段来源、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研究,该技术应用基因特异性的探针,更适用于特定基因的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