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干细胞治疗

一、干细胞的种类及其来源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能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细胞群。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 )(专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全能干细胞,而成体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干细胞的来源除了从胚胎组织分离获取之外,成体干细胞可从脐血、骨髓、外周血、胎盘组织、脂肪组织等获得。近几年,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目前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MSC在骨髓组织中的含量最为丰富,此外还存在于胎盘、羊水、脐静脉内皮下层、外周血、肝脏、脂肪、肌肉、皮肤等多种组织中。在不同诱导条件下,MSC可分化为软骨、骨、骨骼肌、肌腱、脂肪、神经及肾脏实质的细胞等,由于MSC较易于分离、培养和扩增,而且便于转基因操作,是目前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应用最多的细胞。
2006年日本科学家首先报道了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3/4、Sox2、Klf4和c-Myc)的组合转入已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而得到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随后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陆续发现其他方法同样也可以制造这种细胞。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明,iPSCs或许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此外,美国科学家利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将采自遗传病患者的皮肤细胞转变为iPSCs,这些细胞将会在建立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干细胞治疗遗传病的临床研究
干细胞治疗是用自体或异体来源的人干细胞经体外操作后输入人体,替代异常细胞或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正常的细胞组织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尤其是在再生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在遗传病的治疗方面也开展了一些临床研究。目前,已注册的干细胞治疗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试验有34项,其中20项是从近5年开始的,均处于1~2期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杜氏肌营养不良、肢带肌型营养不良、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严重的镰状红细胞病、血友病、慢性肉芽肿病、早期亨廷顿病、尿素循环障碍的遗传代谢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Wiskott-Aldrich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等。绝大多数治疗方案采用的是脐血或骨髓来源的MSC移植,少数治疗方案采用骨髓干细胞移植。一些研究已有初步的临床结果报道,主要涉及安全性和近期疗效。
随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临床日益广泛的应用,所带来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问题引起了业内外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规范和促进我国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同组织制定了《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5年8月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干细胞的临床研究进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的,旨在规范干细胞临床研究行为,保障受试者权益,促进干细胞研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