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多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儿童多动症主要包括了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父母可能深有体会,抚养一个这样的孩子,会给生活带来许多烦恼;更重要的是,会给孩子的成长道路带来阻碍,影响成材。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这些孩子的情况可能与你的孩子十分相似,他们都是我们临床看过的真实病例,通过这些孩子,让我们初步了解儿童多动症。
总说“不”的璐璐
璐璐是一个很可爱的七岁男孩,胖嘟嘟的脸上长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妈妈说平时别人对他说话他总是心不在焉,小时候还为此带他去检查过听力。他对大人的话很少放在心上,妈妈要他穿衣服或者收拾好玩具,必须不断地重复要求,有时候不得不亲自来帮他。在吃饭时或者看电视的时候他很难安静地坐下来,即使睡觉时也是翻来滚去的。他经常到处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大喊大叫,好像要把房顶掀起来一样。
璐璐的话特别多,平时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很喜欢插嘴,很难听别人把话讲完,以致小朋友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辣利婆”(多嘴多舌的意思)。
父母还注意到他做事之前常常不假思索。例如其他孩子正在玩游戏,他冲上去就要参加,而不管别人是否欢迎他。他指手画脚,擅自改变游戏规则,而当别人不服从他时就变得心烦意乱、怒气冲冲。做游戏时他会很活跃,总要插队争先,还说“你不行,看我的”。当游戏结束时,他不能很快安静下来。在人多的活动场所,他的情绪特别兴奋,有一次去参加小朋友的生日聚会,他兴奋、轻率、吵闹、指手画脚,显得比过生日的小朋友还要开心,以致被人误认为是他在过生日。
他对大多数的事情都漫不经心,除非看动画片才可以专注一阵。他很难集中精力听课,常常找其他同学说话,玩东西、胡乱涂鸦,甚至离开座位去摆弄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做作业对他是个沉重的负担,他总是拖拖拉拉,明明只有半小时的作业,他可以做2~3个小时,他告诉医生“我讨厌作业”。其实他完全有能力完成作业,却总是依赖父母,或抄同学的。有时他没做完的课堂作业,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又能很快完成。考试时容易的题目常常做错,难题反而做对了。
璐璐很容易生气、充满怨恨而且好斗,当父母阻止他做什么事时,他总是对着来:“不,我不管,我就要这样!”当妈妈要求他把脏衣服脱下来或者让他准备洗澡时,他总是噘着嘴,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说“不,我偏不去!”对老师的要求他也很反感,一次因为他上课说话,老师罚他站几分钟,当老师请他坐下时,他拒绝坐下,就这样一直站到下课。他的理由是:老师不公平,为什么不罚和我说话的那个同学?
璐璐很容易嫉妒其他的孩子,经常把自己没有的、别人的玩具拿回家。只要想要什么东西,他就不停地重复他的要求,如果父母不同意,他就发脾气、打滚,不达目的不罢休。每当和别人产生冲突,他总能找到别人不对的理由,认为别人先欺负他,批评他是不公平的。他已经失去了很多朋友,现在很少有人会邀请他去家里做客,父母担心他会失去所有的友谊。
璐璐是个早产儿,出生体重只有4斤8两,他体重增加较慢,学走路稍微延迟,开口说话的时间和一般的孩子差不多,没有得过严重疾病。4岁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发现他“不听指挥”,总是从其他的孩子那里抢玩具、乱扔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坐不住。可见,他现在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在幼儿园时就已经被注意到了。
当他们来就诊时,妈妈已经是绞尽脑汁了,驱铅、补锌……好像都没起到什么作用,亲子乐园也只产生了一点点效果。妈妈觉得作为一位母亲很失败,并且抱怨爸爸经常不在家,她感到无能为力,已经精疲力竭。爸爸说为璐璐的不良行为已经打过他多次,可是他伤还没好就忘了疼,屡教不改;并且爸爸认为璐璐的行为问题是由于妈妈迁就、退让、溺爱的结果。父母两人都感到由于孩子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夫妻关系,生孩子之前对于婚姻的憧憬只不过是个幻想。
璐璐的案例基本上概括了多动症的典型症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坚持完成一项任务,冲动而不能三思而后行,多动、坐立不安。像大多数的多动症儿童一样,璐璐的问题是出现在学龄前期,几年以后当他的行为问题影响到家庭以外的时候,才想到去寻求专业帮助(这个案例当中是影响了学校活动)。璐璐在多动症儿童当中相当具有代表性,因为他还表现出一些继发症状:对立、违抗以及对其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敌意行为。璐璐的诊断是:多动症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大概35%~65%来就诊的多动症患儿同时患有这种障碍。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瑞奇
瑞奇是一个11岁的五年级男孩,他是一个吵闹的、坐不住的孩子,下课时他总是在操场上跑来跑去,被老师形容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经常无故去推搡别人,在课间休息时威胁同学,蓄意破坏其他人的东西、扰乱别人的游戏、和同学打架……几乎每天老师都会向他的父母反映他寻衅滋事的行为,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往。他完不成课堂练习、不做或少做家庭作业,经常被留校。他说:“反正我是坏孩子,我就是不做作业,老师也拿我没办法”。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已经在一年级复读了一年,现在语文和算术勉强及格,在班上倒数第3名。
上五年级以来他的自尊心急剧下降,父母感到送他上学很难,他总是诉说头痛、肚子痛,很明显他是想待在家里。当面对一些最简单的题目却做不出来时,他委屈得眼泪汪汪。他经常敲打自己的头,说自己是“傻瓜、笨蛋”,恨自己,还几次说要自杀,“如果我死了,你们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了”。父母知道他的内心受到了伤害,但是又不能更多地信任他。父母跟老师的关系也弄得很紧张,老师认为是父母的纵容使瑞奇不爱学习、不求上进;妈妈则认为老师惩罚、指责过多,而鼓励和培养过少,老师苛刻的管束方法、缺乏原谅的态度是造成瑞奇自卑的主要原因。
在家族史方面,瑞奇的妈妈曾经患过抑郁症。
就诊时,他垂头丧气,声称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没有一个人爱我,”他哭着说,“我跌倒了他们都不扶我。”
与璐璐不同,瑞奇没有对立违抗障碍。然而,瑞奇遇到了正常年龄阶段所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看法,是在生活中重要人物(父母、老师、朋友)的外在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多动症儿童由于行为不恰当以及学习成绩不佳、伙伴关系不良、亲子关系紊乱,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批评与指责,这些负性评价与态度无疑对他们的自我意识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他们自尊心降低,自暴自弃,不再进取。就像其他多动症儿童一样,瑞奇的自尊心随着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以及与同学的关系日益恶化而开始下降,并且出现了抑郁的表现。瑞奇的诊断是:多动症合并抑郁症。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讲,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抑郁并不少见,他声称要自杀是比较极端的,要严加防范。
顽皮—对抗—叛逆的小驰
小驰首次来诊时仅8岁,因为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而由妈妈带来。妈妈介绍说,小驰从小聪明活泼,2岁时就会背唐诗,几乎没经过走的阶段就直接会跑,跌得鼻青脸肿的也不哭;3岁上幼儿园,老师根本管不住他,上课时经常跑出教室,有次上课时他去鱼池捞鱼,掉到鱼池里险些出事。上学后不能专心听讲,老师反映他连5分钟也坐不住,一时拿别人的文具,一时扯女同学的辫子,有时故意恶作剧发出怪声音,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下课后在走廊和同学打闹,常因此发生冲突,以致身上伤痕累累;放学后不知道老师教了什么、留了哪些作业,需要妈妈去问别的同学;学习成绩时好时差,进入3年级后,特别烦躁易怒,回家后不肯做家庭作业,嫌麻烦,父母教育他就顶嘴,老师批评他也无所谓。
小驰身体健康,很少生病。母亲怀孕、分娩均正常,1岁会走路、说话。
他的父亲是个生意人,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殴打妻子和孩子,据说他父亲幼时十分顽皮,3岁时曾把煤灰偷偷放到邻居的锅里,上树曾经跌断腿骨。
小驰在诊室里,一下跳到磅秤上,一下爬到医师的椅子上,妈妈回答什么他都要插嘴,请妈妈填量表,他非要抢过来填。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他说:“我讨厌老师,他总是向爸爸告状,爸爸就打我。”
4年后小驰因打伤老师而第二次来诊。
妈妈说,上次看病后,医师开了药物哌甲酯,但是小驰的爸爸坚决不让吃,说孩子不听话只有打,吃药会把人吃蠢。以后他的成绩每况愈下,经常是班上倒数2~3名。现在上初一,他的行为更加变本加厉,老师批评他,他认为老师对他不公平,对老师十分反感,上课时老师在台上讲课,他在台下评头品足,乱发议论,说老师普通话不标准,说老师穿凉鞋不穿袜子,是不尊重学生……一次他上课对老师吐口水,老师拉他去办公室,他竟然抄起簸箕将老师砍伤。学校打算开除他,他愤愤不平说一定要报复老师。我们给小驰开了药,进行了心理治疗,经与学校沟通,学校同意他继续上学。
1年后小驰因拦路抢劫被抓,妈妈来诊。
妈妈说,近半年小驰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去网吧,有时通宵不归,不愿意上学,妈妈只好用每天给2元钱来哄他上学,不料这事被爸爸发现了,爸爸把妈妈痛打一顿,当天小驰愤而离家出走,在网吧里待了3天,因为没有钱吃饭,去拦路抢劫,用砖头把过路人砸伤而被派出所抓获。
小驰的经历是典型的从多动症到对立违抗障碍,再发展到品行障碍的历程。其品行障碍的产生,除了与多动症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小驰爸爸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妈妈无原则的偏袒、退让,家庭关系不和睦,是小驰发展为品行障碍的促进因素。
以上这几个孩子都有多动症,但他们是各不相同的,在年龄、家庭方面不同,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共患不同的疾病,结局也有所不同。
我们来看看多动症的三个主要症状。
一、注意缺陷,坚持性差
经常听到父母和老师这样描述多动症儿童:“我的孩子总是心不在焉,根本就不能专心听讲”“他很难集中精力,很容易走神”“他不能独自完成作业,一定要有人守着才行”“他总是这件事还没做完就去搞另外一件了”“我的女儿经常丢三落四”“她好像总是在想入非非,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以上所有的表现都是注意力方面的问题,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存在以下缺陷:
1.注意的稳定性差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较长时间保持集中注意在某种事务上的时间。儿童注意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l岁半儿童对有兴趣的事务能集中注意5~8分钟,两岁能集中10~12分钟,7~10岁儿童一般可以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25分钟;青少年注意的稳定性一般可保持40分钟左右,到青年初期,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已接近成人。
多动症儿童注意稳定性差,研究多动症儿童注意问题的论文有几百篇,绝大多数研究都表明,在完成任务时,多动症儿童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的时间明显比同年龄正常儿童短。让我们来看一个科学实验:
研究者观察了18个患多动症和18个没有多动症(对照组)的儿童。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室内有各种玩具,让他们独自在游戏室里玩6分钟。研究者通过一面单向玻璃镜观察并记录儿童所玩的玩具个数和花在每一个玩具上的时间。结果发现,多动症儿童所玩的玩具数量是对照组的三倍,而花在每一个玩具上的时间则是对照组的一半。
很多父母反映“我的孩子看动画片或玩网络游戏时眼睛眨都不眨,可以聚精会神一两个小时,他应该没有注意力问题,只是不爱学习”。果真如此吗?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在玩快速的、高吸引力的、能够获得立即奖赏的游戏时能够保持注意力较长的时间,那是由于游戏、动画对注意力的要求很短,镜头经常2~3分钟就会变换,画面非常有刺激性。研究者比较多动症和对照组儿童在玩游戏时的表现,发现多动组比对照组儿童动作多、不安静,粗心大意,出差错多,因为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敏捷地控制目标的移动,经常鲁莽地让目标撞上障碍物而丢分。所以尽管多动症儿童在玩游戏时比做作业时精力会集中一些,活动会少一些,但是他们此时的行为表现仍然是不正常的,和正常儿童仍然有明显不同。
2.对无关事务缺乏抗干扰能力
当我们在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有时也会被其他事务所吸引,转过脸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但是正常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而将注意力转回来继续做原来的事,这叫做抗干扰能力。而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中断后往往难以继续注意以前的目标,因为他们不能够抗拒其他事务的干扰。有的孩子不能排除不重要的声音,例如在做作业时,邻居小孩的哭声、父母说话声、电话铃声都会影响他做作业;上课时,注意力会被马路上的汽车声、有人上楼梯的声音所吸引。有的孩子不能排除不重要的视觉信号,例如,早上起床,妈妈要孩子自己穿衣服,他在穿衣服时,看见了衣服上的足球图案,于是想到昨天踢球时足球沾上了泥巴,就找块抹布去擦足球,足球上的泥硬了,擦不下来,就去水龙头上洗抹布,发现水可以顺着抹布往下流,又去琢磨怎样让水流得细而连贯……等妈妈回来时,衣服还只穿了一半。这说明保持注意力也就是保持对一些无关刺激的抑制能力。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当电话铃响伴有灯光闪烁时,多动症和正常儿童都可能在做作业时抬起头来张望,但这两组儿童被这一事件所吸引的时间长短有显著不同:多动症儿童是18秒,而在正常儿童是5秒。这表明,正常儿童在分散注意力后,比多动症儿童更容易恢复到原来正在做的事情上。
保持注意力还需要阻止不重要的思维的闯入,有的孩子诉说在干一件事时,总是出现与任务无关的想法,有时同时来了2~3个想法,或者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这时候,他往往不关心周围发生了什么,这就给人一种很迷茫的样子。有时老师提问,他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父母反映,这些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叫他好像没听见一样,有人把这种状态叫做“白日梦”,其实质,是多动症儿童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想法,这也是他们做作业速度慢、经常出错的原因之一。
3.不喜欢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要求人们能够去做一些无趣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情,例如:听一场冗长的报告,阅读难懂的说明书,花大精力去完成一项繁琐的工程设计,这的确令人厌烦,但是我们明白这是必须做的,就会耐下心来坚持做完。多动症儿童很难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让他们去从事那些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事情,他的感受就像我们听冗长的报告一样困难。
在学生阶段,最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事情就是做作业了,有位妈妈这样形容孩子:“他苦着脸,在桌上写两道题、趴在地上写两道题、爬上床靠在被子上写两道题,头顶着墙写两道题……,别人一小时完成的作业他要磨蹭2~3小时”。多动症儿童会花最小的努力和最少的时间来完成枯燥、无趣的作业,草草做完后不愿意再去检查、发现错误并更正。因为没有耐心,他们常常“偷工减料”,少做或不做作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老师给多动症孩子增加额外的作业是不明智的。
不仅是做作业,在玩的时候他们也不能专心。人们常常看到多动症孩子把玩具摊得满地都是,实际上是他玩积木还没玩完,又想玩拼图,所以就把积木胡乱扔在那里,不一会儿,又厌烦了拼图,转而开始踢球……,结果,没有一个游戏是有始有终的。
4.容易分心
父母和老师经常说多动症儿童容易分心,就像小猫钓鱼故事中那个不专心的小猫,明明它是去钓鱼,结果却跑去捉蝴蝶,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为什么多动症儿童容易分心呢?
研究发现他们具有寻求新奇的特点,多动症孩子在婴儿期就喜欢探究新奇的、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不管有没有危险都要去拿,不管能不能吃都往嘴里放。这些儿童很容易对正在从事的事情感到厌倦或者失去兴趣,这就导致他们去寻找更有趣、更刺激的事情。以往认为多动症儿童容易被其他东西分散注意力,但可使用传统的方法把引起分心的东西拿走,实际上并不奏效;而增加刺激性、新奇性,例如增加作业材料的颜色、声音,却可以使多动症儿童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减少错误。因此,在帮助多动症儿童提高注意力时,应该在其活动、任务中增加新奇性、趣味性。
二、活动过度,反应性增高
“他一分钟也安静不下来”“他经常爬上爬下,动个不停,像上了发条似的”“他手脚不停,见什么都要摸一下,踢一脚”“玩的时候都不能安静”“说话太多,经常吵闹”。
这种过度活动是多动症的第二个特点,表现为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不安静、烦躁、过分的活动,以及话多。下面的研究结果证明多动症儿童比正常儿童活动更多:
1.运动量大
研究者使用仪器测量儿童运动量的多少。
1983年,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特制的类似手表的装置-体动记录仪,用来记录儿童的行为或动作。实验时,孩子们戴上这个手表,经过一周时间,发现多动症男孩明显比对照组男孩活动量大,两组间的差别在学校表现方面最为突出。
在一项研究中,让多动症儿童和对照组儿童进入一个房间自由活动,通过单向玻璃镜观察他们的活动情况。发现多动症儿童在房间走来走去的时间比对照组儿童多8倍,运动手臂的次数多2倍,动腿的次数多4倍,在看电视片时不安静的时间多4倍。当进行心理测验时身体扭动、做小动作的次数也比正常儿童多4倍。
多动症儿童不能按照要求控制多动行为,对他们的成长有诸多不利。幼儿时期,过分好动,不好管理,会弄得父母急躁、不耐烦,父母常常使用惩罚的办法想管住他,在早期就影响了亲子关系;上幼儿园后,由于总是跑来跑去,坐不下来,无法学习知识;上学后,上课不安静,做小动作,玩文具书本,干扰邻座同学,弄出噪声,下课后在教室内外与同学追追打打、高声叫喊,影响学校秩序;而且会造成和同学的冲突。晚上让这些孩子上床睡觉也有很多困难,他们磨磨蹭蹭,不肯按时就寝,在睡眠中也不安稳,表现为频繁翻身,从床的这一头滚到那一头,早上起床时却起不来,感到疲乏。
2.话多
多动症儿童不仅身体运动多,话也特别多,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课堂上和旁边的同学说话,在老师讲课时插嘴;下课了喜欢大声喧哗。而且好争吵,很难静下来倾听别人的谈话。
研究者把两组儿童和母亲间的对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进行比较,发现多动症儿童说话量比对照组多20%。而且多动症的母亲说话也比正常儿童的母亲多,多动症的母亲多说的话是对孩子过多说话的回答和对他的管教。
3.反应性增高
对多动症儿童的观察发现,多动症儿童对发生在周围的任何事都做出反应,例如,看见一个小虫就要去踩,同学碰了他一下就要反击,这些行为出现得很快、很激烈、不假思索,有人用“高反应性”来概括这种行为,就像拍皮球,多动症儿童拍球出手快、用力大,以致球弹起过高,失误更多。从某种意义来说,多动症过高的活动水平是他们过高反应水平的结果。
三、情绪急躁、莽撞冲动
冲动性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
1.情绪急躁、感情用事
多动症儿童情绪急躁,容易激惹,不能理性地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做事常受冲动情绪的驱动。
开学第一天,小威向老师保证,一定要遵守纪律,争当三好学生。课间休息,他想去帮老师擦黑板,大全的腿伸在走道上,绊了他一下,他立即回头踹了大全一脚,两人争吵起来,他把大全的书包扔下楼、把他的书桌掀倒,老师来劝他,抓住他的胳膊,他说老师掐了他,愤怒万分,冲向栏杆要跳楼……
当遇到一个特殊事件,大多数人能通过自己的思维、用一定的时间把获得的信息分成两部分:本人对事件的看法和事件的本质,即客观事实,然后排除感情因素,不掺杂个人偏见,客观地处理这个问题。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曾面临这种情形,大多数情况下有能力做到抑制和延迟对冲动的反应。正常儿童进行自我控制是通过将情感内化而实现的。在幼儿期,感情完全外露,不高兴就哭,以后逐渐学会将感情内化,抑制感情的公开表露,到学龄期,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可以做到在学校不哭。这时情感反应是存在的,只是抑制了公开表露。正常人在表露感情之前,会根据情境去选择表达方式,这是因为人们具备了体察自己的情感、节制情感和改变情感的能力。多动症儿童难以适应社会所要求的冷静、客观地处理事情,是由于他们常常被刺激的即刻反应所左右,没有时间将情感与客观事实分离开来,导致行为的失控。
2.做事冲动,不顾后果
多动症儿童经常和同伴发生冲突、违反纪律和规则,容易发生意外,这些都与冲动有关。
小卫,11岁,他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被同学激怒,不假思索地追打他人,致使同学受伤。为此,学校已经给了他警告处分,并告之再出现类似事件就会开除他。他也知道自己打人不对,多次保证再也不打人了,可是却屡教不改。他告诉我们,当被同学撞了一下或踩了一脚,只感到愤怒,一股热气往头上冲,根本来不及想老师的教导和打人的危害性。
当遇到一件事,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个原始反应,这个最初的反应是受原始情绪支配,往往是不理智的。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审时度势,抑制自己的原始冲动,选择理智的对策。多动症儿童的显著特征在于不能抑制对事件的原始反应,当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往往做出冲动反应,例如大发雷霆,出口伤人;甚至大打出手、违纪违规。多动症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因为他反应太快,来不及回顾自己过去的教训,预测未来的后果,用以控制现在的行为。
下课了,姗姗箭一般冲出教室,跑向单杠,奋力地爬上去,一个回环动作还没做完,就倒栽葱摔到地上。她的理想是要当奥运冠军。老师说,姗姗从单杠掉下来已经不下10次,有一次还发生了“脑震荡”,可是老师一没注意,她又攀爬上去了。
多动症的冲动性常表现为行为莽撞,带有冒险性。他们不会预先考虑某个行为可能带来的危险,所以他们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出事故、闯祸。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发生严重意外事故是正常儿童的3倍。在需要外科缝合、住院的儿童中,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是正常儿童的2倍。国外对交通事故的调查显示,有多动症的青少年发生交通事故是正常青少年的4倍,在两年的驾驶经历中因为超速、违规停车收到的罚单也是正常青少年的4倍。
小强4岁,上幼儿园后经常和小朋友抢玩具,只要是新奇的、自己没有的东西,他就要先玩,如果别人不给,他就抓人、打人。他常常随便把小朋友的玩具据为己有,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喜欢”。
有人认为这些孩子天生“自私”,“道德品质有问题”。这种看法对多动症孩子是不公平的。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之所以打架、冒险、抢别人东西,是因为他们不能抵制诱惑、控制欲望。人生路上充满了诱惑,它会使人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欲望是原始的,自制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抵御引诱的有力武器。当欲望和自控之间发生冲突时,多动症孩子往往选择前者。多动症孩子从幼儿期随便把小朋友的玩具据为己有,到在教室里翻同学的文具盒拿走自己喜欢的橡皮,最后发展为私自拿亲戚的钱、拿同学的钱、拿超市的物品,都是由于强烈的、无法控制的欲望。多动症青少年吸烟、喝酒、吸毒,随便和异性发生性关系,同样是由于在诱惑之下缺乏控制能力。
老师觉得上课林林插嘴很扰乱课堂纪律,例如:老师问“10减7……”题目还没说完,林林就抢着回答“等于3”,实际上老师要继续说“再加6等于几”,林林抢答的结果为“错”;体操比赛他擅自离开队伍,害得全班被扣分;春游时,他不顾禁令跑到河边去捞鱼……;他经常做出这样、那样违反纪律的事,老师说他脑子里好像从来没有纪律的概念。
人们在考虑做一件事时,有一种“内部语言”在指挥着自己,对照社会规则,确定这件事该不该做,怎么做。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把父母、老师教导的纪律、规则“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用“内部语言”指导行动。多动症儿童在遵从规则和指令方面的困难与“内部语言”发育不完善有关,他们没有把社会规则“内化”,变成自己的行动准则,一切都凭一时兴起的念头行事、所以总是违纪违规。
3.立即满足、不能等待
这些孩子非常急躁,有要求立即就要得到满足。
东东的妈妈经常抱怨他“想要什么立即就要得到”,如果妈妈答应星期天带他去动物园,他在等待的过程中会极度纠缠父母,提各种要求,弄得父母烦恼不堪。他特别缺乏耐心,在游乐场玩“飞象”需要排队等待,他急得跳来跳去、又吵又闹。
研究者让多动症孩子和对照组孩子做一些数学题,告诉他们如果完成题目,将立刻得到一个小玩具,结果两组都完成了相同数目的题目。然后让这些孩子在两个任务中做出选择:可以做10道题目得到一个小玩具,或者做20道题目得到一个大玩具,但要两天后才能拿到这个大玩具。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多动症儿童选择了前者,而正常儿童则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这两个例子说明多动症儿童“延迟满足”缺陷。刚出世的孩子是随心所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能够抵制眼前的、有吸引力的事务而去追求更长远的结果。例如妈妈说“听话,别吵,去那边玩积木,等会儿妈妈给你买糖吃”,正常孩子就会自己去玩,不干扰妈妈做事,他们会在内心告诉自己听妈妈的话的重要性,等待妈妈的奖励。对于一个成熟的孩子,延迟的奖赏会更有吸引力,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选择立刻得到一些小的奖励。但多动症儿童需要立即的满足,不能等待,这种缺陷使他们“短视”,只顾眼前,不能展望未来。
特别提示
儿童多动症的三大主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情绪和认知,其核心问题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学上叫做抑制能力缺陷。由于缺乏自控,导致学习问题、遵守纪律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使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