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肺与肝
一、生理联系
1.经气相通
手太阴肺经与足厥阴肝经有着密切联系,肺经为经气流注之始端,肝经为经气流注之终端,两经直接交接,气血由肝经复入手太阴肺经,循环往复而不已。《灵枢·经脉》里提到:“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又肺之经络散于两胁,《灵枢·经筋》曰:“手太阴之筋……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2.共主气机升降
肝属木,木性升散条达,以升为常。如《黄帝素问直解》中云:“肝主春木,有生阳渐长之机。”而肺属金,其性肃降,以降为顺。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肺之令主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
因此,肝居下焦,乃阴中之阳脏,木气升发,才能疏泄营血,使之升发至心肺并上循头面,周流全身;肺位于上焦,系阳中之阴脏,其气肃降,才能使呼吸之清气及由脾上输的精微物质敷布全身,下及肝肾。肝之正常升发,肺之正常肃降,左升右降实有关乎人身气机的升降运动。肝升肺降如此周转运行,促进着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生理活动。正如叶桂指出:“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
3.共主津液、血液的调畅
在水液代谢上,肺主行水,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气的肃降可使上焦的水液源源下输,直至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乃水之上源。而肝主疏泄,通利三焦,能够促进水液正常代谢。若肝之功能失常,影响了肝调节人体阴液的作用,则可出现肝阴失养,肝阳上亢,化而为火,肺津被伤,肺燥而金鸣等异常。
在血液代谢上,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肝主藏血,能够调节血量。肺主气,其性肃降;肝藏血,其性升发;肺气的肃降可使心血归藏于肝,而肝体阴而用阳,肝得滋养,则可制约涵养肝阳,使肝阳不亢。肺主治节周身之气,肝司调节全身之血;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需靠血的濡养,而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之功又赖气的推动。人之周身气血流行,实赖肝肺气机调畅。肝肺二脏,一升一降,一温一凉,一主血一主气,对人身气血调畅至关重要。总之,维持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依赖心所主,但又需要肺主气、主治节与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协助。
二、病理相关性
病理上,肺肝相关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升降失常,这种升降失常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以下两种病情情况:
第一种病理状态为肝郁化火,气火上逆,灼伤肺阴,可致肃降失常,出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咳逆上气、胸痛、少痰,甚则咯血等症,称作“肝火犯肺”或“木火刑金”。这类情况可见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治宜清肝泻肺,配合清肃肺金的药物,如黛蛤散、泻白散等方药,即所谓“佐金平木”。
第二种病理状态为肺失清肃,燥热内盛,过制肝升,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咳嗽的同时,表现为出现顿咳不断、胸胁胀痛、情志不舒等症。但单纯由肺形成的肝病并不多见。金不克木当为肺虚而引起肝旺,临床上亦比较少见。根据五行学说,肺金可克肝木,但在具体的临床上,却以木火刑金更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