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重视风邪为病
晁恩祥教授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基础及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根据肺系疾病的发病特点,首创了重视风邪为病,从风论治风咳、风哮的学术思想。以“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气道挛急”等为基本病因病机,提出应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降气平喘”之法治疗风咳、风哮等肺系疾病的独特方法,取得临床显著疗效。
一、从风论治风咳
早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季夏行春令……国多风欬”的记载;其中的“欬”,亦作咳。《诸病源候论》论述了十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之后才是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等。后世《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亦云:“一曰风嗽,风乘肺也。其脉浮,必兼鼻塞,流涕声重,口干喉痒,憎寒发热,自汗恶风,烦躁,语未竟而咳。”可见早有论述何为风咳,“风为六淫之首”,外感咳嗽风为先导而夹寒、热、燥,这在临床中很常见。
而近年来一些专著对咳嗽大都尊崇《景岳全书》的意见,以外感、内伤咳嗽来分证施治。晁恩祥教授在临床诊疗中观察认为古人曾经提到的“风咳”有其独到之处,应当大力挖掘。它不同于风寒、风热或风燥,具有比较平和的一些临床表现,具有风证的独特表现。“风咳”乃以咳嗽为主,但多无痰或少痰,咳嗽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干咳可以突然发作,出现阵咳、顿咳甚至呛咳,有时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刺激性、挛急性咳嗽,常伴有鼻塞、流涕、鼻痒,有时咽与气管部位痒感,痒即引发咳嗽不断,有时会有过敏因素,冷风、异味、油烟、污浊空气易于诱发,有时会有气道高敏或气道高反应性。《医学心悟·咳嗽》所提“肺体属金……非叩不鸣”,充分体现了风邪伏肺之状。这类咳嗽在应用一般温肺散寒、清肺泄热、解毒止咳等治疗方法时常难以收效。这种急迫、突发、变化莫测的咳嗽、咽痒,具有风之特点,反映了“风之善行数变”“风性挛急”“风盛则动”的发病特点,又因“风为百病之长”,因而风咳的出现也是必然的。
根据辨证论治中“有是证用是药”,既然病因病机以及表现系以“风”为特点,就决定了“从风论治”的治疗思路。主症属风证,便用“疏风宣肺、缓急止咳利咽”之法。其主方则有炙麻黄、苏叶、蝉蜕、地龙等疏风宣肺之品,也有宣肺止咳之紫菀、款冬花、百部、杏仁、炙枇杷叶、桔梗等药,而五味子、苏子、地龙、牛蒡子或临床时选用罂粟壳(不可久服)等常有缓急、舒缓气道之功。以达到治疗咽痒、气道敏感之效。清代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指出“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则为其意。但兼寒、兼热者亦有,临床加减,因寒者可加荆芥、防风、细辛、桂枝;兼热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兼痰者可加橘红、金荞麦:兼燥者亦可加沙参、麦冬等。
二、从风论治哮病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有外感六淫、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支气管哮喘也不例外。对于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传统观点多认为由于宿痰伏肺,成为潜在“宿根”,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而发作。其发作期又有寒哮、热哮之别,缓解期有肺、脾、肾虚之分。
晁恩祥教授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哮病在临床上仅借痰之寒、热而鉴,是非常不全面的。有不少因过敏因素引发,“痰”象并不明显而只见哮喘者,从痰论治效果不好。此类哮病临床上“风”象突出,故当称“风哮”。晁老查阅大量古籍文献和西医学对哮喘认识的不断研究和更新分析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哮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其病因是“风邪”为患。并创造性地总结了该病的病机是“风邪袭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在国内首先创立了“从风论治”哮病的学说,并将哮病与西医之支气管哮喘相链接,从症状学、病因病机证候学、理法方药、证治规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
其理论根据源于《黄帝内经》“风者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之说。晁恩祥教授对其加以发挥,认为:风性轻扬,善侵于上,风盛则挛急。哮病的临床特点亦是发病突然,发作前多有鼻、咽发痒,喷嚏、胸闷等先兆症状,而后气道挛急,患者突感胸闷窒息,哮喘迅即发作,呼吸气促困难,张口抬肩,甚则面青肢冷等,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其过程完全体现了“风邪”致病之特点。因此,风邪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此风邪包括外风和内风两个方面。《症因脉治·痰症论》所说“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里,内外熏蒸”。痰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又可碍肺之宣降,气之升降。“风盛则挛急”,风痰相搏,内阻于肺与气道,致使气道挛急,肺管不利而发哮病。晁老指出:挛急是哮喘发病的重要方面,哮病的病理因素重于痰,所谓“夙根”即旧病之根。哮喘病言及“伏痰”,即痰液伏于气道,导致壅滞不畅,狭窄挛急。痰气搏结是其机理:无论是痰液,还是风邪,或风寒邪气,均可导致气道壅塞,肺气失宣,伏痰引动,气机不畅而成其病机内容。哮病病位在肺和气道,且关系肺与肾。血瘀作为痰气交阻病理基础上继发的病理因素,贯穿本病的始终。
晁恩祥教授提出,风哮临床特点为发作突然,常有过敏因素,见有咽痒、鼻痒、气道挛急等风的特点,无明显的寒、热、痰的表现。其典型的证候有如下特点:发作前多有鼻、咽及气道发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这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的特点相符合。突然发作,多有过敏史和致敏源接触史,如花粉、异味、饮食不当等。发时喉中不利,喘鸣如水鸡声,喘促气急,胸中憋而不畅,气不得续,夜不得卧,伴微咳,痰少而黏,夜重日轻;多有哮喘、湿疹、荨麻疹家族病史;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春冬季节,而春季在五脏中对应于肝,在六气对应于风;发病迅速,骤发骤止,反复发作,气道高反应性,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
晁恩祥教授指出祛风解痉法是治疗风哮的根本治法,并独创了“疏风宣肺、缓急解痉、降气平喘”法。清代蒋宝素在《问斋医案》曰“哮喘屡发,发时以散风为主”;沈金鳌有“哮之一症……治须表散”的说法。祛风解痉法是针对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表现的“风邪犯肺,气道挛急”的病机设定,属于治标、治肺之法。并根据此法制订了具有祛风解痉、宣肺化痰平喘作用的黄龙疏喘汤,其主要药物有:麻黄、杏仁、地龙、白果、苏子、白芍、石菖蒲等。方中麻黄辛温,疏风散寒,宣肺平喘,宣中有降。地龙咸寒泄降,息风解痉定喘。麻黄与地龙相伍,一温一寒,一宣一降,相得益彰,皆为治疗哮喘的要药。苏子辛温入肺,善于下气消痰;蝉蜕性味甘寒,体轻性浮,能入肺经,宣肺定痉,与麻黄、地龙相伍,以增强解痉之力;白果甘苦涩,有敛肺气、定喘嗽之功;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的功效。《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配伍酸温的五味子及苦酸微寒的白芍,《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酸收的五味子、白芍与辛散的麻黄、苏子相配伍,不但不产生敛邪之弊,而且既可制约麻黄等的辛散之性,又可甘酸配伍,解除痉挛,同时通过一酸一敛的相反相成,促进肺气的宣通。诸药合用,辛温宣肺,疏风解痉,通窍降气平喘,使风散挛消,肺气得以宣降,哮喘自平。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祛风解痉法能改善肺功能,降低易感性,降低呼吸道阻力,并能改善微循环,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药效学的研究机制证明,祛风解痉法具有拮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对平滑肌的收缩,对大鼠卵蛋白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增强呼吸道的排泄酚红作用。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证明,具有疏风作用的许多药物,都有调节免疫作用,改善机体的体质,还有抗过敏、消炎、降低其易感性的效果。解痉亦有缓解气道挛急的作用,同时具有平喘、祛痰、止咳的效果。如麻黄碱、杏仁、地龙均有缓解、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等。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重视以风邪为病,善用“风药”,创立了从风论治风咳、风哮的思路和“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疏风宣肺,解痉平喘”的治疗大法堪称一绝,受到业界认同,应大力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