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认识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高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一个问题,是鸦片战争以降的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逐步恢复。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时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有着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理论创新的深切呼唤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全面的、均衡的、高质量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虽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当前,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在此背景下,面对文化日益成为当今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情况,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里,他强调的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指出要高扬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里,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要前提的高度进行论述,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进一步强调,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囊括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关系、发展途径等方方面面,为新时期文化建设和发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在2014年两会上他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在2014年底视察澳门大学时又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17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继续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中强调的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既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更是指中华文化独特创造的当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总书记对“四个自信”的表述是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这“四个自信”充分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信心,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是指导我们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力指引和理论依据。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生成机制,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自信思想,认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必然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历史性课题,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解决这个历史性课题,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铩羽而归。历史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曾经,经济基础一穷二白;曾经,国家命运濒临绝境;曾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曾经,“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在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面前,我们党从50多名党员、力量微薄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执政60多年的执政党;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贫穷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我们开辟未来,通向光明之路。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发展路径的牵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行动规范的保障,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强大力量的激励。我们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来高举、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科学理论来运用、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共计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从1.8%上升为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万众一心、及时高效;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依然挺立,“风景独好”!从国内来说,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国际来说,中国表现突出,优势明显。短短40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遗憾化作历史云烟;留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这些伟大成就,连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西方国家执政当局、新闻媒体和学者,都不得不给予认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在苏东剧变时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终结了,共产主义失败了,自由主义胜利了!该理论提出后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还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畅销书。而这些年,福山改口了!2009年9月,福山在接受日本《中央公论》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表明,西方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2010年12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他说:“这些年中国作为大国所进行的外交努力和承担的国际责任,让任何人都不能忽视中国的发展。”2011年1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福山《美国民主没什么可教给中国的》一文指出,“美国人以宪法的制衡原则为豪……这种体制确保了个人自由和私营部门充满生机,但现在却变得两极分化、思想僵化”。与此相反,“中国的政治体制最重要的优点就是能够迅速做出众多复杂的决定,而且决策的结果还不错,至少在经济政策方面如此”。他还在美国《外交》2011年5月发表文章指出,“美国版本的资本主义即使没有完全丧失信誉,最起码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从20多年前的唯我独尊,到近些年来的放下身段,是什么让一个国际知名学者不顾自己昔日的辉煌,修正了自己的理论呢?是什么让他转而称赞“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呢?那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是取得成就的根本保障。伟大成就的取得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文化因素绝对不容忽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所取得的成就,更要分析和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根基。
取得伟大成就,并不意味着就必然有文化自信了。拿利比亚大撤侨来说,利比亚发生内乱之后,中国政府用了不到20天时间撤了35000多人,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国力确实增强了,展示了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海外利益拓展过程中存在的文化硬伤!为什么一乱起来就对华人打砸抢烧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没有较好地融入当地,没有得到较好认同,文化的影响力相对弱小。总之,国家硬实力不等于软实力,要将硬实力自信转化为软实力自信,尤其是转化为文化自信。可以说,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信有待进一步升华和凝炼为文化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深刻感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先进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民族性,它植根于中国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二是具有科学性,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潮流;三是具有群众性,它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由群众创造并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四是具有时代性,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它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五是具有实践性,它来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并指导这一实践;六是具有开放性,它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具有腐朽、没落的一面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富有朝气、蓬勃向上、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超越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局限,致力于破解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它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有利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等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支撑和引领下,我们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四)解决新时期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思想基础
当前,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与考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归纳为八个主要方面: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升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极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间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这八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主流价值有待进一步彰显。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新的价值观念,如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等。这其中就蕴含着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但是这些主流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彰显,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如部分高校社科、思政等专业萎缩、生源缺乏,传统主流媒体被边缘化等。同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相互交织。有学者提出,当代中国主要存在八种社会思潮,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有权威网站调查显示,这几种社会思潮中,除了我们所大力倡导的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外,其他这些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关注度和影响力,都是需要我们注重反思和批判的。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体现在经济领域,市场交易成本很高;体现在网络,谣言满天飞;体现在高校,学术成果造假严重。诸如此类的思潮多元并存,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鱼龙混杂,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大行其道。这就使得主流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有待进一步彰显。
二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够发达。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横向比起来,依然欠发达。从文化事业方面来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很大。从文化产业方面来讲,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缺乏精品力作。拿我国文化产业GDP贡献率来说,虽然这两年逐步增加到4%左右,但是跟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
三是外来文化对我侵蚀严重。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间不同的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竞争较量,某些国家高举所谓“普世价值”的大旗,企图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不遗余力地发动“价值观战争”,对别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诋毁、渗透与打压,中国则成为近年来他们推行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这种文化上的侵蚀,往往并不是大张旗鼓地、赤裸裸地,而是“温文尔雅”、潜移默化地。如体现在吃穿住行用中,体现在节日文化中。拿美国来说,就企图通过推行“三片”(即大片、薯片、芯片)战略、“政治文化转基因”战略,对我国搞文化和价值观渗透。
四是文化“走出去”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中国文化贸易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份额较低,远远低于美欧国家,甚至连日韩都不如。数据显示,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全世界每100本图书中的85本、每100小时音像制品中的74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数量占全球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另一方面,走出去的文化总体上层次不是很高,核心价值彰显不够。近些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器物和行为文化方面。戏曲、武术等,基本属于平面维度的文化。即使是一些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的中国电影,其主题和基本内容虽然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但远远没能反映真实的面貌。
放眼全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文化在各国交流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出。当前中国,正处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民族意志和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自序》中就指出:“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春秋时期的《墨子·亲士》中也记载了“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的情形。可以说,先贤们均强调了自信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从国内来说,主导和引领多元文化发展,共铸人民精神家园,离不开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离不开文化自信。从国际来说,抵御外来文化侵蚀和演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离不开文化自信。要真懂、真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首先要真信。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延续、经久不断的根本特质,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首先,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文化直接与经济相结合,通过文化产业发展直接带动、融入和促进经济发展;二、通过文化事业的引导、保障和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整个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为了提升经济竞争力,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低碳产业。近些年来,我国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利用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丰富资源,大力鼓励文化领域的创意、创新和创造,不断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品牌,文化产业产值连年高速增长,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其次,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它有利于全体公民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思想基础、智力支持、精神支撑和文化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各方面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定是一个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近些年国际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表明,生产力的发展、GDP的增长、物质生活的改善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部分,既不是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如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味地追求GDP的数量,必然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苏东剧变以及近些年来“颜色革命”的事例也证明,文化软实力关乎国家兴亡、民族兴衰、政党安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从一定角度来说,文化应该是一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轴心,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围绕这个轴心来谋划、布局和展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鲁迅先生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此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可以说,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的发展是发展的最高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吹响了深化文化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号角。相信随着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不断飞跃,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必将迈向新阶段。
最后,文化发展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素养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文化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科学、先进的文化能够引导、化育和促进人的发展进步,而腐朽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和束缚人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开放的、前进的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群众创造、服务群众的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思想文化需要。它有利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具体来说,从人的能力发展上讲,有利于锻造和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从人的个性发展上讲,有利于挖掘和激发人的精神力量,在吃、穿、住、行、用、休闲娱乐、学习创作等方面张扬人的个性,体现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上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球化、普遍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交往,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又是文化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有利于我们汇聚万众力量、鼓舞精神斗志、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辉煌,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