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药精华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其规矩与讲究。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中医作为一门手艺活,中医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匠人”,或说是一个“手艺人”,因此中医也就有其独特的“匠心”之处和“手艺人”的规矩。比如,中医教学上十分看重“父子相承,师承授受”,自古就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学艺时则讲究“帮师三年”,往往师傅会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以了解徒弟的品行,认可之后方会传授技艺,当师傅以维系一家人“身家性命”的技艺倾囊相授之时,可以说此时的师傅已完全认可了徒弟,而师徒关系也已达到了“师徒如父子”的程度。师傅毫无保留地教给弟子绝活,一是当徒弟出师后不至于辱没师门,二是弟子亦可凭真才实学闯出一番天地,甚则可以使师门发扬光大。当弟子出师时师傅还会赠匾请客,以告知四方相邻。当然徒弟一般也不会留在当地行医,避免同行相争。另,从医德上讲,老师要求弟子一定要能“济困扶危”。无论从做人还是做事上,张老都完整地经历了严格的、传统式的学徒生涯。他的勤劳与付出,得到了杨先生的认可,最终全盘继承了杨氏妇科的方药精华。
张老晚年对于杨氏的家传“药对”及诊疗口诀,仍能朗朗上口地诵背出来。杨先生曾对张老说:对于中医临证,最重要的就是“理、法、方、药”四字。“明辨医理,通晓治法,择方用药”是张老常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这也是杨先生的谆谆教诲。然而最终中医落到实处,考验医者疗效,体现医生水平的还是“择方用药”。故杨氏对于妇科诸疾有自己的“打底方”,这就是“七方八法”。而疗效和水平的体现,则往往表现在两三味药的加减变化上,这就是杨氏家传“药对”。杨氏“药对”,有两味一组,有三味一组,甚则有四味、五味一组。对于两味药以上的“药对”,又有人称之为“药队”或“药组”。
张老在几十年的临证生涯中,对这些“打底方”及“药对”,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或多或少有了些变化和发展,但放在过去亦都是不传之秘。如今我们打破陋习,分“心得用药”与“心得验方”两部分,分别介绍较有特色的杨氏家传和张老的经验“药对”。而对于一些常用、常见的药对,如“三棱、莪术”“女贞、旱莲”“黄芩、白术”“蒲黄、五灵脂”等,在此不再一一介绍;所选验方则以医案中出现的张老自拟经验方为主,以方便读者阅读时相互参照。杨氏的“七方八法”则在后文另做专门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