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得用药
1.龙胆草—赤茯苓
此药对乃杨氏家传药对,常用于调经方中。杨氏认为“妇人月经不调,常有肝郁化火、湿热带下之证”,且“调经必先问带”。龙胆草配合赤茯苓有清肝胆热,除湿净带之功。另,迁芜湖市中二街杨仲书一支则常用夏枯草合赤茯苓以清热化湿。
2.制乳没—炒五灵脂
此亦杨氏家传药对,常用于瘀血阻滞型痛经。杨氏认为此两药合用有祛瘀散结之效,可“化血为水”“血结如石亦可融化”,故在经期常用此二药溶血化瘀,并无使经量变多之虑。对于经期月经过多,渐有崩中之势者,则用五灵脂炭以止血化瘀。
3.元胡索—川郁金
杨氏家传药对。众所周知元胡索自有止痛之效,川郁金较之广郁金,其活血祛瘀之力更胜一筹。实则,元胡索尚有“主肾气,暖腰膝”之功,世人所罕知。故杨氏主要在行经期用此二药,以活血定痛,兼以疏肝益肾。尤其对于行经期腰腹俱痛者,效果明显。
4.花蕊石—赤石脂
杨氏家传药对,两药相合有“荡腐化瘀”之效。瘀祛则新生,经有“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此组药对极适用于症见腹痛,月经量多,伴大量血块,甚则迁延日久不净者。若有经行腹泻,尤属对症,可放胆用之。此即今人所谓“膜样痛经”也。东垣有言“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故此药对亦可用于产后恶露不净者,并无止血留瘀之患。
5.黑白丑—赤小豆
杨氏家传药对,常于经期使用。杨氏认为,此二味相伍有“冲墙倒壁”之功,乃调经止痛、破癥散结之要药。西医学研究表明,经期子宫平滑肌不协调地剧烈收缩,使收缩间歇期子宫持续痉挛,无法得到适当地放松,这种情况下,血液流动受到限制,血流阻力增高,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组织液生成增加,造成组织水肿及子宫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厌氧代谢物贮积,刺激疼痛神经元,从而引起痛经。而二丑、赤豆,功善化瘀活血、利水祛湿,实有“去菀陈莝”之妙用。经期用此二药,既合中医之机,又符西医之理。故此药对,张老常用于剧烈痛经、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等疾,效极佳。
6.苎麻根—银器
此乃杨氏家传药对,口诀为“银耳坠子苎麻根”。“银耳坠子”为巢湖地区方言,即农村妇女所戴银耳环。此药对常用于先兆流产,尤其是腹痛见红,苎麻根为必用之品。银器为大寒大凉之物,《本草再新》记载其有“舒肝气,定心志,滋肾水”之效。加用银器,既可镇静安神,又可凉血滋阴,佐苎麻根,更有加强止血安胎之功。
7.地肤子—白鲜皮
此二药乃张老生前喜用。常用于皮肤疮疡肿疖及阴痒、淋浊、湿热带下等疾。张老认为此二药性凉,功擅“清热解毒、疏风止痒”。其中,地肤子常于“通利小便以撤热,亦可去皮肤中之积热”,而白鲜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可疗“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张老对于阴痒一症,常加此二药外洗,效果颇佳。另,用白鲜皮取“以皮治皮”之意。
8.代赭石—刺蒺藜
此为张老心得药对,其曾言:“乃从临床实践中所得,实受杨氏善用金石之品启发。”代赭石,当今临床多用于治疗呕吐、嗳气等疾,实则其亦是理气调经之佳品。此石重坠,故可平肝潜阳。潜阳一法,善用附子者常相配伍;平肝一法,则主要取其“重镇降逆”之性,可平抑妄动之肝阳,故尤其对于性急易怒之妇人,用之辄效。而刺蒺藜主要疏肝气,理滞气,并兼有通络之功。故此组药对,张老主要用于治疗经前乳胀、乳房小叶增生等乳房疾病。对于代赭石调经之功,张老亦有言:“赭石色红,有活血之力,性凉有止血之效,实可凉血而活血,止血而不留瘀。”张锡纯亦曾言:“赭石质重,其镇坠之力原能下有形滞物。”故此药可用于胞宫有热、肝火扰动经水,甚则迫血妄行之月经先期而量多且兼有血块者,多在经前三五日用之,经行时亦可用之,并无致经崩之虑。然历代本草均记载代赭石有“堕胎”之力,故妊娠者应慎用。张老言“有故无殒亦无殒”,只要辨证得当,妊娠呕吐也可用之,但总要以“审慎”为好,切忌孟浪,孟浪者美其名曰“有胆有识”,实则不可取也。
9.苍耳子—香白芷
此药对张老主要用于治疗头痛。《本草汇言》中曰:“(苍耳子)通巅顶,去风湿之药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湿,温能通畅,故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而张元素则在《医学启源》中,称白芷“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张老认为,苍耳子有升散之功,入巅顶,主行肝经,故其可疏肝散邪;而白芷气味芳香,其性辛散,主入阳明胃经,故可治阳明头痛。北宋时就有“都梁丸”一方,其仅白芷一味也,可见其止痛有桴鼓之效。二药合用可清利头目,通窍止痛。另外,张老还将此药对常用于阴痒、带浊及皮肤瘙痒等疾。
10.桃仁—赤芍—红花
杨氏家传药组。桃仁配红花,主要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效。历来最有名者,莫过于桃红四物汤。张老曾言“桃仁亦有润肠止咳之功”,经行便秘或经行咳嗽,用之其效颇佳;而红花世人多知其攻伐之性,实则亦有“入心养血”之效,可补血虚,故产后多用之,可逐败血,可止血晕。杨氏在桃红相伍的基础上再加赤芍,主要是认为妇人多郁,久易化热,而赤芍主入肝经,有凉血散血之效,故此三味相配,可清肝凉血、散瘀止痛。
11.海藻—昆布—贝母
此药组,张老常用于乳房小叶增生、子宫肌瘤、输卵管不通及产后诸疾。因其有软坚散结之功,尤其加用贝母,使软坚散结之力更雄。张老曾言:“此药组由‘杨氏无根虚气法’变化而来,因贝母有化痰解热、开郁散结之效。特别化痰之功,为取效之关键。”临床以川贝母为最佳,若无道地川贝母,可用浙大贝代之,但浙大贝用量要重,一般至少30克浙大贝方可见效。
12.木瓜—秦艽—晚蚕沙
杨氏家传治疗经行转筋、产后身痛药组。木瓜味酸,以产自安徽宣城为佳,张景岳云:“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得木味之正,故尤专入肝,益筋走血。”此物舒筋缓痛,善治筋脉挛急。秦艽味辛,功擅祛风除湿、通络舒筋,疗虚热,退黄疸,既可疗虚又能治实,出入于表里之间,难怪前人有“风家润药”之赞。然秦艽“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故加用化湿之晚蚕沙,其效实如汤泼雪也。另,晚蚕沙有通经之效,秦艽有祛湿之能,木瓜有走血之功,故对于湿滞血脉者,此三味相伍,有活血化湿之妙,因此经行转筋者,用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二、心得验方
1.活血调经汤
组成:西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泽兰、坤草、丹参、赤芍、制香附、制乳没、五灵脂、川郁金、广木香、元胡索。
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
适应证:月经后期,经量过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该方系张老根据杨氏“七方八法”之一“通脉调经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化裁而得。
2.不孕得效方
组成:炙黄芪、大熟地、茯苓、山萸肉、川断肉、当归、桑寄生、川芎、炙甘草、炒白术、菟丝子、炒白芍、淮山药、潞党参、炒杜仲。
功效:益肾健脾,填精种子。
适应证:不孕症。
该方系张老临床治疗各类不孕症的常用方之一,以杨氏“龙灵大丸药”方为基础,进行化裁而得,临床运用灵活多变,随症加减,多在经净后服用,有良好的促卵泡生长及促排卵助孕功效。此方亦常做成丸散使患者服之,因杨氏认为:“(妇人)有病多年,如血塞、癥瘕、痞块等病,则非水剂所能愈,则必用丸药以磨之,或散涤之,是以妇科书中丸散方法居其大半。”
3.滋肾安胎方
组成:生熟地、淡黄芩、苎麻根、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炒白术、地榆炭、炒杜仲、生黄芪、淮山药、川断肉、党参、艾叶炭、山萸肉、当归、陈棕炭、阿胶。
功效:滋肾健脾,固冲安胎。
适应证: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该方以杨氏传承“七方八法”之一“保胎方”为基础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临床运用亦随症加减。
4.清盆汤
组成:春柴胡、败酱草、凤尾草、浙大贝、二花、赤白芍、当归、芡实、车前草、青陈皮、薏仁米、粉萆薢、牡丹皮、炒白术、淮山药、红藤、紫丹参。
功效:清热祛湿,活血行气。
适应证: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带下症。
5.化瘀通络饮
组成:大熟地、赤术、白术、紫丹参、西当归、川芎、路路通、石打穿、蜈蚣、乌药、皂刺、泽兰、红花、花槟榔、制香附、广木香、威灵仙、络石藤、生黄芪。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适应证:输卵管炎症、水肿、粘连而引起的不通或通而不畅之不孕症。
6.益肾种子丸(男性)
组成:大熟地、黄精、巴戟天、淮山药、西当归、党参、何首乌、牡丹皮、金毛犬、枸杞、淫羊藿、蛇床子、五味子、生黄芪、川断肉、炒白术、山萸肉、败龟板、茯苓、菟丝子、沙苑蒺藜。
功效:温肾健脾,生精种子。
适应证:男性少精症、弱精子症,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等。
此方在“不孕得效方”的基础上,结合杨氏“龙灵大丸药”化裁而得,适宜制成蜜丸或膏剂服用。
7.净带汤
组成:春柴胡、椿根白皮、茯苓、炒黄柏、山萸肉、川郁金、车前子、牡丹皮、制香附、薏仁米、败酱草、二花、生地黄、土茯苓、芡实。
功效:柔肝滋肾,清热利湿。
适应证:带下过多,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
8.燥湿止痒方(外用熏洗剂)
组成:土茯苓、炒黄柏、椿根白皮、生黄芪、白鲜皮、川楝子、地肤子、刺蒺藜、枯矾、蛇床子、苦参、野菊花、陈艾叶。
功效:燥湿止带,杀虫除痒。
适应证:带下过多,各类外阴瘙痒症。
9.益肾固冲汤
组成:炒杜仲、川断肉、金毛犬、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党参、桑寄生、菟丝子、二冬、坤草、生黄芪、侧柏炭、荆芥炭、乌贼骨。
功效:补肾益气,固冲摄血。
适应证: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0.消瘤丹
组成:生黄芪、茯苓、桂枝、鳖甲、二丑、赤白芍、水蛭、三棱、莪术、桃仁、土鳖虫、元胡索、猪苓、制香附、炒山楂、五灵脂、制乳没、紫贝齿、赤小豆、牡丹皮。
功效:软坚散结,化瘀消癥。
适应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症。
11.产后身痛散
组成:炒白术、炙黄芪、淮山药、补骨脂、木瓜、大熟地、当归、防风、鹿角霜、嫩桂枝、寻骨风、威灵仙、络石藤、千年健、紫丹参、焦三仙。
功效:温经散寒,舒筋活血。
适应证:产后身痛,虚寒,酸楚,乏力,恶风怕冷,头痛,纳呆,产后诸疾。
该方以杨氏“八法”之一“产后无根虚气法”为病因、病机,结合临床实践而创制。
12.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经验方(三首)
(1)导痰祛脂汤
组成:苍白术、青陈皮、茯苓、姜半夏、薏仁米、车前子、泽泻、广木香、制香附、当归、川芎、山楂、肉桂、川椒目、蛇床子、陈胆星、天竺黄、前胡、海浮石、艾叶、荷叶(无寒去肉桂、川椒目、艾叶)。
功效:化痰祛脂,暖宫祛寒。
适应证: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之不孕症,经前服用方。
(2)活血化瘀祛脂汤
组成:桃仁、赤芍、西当归、川芎、红花、香附、泽兰、丹参、坤草、木香、山楂、陈皮、苍白术、半夏、茯苓、薏仁米、川郁金。
功效:活血化瘀,祛脂调经。
适应证: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之不孕症,经期服用方。
(3)消脂种子汤
组成:制香附、苍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当归、川芎、枳壳、川根卜、石见穿、路路通、炮山甲、蛇床子、川断、杜仲、桑寄生、金毛犬、甘枸杞。
功效:化痰通络,益肾助孕。
适应证: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无优势卵泡之不孕症,经后服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