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父张丽峰,字学水,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幼入私塾五年,一九四六年,杨氏十八代传人杨应侯先生悬壶安徽省含山县福山乡,巧遇家父。杨先生见家父聪明过人,好学灵动,有志医学,遂破其例收为徒,并立投师状以为凭证。随后,家父赴峏山大杨村拜杨先生为师,苦读三载,精研医理,尊师事若严君,深得杨氏上下赏识,故杨先生倾囊相授经、带、胎、产之经验。三年师满,出师之际,杨先生又秘传杨家“七方八法”等妇科精髓。家父学成之后悬壶故里,因疗效卓著,名噪一时,方圆数十里无人不晓,上门求治者不计其数,时送“小神仙”之雅号。
家父从医五十余载,平生博览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伤寒论》《济阴纲目》《傅青主女科》《竹林寺女科》《妇科良方》《医方集解》等常置案头,终身卷不释手,内、妇兼攻。家父在学术上倡导“治肝肾即调冲任”“肝脾肾三脏失调乃妇科百疾之根,气血失济乃妇科百病之首”,故用药遣方之中,无不体现对肝脾肾之呵护,对气血调理之兼顾,尤其重视肾精、肾气之作用。他以“尊古而不泥古、创新却不离源”之治学态度,毕生倾心研究杨氏妇科理论之精华及用药之特色。家父在继承杨氏妇科绝技的同时,结合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手段,力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组方用药严谨精良,疗疾时标本兼顾,重视气血变化,灵活运用杨氏“七方八法”治疗妇科诸疾,每获良效,颇具心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
峏山杨氏妇科乃安徽省中医妇科三大流派之一,自明始传,鼎盛于清,传承至今,代不乏人。在近七百年的历史中,有史料记载之医学名流就有近百人之多。其家学之所以历传不衰,关键在于其有独特之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然限于封建思想之束缚,杨氏妇科一直对外秘而不宣,外姓人氏则更难窥其门径,故其学术专著传世甚少,这些无疑影响了杨氏妇科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家父平生撰写论文多篇,但终因诊务繁忙,憾未有专著面世。今逢中医学之盛世,为使峏山杨氏妇科得以发扬光大,笔者于繁重工作之余,致力于家父峏山杨氏妇科学术思想之整理,计划将其学术思想和盘托出,与同道共享,以造福后人,此举亦是家父多年之夙愿。
作为杨氏妇科传人,整理出版杨氏妇科经验责无旁贷,如能对安徽省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则更是一件意义非常之事。此次整理之诊余笔记、临证医案及临床资料,概是家父退休后所录。如何在家父晚年近万例临证医案中,挑选出既具杨氏特色,又代表家父学术思想之精彩案例,我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我们认真、逐条地阅读了每个医案,再加以遴选、点评。工作量巨大,也耗时、劳心、劳神,为此我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是在学界同仁、师长好友及杨氏后人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家父早期医案,因书写于特殊历史时期,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十不及一。又因家父晚年诊务繁忙且精力有限,医案记录多简短、潦草,行文亦有欠畅之处,故读者读来可能偶有晦涩之感,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但我们为求真实,最终决定对家父原案不加修改,尽量让所选病案达到典型、真实、可靠之标准,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峏山杨氏及家父学术之风貌和治学特点。另外,家父书写处方时,因师承或地域等原因,习惯将药名写成三个字,或体现道地,或体现炮制加工,如“台乌药”“左秦艽”“杜红花”“潞党参”“桃仁泥”等;而某些药物用的则是别名,如“金毛犬”即“金毛狗脊”,“坤草”即“益母草”,“川根朴”即“川厚朴”等;有些则习惯简写或略写,如“乳香、没药”写成“制乳没”,“二至”即“女贞子、旱莲草”,“二花”即“金银花”,“二冬”即“天冬、麦冬”,“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等等。不一而足,在此一并说明。
最后,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特对在整理编撰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姚丽女士、胡承晨女士、张曈先生、郗传忠先生及杨祖亮、杨华等杨氏后人,再次表示真挚的谢意。特别是对家父同窗好友李济仁先生、徐经世先生二位国医大师给予的鼎力支持与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在编写人员共同努力下,本经验集获得安徽省卫计委2016年度中医类科研基金项目支持,获此殊荣是中医学界对我们整理安徽省名老中医经验及挖掘研究新安医学妇科流派工作的一种肯定与鞭策,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书质量,以供再版时修正,诚恳地希望读者及杨氏后人雅正。
张东鸣
2016年10月记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