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术思想精要
张丽峰先生,字学水,生于1932年,安徽省含山县福山乡人。张老幼入私塾,1946年,峏山杨应侯(字仪亭)先生来福山为其叔祖母治病,与张老相遇。杨先生即安徽省三大妇科流派之一的“峏山杨氏妇科”第18代传人,因在家行三,故时人称其为“杨三先生”。杨先生发现张老聪颖智慧,敏捷好学,颇有志于医,遂收为门徒。通过一年考核,张老于第二年(1947年)正式递帖拜杨应侯先生为师,为杨先生开山门徒。张老聪慧过人,加之勤奋好学,故深受其师喜爱,杨先生倾囊而授其家传“七方八法”和秘制大丸药的配方及传统加工工艺,使三年师满悬壶乡里的张丽峰即因疗效卓著被乡亲们称为“小神仙”,也使张老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杨氏家族之外唯一没有改为杨姓而独立行医的外姓传人。1952年,张老在家乡组建中西医联合诊所,任副所长。1953年,考入芜湖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期间与师弟承源、承祥从芜湖名医杨仲书处抄得《峏山杨氏妇科秘传》与《求诊便览》勤加研习。1958年,张老在合肥参加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并跟随师叔杨新五临证学习,毕业后以优异成绩成为少数留校任教人员之一。1965年,张老调入安徽省建设厅职工医院(现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历任中医科主任、副院长等职。期间,他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零五医院西学中班、合肥卫校医士班、安徽省卫生厅业余医专班等单位,讲授中医妇科及针灸学。20世纪60年代起,张老专心整理编写临床医案及杨氏妇科经验集,多年来从未间断,写有近百万字的医论专著手稿,可谓著作等身。1996年,他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张老晚年诊务繁忙,对待患者,上至省市政要、社会名流,下到贩夫走卒,皆一视同仁,精心诊治。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张恺帆曾嘱托张老要“中西医结合,创造祖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并欣然提笔留念。
张老在繁重的临床与带教工作之余,还经常参加省、市中医学会举办的各类医学讲座及医学学术会议,交流自己的医疗经验,撰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治疗肾炎病的体会》《糖尿病辨证施治》《月经病失调辨证施治》《试论中医对脑血管意外的认识和治疗》《漫谈中医处方用药》《席汉综合症治验四则》等文章。张老现存手稿有《中医妇科讲稿》,此书分总论和经、带、胎、产、杂病等篇,约30万字。此外,尚有《临床验集》《济阴赋》《峏山妇科》《温病医方歌括》《伤寒论讲稿》等著作手稿存于家中。正当准备结集出版时,奈何天不假年,张老于2006年病逝于合肥寓所,享年七十有四。书未成,人已逝,令人唏嘘。
张老治学素以中国古典医籍为基础,参合历代医家著作为辅翼,深究妇科医术专著,汲取西医学知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张老在学术上历来主张:为医者当吸收新知,发扬古训,融会贯通,实行中西医结合,采各家学术之长为我用,弃自己偏执之短避不及,以临床为基础,以疗效为标志,坚持不懈,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50多年的临证生涯中,张老在师传的基础上融汇各家,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精审四诊,明察八纲;推重肝脾肾,调和精气血;继承师传,发扬秘法;汤丸并举,针药并用;中西医并重,辨病辨证同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