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永
/ 七首 /

柳永是11世纪前期的词人 (约984—约1053) a。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 (今福建地名) 人 ② 。宋仁宗朝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 (工部屯 田司的助理官) ,世称柳屯田。他对于功名本来很热心,但在仕途上的遭遇是坎坷不平的。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 (慢词) ,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可是非常不幸,他一生是流落以至于死的。他的词为一生精力所在,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在考进士不第时,写过一首《鹤冲天》,坦率地陈述自己的怨望和意愿。据说这首词曾经引起宋仁宗的恼怒和斥责 ③ 。全词如下: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从词里不难看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抑郁中强调才子词人的身份地位以自慰,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柳永的追求功名不是出于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没有自己值得坚持的立场,因此在失意后便沉沦于都市繁华的诱惑中,一心追求偎红倚翠的享乐生活。他写了大量的词来反映这种表面繁荣、实则绮靡腐烂的上层社会生活。范镇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 (祝穆《方舆胜览》引语) 他写词本以铺叙见长,但用之于描绘太平景象,甚至歌功颂德,便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向来都承认柳永的词“工于羁旅行役” ④ 。他饱尝“游宦成羁旅”的凄凉风味,善于写别情,善于捉捕冷落的秋景来点染离情别意。这方面的例证很多。如一般比较熟悉的《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 、《竹马子》 (“登孤垒荒凉”) 、《卜算子》 (“江枫渐老”) 、《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 等词都是组织秋景作为抒情的衬托。被称为代表作《雨霖铃》里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及《八声甘州》里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都是以写秋天的景色而成为千古名句。这一类的词看来是一片穷愁,篇篇都离不开离愁别恨,实际上作者思想的深处并不那么单纯,无论怀念神京、故乡、故人或者佳人的时候,都深深地织进他的身世之感,流露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这就更多地博得人们对于这位失意词人的同情。当然,我们认为这种纯粹从个人哀怨出发的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不能评价过高的。
柳词可以分为雅、俚两类⑤。从风格和语言两方面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过去文人学士多欣赏他的雅词,称颂他“不减唐人妙处” (赵 令 畤 《侯鲭录》引苏轼语) 的地方,而“以俗为病” (《四库总目提要》 语) 。恰恰相反,一般读者多爱好他的俚词。他组织了大量民间的生动活泼的语言,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生活。妇女,特别是妓女不幸的遭遇,构成他的题材的主要方面。尽管自命高雅的词人晏殊鄙视他的“彩线慵拈伴伊坐” (《定风波》) ⑥,但那样的词真实地反映了闺中少妇孤独生活的苦闷,比起晏词的空洞华靡,要更接近于生活一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指出,柳永的俚词中有一部分是迎合市民低级趣味而写的庸俗的、猥亵无聊的作品。
对于柳永的评述,参看《前言》。
①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见1957年《文学研究》第三期)推测柳永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
②《历代诗余》、朱彝尊《词综》都误作乐安。
③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致,尤工于羁旅行役。”
⑤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诐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⑥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宋仁宗),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