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
/ 四首 /

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幼子。他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只做过卑微的小官 (监颍昌许田镇) 。词和晏殊齐名,号称二晏。著有《补亡》一编,即后世所传的《小山词》。
黄庭坚《小山词序》给晏几道的为人作了如下的介绍: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可见作者是一位没落的公子王孙,不同于晏殊的显达,因此他们的词也有很明显的区别。晏殊虽然写愁情,只是属于春花秋月的闲愁 (藉 以冲淡过度舒适的生活里的油腻) ,看来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在这一点上,晏几道便有些不同,他抒发了自己生活上真正的哀愁,有一种出于不能自已的真情实感。所以冯煦称为“古之伤心人” (《宋六十一 家词选 · 例言》) 。他以“工于言情”受到后世词话家的称颂 ① ,说他的词的造诣还在晏殊之上。
我们认为作者某些作品以严肃而同情的态度塑造歌女形象确有其特征,但是就其内容和风格来说往往局限于爱情的回忆,处处流露出惆怅、伤感的情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实在太狭隘。照黄庭坚所说,作者具有不肯随波逐流、傲视权贵的一面,可是这种性格在他的词里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反映。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周济、冯煦都对他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