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

【题解】
本卷分《地理略》《地》《山》《水》《山水总论》《五方人民》《物产》七目,《地理略》分小序、正文和赞语三部分,自成体系,较为完整。其余则分说一面,各自完融。
小序交代写作缘起。作者鉴于《山海经》《禹贡》《尔雅》《说文解字》以及其他地理志不能较为全面介绍各国的山川地理状貌以及指示吉凶休咎的情况,故在此略中修补前作遗说。
正文重点是对十四个地域的介绍,由于周是宗主国,吴为后起之国,故不计在内。序中说“正国十二”,实则十四。行文主要对“十四国”的地望做了详细介绍,秦、蜀汉、周、魏、赵、燕、齐、鲁、宋、楚、南越之国、吴、东越、卫等十四国的山川地理以南北东西的方位进行定点说明,突出地形险阻和各地特色。这种叙述模式不同于《禹贡》,但与《山海经》相类,按照方位叙事。记险不是目的,别有兴寄。
篇末赞语,卒章显志,旨在说明土地多寡随国君之德的优劣而变化,山川变化预示着社会人事的变迁。对国君恃险而荒淫恣意做出规谏,提出要以德治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孝道治民,以彰舜化,这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正文既有宏观的地理学史的梳理意味,又有微观的具化解说。从《河图》“九州”写起,加深了“宅兹中国”(《何尊》)的地理印迹,使最早的中国有了时空坐标。再从《地》《山》《水》《山水总论》《五方人民》《物产》等六目细化阐释,强化了人民与地域间的互利互用关系。尽管行文叙述中夹杂着很多巫风色彩,但也加深了对中国地理风物的复杂性与神秘感的理解;尽管其中有些提法中含有谶纬神学的色彩,但是较能清晰反映天人感应观念在魏晋文化界的存在样态。
余视《山海经》及《禹贡》《尔雅》《说文》、地志 ① ,虽曰悉备,各有所不载者,作略说。出所不见,粗言远方,陈山川位象 ② ,吉凶有征。诸国境界,犬牙相入。春秋之后,并相侵伐。其土地不可具详,其山川地泽,略而言之,正国十二 ③ 。博物之士,览而鉴焉 ④ 。
【注释】
① 《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相传为夏禹所作,经过秦汉人增删而成,包括《山经》五卷、《海经》十三卷,共十八卷,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保存了我国上古时代的民族、宗教、神话、历史、地理、医药、生物、矿产等方面的丰富资料。《禹贡》:《尚书》中的一篇。《禹贡》假托大禹治水之后的政治区划,实际是一种地理区划,将全国分为九州,并分别记述各地区的山川、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以及交通道路等方面内容,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尔雅》:我国第一部词典,大约为秦汉人所编,“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分为《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十九篇。《说文》:即《说文解字》简称。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全书按部首编排,其中土、邑、阜、山、石等部多有与地理相关的资料。地志:地理志简称。自班固在《汉书》中创立《地理志》后,历代史书皆有此志。主要记载各朝代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建制,兼及其沿革与境内山川、城邑、关隘、物产、户口、道路等内容。
② 陈山川位象:陈述山河的方位状貌。位象,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每爻各有其象,各有其位,爻象与爻位相结合可解释卦意吉凶。此处以山河类比卦之位象,指示吉凶悔吝。
③ 正国十二:主要叙述了十二国(秦、蜀汉、魏、赵、燕、齐、鲁、宋、楚、南越之国、东越、卫)的地理方位,因周是宗主国,不计在内。吴为后起之国,参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有“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不数而叙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之说,类推此国也不计在内。
④ 览而鉴焉:读后就以之为鉴。览,看,阅。鉴,镜子,引申为明察。
【译文】
我看《山海经》和《禹贡》《尔雅》《说文解字》以及其他地理志,虽然说都很详备,但各自皆有不记载的内容,因此我做了这篇《地理略》。补充出没有记载的内容,粗略介绍远方的地理概况,陈述山河的方位状貌,标注出它们的吉凶征兆。各国的交界线,如同犬牙互相交错般复杂。加之春秋之后,各国之间互相侵略征伐。各国的领土情况不能具体详细地知道,那里的山脉、河流、土地、湖泽的情况,只能简略地说说,主要分十二国来叙述。博识多闻之士,读了此文就请明察这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