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略,自魏氏目已前,夏禹治四方而制之①
1 《河图括地象》曰 ② :“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 ③ 。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 ④ ,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 ⑤ ,名曰河也 ⑥ 。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之 ⑦ ,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 ⑧ 。”
【注释】
① “地理略”几句:此为本篇标题。魏氏,指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他曾将宫内所藏经籍整理编目,定名《中经》。地理略是《中经》内目录分类之一,故称“魏氏目”。已,通“以”。夏禹,即大禹,传说古代部族首领,姓姒,夏后氏部族首领,奉舜命治水,因功大,成为舜的接班人。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事见《尚书·禹贡》。制,裁断,引申为划分。此题目意为:地理略,自三国魏时秘书郎郑默将宫内所藏经籍编目命名为《中经》以前,夏禹治理天下时就已划分天下为九州了。
② 《河图括地象》:汉代纬书的一种,是经学神化之作,与《河图》不同。《河图》出现很早,是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现在黄河里,背负图形,伏羲根据它画成八卦。大禹时,有神龟出现在洛水里,背负图书,大禹把这些图书编成九类,即《尚书·洪范》,称为“洛书”。《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安国传:“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而《河图括地象》则是汉代河图,,系纬书中的一种。其篇名始见于《周礼》疏中,其题名之意,宋均以为“括地象者,穷地仪也”。《隋书·经籍志》有《河图》二十卷,未具列篇名。清河郡本《纬书》《太平御览》《文选》李善注、《北堂书钞》皆有征引。《河图括地象》附《括地图》一篇,《水经注》首见征引,黄奭认为《括地图》即《括地象》,故附于后,诸书所引皆同。从具体内容看,纬书中的河图可分为两大类:古河图和谶纬河图。古河图,指的是从先秦流传下来的各类传说河图;谶纬河图指的是纬书中汉代方士所编造的各类河图。纬书《尚书中候》注云:“河图,谓括地象。”纬书《尚书刑德放》有“禹长于地理,水泉九州,得《括地象图》,故尧以为司空”,故认为禹受河图而治水,显系神化大禹治水乃受天命之意。
③ 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楚辞章句补注·天问》引张衡《灵宪》曰:“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海外东经》郭璞注引《诗含神雾》及《开元占经》卷四引《河图括地象》并作“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宜据正。
④ 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范宁《博物志校证》(以下简称范校)将“地部”改为“地坻”,意为高坡地。王媛《〈博物志校证〉补正》(以下简称媛补)据《初学记》改为“地祇”,意为地神。昆仑是大地的中心,众神所在之地,媛补“地祇”较为合理。昆仑山,传说为西部神山,上居神仙。据《水经注》卷一“昆仑墟在西北”条注曰:“《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从神话学视角看,昆仑神话系统是中国古代两个神话系统(另一为蓬莱)之一,多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若从地理学视角看,昆仑所在,自古地望无法确指,约有八说:一为昆仑即祁连山(《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二为玛沁雪山(《元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三为巴颜喀拉山(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四为冈底斯山(饶宗颐《论释氏之昆仑说》,见《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五为喜马拉雅山(邹代钧《西征纪程中俄界记》,岳麓书社2010年版)、六为今昆仑山脉(《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2013年版)、七为葱岭(魏源《海国图志》“释昆仑上”,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八是顾颉刚以为昆仑乃为西域一国名(《〈禹贡〉中的昆仑》(遗著),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 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白水,出于昆仑山,饮之可长生。《楚辞·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làng)风而绁(xiè)马。”王逸注引《淮南子》言:“白水出昆仑之山,饮之不死。”考之《淮南子·地形训》,“白水”又称“丹水”“赤水”。中国,指中原地区。
⑥ 名曰河也:《楚辞补注》引《河图》云:“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此河为黄河,按洪兴祖说亦是“白水”。
⑦ 八十城布绕之:指广大的地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战国齐人邹衍创“大九州”说,将整个天下分为九州,外有大海环绕;各州又分九州,每一州外有小海环绕,九九八十一州,中国处其一,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又分九州。中居其一,则外有八十城环绕。
⑧ 是奸城也:《格致丛书》本、士礼居刊本、纷欣阁本、指海本作“是好城也”,范校认为当作“好”。媛补据《诗经》郑玄《笺》改为“干城”,大抵为捍卫和捍卫者之义。媛补较为牵强。
【译文】
《河图括地象》说:“地南北距离为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在地神的位置上,有巍峨高大的昆仑山拔地而起,绵延万里,高一万一千里,是神异物类生长的地方,也是圣人仙人聚居的地方。山中出五色的云气,五色的流水,其中白水向东南流入中原地区,名叫黄河。昆仑山与天的正中相对应,居于地的最中央,有八十个城分布环绕着它,中国处于东南角,属于其中的一个州,这是一块好地方。”
2 中国之城,左滨海,右通流沙 ① ,方而言之,万五千里。东至蓬莱 ② ,西至陇右 ③ ,右跨京北 ④ ,前及衡岳 ⑤ 。尧舜土万里,时七千里 ⑥ ,亦无常,随德劣优也。
【注释】
① 右通流沙:右,指“西”。古人以西为右,以东为左,故有“陇右”“江左”之名。流沙,沙流动而行,此指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高诱注《吕氏春秋·本味》云:“流沙,沙自流行,故曰流沙,在敦煌西八百里。”
② 蓬莱:传说东海中神仙居住的山。
③ 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为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④ 右跨京北:此与上句“西至陇右”重。范校据士礼居刊本改“右”为“后”字,疑“后”“右”形近致讹。媛补认为“后跨京北”之“京北”所指不明。对此句学界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据《四库全书》本《太平御览》卷三十六改作“后号蓟北”。蓟为蓟丘,在域内北部。蓟丘,亦作“蓟邱”。古地名,在北京德胜门外西北隅。《史记·乐毅列传》:“蓟丘之植,植于汶篁。”张守节《正义》:“幽州蓟地西北隅有蓟丘。”第二种理解:影宋本《太平御览》卷三十六引作“后跨荆北”。按文意,中国北境标志为河南灵宝的荆山,而实际上当时中国地域一直以河南为中心,似不应以此作为北境。据《辞源》,荆山有四,一在湖北,一在陕西,一在安徽,一在河南灵宝。在陕西富平西南的荆山,相传禹铸鼎于此。《尚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孔颖达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在河南灵宝的荆山,据《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第三种理解:唐久宠《博物志校释》疑“京北”之“京”乃“恒山”,《尚书·禹贡》所谓“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汉避文帝讳,乃改“恒山”曰“常山”,“常”又讹为“京”,故今本并作“京”矣。“后跨恒北”与“前及衡岳”对文。
⑤ 衡岳:即南岳衡山,我国五大名山之一。
⑥ 时七千里:此句似为“汤时七千里”,强调德化,于意为胜。《太平御览》卷三十六引《博物志》:“中国之域,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面二千五百里。东至蓬莱山,西至陇右,后跨荆北,前及衡岳,若计共四隅,有三亿之余。降朝鲜、岷山,东治可西也,陇川以南及北海之国。此是尧舜土及万里,汤时七千里,此后亦无常,随德优劣也。”
【译文】
中国的地域,东面靠大海,西面连沙漠,取周边来说它,周长一万五千里。东面到蓬莱,西面到陇右,北面跨越荆山以北地区,南面到南岳衡山。尧舜时土地方圆一万里,到商汤时为七千里,这以后也没有定数,总是随着君主的德行优劣而变化了。
3 尧别九州 ① ,舜为十二 ② 。
【注释】
① 尧别九州:据《禹贡》记载:传说尧时洪水泛滥,舜推荐禹治水。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兖、荆、豫、冀、徐、梁、扬、青、雍。
② 舜为十二:《尚书·舜典》记载:舜从冀州分出幽、并二州,从青州分出营州,变成十二州。
【译文】
尧分天下为九州,舜又分为十二州。
4 秦,前有蓝田之镇 ① ,后有胡苑之塞 ② ,左崤函 ③ ,右陇蜀 ④ ,西通流沙,险阻之国也。
【注释】
① 前有蓝田之镇:此地处秦岭北麓,川、原、岭、山兼备,地形高低悬殊,沟壑密布,溪流较多,十分险峻。蓝田,古属京畿之地,有峣(yáo)关要塞,今陕西蓝田东南,是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隘。镇,险要的地方。
② 胡苑之塞:胡人牧养禽兽的苑囿,在此指胡人的地域。塞,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史记·留侯世家》:“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张守节《正义》:“上郡、北地之北与胡接,可以牧养禽兽,又多致胡马,故谓胡苑之利也。”《汉官仪》引郎中侯应之言曰:“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又胡人歌曰:失我燕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令我六畜不蕃息。”胡苑之利,当为此义。
③ 左崤(xiáo)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函谷关,战国秦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置函谷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移关址于今新安东,于原函谷关地置弘农县。新函谷关废于曹魏时。
④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
【译文】
秦,南面有蓝田关这样的险要之地,北面有胡苑之利的边塞,东面是崤山、函谷关,西面是陇右和蜀地,向西通向沙漠地区,是一个地形险要的国家。
5 蜀汉之土与秦同域 ① ,南跨邛笮 ② ,北阻褒斜 ③ ,西即隈碍 ④ ,隔以剑阁 ⑤ ,穷险极峻,独守之国也。
【注释】
① 蜀汉之土与秦同域:秦国惠王时灭巴蜀,取楚的汉中。秦朝时曾在此区域设置巴郡、蜀郡、汉中、陇西。《汉书·萧何曹参传》:“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故有蜀汉与秦(统一六国之前)同属关中之地之意。
② 邛笮(qiónɡ zuó):汉时西南夷邛都、笮都两名的并称。约在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后泛指西南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
③ 褒斜:即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称斜谷路,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
④ 隈(wēi)碍:应为地名,具体地望不详。
⑤ 剑阁:古代蜀北要地,因剑山峭壁间栈道而得名。今指四川剑门关。
【译文】
蜀汉的疆域与秦是同一区域,南面跨越邛都、笮都两个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北面凭褒斜之谷阻隔,西面靠近隈碍,再凭借剑阁与外界阻隔,极其险峻,是一个独自据守的国家。
6 周在中枢 ① ,西阻崤谷,东望荆山,南面少室 ② ,北有太岳 ③ 。三河之分 ④ ,雷风所起 ⑤ ,四险之国也 ⑥ 。
【注释】
① 周在中枢:按媛补,此条载周畿内封域。《毛诗正义·王城谱》:“王城者,周东都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孔颖达《正义》:“《禹贡》云:‘荆、河惟豫州。’注云:‘州界自荆山而至于河。’而王城在河南、洛北,是属豫州也。太华,即华山也。外方,即嵩高也。《地理志》:‘华山在京兆华阴县南,外方在颍川嵩高县,则东都之域,西距太华,东至于外方,故云之间。’”据此,则周平王迁都洛邑,王畿东起嵩山,西至华山,北到河阳,南至冀州之南。太岳山在黄河北岸,即“河阳”之地。本条“东望荆山,南面少室”句,当作“南望荆山,东面少室”,此为张华误记,抑或后人传抄致讹,则不得而知。荆山,《汉魏丛书》本作“荆川”。
② 南面少室:在南方面向少室山。少室,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北嵩山之西,分东少室、西少室,总名嵩山,因山中有石室而得名。
③ 北有太岳:北方有太岳山。太岳,即太岳山,在黄河北岸,即“河阳”之地,位于今河南西北部。《春秋》记载,在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天王狩于河阳”。
④ 三河之分:指河东、河内、河南。《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⑤ 雷风所起:《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八引“雷风”作“风雨”,《格致丛书》本作“风雷”。
⑥ 四险之国也:“国”字下《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八引有“武王克殷,定鼎郏鄏(jiá rǔ)以为东都”十二字,当据补。按,《左传·宣公三年》云:“成王定鼎于郏鄏。”杜预注云:“郏鄏,今河南也。武王迁之,成王定之。”定鼎,定都。鼎本是三脚炊器,又为祭器,后成为象征政权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郏鄏,古地名,即周王城所在地,在今河南洛阳西。武王灭商后,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武王死后,成王在周公辅助下营建郏鄏(洛阳)作为东都。这里说武王定东都,也许是张华所记有误。
【译文】
周处在中心枢纽部位,在西边把崤山、函谷关作为险阻的屏障,向东望见荆山,在南方面向少室山,在北面有太岳山。它位于河东、河内、河南三个地方的分界处,风雨兴起之地,是个四周都是要塞的国家。
7 魏,前枕黄河,背漳水 ① ,瞻王屋 ② ,望梁山 ③ ,有蓝田之宝 ④ ,浮池之渊 ⑤ 。
【注释】
① 漳水:即漳河,在今河北、河南两地边境,有清漳河、浊漳河,源出山西东南部。
② 王屋:王屋山,今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等地之间,属于中条山分支,济水发源地。《列子》记载“愚公移山”的故事,即指此山。
③ 梁山:即吕梁山,今山西西部,处于黄河与汾河之间。
④ 蓝田:今陕西渭河平原,古时蓝田出产美玉,李商隐《锦瑟》有“蓝田日暖玉生烟”之句。
⑤ 浮池之渊:浮池,当是湖泊名,地望不详。
【译文】
魏,前面枕靠着黄河,后面背对着漳水,仰视王屋山,远望梁山,有产美玉的蓝田,有深不可测的浮池。
8 赵,东临九州 ① ,西瞻恒岳 ② ,有沃瀑之流 ③ ,飞壶、井陉之险 ④ ,至于颍阳、涿鹿之野 ⑤ 。
【注释】
① 九州:《战国策·赵策》中苏秦说赵王曰:“赵地……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据此,赵东无“九州”。按,《史记·赵世家》:“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九州”或为“九门”之误。九门,战国赵邑,在今河北藁城。
② 恒岳:即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
③ 有沃瀑之流:有倾泻而下的瀑布。沃,浇,灌,这里引申为倾泻。
④ 飞壶:《汉书·郦食其传》作“飞狐”,“狐”与“壶”通。飞狐,要隘名,在今河北涞源与蔚县界,是河北平原北方边郡间的交通咽喉。井陉(xínɡ):即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山,是太行山区进入华北平原的要塞。
⑤ 颍阳:地名,故城在今河南许昌西南。涿鹿:指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东南。有“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之说。
【译文】
赵向东面临九门,向西仰望恒山,有飞流直下的瀑布,险峻的飞狐峪、井陉关,一直延伸到颍阳、涿鹿的旷野。
9 燕,却背沙漠,进临易水 ① ,西至君都 ② ,东至于辽 ③ ,长蛇带塞 ④ ,险陆相乘也 ⑤ 。
【注释】
① 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北部。战国末年荆轲入秦刺秦王前,燕太子丹曾在易水边为之饯行。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遂成千古绝唱。
② 君都:《战国策·燕策》:“苏秦将为纵,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据此,燕西无“君都”。《汉书·地理志》云燕地西有上谷郡,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所属有“军都”。“君”“军”同部同音,二字古通用,此“君都”当即“军都”。
③ 辽:指辽河,战国燕时置辽东郡和辽西郡。
④ 蛇:指燕国在南北边境上修筑的长城。
⑤ 乘(chénɡ):一个连着一个,有叠加意。
【译文】
燕,北面背靠沙漠,向南面临易水,西边到达军都,东面至辽河,有长蛇般的带状边塞,险地一个紧接着一个。
10 齐,南有长城、巨防、阳关之险 ① 。北有河、济 ② ,足以为固。越海而东,通于九夷 ③ 。西界岱岳、配林之险 ④ ,坂固之国也。
【注释】
①巨防:古地名,本指战国时齐地防门,在今山东平阴附近。阳关:古邑名,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南汶水东岸。
②河:指黄河。济:指济水,古与江、淮、河并称四渎(dú),源于今河南济源,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至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渤海。
③ 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尔雅·释地》“九夷”疏,一说依《后汉书·东夷列传》,夷有九种:畎(quǎn)夷、干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
④ 岱岳:即泰山。配林:山名,在泰山西南,是诸侯祭祀之山。
【译文】
齐,南面有长城、巨防、阳关的险阻。北面有黄河、济水,足够用来作为坚固的边防。越过东海继续向东行,与九种外族相通。西面以泰山、配林的险固之地作为边界,这是个险要而稳固的国家。
11 鲁,前有淮水,后有岱岳,蒙、羽之向 ① ,洙、泗之流 ② 。大野广土,曲阜尼丘 ③ 。
【注释】
① 蒙、羽之向:面向蒙山、羽山。蒙,蒙山,即蒙阴山,在山东蒙阴南四十里,蜿蜒百余里,西南接费(bì)地。羽,羽山,在今山东郯城东北七十里。
② 洙、泗之流:穿流着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部,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于鲁国地方。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世以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和孔子的教泽。
③ 曲阜尼丘:曲阜有尼丘山。
【译文】
鲁,前面有淮河,后面有泰山,它面对蒙山、羽山,穿流着洙水、泗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曲阜尼丘山。
12 宋,北有泗水,南迄睢、㳡 ① ,有孟诸之泽 ② ,砀山之塞也 ③ 。
【注释】
① 睢(suī):水名。在河南,今上游仅有一支流流入惠济河,余皆湮塞。㳡(guō):水名,即涡河。淮河支流,源出河南通许,东南流至安徽,至怀远入淮河。《水经注·淮水》:“(淮水)又东过当涂县北,㳡水从西北来注之。”《水经注·睢水》“又东过相县南”条下郦注“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又,《水经注·泗水》:“又东南入于淮”条下郦注:“泗水又东经角城北,而东南流注于淮。”据此看,睢水流入泗水,泗水流入淮水,此处不宜再言睢水。疑“睢”乃“淮”之讹。
② 孟诸:古泽薮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③ 砀(dànɡ)山:山名,在今河南永城东北芒砀山。砀、芒两山相去八里。《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起兵前,曾“隐于芒、砀山泽间”,即此。
【译文】
宋,北面有泗水,南面直到睢水和㳡水,有孟诸沼泽、砀山要塞。
13 楚,后背方城 ① ,前及衡岳,左则彭蠡 ② ,右则九疑 ③ ,有江、汉之流 ④ ,实险阻之国也。
【注释】
① 方城:春秋时楚国的长城。为古九塞之一。《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塞?曰:太汾、渑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② 彭蠡(lǐ):古泽薮名,即今江西鄱阳湖。
③ 九疑:山名。疑,又作“嶷”,一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南,相传虞舜葬于此。
④ 江、汉之流:长江和汉水。汉水亦称汉江,是长江中游支流,源出陕西西南部,流经陕西、湖北,在武汉入长江。
【译文】
楚,后面背靠方城山,前面直到衡山,左面是彭蠡湖,右面是九嶷山,有长江、汉水穿流而过,实在是一个形势险要的国家。
14 南越之国,与楚为邻。五岭已前至于南海 ① ,负海之邦,交趾之土 ② ,谓之南裔 ③ 。
【注释】
① 五岭:亦作“五领”,是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位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已:通“以”。南海:即南中国海,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今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个省区。
② 交趾:亦作“交阯”。原为古地区名,指今越南北部一带,秦始皇所置象郡的一部分,后属赵佗南越国,后归汉。汉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越南于10世纪独立建国后,宋亦称其国为交趾。
③ 谓之南裔(yì):称它为南裔。裔,边远的地方。《左传·文公十八年》:“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táo wù)、饕餮(tāo tiè),投诸四裔。”杜预注:“裔,远也。”
【译文】
南越国,与楚国是邻国。它从五岭向前一直延伸到南海,背靠大海,跨越交趾地区,人们称它为“南裔”。
15 吴,左洞庭,右彭蠡,后滨长江,南至豫章 ① ,水戒险阻之国也。
【注释】
① 豫章: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译文】
吴,东面是洞庭湖,西面是彭蠡湖,北面濒临长江,南面到豫章郡,是个以水为界、形势险要的国家。
16 东越通海,处南北尾闾之间 ① 。三江流入南海 ② ,通东治 ③ ,嵩海深 ④ ,险绝之国也。
【注释】
① 尾闾(lǘ):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李善注《文选·嵇叔夜〈养生论〉》引司马彪曰:“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
② 三江: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是虚数。
③ 东治:媛补“治”疑当作“冶”。东冶,即今福建福州。《史记·东越列传》载:“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④ 嵩海深:嵩,范校疑“嵩”乃“山高”二字的合文。《百子全书》本作“山高”。
【译文】
东越通向大海,处于南海与北海的交界处。东越的众多河流注入南海,其地延伸到东冶一带,山高海深,是个形势险要至极的国家。
17 卫,南跨于河,北得洪水 ① ,南过汉上 ② ,左通鲁泽 ③ ,右指黎山 ④ 。
【注释】
① 北得洪水:范校引《格致丛书》本、纷欣阁本“洪”均作“淇”。又按《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水经·淇水》:“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墉、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地居河、淇之间。”此云“卫,南跨于河,北得洪水”,正与《竹竿》及《淇水》注暗合,故“洪”乃“淇”之形讹。范校可从。淇水,河川名,源于今河南,古为黄河支流,流经汤阴至淇注入卫河。
② 南过汉上:范校疑“汉”为“濮”字之误,卫地有濮水,无汉水。濮水流经卫国,在今河南北部,即是“桑间濮上”之濮。
③ 鲁泽:大野泽的别称。
④ 黎山:山名,一作“黎阳山”。在今河南浚县东南。
【译文】
卫,向南跨越黄河,北面得到淇水穿流而过,南面经过濮水之上,东面通到大野泽,西面直指黎山。
赞曰 ① :地理广大,四海八方,遐远别域 ② ,略以难详。侯王设险,守固保疆,远遮川塞 ③ ,近备城堭 ④ 。司察奸非,禁御不良 ⑤ ,勿恃危厄 ⑥ ,恣其淫荒。无德则败,有德则昌,安屋犹惧,乃可不亡。进用忠直,社稷永康 ⑦ ,教民以孝 ⑧ ,舜化以彰 ⑨ 。
【注释】
① 赞曰:常置于篇末,是作者的总结评价语。类似于《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篇末的评论即用“赞曰”。
② 遐远别域:遥远的别国异域。遐,远。
③ 远遮川塞:远有山川要塞阻挡。遮,阻挡。
④ 近备城堭:近有护城河壕沟防备。城堭,城墙与护城河,泛指城池。城,城墙。堭,同“隍”。城壕。城外的护城河有水叫“池”,无水叫“隍”。
⑤ 禁御不良:抵御来犯之敌。不良,不好,此指外敌。
⑥ 勿恃危厄:不要依仗高而险隘之地。危厄,高而险隘。
⑦ 社稷永康:国家才可永葆安康。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这里以社稷指国家。
⑧ 教民以孝:以孝道化民。这与西晋的治国方略有关。李密《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张华显然受此观念影响。西晋篡权,难以用“忠”,以孝治国,无非是偷换概念而已。
⑨ 舜化以彰:让虞舜的教化永远发扬。据《尚书》《史记》等有关典籍,虞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导。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浑敦、穷奇、梼杌、饕餮),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
敳(tuí ái)、梼戭(táo yǎn)、大临、尨(ménɡ)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译文】
赞说:中国的地域广大无边,它与四海八方相连,遥远的别国异域,只能略说却难以详述。王侯设下险阻要塞,保卫国家边疆,远有山川要塞阻挡,近有护城河壕沟防备。督察国内的奸邪人事,抵御来犯的敌人,不依靠高险的地形,恣意地放荡佚乐。君主无德就必然失败,有德就昌盛,安居时要戒惧,才能不灭亡。进用忠诚善良的人,国家才可永葆安康,用孝道教育百姓,舜的教化才能永远彰显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