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18 天地初不足 ① ,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 ② ,断鳌足以立四极 ③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 ④ ,而怒触不周之山 ⑤ ,折天柱,绝地维 ⑥ 。故天后倾西北 ⑦ ,日月星辰就焉 ⑧ ;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注焉。
【注释】
① 天地初不足:当初天塌地陷。《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② 女娲:阴帝,辅佐伏羲治天下者。三皇时,天不足西北,故补天。练:通“炼”。冶炼。阙:残缺,缺失。
③ 断鳌足以立四极:天废倾,以鳌足柱之。鳌,大龟。《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④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共工,《淮南子》高诱注:“官名,伯于伏羲、神农之间。其后子孙任智刑以强,故与颛顼(zhuānxū)、黄帝之孙争位。”共工在伏羲、神农之间曾为天下领袖。颛顼,古代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岁佐少昊,十二岁而冠,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⑤ 不周之山:传说中的山名,据说在昆仑山西北方。
⑥ 折天柱,绝地维:向宗鲁云:“柱折维绝,疑后人依《列子》互易。”似应为:“天维绝,地柱折。”维,以绳维系。
⑦ 故天后倾西北:《列子·汤问》:“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淮南子·天文训》:“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考二文,均无“后”字。倾,高。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⑧ 就:靠近。《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焉:代词,那里。
【译文】
当初天塌地陷,所以女娲氏炼五色石来补天缺,又斩断鳌足把它当作柱子立在四方。此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盛怒之下一头撞在不周山上,支天的地柱折断了,维系天地的绳索也断了。因此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便移向那里;地在东南角凹陷下去,于是众多江河的水便倾泻到那里。
19 昆仑山北 ① ,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 ② ,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 ③ 。
【注释】
① 昆仑山北:《太平御览》卷三十六引作“昆仑之东北”。《初学记》卷五、《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四《南池》诗注及《事类赋》卷六并引作“昆仑东北”,无“之”字。据此“北”上宜补一“东”字。
② 八:八方,四方加四隅(角)。玄:黑色。幽都:北方极远之地。《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孔安国传:“北称幽都,南称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蔡沉《书集传》:“朔方,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则沦于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
③ 举:即“制”或“牵”,牵制。
【译文】
在昆仑山东北,地势趋下的三千六百里处,有个八方阴暗的日没处叫幽都,方圆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根大柱子,每根柱子直径为十万里。大地又有三千六百根轴,它们像犬牙一样交错,相互牵制。
20 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 ① ,知人生命之长短。
【注释】
① 东方万物始成:东方,按照《礼记·月令》所记,古代以五方与四时相配,东、南、中、西、北与春、夏、季夏、秋、冬一一相配,东方对应的是春季,春季乃万物生长的时节。
【译文】
泰山又一名为天孙,就是说它是天帝的孙子。它主管召唤人魂灵的事。东方是世间万物开始生长的方位,所以泰山主管人寿命的长短。
21 《考灵耀》曰 ① :地有四游 ② ,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动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③ 。七戎六蛮,九夷八狄 ④ ,形总而言之 ⑤ ,谓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
【注释】
① 《考灵耀》:《尚书纬》中的一卷。纬书是在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经书相配合的辅助经义之书。《尚书纬》分为《尚书璇玑钤》《尚书考灵曜》《尚书刑德放》《尚书帝命验》《尚书运期授》等五卷。耀,又作“曜”。《尚书考灵曜》原文为:“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复三万里。春秋二分,则其中矣。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七戎六蛮,九夷八狄,形类不同,总而言之谓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昏晦无所睹也。”《太平御览》卷三十六“地部”条引《尚书考灵曜》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复三万里,春秋分则其中矣。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显然,此段文字是《尚书考灵曜》与《太平御览》卷三十六“地部”条引《尚书考灵曜》文字的综合版。
② 地有四游:四游,向四面游动。《礼记·月令》题下疏云:“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郑注《考灵耀》云:‘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于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复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复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冬季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③ “冬至地上”几句:《文选》中张华《励志》诗“天回地游”句下注引:“《河图》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常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
④ 七戎六蛮,九夷八狄:戎、蛮、夷、狄,分别为古代对西方、南方、东方、北方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
⑤ 形总而言之:宜为“形类不同总而言之”。范校据《说郛》本、《汉魏丛书》本、《百子全书》本,“形”字下均有“类不同”三字,与《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及《初学记》卷六引合。当据补。
【译文】
《考灵耀》说:大地向四面升降游动,冬至时大地向上运行,由北向西运行三万里,夏至时大地向下运行,由南向东运行三万里,春秋二季处在二者之间。地面是经常运动的,好比人在船中坐着,船行人却无感觉。西南东北诸民族的形貌、种类不同,总起来,称他们为四海。是说他们都靠近大海,海还包含有昏暗愚昧没有见识的意思。
22 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三尺以上为粪 ① ,三尺以下为地 ② 。
【注释】
① 三尺以上为粪:范校疑“粪”字是“气”字之误,“气”初以音近误作“冀”,后又因形近讹作“粪”。《太平经》卷四十五曰:“穿凿地大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凡动土入地,不过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为法?然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属及地身,气为阴。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
② 三尺以下为地:范校据《太平御览》卷三十六引“地”字下有“重(chónɡ)阴之性也”五字,宜补之。重阴之性也,意为“是阴气聚积的地心”。此句可理解为“三尺以下是阴气聚积的地心”。“性”训为“心”。“心”又与上文“骨”“脉”“毛”“肉”“气”相配。
【译文】
土地把名山作为它的辅佐,石头作为它的骨,河流作为它的脉,草木作为它的毛,土壤作为它的肉。地表三尺以上是地气,三尺以下是阴气聚积的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