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蒋介石崛起

在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程中,蒋介石是回避、躲闪不了的重要人物。他是大功之人,也是大过之人,‘神化’和‘丑化’都有失公允,尽管后来他沦为共产党的敌人。
蒋介石从黄埔军校崛起,基本上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保持了中国领土的基本完整,尤其是对新疆、西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可以说,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他问鼎权力高峰的征途中,他与孙中山、陈其美、张静江、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鲍罗廷等人有密切的关系和瓜葛。
1924年10月23日,北平“倒戈将军”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推翻贿选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曹锟,急电孙中山携夫人北上“会商时局”。
“这不失为一个实现自己救国夙愿的好机会。”接到密报的孙中山欣喜若狂,尽管眼下军力、财力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他坚持北伐的心更坚决了,很快复电冯玉祥等,祝贺政变成功,表示:“建设大计亟应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同时,孙中山加紧北伐军事部署,令自己信任的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任命谭延闿为北伐联军总司令,主持北伐军事。
“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对外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及特权,对内以全力保障人民之自由,辅助农工商实业团体之发达,谋经济、教育状况之改善。”
1924年11月10日,深秋的黄埔军校,一片生机盎然,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的声音在四周回旋,“这次北上的目标,一是扫除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二是通过召开国民会议,依靠民众的力量,迫使奉、皖等反直各军,接受救国主张,变军阀政权为民主政权,实现祖国的独立、自由、富强。”“我这次到北京去,讲到对外问题,一定要主张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可是就在孙中山和宋庆龄一路北上时,却传来冯玉祥已遭排挤,张作霖支持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的坏消息。
1925年2月,天津车站,一位年轻美丽、穿着时髦大衣的女子挽着一位年约60岁左右的老者钻进了一辆早已停在路边的小车,女子下意识地捋捋脑后乌黑的秀发,她的嘴唇微微上翘,眼睛里流露出温柔、遐想的神情。她似乎正从遥远的前方悲哀地观察着乱世险情,为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的苦难与未知的前途而伤感。
这个风姿绰约、面目姣好的女子就是宋庆龄,老者就是孙中山,他们冒着风雪,一路颠簸,舟车劳顿从广州向北平奔驰。到达天津时,孙中山突然病倒。当时以为是感冒,并没有在意,直到病情越来越重,宋庆龄才慌了手脚,赶紧安排丈夫卧床休息,并请医生诊治。冯玉祥不知内情,苦等多日,来电催促,希望孙中山尽快到北京,孙中山只好强忍病痛,于月底动身,入住北京饭店,并住院治疗。
3月11日凌晨1点,孙中山忽然神志清醒,继而反复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这是孙中山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孙中山的临终遗言是“救中国”,可他并没有指定接班人,国民党群龙无首,后果马上显现无遗,权力的真空立即引起很多人觊觎。
这个时候,广州方面势力最强的是以胡汉民为精神领袖的右派势力,及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势力。廖仲恺坚决支持孙中山的“三联政策”,胡汉民则坚持反对“三联政策”。两派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另有一派是保持中立的汪精卫,实力也很强。
原任省长的胡汉民既是民初“四督”之一,又是代帅,也是同盟会以及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早年和汪精卫都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更是孙中山形影不离的智囊幕僚,跃为国民政府主席,似乎顺理成章,可是他平定“刘、杨叛乱”不力,得不到粤军大佬许崇智的支持。而汪精卫的成名作就是刺杀前清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当年28岁的革命青年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从此汪精卫名声大噪。这三人是最有实力坐上这个位置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没有纳入人们视野的人也不甘示弱,蒋介石与粤军大佬许崇智就是其中之二,他们蠢蠢欲动,摩拳擦掌。
广州政局一片扑朔迷离!“抢位子”大战一触即发。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恰在此时,广州城里发生了一件让人们意想不到的事,促成了蒋介石迅速上位。
1925年6月,两名穿长衫的杀手埋伏在蒋介石的东山别墅附近,开枪行刺蒋介石,反应神速的卫士长宓熙把驳壳枪伸出玻璃窗外,对准那个穿长衫的人连续射击,穿长衫的人倒了下去。司机一踩油门,汽车飞也似的冲出了城门。
很快被抓获的另一名杀手当即供认,他是被逃到香港的广州前商团司令陈廉伯派来刺杀蒋介石的。他们没有特别的组织,只是香港黑道上的人物,为获重金而行刺。
这个时候,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叫张静江,蒋介石的拜把兄弟。
蒋介石急忙电促张静江赴穗助己。据当时蒋介石所言:“单枪匹马前狼后虎,孤孽颠危,此吾今日之处境也。”
民国奇人张静江是国民党政治会议主席、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也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一听说蒋介石危境需要资金,便鼎力相助,一口答应蒋介石的求助,实指望蒋介石能够完成孙中山的遗愿,完成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
张静江个子不高,瘦小精干,戴着一副厚厚的瓶底盖一样的眼镜,他出身于江南丝商巨贾之家、天性豪爽大方,爱好围棋和骑马,常在故乡湖州南浔镇狭窄的街巷中纵马疾驰,而且性好交友,喜冒险。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18岁的张静江从马背上摔下,罹患骨痛症,从此成为跛足,不久又害眼病,视力大受影响。
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成为终身挚友。
做事就是要花钱,这是经济学常识。张静江一直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助款。
1915年,张静江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革命党财政部部长,居上海经商筹款。1920年2月4日,张静江又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革命筹措经费,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一步步渡过难关。孙中山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
蒋介石和张静江的结缘始于辛亥革命,1916年5月,陈其美遭袁世凯暗杀,蒋介石失去依靠,政治失意、生活窘迫的蒋介石在反袁世凯的革命活动中认识了张静江,张静江热情地伸出了援手,让蒋介石用钱尽管开口。后来,蒋介石通过张静江认识了握有兵权的粤军军阀许崇智,三人结拜为把兄弟,这一结拜,从此改变了蒋介石的命运,蒋介石很快在许崇智部担任参谋长,从而在军界崭露头角。
张静江对蒋介石的政治生涯影响甚巨,他不但在生活上助蒋,而且还资助其去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军事。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心急如焚的张静江急电蒋介石去永丰舰保护孙中山,蒋赴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自遇恩公,中正犹如枯木逢春……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仰之泰山……”寥寥数语,道出蒋介石对张静江的感恩之心。
1923年,孙中山决定筹建黄埔军校,准备任命党内老资格的程潜为校长,蒋介石和李济深为副校长,张静江则力荐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当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由明争暗斗变为剑拔弩张时,当文弱书生胡汉民向最高权力发起冲锋时,一个人起到了绊脚石的作用,他就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
廖仲恺是黄埔军校党代表,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同时亦是国民党中常委,在很多公共团体也身兼多职,可谓位高权重。他和汪精卫、胡汉民不仅与孙中山一道迈入风雨人生,他还是孙中山的广东同乡。
孙中山病逝两月后,廖仲恺就发表了《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一文,文中犀利地抨击了国民党右派,尤其是对驻在广东省内的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各据防地、霸占税收、开烟馆、设赌场,飞扬跋扈、欺压人民的状况深恶痛绝。他提出坚决改组军队的意见,作为财政专家,他还提出要统一财政。
左派向右派掷出的这枚利箭,一下击中右派的命门。
国民党右派对廖仲恺恨之入骨,计划将他整垮铲除,由党内纷争引发的暗杀行动,最终促成了革命军的内部重组。在接下来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中,蒋介石成为最大受益者,廖仲恺遇刺案,则成为他问鼎权力高峰的关键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