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相比较,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特点。认识这些情况和特点,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它是全民族的。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主要反对的是国内敌人,参加统一战线的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反对的是异民族的侵略,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了除汉奸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投降派以外的国内所有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以及海外华侨等。如此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增强了抗日阵营的力量,这是它的极大优点,但也带来了统一战线内部的复杂性,使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的时候,面临许多复杂的情况和艰难的任务。
第二,它是长期的。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期性。争取同国民党长期合作,反对破裂,以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是共产党坚持的战略目标。而且共产党还希望在战后两党继续合作,共同建设新中国。
第三,它是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为基础的。一方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方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有几十万军队,但没有控制全国的政权;共产党既没有自己领导的政权,掌握的军队也很少。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已经掌握全国政权,拥有庞大的军队。共产党则不但有了自己领导的局部政权,还有了自己的军队。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突出的特点。这种合作的情况如何,决定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命运和抗日战争的胜败。国共合作主要是两党领导的军队的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首先是从军队的合作开始的。在抗战期间,两个军队各自担负一定的战略任务,互相配合,共同抗敌。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尖锐的时候发展成为军队之间的武力摩擦。这给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一些特殊的问题。
第四,它是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在政治上,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为共同纲领;在组织上,以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为主要形式。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反对和阻挠,国共两党始终没有达成一个能够约束双方的、为大家共同承认和遵守的共同纲领,也始终没有形成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这一特点,给统一战线的巩固增加了困难。
第五,它是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国家的赞同和支持的。这与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国际帝国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世界革命处于低潮,几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各派军阀势力,反对中国革命,反对国共合作;唯一援助中国革命和支持国共合作的是苏联,但力量还不够强大。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得到苏联的支持,也得到同日本有矛盾的美国和英国的一定程度的赞助和支持。这就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共长期合作,巩固统一战线,造成有利的国际条件。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党。它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反对右倾错误的经验,又有反对“左”倾错误的经验,并且拥有一支经过战争考验的军队。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军队,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柱。这同大革命时期是大不相同了。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坚持和发展,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有决定意义的。
以上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根据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