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地理、市场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资源要素为寻求更优化的配置,必然会突破城市边界,在地理空间邻近的数个城市之间集聚与扩散,从而推动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继而形成城市群。城市之间的集群效应,使每一个成员城市都能更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亦能从其他成员城市的资源和优势中获益,从而实现整体最优化。
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主体。环顾全球,那些基础设施最为便利、对内和对外流通最为集中、供应链网络最为发达的世界级城市群,吸引着全球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的汇聚,成为全球资源分配的枢纽和全球化的重要节点。因此,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已经成为各国提升自身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西方国家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且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历程。1978—2018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规模从大约1.7亿人激增至大约8亿人。城市数量也快速增加,出现大量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最高形态的城市群,亦在中国多个区域内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导形态。
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该规划指出,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无疑,将推动城市群发展作为城市化的主导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提升城市化质量、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战略。
而在中国的诸多城市群中,位于珠江口的粤港澳大湾区
,尤为与众不同。其总面积约为5.6万平方千米,目前常住总人口约为7 000万,GDP总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这一区域是改革开放初期引领全国的先锋,是“一国两制”这一创新方针的实践地,也是目前中国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金融、科创、制造、商贸等多种产业齐备,多种文化互相交汇。可以说,从经济竞争力、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文化和产业多元化等角度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有潜力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亦是全球最复杂的城市群。目前,跨境的城市群并不鲜见,例如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里尔大都市区,以及德国、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四国相邻城市组成的卢森堡都会区等。但论及复杂程度,粤港澳大湾区可谓全球之首。
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下,粤港澳大湾区分属三个不同经济体和关税区,使用三种不同的货币。首先,人、货、信息、资金等要素在湾区内部三地之间并不能自由流通,面临关税区边境及制度的阻隔。其次,三地对外的关税水平、资金流通制度、投资开放程度和对外经济政策亦有区别,各自维持不同的边境管制。
我们常常说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个经济体,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香港和澳门分别是独立经济体,但珠三角九市并不是,只是内地这个大经济体的一部分。珠三角九市与香港之间的经济整合受制于全国的开放水平和对外经济政策。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关系到国家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进程,需要在国家层面来考虑。
再加上粤、港、澳三地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市场管理模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这些情况与其他国家相比就更为复杂。立足于这一客观现实,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无疑需要创新思维,而这种创新思维,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融合,既需要从最宏大的视野出发,又需要在最微观处落脚。经历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时代,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亦出现了巨大变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
倡议力图构建平等、互利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推进新一轮的全球化进程,亦可化解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起点,其建设和发展无疑要站在国家大战略的高度,配合“一带一路”整体规划的实施,从多个宏观层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撑和动力。
而且,“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从最初提出,便以提升湾区内民众生活、学习、就业和创业的环境为目标。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从这一目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也需要从微观的层面和民众生活的视角,提出接地气的改善措施。若能让湾区民众享受世界一流的优质生活,那么湾区融合自然会成为民心所向。
其二,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极其复杂的现实状况,我们既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协调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又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大湾区内部,香港和澳门作为自由港,与外界之间的流通障碍较少。但国家尚在逐步开放的进程中,需要保持其有效的边境管制,使其作为隔绝风险的防火墙。因此,生产要素在粤、港、澳三地之间尚不能自由流通,三地市场处于割裂状态,而这一现实状况,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彻底改变。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我们无疑需要利用政府的力量,通过顶层设计和区域规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发展和融合。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港、澳两地作为自由港,政府在经济中主要扮演服务者的角色,香港更是连续二十多年被评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而珠三角九市的活力,也是得益于在全国领先的市场化改革。因此,避免政府过度规划和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是这个区域继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
本书包括五章。第一章首先从新时代背景出发,解读全球化的新阶段及“一带一路”倡议,并在此宏观背景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及重大意义。第二章和第三章具体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和几个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以及其面临的挑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对如何用好优势和应对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既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又包括如何让普通民众受益;既包括在政策层面上推动协同的措施,又包括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来促进湾区内城市的互联互通等建议。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大胆提出制度创新,需要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各种可能实现目标的途径。但同时,作为全球最复杂的跨境城市群,三地融合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无疑需要各方继续努力。
洪雯
2019月1月15日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