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以前已有“小珠三角”加上香港及澳门的概念。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活力非常强的省份之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约为6.8亿元人民币,出口贸易额约为4.2万亿元人民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约为6.4万标准箱。在货运港口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港口排名全球前10名以内。在2017年全球机场客运吞吐 量(航空客运)排名中,香港第8、广州第13、深圳第34;在2017年全球机场货运 量(航空货运)排名中,香港第1,广州第19、深圳第24。在互联网时代,不少货品都是通过空运去做配送,跟传统产业链概念不一样,这令空运变得很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也得到世界的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改革开放探路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拉动来辐射整个华南地区,并与长江经济带互相呼应。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倡议,就可能没有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相信其发展也会辐射到周边的地区或国家。过去我们说“9+2 ”,是指9个省和2个特区。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9+2 ”,不过“9”是指9个城市。两者的道理差不多,都是建设城市群的发展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是要打造一个国际品牌,目的就是中国要“走出去”,所以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中的角色是息息相关的。
再来回顾一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在经济一体化初期(1978—2003年),粤、港实行的是“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模式,香港负责面对世界市场,广东则负责生产。2003年,香港因为“非典”在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loser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CEPA)提出服务贸易自由化,满足了当时港商和专业人士希望开拓内地市场的需求。2003—2016年是市场的横向整合期,当时的“大珠三角”概念是“泛珠三角”,旨在吸引港企投资,而香港通过这个“泛珠三角”平台,把一些原本不允许外商或者外资做的事情在“大珠三角”里先试先行。所以当时说的还是“你来我这里投资,我去你那里做生意”,这就是横向整合。
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史可以从1980年开始说起。中国走改革开放路线是从南部沿海城市开始的。深圳特区就是在1980年成立的,香港一度借着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制造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谈“前店后厂”和“三来一补”,开始有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第一家来香港上市的企业是青岛啤酒。在21世纪初,香港在研发、金融和商务服务等方面向内地企业“输血”,内地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延伸反哺香港,延伸至香港的产业链,在香港拓展市场。2006年,深圳和香港一起构建“深港创新科技圈”,专门开通了一条深港穿梭巴士线,方便深港工程人员往来。当时社会开始就“河套区”作为科技发展区域展开讨论。2009年,“广佛肇”“珠中江”“深莞惠”三个经济圈规划中就有“河套区”的规划。2014年,深圳市政府报告首次提出“大湾区”概念。在2014年深圳两会上,“湾区经济”的概念被提出。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编写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正式发布,内容提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内容提及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2016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提及支持广东省会同港、澳共同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2016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内容提及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内容。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实是参与国际湾区竞争的重要一步。此外,“湾区”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比较容易被理解,例如美国人会说自己住在湾区,即旧金山湾区或纽约湾区,日本则有东京湾区,欧洲则是大伦敦城市群,这些大城市群都是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2016—2030年的目标就是参与国际湾区的竞争,打造国际级的湾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