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否就是城市群的建设
我们先从学术角度去研究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并不是中国发明的,学术上早有对城市群的相关研究。通过城市群的形式进行合作有什么作用呢?从交易成本理论看,竞争力是企业的推手,增加竞争力可通过减少外部或内部交易成本达成。在市场成本固定的情况下,谁的成本低,谁的竞争力就高。竞争力受生产成本、供应链分配的效率、市场的准入以及当地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总结了产业区的六个特点:①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②生产垂直联 系(供应链和客户上下游)的企业群 体;③最优的人力资源配 置;④产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 场;⑤竞争与合作并存;⑥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不完全竞争市场”这个特征可能没有之外,另外五个特征我们都能够找到。马歇尔把地区工业在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即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并且指出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①技术的外溢;②提供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③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各种生产要素,间接证明了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中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其理论核心是在配置产业时,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把运输费用尽量降到最低,以实现产品的最佳销售。韦伯认为产业集聚的一般原因是多个工厂集中在一起与各自分散时相比,能给各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和节省更多的成本,所以工厂有集中一起的愿望。集聚之所以能够给工厂带来收益或节省成本,又有多种原因,如专门的机器修理厂、距离近的原料供应点、大规模的劳动市场、公用设施、道路等都有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
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之间的依存会促使工厂地方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两个不同的途径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那时的劳动市场和我们今天说的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当年可能是普通的工人,今天是一些掌握知识的工人。然后公共设施、道路等都有助于成本的节约。
罗纳德·H.科斯(Ronald H. Coase)在1937年提出交易成本理论,并用它来分析组织的界限问题。其目的是说明,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的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将减少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科斯运用交易成本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他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些均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聚集区内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费用。降低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个也就是今天所谓信用合作伙伴和长期合作伙伴。这些东西都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而且也有利于信息对称,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巴格纳斯科(Bagnasco)在1977年首先提出新产业区的概念,认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他首次对意大利东北 部(他称之为“第三意大利”)的集群型产业模式进行了研究。
第一,小型甚至微型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平均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仅为9人,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 %,是典型的小企业空间体系。第二,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每个企业只生产一两种产品或只从事某一环节的生产和加工,企业间横向和纵向协作均十分密切。传统工业(如制鞋、服装、皮包、家具、瓷砖、乐器、食品加工等)以及为其提供机械设施的工业占有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第三,拥有高度集中的企业集群型产业区。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和亚德里亚海沿岸,其中的80%分布在人口不到10万人的小城镇或村落。意大利中部的企业集群地共有126个,占总数的71.4 %,北部有42个,南部有15个。如威尼托大区的服装加工业和家具制造业、托斯卡纳大区的毛纺业和陶瓷业、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皮革业、马尔凯大区的制鞋业都是各自区内最普及的产业。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1985年提出社会镶嵌问题,这也是和城市群发展有关系的。他说现代市场中各种社会因素对“经济行动”发生着主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他还用“关系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来说明经济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嵌入性。他认为,所谓“关系性嵌入”是指经济行动者嵌入个人关系之中,而“结构性嵌入”则指许多行动者嵌入其中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嵌入”概念的引入和运用一方面说明经济活动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依赖,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同时,还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作为经济活动可以动员的一种资源,构成了企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把格兰诺维特的论述用于产业群分析,产业群所累积的社会资本对产业群有正面作用。
保罗·R.克鲁格曼(Parl R. Krugman)在1991年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了集聚模式的好处。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所以,“中心—边缘”模式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与要素流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向心力导致两个起先完全相同的地区演变成一个核心与周边的产业集聚模式,其中的关键是保持对劳动力流动的高度弹性。模型的结构内容是两个地区与两个部门。两个地区最初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部门分别是报酬递增、产品具有差异性的制造业与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的农业部门。其中两个部门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力,同一地区内的农民不能向制造业部门流动,反之亦然;但制造业部门的工人却可以跨地区在同一部门内流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
关于产业集聚的成功案例,不得不提安纳利·萨克森宁(AnnaleeSaxenian)在1994年出版的《区域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硅谷的竞争力在于公司间网络持续的互动,随着劳力的交流,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经济与社会的互动等,在信息充足的环境下促进这些互动的产生。相反,在128公路地区中的厂商则多以满足自我需求为考虑,并不参与促进区域创新能量产生的活动,导致区域发展的没落。硅谷在一个开放和弹性的体系下更加强调人才的自由流动、创新知识的分享、产业间的密切合作与策略联盟,是一个新兴的以创新为导向的多元化社会。从萨克森宁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产业群的成功,创新及人才的自由流动十分重要。社会的网络也包括知识的共享,我们称为社会资本。在美国的硅谷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法:投资科技失败是正常的,很多东西都会失败,但是你不需要老是为这个失败悲哀,因为如果这些人不走的话,这些人累积的经验就成为社会资本,下一次再创业。硅谷就是这样的,早期做半导体,有些人发了财,有些人没做成功,不成功的人去另外的人那里打工,打完工他又出来创业,创业又有可能成功,又有可能失败,失败了他再回去打工,然后再出来创业,成功的人会把钱拿出来再投资其他人的创业,这样就形成一个很好的生态圈。今天硅谷已经做到这一点,现在深圳其实也正在做这件事情,你只要把这些人连在一起的话,社会资本可以达到一定的累积。
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Porter)在1990年提出钻石理论模型,说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有需求条件,有相关及支持的产业,通过企业的战略结构以及同业的竞争,最后抓紧机会结合力量,包括政府也在里面扮演角色,最后形成整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还是不断重复,一个是提高生产力,另一个是提升专业化,因为集中了以后就容易有一些经验和知识的累积,能够把整个产业的专业化提高。波特所说的产业集聚三大支柱,即营商环境、地理位置和如何创造价值,产业在生产和服务之间如何互相关联,互相创造价值。应用到大湾区之上,就是要有这三个东西才会形成产业集群。大家不要认为,只有中国才喜欢搞工业区、高新区,只有计划经济下的国家才会搞工业园区。其实国外不少政府也会推动产业群建设,就像爱尔兰等北欧一些国家也是积极打造产业群,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也和中国一起搞工业园。有些产业群是企业自发形成的,例如硅谷的高新产业集群;有些产业群是政府推动形成的,例如政府给高新企业特别政策、税务优惠和土地使用优惠等,以吸引产业链内的不同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进驻,慢慢形成产业集群。
亚洲发展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ADB)委托澳大利亚政府做了一个研究报告《21世纪有竞争力的城市》,内容提及城市群经济发展,重点就是说通过城市群去扶持一些最具增长的产业区,这个跟我们想象中的自由经济好像不一样。根据它的论述,城市产业群能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加快新企业的成立,甚至减少贫穷。
这份报告为城市群发展提出了一个七大要素的方法论。第一,检视国家经济及市区的发展策略,决定城市群的范围。第二,评估每个城市的竞争力。第三,评估各个产业的竞争力。第四,利用产业群的架构还有地图信息系统去制作一个产业地图。第五,评估产业群的竞争力及短板。第六,准备一些计划。第七,执行。其实这些内容跟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做的事情差不多。澳洲政府原来虽然是奉行自由经济主义,但是他们对城市群发展的看法,其实和中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迷信“市场化”,即使西方国家也注意到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发展城市群,不能单单相信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我们相信,学习不同的城市群理论,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