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论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习近平集中阐述了金融同实体经济共生共长、彼此依赖的关系。早在2016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上,在论述当时已被人们议论纷纷的金融“脱实向虚”问题时,他就明确指出,表现在金融领域中的诸种问题,本质上是“三个失衡”:一是实体经济供需失衡,二是金融业内部失衡,三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不畅。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出发,基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循环关系条分缕析,是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科学路径。在论及当下我国金融风险频发、多发现象时,应当清醒地看到,首先是因为实体经济问题长期累积,导致金融结构出了问题,与此同时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循环出现了梗阻。这个思路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金融是第二性的,它从来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而独自存在,因而它的问题也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这一基础而加以解决,换言之,仅仅在金融圈子里寻找金融风险,探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解决办法,是片面的。
习近平有三段话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段话是“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段话对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给出了一个新的比喻,即“血脉”和“肌体”的关系。过去我们常用“枢纽”来比喻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这种比喻,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无机的状态上。现在,用“血脉”和“肌体”的关系作比,就把两者关系提升到有机状态,并揭示了两者间共生共死的关系。显然,血脉、肌体之比喻比枢纽之比更为贴切。
第二段话是“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第三段话是“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看到这种严格对仗的表述,大家就会知道,这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理论结晶,值得认真琢磨。第二段话皆以金融为前导,说的是金融与经济之间的“活”与“稳”的关系。明显体会到,金融之于经济,显然是第二性的,它发挥的是附属的、辅助的、服务性、支撑性的作用;第三段表述皆以经济为前引,说的是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兴”与“强”的关系,很显然,这里是指经济对于金融的决定性作用,是决定其能否兴、能否强的因素,是第一性、主导性、基础性的作用。
以上三段,是习近平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最新表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这三段话放在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体系。当然,既然是基础理论,这三段表述还可进一步延伸,联系不同的场景,有更具体的表述,但无论如何衍生,此处阐述的大理论、大逻辑、总原则、总方向是必须牢记、不能违背的。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表述,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一大亮点,它把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讲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