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造有利市场机制运行的货币金融环境
说起金融的重要性,人们一般想到的都是“筹资”。因为,在市场经济下,货币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离开货币,人们便寸步难行。然而,这并非货币金融的全部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的又一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利率、汇率、收益率等一系列的“数字”指标,形成重要的决策参考。一方面引导金融资源向最有效率的领域流动;另一方面为市场和广大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参数,引导他们将自己拥有的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效力的领域和用途上,从而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
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早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要“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然而,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便已明确部署的推进“三率”市场化的任务,在2019年初仍然进展甚微。甚至一些金融领域的从业者都未能将利率、汇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人们还是凭直觉认为,市场经济中“钱”最重要。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其一,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国内,利率的市场化关乎我们能否有效地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领域、地区和企业手中;着眼全球经济,汇率的市场化关涉我们能否有效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完善,则决定了我国金融产品定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在微观层次上关涉资源配置效率。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中,市场力量引导资源配置。市场靠什么引导?靠金融资源的流动。金融资源依据什么流动?依据“三率”所揭示出的信息。“三率”市场化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其二,为了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我们还须破除金融体系的所有制歧见,遵循“竞争中性”原则,平等地为各种所有制企业提供高效率服务。我们知道,遵循“竞争中性”原则,是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先生在2018年中会见外国记者时首次明确提出的。到了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明确提出“竞争的基础地位”概念。2019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19年3月底博鳌亚洲论坛李克强总理的演讲中,都明确提及要实施“竞争中性”原则。这一系列高层表态说明,落实“竞争中性”原则将成为我国深化各领域改革的基础内容之一,金融领域自然不能例外。落实“竞争中性”原则,目前困扰我们的中小微企业和民企融资困境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其三,加强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整套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制度,以及规范保护制度运行的法律法规。这些都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理所当然地应当在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