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布朗闹到了这个地步,眼看着就成了杭州城里的不良青年,杭家只好召开紧急会议了。这次会议晚辈一律不参加,旁听的却有小撮着。和以往大多数这样的时候一样,会议由政协委员杭嘉平主讲。他分析了杭布朗的当下情势,认为他只有三条出路:一、回云南大茶树下,从此做个山寨野夫;二、在城里赶快找个正式工作,不要是铲煤灰的那一种,得是一天八小时关起来能收性子的;三、找个合适的姑娘成家,有个地方让他费心思,他也就会安耽多了。三条出路中前一条当下就被寄草否决了。回云南,绝对不可能,除非她不要这个儿子了;找个收性子的工作,当然好,但一时哪里找去?小布朗成分不好,好工作真是没人要他;找个合适的姑娘结婚倒是可以考虑。小布朗二十多岁,也不小了,看他在杭州的巷子里东窜西钻,吹牛皮,说大话,胸膛上手指头红印子拍得嘭嘭响,有个老婆镇着,或许能够改变他的这种与杭家人完全不同的习性。然而,合适的姑娘在哪里呢?
这时大家的眼睛就都朝嘉和看。杭嘉和一过六十,就正式从评茶师的位子上退休了,但在家里,大事最终还是他拍板。听了众人发言,他一声不响,过了好一歇,长叹一口气。寄草见大哥叹气,不等大哥开口就说:“大哥你不要说了,这件事情我做娘的会操心。”
“我倒还可以到茶厂去说说看的。”嘉和说,“我从评茶师这个位子上退下来,好好的徒弟是带过几个的,可惜都是能人,派去做大用场了,如今那里倒是缺人手,前日还来催我出山呢。”
寄草眉眼松了开来,她知道,大哥从来不随便许愿,便说:“茶厂可以的。”
“也不是说去就可以去的,要先挂号。”嘉和看着寄草,“这段时间不要给他空下来,鼓楼旁边这家煤球店还算正气,还是先在那里放一放。”
“你们要叫他铲煤灰铲到什么时候去?”寄草又叫。
嘉和口气有点硬了,说:“什么事情人做不得?挣工吃饭,天经地义。布朗心野,先收收骨头,真到了茶厂,我还有一张老面子要靠他给我撑呢。”
大哥温而厉,寄草最听的还是他。嘉和见大家没有异议,又说:“要相姑娘,也把心放得大一些,眼睛不要只盯在城里。”
大家都知道嘉和这句话的意思。你盯在城里也是白盯,有几户人家真正肯把女儿嫁给有个劳改爹的小伙子,你把洞箫吹破了也没用。这样闷了一会儿,寄草又说:“我们那个厂,也不都是十不全,有几个姑娘,还是蛮顺眼的,就是听不见说不出罢了。”
寄草说的是她所在的那个街道小厂,专门制了鸡毛掸子来卖,也兼着糊纸盒子。那里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尤其是残疾人。
话说到这里,旁听的小撮着就听不下去了,接口说:“刚才大先生已经说了,眼睛也不要只盯在城里,我就接了这个口令。我反正是孙子孙女七八个的,你们要谁只管挑。”
大家听了,眼睛就亮了起来,小撮着便顺势说:“我看我跟前的采茶就还可以,她还有份工作,虽是临时的,也难说哪一天不会转正。再说了,布朗真的工作难找,到翁家山落户也不是不可以的,总比城里挂起来强。”
大家就想起来那个有着结实板牙和同样结实背脊的村姑,相互对了对眼,谁也不说话。最后还是嘉和说:“寄草你也晓得,这种事情还是娘舅最大的,我来出面吧。”
大哥一句话,寄草就掏手帕了,边擦眼泪边说:“我也想通了,过几日我就到十里坪去。”
十里坪在浙江腹地金华,劳改农场的所在地。寄草找的肯定是罗力,这时候找他,还能有什么事情?大家听了都不响,只是眼巴巴地盯着寄草,仿佛早就期待又害怕听到寄草接下去要说的话。
果然寄草说:“大哥,我现在提出离婚,不会再是落井下石吧。”这句话刚刚吐出,她就失声痛哭,连带一起坐着的大嫂叶子和侄女杭盼,都一起哭出了声来。
大哥嘉和眼眶里也都是泪水,一是心痛他的小妹寄草——可怜十五年红颜守空房,双鬓渐生华发,苦到今日还没有一个头;二是心痛他的妹夫罗力——他本来还一直指望着十五年后他们能在西湖边共饮一壶茶。他对这个东北汉子一直有着很好的印象。他是个真人,死硬分子,一口咬定坐牢是受了天大冤枉的。硬到后来,也不是没有出狱的可能,但又暗示,得有个前提,先承认罪行,然后再减刑释放。嘉和赶到牢里去见罗力,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罗力听了这话,摊开一双大手十根手指,问嘉和他已经坐了几年牢。嘉和看着那双累累伤痕之手,说:“十年有余了。”罗力又问:“我犯得着为那余下的几年做狗吗?”嘉和听罢此言,一只手按住自己的心,一只手抓住罗力的手,说:“大哥三年后再来接你!”
三年过去了,人却还是接不着。
杭嘉平见不得眼泪,连忙拿话来堵,说:“是好事啊,是好事啊,哪里说得上落井下石。有几个人等得了十五年?再说现在罗力也已经出狱了,布朗也准备着成家立业。罗力这个人,我还是了解的,为了儿子,他什么不肯做?”他想了想,一拍胸膛:“寄草,要不要二哥陪你去一趟十里坪?”
寄草连连摇手,说:“你还想当右派啊,这回可没有人保你了。”
1957年时,杭嘉平仗着自己资格老,又是个心直口快之人,差一头发丝的距离就要当右派了。还是因为有着吴觉农这些老先生说话,才保下来了。世上之事,真是白云苍狗祸福难测啊。嘉平苦笑着说:“你看人家杨真,还没坐牢呢,老婆孩子就和他一刀两断了。你到今天才提,还担心自己良心过不去。”
提到杨真,大家就重新唏嘘起来。杨真也是,外交官也做过了,京官也做过了,到底还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躲过了1957年,躲不过1959年。好在右倾比右派要轻一个等量级,已经在北京某理论研究部门从事领导工作的杨真又被“发”回了杭州,到大学里去教书。唉,马克思主义者杨真同志当年奉旨进京时何等踌躇满志,如今回来又是如何的凄惘落魄,真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寄草这才悄悄叫了杨真,到湖上三潭印月我心相印亭前,清茶一杯,为他接风。
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虽然湖上依旧风月无边,但杨真心情沉重,又不想让寄草这倒霉的人再难受,就和她开玩笑,说他当年的话有预言作用,果然他落难了,他老婆立刻离婚,来看他的,还是她杭寄草。寄草这些年一个人在底层生活,又加这两年没饭吃,双颊黑瘦,动作表情都有了一种下层人才有的麻利无碍,备下的那点瓜子她也用来填肚子了,她飞快地吐着瓜子壳儿,一边听了老朋友的话,说:“你和罗力不一样,他是阶级敌人,你是人民内部矛盾,官当不成了,还不是当教授?我就是不明白,你倒是犯了什么事情?”
杨真这些年读了一些书,又见了一些世面,年轻时的书呆子脾气又重新发作起来:“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相信历史是渐进式前进的。但历史真的可以通过革命而飞跃吗?比如我们真的可以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吗?我到苏联当了几年外交官,才明白为什么列宁会在十月革命之后提出新经济政策。你不知道,苏联这个国家,别看有飞机有原子弹,可他们的农业生产,还不如沙皇时期呢。”
寄草噗地吐出一片瓜子壳,说:“我明白了,你是说苏联人吃得还不如沙皇时候好。”
杨真愣了一下,说:“你这话听起来就像批判我的人说的。”
寄草哑哑地笑了起来,她的声音这些年来在底层不停的叫喊声中,已经如残花败柳,和她风韵犹存的面容实实在在地形成一个大反差。她说:“别当我十根手指黑乎乎脏兮兮的真的什么都不灵清,你说的我全明白。你是说我们现在还不如从前活得好,这不是污蔑社会主义制度又是什么?”
杨真一边环视周围一边捶着桌子小声说:“你怎么也这么乱弹琴?我是想从理论上搞明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能不能够跳跃,这是个学术问题,可以研究嘛。”
寄草瞪着眼睛说:“你也不要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老百姓几年没饭吃了,你那些理论要是不能让他们吃上饭,他们要你的理论干什么!”
杨真看着寄草,觉得她真是一个奇迹,人都快饿死了还敢说这样反动的话,还竟然没有步丈夫的后尘。又想想自己,的确有一点此地无银三百两。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可能不涉及实践的重大理论课题,他当然不是没有想过实践,打他右倾也没有冤枉。他干瞪着眼说不出话,倒叫寄草想起那个很久以前因伤寒打着摆子的革命书生。她重重地叹口气,才说:“我知道你在为我担心,可是你不知道我才是真正为你担心呢。你当了这些年的官,也没学会怎么当,我看你学当老百姓也难。你一个人待在这里,没个人照顾,也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那才真正要当心呢。”
杨真摊摊手说:“我也认了,这么多年你也不是这么过吗?”寄草说:“你看看我还像不像个人样。不瞒你说,我早上出来时还想把自己弄得像样些,破镜子里照照自己,一点信心也没有了。我说书呆子,你就快快成个新家吧,趁你现在还是个教授,还有人肯嫁你。”
杨真突然不假思索地就冒出了这么一句:“到哪里再去找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寄草一怔,乌珠就亮了起来,脸上有了一点赧色,却笑着说:“是啊,到哪里去找那个把你的《资本论》往车下扔的同路人啊!”
他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看着湖面,饥饿使他们身轻如叶,甚至产生一种站不住要被风刮走的感觉。桌面上剩了几粒瓜子,寄草麻利地捡了起来,抓起杨真的手,慷慨地说:“都给你,男人经不起饿!”杨真要推,寄草已经往湖边走去。奇怪,西湖也仿佛饿瘦了似的,湖面浅了许多。寄草想起了当年家族中血气方刚的年轻人。1937年秋天的湖上,他们的冲撞和呐喊,他们的牺牲和决战……如果楚卿还活着,会不会与她杭寄草继续唇枪舌剑呢?她看了看憔悴的杨真,突然没来由地胡思乱想——如果他们还活着,会不会也和这个杨真一样倒霉呢?温情和忧伤升起来了,她对杨真说:“杨真,别跟我和罗力那样,要跟我大哥学。他总是跟我说,别说话,人多的地方,一定记住别说话,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你是要消灭嘴的一种生理功能吗?”杨真苦笑着,用玩笑的口吻说。
寄草撇了撇嘴,说:“用心说话不是一样吗?我年轻时看武打小说,知道武林高手中,有人就会说腹语。”
杨真突然问:“你知道那会儿为什么我老想和你在一起?”看寄草被问得有些茫然,便说:“我就是喜欢和你对话,或者你不停地说,我不停地听,或者我不停地说,你不停地听……哎,多好的日子啊……”
他最后的那句感慨,让寄草一下子潸然泪下了。
还真让寄草说准了,杨真上了几年课,到底也没管住自己的嘴巴,又开始与人理论可不可以超越阶段的问题了。对他这种有前科的人,上头决定不再姑息,“发”到浙北乡下劳动改造了事。此刻嘉平再提起杨真的事情,寄草就回了一句:“我怎么好跟人家杨真老婆比?人家也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我是什么,立场不分,落后分子,连护士都当不成,只好在弄堂里扎鸡毛掸帚。要不是你们替我担着,我也怕是早进了监狱了。”
叶子从头到尾就没有说过一句话,杭家人也早就习惯了只要嘉平在场她就不说一句话的态度。可这会儿她伸出她那双已经干瘪的手,轻轻地按在了寄草的嘴上,发出了一声:“嘘——”寄草这才住了嘴。
另一个没有说过一句话的女子杭盼,刚才一直陪着小姑走过羊坝头。路过青年路口的那座钟楼的时候,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抬起头,呆呆地望着高高在上的那口大钟。寄草很想就那么站下去,一直站回到从前,她强打着精神做人那么多年,现在有一种要垮的感觉。她想,为什么我就不能像盼儿那样呢?你看她独身一人,在龙井山中教书,倒过得安静,连肺病也好了。那就是因为她有她的上帝啊。她羡慕她,也为自己奇怪。她既不能像杨真那样相信共产主义,也不能像盼儿那样相信上帝。她觉得自己还是更像她的大哥嘉和,他们是相信生活的人,是在生活中讨信心讨希望的人。可是生活却不买她的账,她越想生活,生活就越难为她,越势利。她看看杭盼,长叹了一口气,说:“真是有点熬不下去了。”
盼儿没有回答她,只是习惯地喃喃地祈祷了一声:“主啊……”
天空倏然暗淡下来,暮钟,就在这一声叹息中敲响了……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对小布朗说破这件事情很难。杭嘉和用他一贯举重若轻的作风处理此事。他不让寄草对儿子说什么,他只让侄孙女迎霜来通知布朗。他也不说过几天相亲,他说过几天踏青。
迎霜十二岁,和妈妈一起住在大爷爷嘉和家,哥哥得放则住在爷爷嘉平处。父亲杭汉援非好几年了,母亲黄蕉风常常下乡,这杭家最小的女孩子,和嘉和的关系倒比与自己的亲爷爷嘉平还要亲。她的性格里也有些她母亲的憨。平时她就爱上寄草姑婆家去,他们两家住得近,布朗叔叔和她特别好。此刻她鬼头鬼脑地探身入院,见了叔叔就忍不住抿嘴笑,边笑边说:“大爷爷说……嘻嘻……过两天,哈哈哈……我们一起去踏、踏、踏青,哈哈哈……”
小布朗已经从煤球店里下班,正在给他的小中药园浇水,一回杭州,他就在自己家鸡窝的废墟上种上了草药,可别人看上去那些都是鲜花:凤仙花、紫藤、芍药、石榴,还有菊花,甚至还有鸡冠花。他能够把鸡冠花种得大如小脸盆,寄草说这是她这一族系的遗传基因,如果布朗的外公还活着,他们肯定会朝夕切磋技艺。听了迎霜的话,他连头都不回,说:“实际上啊,根本不是去踏青,是去干什么呢——也许是相亲吧?”
迎霜就大吃一惊,问:“谁告诉你的,布朗叔叔?你怎么知道是去相亲,我没跟你说啊?”
小布朗回过头来,笑出了一口白牙,说:“她漂亮吗?”
迎霜想了想,把嘴巴一咧,水蜜桃一般毛茸茸的小脸就咧成了核桃皮,她指着自己的那一排密牙,说:“就这样!”
小布朗认真地说:“与小撮着伯伯一样?”
迎霜说:“我不知道,大爷爷说一定要把你叫去,成不成的,人家等着呢。”
小布朗就弯下腰来,笑嘻嘻地盯着迎霜那张嫩脸,问:“迎霜,你说呢?”
“你多少日子没带我们出去玩了。”迎霜用另外一句话做了回答。
小布朗就果断地站了起来,拍拍手说:“去!起码我可以为她矫正牙齿。实话告诉你吧,小迎霜,地球上没我做不到的事情!”
迎霜知道她的这个表叔爱吹牛,奇怪的是大爷爷却不烦他说大话。大爷爷平常是最看不惯说大话的人了,但布朗叔叔瞎说什么,大爷爷也不生气。
杭嘉和为这次行动做了精细的物质准备:吴山酥油饼,颐香斋香糕,知味观幸福双,叶子昨夜煮的茶叶蛋,他还专门到杭州酒家订了一只叫花鸡。寄草到十里坪去了,错过这个日子,又不知什么时候见得上罗力。这是表面上说得过去的一个理由,另一层理由,他们两兄妹心照不宣:寄草是没有把握,她是担心人家姑娘嫌男方家的成分。她受过多少拒绝了,这一次她可承受不了,不如眼不见为净。这样一来,相亲这件重大的家事,就全部落实在了杭嘉和头上。
两天前寄草到大哥家来时,匆匆忙忙,什么也没有带,要往口袋里掏钱,被大哥两只薄手一把按住了,生气地说:“你做什么?我有。退休工资也够用了!”
忘忧茶庄公私合营后,嘉和就谢绝了拿定息,只拿他的那份工资用于一大家子开销,叶子没有工作。得荼是烈士子弟,国家养到十八岁,上大学后也由杭家人自己负担了,祖孙两个都觉得自己掏钱读书,气顺。蕉风、迎霜母女两个,加上出国前的杭汉,都住在羊坝头。至于寄草一家,这些年来已经把大哥家的钱袋当作自己家的钱袋了。杭嘉和的生活担子,实在是不轻啊。
寄草临走前递给大哥一个小包,说:“这是我在云南和罗力成亲时,证婚的大爷送我压箱底的,你拿去,采茶若是看得中我们布朗,就送她压箱底。”
嘉和打开一看,是两块已经发了黑的沱茶,形状如碗,天长日久,硬如石头。原来用茶来做聘礼,一向就是老规矩。中国人,东南西北,都是有这个习俗的。在江南,这种仪式被称为下茶。那女方若是接了男方的茶,也算是接了一个信物,这门亲事,也就算是那么定了。无怪《红楼梦》里的凤姐要对林黛玉说:“你既喝了我家的茶,怎么就不做了我们家的媳妇?”嘉和想到这里,心就热了起来,把那沱茶在手里托了一会儿,才说:“小妹,我有数了。”
小布朗却全无母亲那番拳拳心意,一大早他就赶到了大舅家,一口气吞了四只茶叶蛋。见外甥杭得荼还没有从学校回来,又靠在他的床上,美美地睡了一个回笼觉。醒来时,正不知身在何处呢,恰好杭州酒家就送来了叫花鸡,他立刻就扒拉开包着鸡的荷叶,闻着香就用手钳了一块。迎霜看看大爷爷,见这种反常行动并没有遭到谴责,也学着要去钳一块,就被叶子奶奶轻轻地一抹。布朗没看见,吃着舔着,又扯一块塞到迎霜嘴里,手指头油乎乎,要往干净衬衣上蹭,吓得叶子赶快递过一块毛巾。布朗也不难为情,叫道:“你们这里也有这样的烤鸡啊!”
嘉和告诉他,这就是叫花鸡,叫花子发明的制作法,偏叫皇帝看中了。皇帝吃了,却不叫皇帝鸡。
布朗一拍胸膛:“今日我们吃了,我们就是皇帝!”
迎霜吃惊地指着他:“你,封建主义!”
布朗大笑,一只手拍自己胸膛,一只手点她的额头:“小脚老太婆!”
迎霜看看自己的脚,疑惑地问:“大爷爷,我的脚不小,我也不是老太婆。”
杭嘉和知道布朗的意思,是说迎霜也像居民区的老太太那样爱管闲事呢。他很想告诉布朗,这么说话,别人听见了,又要吃苦头的。想了想,还是没有讲,却问:“叶子,九芝斋的椒桃片买了吗?”
叶子慌慌张张地回答:“还没有。刚要走,居民区把我叫去,查特务呢。”
嘉和不以为然地摇摇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叶子就成了这么一个胆小琐碎的女人。
布朗摇着手说:“算了算了,吃什么不一样。”
嘉和郑重其事地摇摇手,说:“可是不一样的。九芝斋的椒桃片,做工那才叫讲究。先把糕蒸熟了,再裹上山核桃肉,然后入模子,一压,就成了长方条。然后呢,再把它切成极薄的片,再烘干,白里透黄,用梅红纸包好。这个好东西,是要就着茶,才能吃出品位来的,布朗你倒是不妨一试。吃一口糕,下一口茶,喷香!那才叫如入太古呢。”
“什么叫如入太古?”迎霜听傻了,她也不是没吃过那椒桃片,但吃出如入太古来,这的确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倒还是布朗心有灵犀,说:“我知道什么叫如入太古。我在大茶树下吹着那箫的时候,常常如入太古哩。”
舅甥两个会意,淡淡一笑,嘉和拍拍小布朗的肩,说:“把你那箫带上!”
小布朗立刻转过身去,拍拍自己的后背,原来箫就插在腰间衣服里呢,这一次,杭家老小就都笑起来了。嘉和看着布朗年轻快乐的脸,想,这个头开得不错。现在,就差孙子得荼没有到了。得荼是个守时的人,怕不是被什么事情耽误了吧。正那么想着呢,只听街口管公用电话亭的来彩一声尖叫:“杭家门里——电话——”
来彩不用人家评价,一目了然,斜眼瞄去,就是个风骚娘儿们。她高个细腰,肥臀粉脸,削尖下巴,越发衬得唇红齿白,柳眉杏眼。头发盘一个髻,穿件阴丹士林蓝大襟衫。她的嗓音也是独具风采的,又尖又细,拎高八度。她又喜欢手里夹着一块手帕,倚门那么一靠,身体就呈S形,整个儿就弯出了一个旧社会的妓女相。
事实上来彩的确也是妓院里出来的,被她养父卖来卖去的不知道卖了多少次,竟然卖到了香港。前几年,正是蒋介石反攻大陆,这个来彩好来不来,这时候突然回来了,说是探亲,也就是探她那个把她卖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养父。别人说,哪有这样的人,养父把她卖了她还不知道记恨,还回来看他,必有美蒋特务嫌疑。这就扣下了不让她回港了,可查来查去也查不出一个子丑寅卯。养父熬不过这段时光,一命呜呼,把她扔在了新社会的街道里弄。居民区一时也不知把这个尤物怎么处理,最后总算废物利用,塞给一个瞎子做老婆去了。来彩倒也没怎么反抗,嫁给谁不是一个嫁,在香港的那个男人因她不会生孩子,早就外面娶了二房,她回去也没好日子过,这就糊里糊涂地做了瞎子老婆。瞎子的一个八竿子刚刚能打到的远房表姐在清河坊居民区管着一块天,见自家人没有了活路,便动了恻隐之心,让正在监督劳动拉煤车的来彩回到人民内部矛盾中来,专门去管羊坝头巷口的公用电话。来彩从糠箩跳到了米箩,她那扭动着的水蛇腰和大肥臀,从此就伴着她尖而骚的声音,出入在清河坊的大街小巷之中。
一听是来彩的声音,叶子就拦着嘉和说:“我去接,我去接。”
嘉和侧过脸,扳一下叶子的肩头,微乎其微地一笑,说:“哎,还是我去吧。”
布朗一抬头,突然看到舅妈的目光——他就看出来了,那不就是如入太古嘛,一瞬间,竟让他想起遥远的大茶树。
电话是得荼打来的,说他是被同寝室吴坤的事情耽搁了,现在马上就来。嘉和听了,突然心里一咯噔,脱口就问:“他怎么还没有搬走?”
电话那头的孙子得荼沉默了一下,才说:“快了,他的未婚妻已经来和他登记了。”
嘉和这才不追问,只说:“别忘了买九芝斋的椒桃片。”
搁了电话,他还在想自己的心事,慢吞吞地往回走着,却听来彩叫道:“杭先生,你怎么就这么走了?”杭嘉和回过头来,有些茫然地看了看她,把她看笑了,却伸出手,说:“喏,拿来。”杭嘉和这才想起自己没有付电话费,连忙口里说着对不起,把零钱就交给了来彩。来彩一边数着一边说:“真是儿子像老子,上回方越来打电话,也不付钱。”嘉和一听连忙又说:“我付,我付,我替他付。”来彩挥挥手,说:“好了好了,谁要他的钱,他一个人山里头改造,也是可怜。”嘉和连忙也挥手,意思是叫她不要再说下去。这个来彩,一点也不接翎子,反而还问:“你们家方越怎么还在龙泉烧窑,他的右派帽子什么时候能摘?”
嘉和真是怕听到“右派”这二字,摇着头对付着逃一般地退了去。转过巷子的弯,才松了口气,一件心事刚放下,另一件又被捡了起来。
这件心事,正是和得荼刚才电话里提到的那个吴坤有关。
1945年抗战胜利,杭、吴二姓的冤家对头就此结束。两个家族,一在浙,一回皖;一在城,一在乡,互不交往,更无音讯,半个世纪的纠缠,似乎已经被时光顺手抹去。谁知二十年后的某一天,杭嘉和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从北京寄来的,自称吴坤,和杭家的老相识吴升是亲戚,算起来应该是吴升的侄孙。信里说他从小就不止一遍地听老人说过杭家与吴家的生死之交。老吴升虽然早已死了,但吴家人都知道,当年他是如何背着那忘忧茶庄断指的杭老板死里逃生的。这个名叫吴坤的年轻人,自称刚读完北京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因为女朋友大学毕业分到了浙江湖州,所以他也想往浙江方面分。但是在浙江他没有一个熟人,想来想去,只好与久无交往的杭家联系。他还说,他已经打听了,听说您杭老先生的孙子杭得荼就在江南大学留校任教,和他一个专业,都是修史学的,能否请他帮忙打听一下。
杭嘉和抚着那根断指,思忖一夜,第二天就专门从学校叫回得荼看信。信是黄表纸,印着红色竖格子,字是毛笔小楷,透着才气和功夫,这样的行书拿去,哪个老先生看着都舒服。得荼倒是高兴,说:“我们系里,宋史一向就是研究的强项。这个吴坤修的是北宋那一块,再接着研究南宋,那是最顺理成章的了。我先到系里问一问。”
嘉和心里一阵暖,看了看孙子,除了戴着眼镜之外,他和儿子杭忆长得真是像。得荼三岁以后就回到爷爷身边,他连一天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但在许多地方,却惊人地继承了他那位年轻诗人烈士父亲的品性——比如他身上的那种潜在的浪漫和无私。所以1958年“大跃进”,少年杭得荼带着一群人来拆他们忘忧茶庄的那扇镂花铸铁门时,杭嘉和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事先这个宝贝孙子已经把叶子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收去大炼钢铁了。不过,当得荼把茶庄那张有乒乓球桌那么大小的茶桌也搬出去的时候,嘉和还是真正心疼了。对他而言,这绝不是一张单纯的桌子啊。再说,他们要桌子干什么呢,桌子又不能大炼钢铁。
他心里想的话还没有说出来,叶子就忍不住先替他说了。叶子拉着孙子,小心翼翼地问:“荼荼,你们要茶桌干什么?”他们的宝贝荼荼奇怪地看着他们问:“爷爷奶奶,我们要茶桌干什么?”
这一句话就把两位老人全问傻了。他们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他们的茶庄早已公私合营了,来买茶的人早已没有先在茶桌上品一杯的习惯了。至于一起在茶桌前斗斗茶、看看字画的雅兴,那根本就是前朝幻影,不提也罢,若提,可能自己都有恍若隔世之感了。
烈士子弟杭得荼的性格在三年困难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当然不能仅仅归于他的吃不饱。他是在这期间进入大学,并开始和杨真这样的人真正开始接触的,杨真的思想、学说和遭遇很深地影响了他,还影响了他的性格与为人处世,甚至影响到了他对学业的选择。
此刻,孙子的热情感染了爷爷。杭嘉和可以说是很久没见过得荼眼里燃烧起来的这种热情了,这是一种既让人为之担忧,又让人为之欣慰的热情。这份热情也多少消解了这封信给他带来的忧虑。杭嘉和已经老了,从他饱览的人生中可以得出一些神秘的不可解释的箴训,比如过于巧合的事,往往是某些事件发生前的征兆。在这封年轻人的信中,虽没有看出过于巧合的机缘,但想起吴家,杭嘉和的感情依然是十分复杂的。
杭嘉和的预感没有错,得荼在得到系里的肯定答复之后,写信给北方的吴坤。果然第二封信里,就出现了年轻人火热的倾吐。得荼看信的时候,激动得信纸都发出了窣窣的声音,像饥饿的蚕正在吞吃着桑叶。果然世界既大又小,生命处处设置机缘,原来吴坤的行动里有着这么强大的内在逻辑;原来他的那位名叫白夜的女朋友,那位名义上是北京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的女儿,实际上却是杭家的老朋友杨真先生的亲生女儿;原来她自愿从北方分到这江南小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离她的生父近一点,杨真先生不是正在湖州长兴的顾渚山下劳动改造吗?原来他是那么地爱他的女友,她是他的全部生命,是他永恒的女神,是他的命运,总之没有她他是无法再活下去了,所以他放弃北京更广阔的学业天地,宁愿到这东南一隅来重新开始两个人的新生命。他说这件事情只有求靠他们杭家,尤其是他杭得荼了。因为他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和杨真之间的关系——也许这会影响他顺利地分配到这里。这封信倒是用蓝墨水钢笔横写的,办公信纸。这个尚未见过面的年轻人的钢笔字一开始也很漂亮、潇洒,是那种专门经过书法训练的人才具有的笔力。但这种笔力行文到三分之一时就开始潦草,很快就转化为一种天马行空般的充满激情的喷涌。急不可耐的倾吐,毫无设防的渴望,简捷而十分有力、子弹一般地击中了得荼的心。最后那一张纸得荼是连猜带蒙读出来的,看得出他们的爱情,此刻已经处在难舍难分阶段。得荼只把这信看了一遍,就急匆匆地骑着自行车又往家跑。岂料爷爷连他一半的激情都没有,爷爷杭嘉和把两封信同时取了出来,反复比较,这让杭得荼站在一边暗自不解,在他看来,有些东西是不好拿来做比较的,比如说有关爱情的东西。爷爷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信收了起来,只说了一句话:“这两封信倒不像是一个人写的。”得荼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他知道,在这件事情上,爷爷还是很关键的。嘉和却只挥挥手让他吃饭。嘉和有嘉和的想法,他要核实一些关键的问题,还要尊重老友的意见,尤其是在老友落魄的时候。他与杨真之间的通信以及他后来与嘉平在这件事情上的努力,杭得荼一概不知。他只知道半年以后,吴坤就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杭州城。
吴坤刚来时没有房子,得荼就让出自己宿舍房间的那一半,两个助教合住。他们相处得很好,学术上也能互补。吴坤长于表述,得荼长于思考与实证,年轻而不泥古,有独立见解,但发乎心止于言,轻易不下定论。吴坤却很有冲劲,一到学校,就发表了好几篇在学术圈子里很有锐意的文章,这其中的不少见解,来自得荼的思考。有人很在乎自己的东西被他人所用,得荼却完全不在乎,不但不在乎,他还为自己的思考能为他人所用而高兴。他们两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在系里一时就成了一对才子。吴坤长得十分精神,下巴方方的,每天刮得雪青。头发浓黑粗硬,把前额压了下来。大而略显肥厚的手掌,动作有力不容置疑。他的面部表情生动,脖子略粗但极为灵活,头部摆动时犹如一只灵敏的年轻的豹子。他又那么豪爽、随意,与人交往,三句两句,就拉近距离。总之吴坤是一个好小伙子,大家一开始就那么认为。
实际上,得荼第一次与吴坤交谈就发现他们最根本的不同,吴坤是那种性格外向的人,而他自己却是一个内敛者。仿佛正因为如此,他反倒更欣赏他,或者他要求自己更加欣赏他。在他欣赏他的同时,四年级的女大学生们也纷纷向吴助教抛去媚眼,站在一边的同样年轻的杭得荼倒像是一个书童。吴坤愉悦地和她们对话,这里面光明正大的调情,像杭得荼这样一位从未涉入爱河的人是感觉不到的。他只能从事后吴坤那闪着愉快的眼神上看出一些异样,他总是摆摆手,仿佛无可奈何地说:“南方的女孩子啊,都是这种风格。”每当他这么说的时候,得荼不知为什么就会想到那位北方的女孩子。吴坤是为她而来的,但直到现在,杭得荼还没有见过她。
总之,一旦有了吴坤,一种格局就形成了,那是一种比较的格局,得荼在吴坤的衬托下,显示出了另一种风貌,他喝茶,而吴坤爱酒,看上去得荼仿佛比吴坤要嫩得多。他羞涩,有时还不免口吃,这也是家族的印记,杭家的男人,几乎都有些口吃。他治学的方向是地方史中的食货、艺文、农家、杂艺类,对这个领域,许多人闻所未闻,纯属冷门。吴坤开玩笑说,他以为像得荼这样出身的人,应该去修国际共运史呢。得荼说:“从逻辑上推理,我去修食货也和出身有关啊。我们家可不是光出烈士的,主要出产的还是茶商,所以我最近正准备研究陆羽,他那部《茶经》,不是在湖州写的吗?”这一说吴坤也乐了,回答说:“照你那么说,我正准备研究秦桧,也和祖上有关喽?我们家祖上可没有当奸臣的啊!”
得荼为了表达自己那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心情,破例把吴坤带回家里,吃了一顿饭,知道他对酒的兴趣比对茶更浓,特意请奶奶去买了绍兴老酒。宴毕,又把他带到后院的那间小屋子,门楣上刻着的那几个字让吴坤停住了脚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你还坐禅啊?”他笑指着门楣上写着的“禅房花木深”那几个字问得荼。其实那里早已是七十二家房客的大杂院,再无通幽之感了。得荼笑笑说那是曾祖父手里的事情,属于文物,所以才让它留着的呢。现在这里留有他的小书房兼卧室。
吴坤在那间禅房里看到了一些别样的东西,他暗暗吃惊,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可以体现杭得荼个性的,而在学校里看到的那些却只是杭得荼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只有在这里,杭得荼才会在瘦削的面容上露出些许的得意。他让他看挂在墙上的《琴泉图》,他曾祖父用过的卧龙肝石,他的日本亲戚在六十年前送给他们杭家的砸成两爿后又重新锔好的天目盏,那尊放在案头的年代悠久来历不明的青白瓷器人儿陆鸿渐,还有那把有神奇传说的曼生壶。这些东西放在那里,并不让吴坤觉得有多起眼,但一经得荼解释就不一般了。吴坤更感兴趣的还是挂在墙上的两张大图,一张写着“唐陆羽茶器”,另一张写着“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两张画画的都是古代的茶器。他的视野被第一张画上第一幅图——一只风炉吸引住了。
风炉画得蛮大,三足两耳,风炉旁竖写着四行字:伊公羹,陆氏茶;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吴坤指着那最后一行问:“圣唐灭胡明年,应该是764年吧?”
“正是那一年。陆羽是安史之乱时从湖北天门流落到江南的,这只茶风炉大概就是为纪念平叛胜利所铸的吧。”
“可见陆羽号称处士,也是一个政治意识很强的人。”
他见得荼很认真地看着他,就又指着那第一行字说:“我不懂茶学,瞎讲,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过拿伊公羹和陆氏茶来平起平坐,说明陆羽其实是有伊尹之志的。”
伊尹是史籍中记载的商朝初年的著名贤相,有“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的记载,这也是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在中国历史上,“伊尹相汤”和“周公辅成王”一样,都被后人祀之以圣贤之礼。吴坤这样评价陆羽,也是顺理成章。
但得荼却不同意这种简单的立论,他说:“在我看来,陆子在此倒不一定把自己摆到政治立场上去。我对他算是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研究,至少有句话我敢说,他是封建时期的知识分子中少有的一个具备自己价值体系的人。比如他敢拿自己的茶与伊尹的羹比,应该把鼎的因素放进去。鼎最早不过是一种礼器,传国重器,用于祭祀,也可在鼎上刻字,歌功颂德吧。后来用到炼丹、焚香、煎药等上来。伊尹用来煮羹,陆羽用来煮茶,都是首创。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事茶和伊尹相汤一样,都是千秋伟业,虽一在朝一在野,一论政事一论茶事,都可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贵贱。所以后来太子两次召陆羽进宫当老师,都被陆羽拒绝了。这就和日本的茶祖千利休很不一样嘛。千利休就当了幕府丰臣秀吉的茶道老师,结果怎么样,活到七十岁,还让秀吉逼着自杀了。”
得荼突然滔滔不绝地说了那么多,倒让吴坤新鲜,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在争辩中甘拜下风的人,立刻就回答说:“你那些例子可是个例,别忘了,任何一部历史都是政治史。”
“那可是政治家说的。”
“史书上也是那么写的。”
“别忘了,还有另外一条历史长河,日常生活的历史长河,没有被政治家们正眼相看,但是却被老百姓一代代传承的历史,比如它们。”他指了指墙上的那两幅画。
吴坤第一次吃着了得荼的分量,他的内功,就在这花木深房中。这番话之后,他微微地有些吃惊和不快。他不是一个能公然听不同意见的人,尤其是得荼,这个在他眼里相当低调的人。但他非常聪明,也有相当敏捷的微调能力,他立刻就指着中间的那两句话,笑着说:“快把这两句没有被政治家正眼相看的话解释给我听。”
得荼突然警觉,像是感觉到朋友的调侃,笑指着他说:“你算了吧,宋朝人最喜欢讲异瑞,算八卦,你会不知道?坎、巽、离你还要我来讲?”
吴坤也笑了,说:“你就让我当一回听众吧,我最懒得记这些东西,真是要用了才去查资料的,快说快说,也让我长点见识。”
得荼这才解释说:“一说就明白。这四行字都是刻在这只陆羽亲自设计的茶炉上的。其中第一行分成‘伊公’‘羹陆’和‘氏茶’,分刻在炉壁的三个小洞口上方;其余三行字分刻在三只炉脚上。坎主水,巽主风,离主火,坎上巽下离于中,不就是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入,那火却在中间燃烧吗?至于那‘体均五行去百疾’七个字,就更好理解了。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的中医学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属性,来联系人体脏腑器官,再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生克乘侮的理论,来说明脏腑之间生理和病理现象,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这句话的根本意思,也就是说茶是一种好喝的药罢了。不过陆羽把卦义都渗透到茶事的各个方面去,这种文化对日常生活的介入,却是不简单的。你看这幅风炉图,是我根据陆羽的描述画的,你看那个支架的三个格上,也分别铸上了巽、离、坎的符号,还有象征风兽的‘彪’,象征火禽的‘翟’,象征水虫的‘鱼’,这些,都是根据《周易》上的卦义设计的。这样,当人们使用这只风炉的时候,还会以为在使用一只普通的风炉吗?”
“一只烧茶的炉子都文化成这样,从这只炉子里烧出来的茶,还不知道文化成什么样呢!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到两千年,不知道跟这样的烧茶的炉子有没有关系。”吴坤再一次调侃着说,但他的心里充满着对这位同室的尊敬,这才是搞学问,这才叫治史,能把冷门研究得那么热火朝天,这就是一种本事,虽然他对这一方面并无大兴趣。
得荼这一次倒没有听出朋友的调侃,反倒认真地说:“这肯定是研究历史的一个角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对这个国家的历史不会起作用吗?我可以告诉你,喝茶与不喝茶,肯定是不一样的。唐代的甘露之变是怎么引起的,你不会不知道吧,那不就是因为国家的茶事政策做了重大调整引起的宫廷政变吗?鲁迅先生在古书中横横竖竖地看,都是‘吃人’二字;我在古书中横横竖竖看,都是帝王将相。难道历史不可以有另外一种记载法吗?难道以庶民生活变迁为标志的历史不可以是历史吗?所以我才特别看重唐煮宋点明冲泡,因为这是人民自己的历史。你不会觉得我谈得太远吧,我告诉你,我的茶史里有历史观呢。”
吴坤笑着说:“什么唐煮宋点明冲泡,我真是不知道,包括甘露之变的详情,唐史我也不太清楚,那是你的领域。不过宋代王小波的起义倒真是名副其实的茶农起义,他倒也真是影响宋王朝历史发展的。”他们的话说到这里的时候,叶子手指头上钩着两只洗干净的茶杯走来,要给这对年轻人冲茶。得荼说:“奶奶,我们要用曼生壶。”叶子早就把曼生壶洗得干干净净,放在案上,只是说了一声“手脚轻一点”,就悄悄走了。
那天晚上,关于曼生壶,得荼又讲了许多,吴坤认真地听着,不再随便插嘴。得荼讲的许多关于这块土地上的故事和人物,都深深地吸引了吴坤,当他讲到很想收集各种茶事方面的实物,有一天可以建一个有关茶的博物馆时,吴坤真的心血热了起来。他当即表示他家乡徽州还保留着不少这方面的实物,他一定帮他征集回来,说这些话时他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调侃了。他是京城大学受过名家正宗训练的才子,在外省,突然发现了足以和京城文化平起平坐的另一种力量。
饭后这对年轻人回了学校,嘉和来到厨房,看着叶子在昏暗的灯光下收拾碗盏,他突然问:“你觉得怎么样?”
叶子说:“没看清啊,我的眼睛不行了。”
嘉和怔了怔,想,我的眼睛还很好啊,怎么我看这个年轻人,也是模模糊糊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