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自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以后,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一直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任务。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更是理论武装的重点对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时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展开,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不仅直接关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文化的实践,而且影响着一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践行,关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对于探索党的思想理论武装规律、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邢鹏飞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研究》一书,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以我们正在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为中心,回应了新时代如何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现实课题。该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思想进行了理论梳理,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理论认同现状,探究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开展大学生理论认同教育的建议对策。该书思路清晰、观点明确、结构合理、资料翔实、文字通畅,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值得肯定。
一是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调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从教育者角度出发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看成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比较关注如何将一定(含特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观念向其成员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研究,而如何从受教育者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并不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有学者从受教育者角度来开展研究,但多侧重于从接受论的角度来展开,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虽然调整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但这种视角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接受者,具有消极和被动的成分。本书不仅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探索大学生接受教育规律,而且进一步探讨认同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这就不是把教育对象看成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凸显了教育对象主动探究的积极成分;不仅停留于接受层面,而且更进一步提升到认同高度;不仅是认知的接受,而且包含了情感的认同。这就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其他阶级社会人们接受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形态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代表自身根本利益的理论和思想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它不是以外在的方式进行灌输、强制和压服,而是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是“思想的闪电”触及内在心灵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规律,用受教育者主体认同,更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因此,本书的研究视角的调整,不单纯是对研究对象的转换,而具有更深刻地通过研究术语的变迁,实现研究内容革命的意味。
二是本书对思想武装的理论基础的挖掘。传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比较关注于现状描述,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历史分析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本书把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现状的分析放在理论发展和实践活动历史的视域,对思想武装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理论武装的思想、列宁关于工人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这使得本研究具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加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历史厚度。本书总结的坚持党委统筹安排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统一、坚持主渠道教育与其他教育途径方法相结合、坚持教研教改与教学实效提高的统一、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两手抓、坚持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评体系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价值,构成实证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三是本书所采取的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社会调查进行量化研究并不缺乏,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很少有进行质性研究的书籍,即使运用访谈方法进行研究,也主要是对问卷调查的补充,而较少从方法论上进行混合研究方法尝试。在本书中,作者尝试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本书在坚持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经验总结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尝试。本书在量化研究方面并没有停留在一般认同现状的描述上,而是对不同性别、年龄、学习阶段、政治面貌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总结不同群体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特点,并且采取结构方程模型的方式,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影响因素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形成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这就使本书对量化研究达到相当深入的阶段。本书在质性访谈方面的材料,并不是对量化研究的补充,而是把深入访谈的内容放在与量化研究同等重要地位,从大学生自身视角深入思想世界的内部,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获取渠道、认同情况、认同影响因素和认同机制来进行提炼。这使得本书的研究具有了混合研究的色彩,凸显了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
四是本书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建议。任何著作的价值最终都要落脚到提出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和有益的建设策略,在这方面,我认为本书也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理论观点和颇具可操作性的建设对策。比如本书关于政治观、生活满意度、人生观等因素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就很有探究的价值;比如本书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形成机制,如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宏观抽象的朴素认知认同机制;基于民生利益获取的情感认同机制;基于实际利益的个人奋斗目标而非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机制等就很内在和深入;再比如本书从知识知晓、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的思想转化机制,从强制式认同到诱导性认同再到自主理性认同的提升机制等过程的探索更为明晰。本书基于综合研究提出的建议对策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要大力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力度,以提高理论知晓度来促进认同度的提高;要遵循大学生理论认同的思想转化机制,提升理论认同水平;要运用理论认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通过间接方式促进理论认同;要依据大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特点和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特点精准发力,做到普遍教育中的重点跟进等,都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担当意识。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比如本书对党的思想理论武装特别是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规律的探索还有待更进一步深入;在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影响因素和认同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特别是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更进一步提升方法论的自觉意识。相信作者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会注意这些问题,并且沿着这个思路更进一步完善研究,提升自己研究能力和水平。
邢鹏飞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研究》一书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博士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课程教学活动为他更进一步深化对本主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践的场域,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对本主题的深入思考也促进了他教学能力的提升。近几年,他先后荣获了湖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比赛、湖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示范课堂”一等奖等荣誉,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在本书出版之际,作为他的博士指导教师,为他近几年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期待他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加丰富的成果。
是为序。
佘双好
2019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