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魅力

1967年底,陈寅恪卧病在床。红卫兵要抬陈寅恪先生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知道虚弱的陈先生要是真的被拉出去,可能就很难保命回家了,于是她出面阻止,但被造反派狠狠地推倒在地。当时,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嫡传弟子、中山大学历史系前主任刘节教授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年过60的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刘节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结果得到红卫兵们更加猛烈密集的拳头。
记录这件事的作者、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也是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师生之间同样演绎着一段情重如山的道义佳话。1949年之后,师生两人虽然一在广州,一在上海,见面不多,但先生却充分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学生蒋天枢,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全权授予蒋天枢整理出版。学生蒋天枢也的确担当得起这份信赖。早在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就曾这样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多久不通信。”当时,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老师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忠厚笃实。接受了恩师的“性命之托”之后,蒋天枢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有人说,1980年代,陈寅恪在学术界的异军突起,与蒋天枢呕心沥血出版的这套《陈寅恪文集》干系甚大。
两个故事彰显的是一个道理,也就是常常为人们忽略的教师人格魅力,或者说人格之美。教师人格之美是教师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因而应该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教学这一审美过程中,教师、学生互为主体、客体。教师作为审美客体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可谓大矣,而人们对教师作为教育劳动主体的认识可谓少矣。
所谓审美价值,“指自然界的对象和现象或者人类的劳动产品由于具备某种属性而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能够引起人的审美感受”
。教师的劳动,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能够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吗?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从教师劳动的性质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劳动便会闪出美的火花,因为这种劳动是合目的、有意识的,而且是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的劳动就是这样一种创造性劳动。由于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由于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也由于教师个人条件的各不相同,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模式,而只能由教师去自由创造。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教法。因此,教学便成了一门艺术,教师成了特殊形式的艺术家。“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早就是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在这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劳动的美,便在这创造过程中产生。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他们能成为艺术家,人类关系的艺术家,成为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制者”
。
其次,从教师劳动的对象看。教师劳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不是容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这样一个特征不可忽视”
。相应地,教师以及教师的劳动便成了客体。因此,学生不仅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同时也必然对教师从外在形象到教学艺术进行审美判断。无论教师意识到与否,教师在讲台上实际上是扮演了演员的角色,而观众对于演员进行审美活动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常说,听一堂好的课便是一次美的享受,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从教师劳动的特点看。教师的劳动具备了美的全部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具体可感的。教师不仅用语言塑造着各种听觉形象,也借助于教具、板书塑造各种视觉形象,同时,如上所述,教师本身也就是一个可感的富于感染力的形象。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由于教师的一个巧妙的提问、一句幽默的话语或自身的一个细小的发现而激动、微笑、深思,处于一种美妙的创造过程中。于是,他们的审美感常常会伴着智慧的火花一起产生。
毋庸置疑,教师作为审美客体,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创造的美是无形的,教师是在“溪流般流动的过程中,收获自己创作的成果。他们的作品就是教学理想溶化入学生生活,就是男女孩子们增强了对文学的敏感,就是少年们增进了对自我和伙伴的认识,就是青年们发展了判断力和思考力”
。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快乐,才能愉快地胜任那繁重而艰辛的教学工作。也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使社会进一步认识并承认教师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从而真正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促进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尊师的良好风尚。同时,由于教师的审美价值同教学艺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加强对教师美的研究,一定会使更多的教师自觉地踏上教学艺术之路。
教师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自身的外在形象上。这种外在形象的美应属于形式美的范畴,对这种美的认识当然也应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按照作用于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区别,教师的外在形象的美主要包括仪表的美、教态的美、语言的美、节奏的美等等。教师的仪表应该端庄、大方;教态应该自然、雍容、庄重、恬静,举手投足都要恰到好处;语言要注意启发性、教育性、科学性和直观性,节奏要鲜明。
从美的角度看,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美只有在表现适当的内容时,才能显示出积极的能动作用。这就要求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在这个前提下,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以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为例。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发生影响最大的工具之一。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语言艺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的美感。听觉是人的高级的审美感觉之一。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如果这些语言形式和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这语言激发起的美感使学生或如坐春风,流连诗境;或浮想联翩,或低首心折……出现如高尔基所说的“语言的真正的美”,表现出“感人的力量”
。在这美的氛围中,不仅给学生以强烈的熏陶,而且知识也是很容易渗进主体心田的。需要强调的是,语言的魅力只能来自诚实的心灵。教师只有对学生怀着深切的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让语言“充满爱情”,才能产生巨大的魅力。说到教学语言,不能不说到幽默的力量。曾在一份班级毕业纪念册上,看到教师语言集锦:
数学老师:
你看这个二次函数图像,它很滑的,滑得不得了,数学家最喜欢的东西,每个点都可以求导数的。
它太偶了,偶得都让你感动了。
不等式是非常脆弱的。
历史老师: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学和技术迅速地走到了一起,便迅速投入生产……那时候就算是没有马克思,也会有个范克思站出来的。(历史老师姓范)
那个时候只可以发小册子,哪像现在,在网上动不动就来个“我顶!”。(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印发小册子进行宣传)
仔细揣摩这些被学生铭记的“语录”,你会发现这些语言的共性就是“好玩”、“好笑”。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好玩”、“好笑”,才让同学对你产生了一种格外亲近的感觉,会觉得你的身上人情味更浓更丰富些,人格魅力更鲜明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
学生
)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
正是这样一种基于心灵的谈心,而不是宣讲真理式的布道,才会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从而成为他们的朋友或者自己人。教师走近学生的姿态,不应是俯视的,而应是平视的,甚至如一位颇有经验的老师所说,应该“蹲下你的身子”。让我们的语言“好玩”些,“好笑”些,就是我们“蹲下”身子走近学生的一种表现。
再如节奏。首先,要使全课的结构严谨,忌“松”忌“散”;其次要注意设置波澜,忌“平”忌“淡”;再次,还应注意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忌“直”忌“浅”。这种鲜明的节奏也是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时停、时续、时急、时缓,时而凝神静思,时而跃跃欲试,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质辩……教师像一个高明的指挥,调动着学生思维的千军万马。它可以克服单调、呆板现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