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劳动的美感体验

1920年代开始,梁启超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讲学,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成为左有王国维、右有陈寅恪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一时风云际会,蔚为杏坛壮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在政坛和文坛呼风唤雨的梁任公,在教坛也仍然不失当年风采。
且看学生笔下的先生梁启超的风采——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开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地呼唤他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跳上台去把黑板擦干净。每次钟响,他讲不完,总要拖几分钟,然后他于掌声雷动中大摇大摆地徐徐步出教室。听众守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敢先离席。
一位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教师形象栩栩如生。看得出来,晚年梁启超是颇为醉心于他的粉笔生涯的!风云飞度,沧海桑田。走上讲台的梁启超非但没有丝毫人生失意之态,相反,书生本色未改,大师气象已成。清华讲坛,俨然成为梁启超寻觅已久的“英雄用武之地”。这在今天许多视名利为人生要义、官阶为人生价值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然而,梁启超超然灿然坦然恬然,一派自得其乐的样子。那么,是什么使这位一生奔波于世务的社会活动家此时息影校园且甘之如饴的呢?我的解读是:在教师劳动的过程中,任公先生收获了欢欣和快乐。而这种从教育教学劳动获得的欢欣和快乐,即教师劳动的美感体验。
美感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这里讨论的美感,指的是狭义的美感。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造和欣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作为客体,教师劳动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作为主体,教师也应该而且能够获得巨大的审美满足。能否获得这种审美满足以及这种审美满足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教师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尺度。
教师的美感体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对自身成功的教学艺术的体验。
成功的教学活动无不是充满创造的过程。创造过程即充满审美愉悦的过程,因为在创造过程中,必然是创造主体的本质力量得到实现,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实现本质力量的过程中,创造主体自身一定也会获得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获得美感。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之所以能在艰苦的劳动中孜孜不倦、含辛茹苦而自得其乐,其中固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促其奋斗,同时也因为创造过程充满巨大的创造喜悦,可以获得强烈的审美满足。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说,在创造实践之前,有“一种欲言又止的犹豫与不吐不快的压迫感”,而当创造实践开始时,“每一处成功都鼓舞你进一步努力,发展和深入你的创造,而且精益求精”。文学创作如此,教师的劳动也是如此。这种创造从备课即已开始,教师会因为自己对文章思路的一个发现、对习题解法的一个创新、为一个新鲜的思想或一个新颖的板书而激动不已跃跃欲试。在课堂教学中,审美满足则较之备课时更为巨大和强烈,因为备课时仅仅因想象、设想而满足,而此时则付诸实施并将获得成功。同时,由于教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因而教学过程常常充满创造的契机,这正是教师充分发挥其教育机智的地方。教师一个巧妙的回答、一个机智的譬喻、一个幽默的动作都可使平静的课堂出现“乍惊破一池春水”的波澜,此时,教师心中难以言喻的愉悦是非个中人难以体会的。常常发现,当教师上完一堂成功的课时,脸上会挂着满足的微笑,呈现比平时生动许多的表情。这便是审美体验带来的满足。艺术创造学认为,当创造主体“把自己的印象和感觉抓住而且表现出来时,心中都有一种光辉焕发”。无疑,当教师的教学获得成功时,心中是会焕发出“光辉”的。
当然,在教师的劳动中,并不是每次都能获得审美满足,也常常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焦虑和无可奈何的痛苦。这种焦虑和痛苦一般不是知识缺乏所致,而是教学设计即教学创造过程中由于方法上的障碍或称“无序状态”形成的。但是,也正因为这种焦虑和痛苦,“刺激你激励你去推翻它们,挽救它们,重新塑造它们”,从而使你通过一番殚精竭虑的努力,获得“柳暗花明”的审美愉悦。
(2)对教学劳动成果的欣赏。
别具匠心的创造,必然开出赏心悦目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欣赏这些花朵,品尝这些果实,也会给教师带来审美满足。
教师劳动创造的成果,可分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静态的成果即是指由教师劳动创造出来的物化的产品。( 其中也渗透着学生的心血,限于题旨,此略。 )它主要体现为学生的作业。—道演算正确、推理严密的习题,一篇立意新颖、文笔流畅的习作,一幅制作、一张绘画,都可给教师带来愉悦。教师的劳动成果更多的是动态的,它首先体现为课堂上师生合作创造出来的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学生们或凝神思考,或踊跃质辩,这种氛围和情境,在教师的心中常常会激起兴奋的涟漪。同时,学生本身也可说是动态的劳动成果,教师的作品“就是教学理想溶入学生生活,就是男女孩子们增强了对文学的敏感,就是少年们增进了对自我和伙伴的认识,就是青年们发展了判断力和思考力”。在校时,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更用人生的经验去雕塑学生的心灵,去引导学生的人生之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换来的是误入歧途的学生重返正路,是掉队的孤雁重新入群……毕业后,学生给老师的一个美好的祝福,一声真诚的问候,一张立功喜报,一项发明成果,一个精致的贺年卡,都可使老师像面对金色稻谷的老农一样,心中漾满丰收的喜悦。这是因为教师看到了自己的心血,感受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因而产生了美感。
对教师美感体验的意义,人们的认识是不足的,因而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几乎没有。本文试提出以下几点。
(1)教师的美感体验可以激发教师的劳动热情。
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感情,他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美感作为一种高级的情绪体验,在艺术劳动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因素。首先,它使教师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把主体内在诸因素全调动起来,并促使主体付诸行动”。可以想见,当教师因自己的教学设计激动,被热烈的情绪氛围感染,教师必然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拿出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创造。其次,它可促进理性认识的深化。美感具有锐化人的感觉的作用,它可以促进主体更深入地去认识那使自己动情的客体,不仅满足自己的认识需要,而且可以活跃思路,启迪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受教学氛围的启发,一语中的,切中肯綮,从而突破原有的教学设计,这便是美感的作用。再次,美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疲倦。教师的劳动是一项繁重、琐碎、体力精神双重消耗的劳动,其间充满来自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种种矛盾、苦恼,以及由于劳动的简单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情绪,教师的美感体验可以使他们的劳动充满快乐,品尝到劳动的乐趣,而不会像劳役那样痛苦。“只有在高质量的劳动中和创造性的探索中,只有在体验到教育劳动的成绩的情况下,才能够感受到教育劳动的乐趣。”这种乐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种种矛盾、苦恼和厌倦情绪。否则,则易产生消极、沮丧的心理,降低劳动的热情。
(2)教师的美感体验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互感性。教师的情绪体验必然会感染学生。当教师的内心深处充满创造或欣赏的愉悦时,体现出来的外部表情往往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语调也常常是亲切温和、侃侃有致;动作必然是温文尔雅、和谐默契,有时还来一点小小的幽默之类的即兴创造。此时,学生也会受教师情绪的感染,气氛活跃,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智力活动趋于高峰,这样的气氛是最好的教学气氛。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知识的甘露才容易渗进学生的心田,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教师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如沐春风,而教师的消极情绪则必然窒息课堂生机,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导致教学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