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体验与职业幸福

教师的美感体验是在内心深处引起的激动,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往往在此时方可体味。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产生这样的体验,即使是优秀的教师也不是每一次劳动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劳动必须是创造性的。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当作艺术创造的过程,必须在教学中创造出教学艺术的美来,才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研究教师的美感体验,不能不探讨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教师的劳动能否成为创造的过程,一般地说,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高度的责任心,一是创造的禀赋、才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投入创造,这“台上十分钟,台下一生功”可以说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但问题还不止于此,那就是优秀的教师还必须具有创造的禀赋、才能。一个教师可能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只是当了一辈子“教书匠”,无创造可言,与艺术无关。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主体素质的研究是不够的。忽视教师的主体素质研究,必然导致主体素质的匮乏,而主体素质的匮乏必然弱化教师的创造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萎缩也必然影响教师的美感体验。教师若长期缺乏成功的美感体验,则必然降低劳动热情,增加受挫体验,这无论是对教师自己还是对教育事业,都是十分不利的。本文开头写到的梁启超先生,应该就是那种既深刻明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又能从教学工作中寻觅无穷乐趣,充分认识到教师劳动美感体验的一类人。梁启超认为,做教师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乐趣之一是看着新生命的成长,日新月异,如同看着花卉的发芽、长叶、含蕾、开花一样,这是生命之乐。乐趣之二是可以得到情感回报,你有多少情感给他,他自然有多少情感还你,只有加多,断无减少,这是情感之乐。乐趣之三便是教学合一,工作和学习合二为一,在教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学习之乐。且看他在演讲《教育家的自家田地》中的夫子之道——
教育家特别便宜处,第一,快乐就藏在职业的本身,不必等到做完职业之后找别的事消遣才有快乐,所以能继续。第二,这种快乐任凭你尽量享用不会生出后患,所以能彻底。第三,拿被教育人的快乐来助成自己的快乐,所以能圆满。乐哉教育!乐哉教育!
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是乐趣就在职业本身,而不必再去另寻乐趣。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梁启超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教育本就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之所以人们认为教育没有趣味,是因为有人摧残了教育的趣味。从学生的方面说,要进行趣味教育,教师就要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能摧残学生学习趣味。梁启超认为摧残教育趣味的原因有三条:“头一件是注射式的教育。第二件是课目太多。第三件是拿教育的事项当手段。”教法不当,让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学业负担太重,自然也少了趣味;教育观念有误,拿教育当功名利禄的“敲门砖”,那也丧失了教育趣味。要让学生体会趣味教育,教师自然要有教育趣味。教育趣味在哪?就在“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梁启超说:“人生在世数十年,干什么事都不能无烦恼,独有好学和好诲人。若真能在这里得了趣味,还会厌吗?还会倦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诸君都是在教育界立身的人。我希望能从教育的可好可乐之点上确实体验。那么,不唯诸君本身得无限受用,我们全教育界也增加许多活气了。”
梁启超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在大约100年前。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面貌翻天覆地,可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却似乎绕了一个圈又回到当年,摧残学生的学习趣味,从而也让教师自己对职业索然无味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缺乏生机,学生负担过重,学业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三条一样不少。历史老人的蹒跚步履,真的是格外艰难啊,哪怕是向前一小步,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经典话语
教师必须具备对美的精细的感觉
你将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占有许多优势;如果你身上还有一点哪怕是很小的音乐天才的火花,那么你在教育上就是国王,就是主宰者,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如果你不会任何乐器,那么在你的手上和心里就应当有另一种对人的心灵施加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文艺。根据你所教的儿童的年龄情况,你每年买上几十本文艺书,它们能帮助你找到通往你的学生心灵的道路。不要忘记,你的学生所读过的文艺作品,是用他的求知的智慧和敏感的心灵来感知的,这一点往往能起到教师力不能及的作用,好比只要给道德的天秤盘里加上一个小砝码,就能使它向着你所需要的方向倾斜过去。在你选择自己的藏书时需要记住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你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要能教给他们怎样生活。书里的英雄人物的形象,要能够吸引和鼓舞你的学生,在他的心里树立起一种信念:人是伟大而有力的……每当我在书店里为自己的藏书挑选教育性的书籍时,我总是竭力思考,每一本书给我的哪一个学生阅读最为适合。
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要知道,如果你自己喜爱栽种和培植果树,如果你自己喜爱在亲手栽培的繁花盛开的果树间来到蜂房跟前,倾听那蜜蜂的嗡嗡的鸣声,那么,你就找到了一条通往人的心灵的捷径——这就是在创造美的劳动中跟人的精神上的交往。
(选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教师工作的才能和乐趣从哪儿来
正如任何一种有专长、有目标、有计划的经常性工作一样,教育人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长。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和其他任何工作都无法相比的职业,它具有一系列特点:
(1)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们,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2)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
(3)许多人和生活现象影响着儿童,对他起作用的有母亲、父亲、同学、所谓“街头伙伴”、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而关于这些你是不知道的),以及和能有力地影响年青心灵的人进行的完全料想不到的会见等等。对儿童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的家庭里有一种沉重压抑的气氛,对人们的一生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亲爱的同行,学校的使命,咱们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为人而斗争,克服消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挥作用。为此,必须做到使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皮萨列夫写道:“人的本性是如此丰富、有力而富有弹性,它能处在最坏的环境中而保持自己的鲜艳和美丽。”这时,只有当儿童有一个聪明、能干、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显示。
(4)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修改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语言、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以及创造最能鲜明地表现感情的环境,也就是人类关系中的整个情绪领域。
(5)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
以上这些就是教育工作的特点,这方面的才能是什么?需要哪些客观条件?如何培养、确定、发展和磨炼这种才能?
任何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改变不了的精神需要,这就是要与人们交往,在交往中,他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有些人身上,由于各种原因,这种需要发展得很差,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它却似乎成了性格中压倒其他特点的特征。有些人,如俗话所说,“本性”孤僻、不爱交际、沉默寡言、更多地愿意独处或与少数朋友交往(当然,“本性”在这里毫无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特别是幼年时期的教育)。如果和人多的集体交往使你头痛,如果你感到工作时独自一人或两三个朋友一起比和一大批人在一起好,那就不要选择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着教育工作才能的一个根子。我深信,这个根子在人身上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形成的,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形成的。它形成于父母和教师这些长者的关怀,他们用热爱人、尊敬人的精神教育儿童。
(选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