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和独轮车
清晨,太阳升起来了。明亮的晨光穿透薄雾,温暖着多灾多难的大地。
吱扭,吱扭……山东淄博,一条长长的、蜿蜒的山路上,一辆破旧的独轮车正艰难地前进着。山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独轮车一会儿歪向左边,一会儿扭向右边,仿佛随时都会翻倒,但推车的少年,却一脸的坚定和执拗,目光闪闪发亮。
少年的名字叫焦裕禄,不久前刚刚辍学。回想上学的那些日子,他的心里仍觉得热乎乎的。虽然家里很穷,总是吃不饱,穿不暖,但只要能和别的孩子一样背上书包上学,焦裕禄就觉得心满意足。他多么喜欢学习认字、写字啊!他爱写大仿,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大字,看得人心里亮堂;他也爱写小楷,那一排排整齐的小字,看得人内心雀跃……
买纸笔的钱,是焦裕禄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每天放了学,他就上山去砍柴。到了赶集日,他就到集上卖掉砍来的柴,再去买纸笔。赶集回来的路上,怀里揣着崭新的纸笔,焦裕禄总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的人。
这段美好的时光持续了四年。这四年里,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到最后,焦裕禄再也没办法继续上学了。于是他辍了学,开始每天推着独轮车运油,挣一点儿钱补贴家用。
生活的重负骤然压在了这个小小少年的肩膀上。而他,心平气和地接下了这份重负,没有唉声叹气,更没有痛哭流涕。他天生就是个勇敢、无畏、不向命运低头的孩子,他的心里有一簇闪亮的小火苗,在他栉风沐雨的一生里,始终未曾熄灭。
面对苦难,诗人泰戈尔说:“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难将照亮你的路。”对于少年焦裕禄来说,那段推独轮车的艰难岁月,磨砺了他的意志,强健了他的筋骨,也造就了他严肃多思的性格。当他推着他的旧独轮车,吱扭吱扭地在山路上艰难前行时,他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为什么,他们全家人拼命劳动,却仍然连糠菜也吃不饱?
为什么,饱受病苦的爷爷没有钱去看病?
为什么,地里的庄稼时常遭灾,而人们只能唉声叹气,连一点儿对抗自然灾害的力量都没有?
为什么,人生下来就不平等,有的人生下来就是财主,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是长工?
为什么,我们的大中国如此羸弱,常常受别国欺负?
……
虽然这么多疑问对于少年焦裕禄来说一时找不到答案,但他却在心里悄悄地许下了最朴素的心愿:将来,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让家人吃饱、穿暖,小孩子有学上,老人生病了有药可医。爷爷给他取名裕禄,那是一份对富裕生活的期盼,而他,一定要努力,让这份期盼变成现实。

许多年后,当初的小小少年早已成长为铮铮铁汉,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接受过战斗的洗礼,克服过各种各样的困境,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考验。一九六二年冬天,他被派往河南兰考,成为兰考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虽然年过不惑,但他的心里藏着的,仍是和少年时期一样的朴素心愿。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人吃饱、穿暖,小孩子有学上,老人生病了有药可医,大家一起过上富裕的生活。
只是现在,他的家比从前大了几十万倍。他的家,名字叫兰考,一座黄河边的小城,一共有三十六万人口。
初来乍到,焦裕禄意气风发,摩拳擦掌。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兰考大地却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
这一年,兰考接连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几乎绝收,人们只能靠政府的救济生活,根本不能解决温饱,成千上万的人选择出门去逃荒、讨饭。
实际上,兰考一直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大的一个弯就在兰考。几百年来,黄河多次泛滥、改道,给兰考留下的是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自南宋以来,横穿河南的黄河多次决口,十年九灾。旱时禾苗枯焦,涝时平地行船。黄河的泛滥和改道,一次次淹没良田,留下的,是大大小小的沙丘和大片的盐碱地。沙丘连绵起伏,寸草不生,风起沙舞,沙丘随风滚动,无情地毁掉人们辛苦种下的庄稼。盐碱地则是“风吹白云起,六月遍地雪”,夜里走路都不用打灯笼,庄稼很难存活……
眼前这满目疮痍的景象,当然让焦裕禄感到无比痛心。然而,焦裕禄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困境从来不会让他低头,只会激发他的斗志。“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人是活的,困难是死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困难压不倒人!”这几句话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之一。
焦裕禄郑重地写下了战斗誓言: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
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是的,他要战风沙,战洪水,战盐碱,他要让兰考改天换地,还三十六万兰考人一方乐土,让大家全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