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风沙的人
起风了。长长的黄河故道上,扬起漫天沙尘。
随着风势增大,一道赭黄色沙柱拔地而起。沙柱在大风里盘旋着,变得越来越粗,仿佛活物一般,踏着疯狂的步调一路前进……
这只是寻常的一天,而这幅景象,也是兰考人看惯了的寻常景象。多少年来,风沙一直都是这样肆意地在兰考这块土地上耀武扬威,神气活现,一路上毁坏庄稼,破坏房屋,堵塞水井……
然而这一天不寻常的是,一个身姿矫健、神情坚定的男子,带着一支十几个人的队伍,紧跟着沙柱疯狂的步调疾步猛追。风沙恣意惯了,这还是它第一次被人们紧紧追赶。这似乎惹怒了它,于是它变得更加狂暴了。沙子无情地打在那些追逐风沙的人的脸上,灌进他们的嘴巴里,鼻孔里,耳朵里……
这个身姿矫健、神情坚定的男子,就是兰考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他刚上任没多久,就雷厉风行地组织了这支调查队。因为他知道,想要打败风沙这只怪兽,首先就是认识它。不是肤浅地认识,而是要把它摸得透透的,要熟悉它的步调,要记录下它在空中走过的所有的路。
黄河大堤上,竖着一个高高的测量架。焦裕禄看到了,立刻疾步走过去,开始向上攀爬。
“焦书记,让我上吧!”
“焦书记,危险,让我上吧!”
“焦书记,还是我来吧!”
……
调查队的成员们抢着说。但焦裕禄默默地径直向上爬着,狂风吹得他的身体左右摇晃,但他丝毫没有畏惧,就这样一直爬上了最高处。
站得高,看得远。焦裕禄往西北方向看去,很快发现盘旋在空中的赭黄色沙柱一共有三股,这也说明,在那个方向存在着三个风口。焦裕禄从怀里掏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画图。
调查队的成员们簇拥在测量架周围,充满敬意地望着焦裕禄。这些调查员有的是技术员,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兰考的普通百姓。他们的脸庞有的还很年轻,有的饱经风霜。虽然肆虐的风沙让他们全都看起来灰头土脸,但此刻他们的心里都是亮堂的,因为这位新来的焦书记在他们心里重新点亮了希望——战胜风沙,过上富足生活的希望。
回想过去的这些年,风沙真的把兰考人害苦了。春天里,每当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苗蓬勃生长,人们的心里总会油然生出对丰收的希冀。但对于兰考人来说,这份希冀总是伴随着无休止的担忧和忐忑,因为只要连续来几场大风沙,他们所有的汗水和努力都会白费,他们所有的希望都会化成泡影。而一连数年,风沙几乎从不缺席兰考的春天。就拿刚刚过去的一九六二年来说吧,这一年春天,大大小小几十场风沙,毁掉了兰考二十万亩的麦田。受灾最严重的金寨村,这一年种了二百四十亩小麦,后来只剩下了十八亩,最后的收成,竟只有八十多斤。金寨村有二百七十口人,辛苦劳动了一季,最后的收成,平均每人就只有不到二百克。
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数字。这是一份让人透心凉的绝望。所以,这一年,当焦裕禄乘着火车来到兰考时,他看到火车站挤满了想要逃离兰考的人。他到县委报完到,迫不及待地下乡考察灾情时,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靠着政府每天补助的二两地瓜干苦撑苦熬,揭开锅盖一看,除了沙子,什么都看不到。看到这番情景,焦裕禄不禁潸然泪下。
焦裕禄顾不上整理好自己的行李,就立刻投入到战胜自然灾害的战斗之中。而组织“三害”调查队,便是他打响的第一枪。
焦裕禄痛下决心,要亲自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的自然情况摸透,掂一掂兰考的“三害”到底有多大分量。
一九六三年二月,兰考县委从全县抽调一百二十多名干部、技术员和老农,正式成立了“三害”调查队。焦裕禄宣布自己既是这支调查队的队长,又是队员。
整个风沙滚滚的春天里,“三害”调查队扛着标尺,带着仪器,天天追着狂风跑。最终,他们查清了:兰考从西到东,共有大风口八十六个,沙丘二百六十一个,沙丘群六十三个。每个沙丘的方位、面积、高度都画了图,编好了号。
接下来的夏季连续下了多场暴雨,大片庄稼都被淹没,不少村庄被洪水包围。在焦裕禄看来,这正是调查水路的好机会。为了彻底查清水路,“三害”调查队跋涉了近五千里,把全县的每条河流、沟渠都调查得清清楚楚,并且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十一月,“三害”调查队又对兰考的盐碱地展开了调查,走遍全县的二十六万亩盐碱地,对土地进行了丈量、分类,并采集了大量的泥土样本。
“三害”调查队历时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战“三害”提供了一份有利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