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在梦里翻了个身
已经记不得有多久了。
这片土地一直沉沉地睡着、梦着。
它总是梦见久远的从前。那时它是一片充满活力的肥沃土地,草木葱茏,花朵盛开。人们在这里辛勤地劳作,庄稼一茬茬地蓬勃生长。
然而最近几百年,风沙来了。风沙一点儿一点儿地侵袭着这片土地。它变得不再肥沃了,最终,土壤被风蚀,植被被破坏,农田被掩埋,沃土变成了荒漠。
大地失去了活力,变得疲惫不堪,长久地陷入了沉睡……
直到有一天,它忽然醒来了。
它是被成百上千人的脚步声,被无数把铁铲铲土的声音,无数辆小推车车轮滚动的声音,还有男女老少谈话的声音惊醒的。
这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景象,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么多的人,是整个兰考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了吗?他们要做什么?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兰考人决心要把整个大地翻一个身!这声势浩大的一幕,正是县委书记焦裕禄在一九六三年组织的大规模“胶泥固沙”行动。
胶泥固沙,简单说,就是把土地深挖半米左右,把下层的胶泥翻上来压住沙子,因为胶泥富有黏性,可以起到很好的固沙作用,这样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一起风就飞沙漫天、大大小小的沙丘随风滚动的问题了。
焦裕禄想出这个办法,是受了一位名字叫魏铎彬的农民的启发。
魏铎彬的母亲去世了,墓地建在一个名字叫彭庄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已经被沙丘吞没,村民们也早都搬走了,但魏铎彬仍常常回到那里,照看母亲的墓地。那里风沙特别大,母亲墓地上的土常常被狂风刮走,露出棺木。每一次魏铎彬会仔细地把墓修好,但很快狂风就会把土再次刮走。后来,魏铎彬想出一个办法,把土壤下层的胶泥挖出来,盖在墓地上。从那以后,狂风再也不能把墓地上的土刮走了。
焦裕禄偶然听说了这件事情,深受启发。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快速有效固沙的方法。曾经有人向他提议,可以参照国外一种沥青固沙法,在每亩沙丘上,使用三十公斤的沥青固沙。沥青固然好,但是很贵,所以不适合兰考的情况。不过,既然兰考的土壤下层大都有这种红色的胶泥,如果能把这些胶泥全部翻上来,不是可以起到沥青一样的效果吗?
胶泥固沙的初步想法让焦裕禄兴奋起来,他决定先做一次小实验。这天早晨,焦裕禄组织了十几位领导干部,选了一个一亩地大小的沙丘,开始实验胶泥固沙。焦裕禄卷起袖子,挽起裤脚,第一个干了起来。铁锹深深地挖下去,很快,红色的胶泥便露了出来,焦裕禄的脸上也露出了明朗的笑容。其他人也很快拿起了铁锹,奋力地干了起来。最后,当整个沙丘被红色胶泥覆盖,远远望去像从空中落下的一朵红云时,焦裕禄看了一下手表: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
这个小实验的成功让在场所有的干部也都兴奋起来。兰考虽然贫苦,但人力是充足的。既然一亩大小的沙丘,十几个人用不到三个小时就能让它“翻一个身”,那么,只要能把成千上万的兰考人调动起来,男女老幼齐上阵,能担的担,能抬的抬,能挖的挖,能运的运,就这样干上一年,两年,不就可以让整个兰考来一个大翻身了吗?
焦裕禄趁热打铁,开始把胶泥固沙的方法在全县逐步推广。
先是张君墓公社的一个三十亩的沙丘被封闭了。这次行动用了两天时间,行动结束后,很快刮了一场七级大风,而这个被封闭的沙丘完美地经受住了考验。它再也不像从前那样随风滚动,附近的麦苗也全都完好无损地存活了下来。
接下来,爪营公社的十七个沙丘被封闭了,一共一千多亩的沙丘全部盖上了半尺厚的胶泥。这次行动用了三十多天的时间,也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效:这十七个被封闭的沙丘经历了多次七级以上的大风,没有给附近的庄稼造成一点儿损失。
于是整个兰考行动起来了,人们热烈响应,全情投入,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轰轰烈烈地打响了。经过了一个冬天加一个春天的奋战,兰考危害最大的一些沙丘已经全部完成了胶泥固沙。
这个新来的春天虽然还是接连刮着大风,但却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耀武扬威地扬起漫天沙尘了。兰考的天空清朗了,人们的心里,也不再阴霾密布。
焦裕禄知道,这只是初步的胜利。万里长征,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他告诉大家,把胶泥盖在沙子上,就好像给沙地贴上了膏药,然后再在上面种上树,就好像给沙地扎上了针。从给沙地治病来说,这还只是个救急的办法。
“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密切结合,才能根治风沙的危害。”焦裕禄在他的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
的确,前路还很长。
但,前路已被希望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