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的性情,人心的温度
花生,是一种耐旱的植物,喜欢在沙地生长。沙土因为具有黏性低、气孔多、透水性强的特点,特别适合种植花生。
所以,花生在兰考可以生长得很好。
枣树,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树,能适应各种各样的土壤。枣树不怕旱,也不怕涝,即使根部积了很深的水,也仍然可以生长。
所以,枣树在兰考可以生长得很好。
三春柳,是一种很特别的柳树,它春天开一次花,夏天开一次花,秋天开一次花,一年开三次花,过三个春天,所以,人们就把它叫作三春柳。三春柳最适合在盐碱地生长。
所以,三春柳可以在兰考生长得很好。
……
作为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需要处理的工作很多,需要参加的会议很多,但只要有一点儿时间,他就会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往乡下跑。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便踏遍兰考的村村落落,熟悉了兰考的一草一木。草木有草木的性情,尽管兰考的自然条件并不得天独厚,春天有风灾,夏季有内涝,还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但还是有许多种性情坚忍的植物,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很好地生长。这给了焦裕禄很大的信心,他相信只要好好计划,合理安排,兰考将来一定也可以成为欣欣向荣的富足之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考的植物是性情坚忍的,兰考的人们也是如此。焦裕禄很喜欢到这些最平凡的人中间去,和他们谈话。只要时间允许,他就挨家挨户走访。从这些贫苦的人身上,焦裕禄获益良多。特别是在走访老韩陵村的时候,焦裕禄认识了一位名叫肖位芬的老人。这位老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辛勤劳动了一辈子,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智慧,人也十分爽朗、健谈,和焦裕禄一见如故。
焦裕禄第一次见到肖大爷是在一九六二年的十二月九日,当时,肖大爷正在牲口棚前忙忙碌碌。焦裕禄看到,肖大爷打理的这个牲口棚井井有条,大大小小的牲口也都被他养得健康、壮实,惹人喜欢。在这样的灾年,能把牲口养得这么好实在不容易,焦裕禄的心里也对肖大爷油然生出了几分敬意,他立刻诚恳地向肖大爷请教,请他介绍照顾牲口的经验。
“啥经验啊!”肖大爷憨厚地说,“咱庄户人家哪,就靠心眼实在。年成不好,很多人把牲口撂下,不喂了,那咱就喂呗。遭灾了,没草料,咱就割自留地的麦子喂牲口。”
听了肖大爷这番话,焦裕禄心里的敬意更深了。他决定留下来,和肖大爷同吃同住,好好地向肖大爷学习、请教。
焦裕禄的诚恳和谦虚让肖大爷很感动。他怎么也想不到,兰考的这位县委书记如此平易,如此亲切。他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想到的,全都告诉了焦裕禄。整整三个晚上,焦裕禄和肖大爷彻夜长谈。这三个夜晚,焦裕禄学到了许多坐在办公室里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他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本子,也在这三个夜晚被他写得满满当当。
肖大爷给焦裕禄提出了许多在兰考治理灾害、发展生产的建议。其中,最宝贵的一条,就是关于泡桐树的。
肖大爷告诉焦裕禄,想治盐碱最好种泡桐树,泡桐树有四个好处,一是喜沙壤,二是长势猛,三是不遮阳,四是扎根深。沙土窝里种泡桐树,能挡风防风、压沙固沙。
焦裕禄在他的本子上写下了“泡桐树”几个字,还很郑重地把这几个字圈了起来。
焦裕禄正是这样开始了和泡桐树的不解之缘,而泡桐树,也在兰考治理“三害”的大计划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