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风水的哲学基础(2):天人合一思想与风水的起源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风水文化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风水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环境文化,讲究安居要选择山环水抱、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
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汉代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到宋代达到成熟,并由此构建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所谓“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天、地、人合一就是人要融于自然才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实质,就是人要最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按照天道运行的方式生活,寻找最好的自然条件或改造得最为协调,以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境地。
风水之道
在古代,对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居住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古人在选择地形时,通常要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 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才会产生“地灵人杰”的风水效应。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东晋郭璞所著的《葬书》中:“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首次明确了风水的概念,指出安居必然选择“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所以后人尊郭璞为风水鼻祖。
所谓“风”,就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指的是水流。“气”就是地气与空中肉眼看不见的虚无之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风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聚气”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符合“藏风聚气”的要求应该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就是:背面要有靠山,前面远处要有低伏的小山,左右两侧有砂山环抱,明堂要宽敞,并且要有曲水环抱。这是最理想的环境模式,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只要后面的地势或建筑比前面的高,左边的地势或建筑比右方高,并且明堂开阔,那么就具备了“藏风聚气”的条件。
风水的起源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郭璞所著的《葬书》中:“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首次明确了风水的概念,指出安居必然选择“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地。

关于风水起源的小故事
一些有传承的风水派系内尊九天玄女为风水术的宗师。九天玄女是道教的女神仙之一,传说她曾经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把百姓从困苦中解救出来,并传给黄帝《阴符经》、《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书,其中包括风水学。


郭璞(276-324)
西晋末东晋初人,字景纯。“风水”一词最早见于郭璞所著的《葬书》。
风水对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
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与居住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居住环境的选择有一定的规律。考古学家考证,发现人类最初的选址多发生在“盆地”、“冲积扇平原”、“河阶台地”、“两河交汇处”、“湖中砂地”、“海滨”等地区。这些地方大多向阳、避风、近水,物产丰富,能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粮食和饮水,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类似的地形对小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成为有利的选址模式,比喻为“穴”,如同针灸时人体上的穴位,一般是三面或四面山峦环护,地势北高南低,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这种“穴”的典型模式,被认为是“藏风聚气”,有利于生存发展的最佳风水格局。
所以说,风水实际上就是一门讨论人类“居住法则”的科学,它能够教会人们如何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并期望好的风水能够让人们丰衣足食、子孙兴旺、事业顺利、财运旺盛。这种人类期望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愿望与实践,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切实运用。
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古代人无论是住宅选址还是城市选址都要遵循“藏风聚气”的原则,前水后山、左右有靠才是选址的最佳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