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儿推拿常用复式手法
一、黄蜂入洞法
位置:在鼻梁及鼻翼的两侧。
操作:术者一手扶小儿头,另一手食、中指分开,紧贴穴位上、下揉动。注意:食、中两指端夹住鼻翼根部后固定按住,以两指端内侧可触及骨骼的边缘处为准(图1-54)。20~50次。
作用:解表发汗,通鼻息。治:感冒,鼻塞,流涕,呼吸不畅,鼻息肉,急、慢性鼻炎。

图1-54 黄蜂入洞
二、猿猴摘果法
位置:两耳尖及两耳垂。
操作:术者以双手食、中指侧面分别夹住小儿两耳尖向上提,再捏两耳垂向下牵拉,如猿猴摘果之状(图1-55)。向上、向下各10~20次。
作用:镇惊安神,健脾行气,化痰消积。治:惊悸不安,寒热往来,疟疾,食积,痰痞。

图1-55 猿猴摘果
三、水底捞明月法
位置:在小指掌面至手心处。
操作:术者以拇指自小儿小指尖起推运,经小横纹、小天心、坎宫推至内劳宫,入内劳宫手轻拂起,如捞明月之状。水底是指小指边,明月是指掌心内劳宫穴(图1-56)。10~30次。
作用:清热凉血。治:高热神昏,烦躁不安,口渴,鼻出血等实热病证。

图1-56 水底捞明月
四、打马过天河法
位置:自掌心至洪池穴。
操作:术者先以右手中指运内劳宫,再以食、中二指的指端(可蘸凉水),自总筋穴起,经内关、间使循天河水向上弹打至洪池穴(曲泽穴)(图1-57)。10~30次。
作用:清热泻火,通经活络。治:高热,神昏,上肢麻木。

图1-57 打马过天河
五、苍龙摆尾法
位置:手及肘部。
操作:术者以左手托小儿左肘关节尺骨鹰嘴处,右手握小儿食、中、无名指,左右摆动,如苍龙摆尾之状(图1-58)。20~30次。
作用:清热,开胸,通便。治:发热,胸闷,烦躁,便秘等。

图1-58 苍龙摆尾
六、赤凤点头法
位置:五指及肘部。
操作:术者以左手托小儿左肘关节尺骨鹰嘴处,右手依次拿小儿五指,上下摇动,如赤凤点头之状(图1-59)。20~30次。
作用:消胀定喘,补血宁心。治:疳积,胸闷咳喘,惊惕不安等。

图1-59 赤凤点头
七、开璇玑法
位置:胸、腹部。璇玑穴在天突下1寸,胸骨柄中央。
操作:包括四个步骤:①自璇玑穴开始,沿肋间隙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分推;②自鸠尾向下直推至脐;③摩腹或分腹阴阳或由脐向左右两旁分推;④由脐向下直推至小腹(图1-60)。开胸3~5次,开璇玑50~100次。
作用:宣通气机,止咳化痰,降逆止呕,消食止泻。治:气急,胸闷,痰喘,呃逆,呕吐,积食,胸腹胀满,腹泻。

图1-60 开璇玑法

图1-61 按弦走搓摩法
八、按弦走搓摩法
位置:胸胁部。
操作:令人将小儿抱于怀中,并使其两上肢抬起,较大的小儿可坐立,最好使其双手交叉搭在两肩上。术者两手五指并拢,从小儿两腋下沿胸胁自上向下搓摩至肚角处(图1-61)。50~100次。
作用:顺气化痰,消积散结。治:咳嗽痰滞,胸闷气促,腹胀食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