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是造成下姜贫困的主要原因。
前文讲过,全村700多口人,只有600多亩耕地,人均不足1亩田,而且多是瘠薄的田。在下姜村,一直有“路无三尺平,田无百斤粮”的说法。
我曾经一次次在下姜的田埂上散步。这些田多分布在河道两旁,由河水冲积而成。山里的河道蜿蜒曲折,围着山脚绕来绕去,山形有缓有峭,这些田也就很不规则,且大多只有半个篮球场或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由于河水落差很大,田也高低错落。为了不被山上流下来的洪水冲毁,田的周边都垒着高高的石堰,每走几步就要上一个台阶或下一个台阶。
这样的田,你就是反复挖刨,又能挖刨出什么?
对于农民来说,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没有田,就没有饭吃,更谈不上有钱花了。
此外,下姜的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下姜以前的种田方式,大抵是这样一种情况:水田种水稻,旱地种小麦,有的甚至靠天收,很少施肥。化肥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之前,没有人考虑过土地肥力的问题。
至于轮作,问了许多村民,都说从来没有实行过。
早在北魏,《齐民要术》就对作物轮作的必要性有过论述:“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
现代科学表明:轮作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不实行轮作,时间长了,土地的肥力自然不足。
再有,下姜人靠山吃山,祖祖辈辈都有砍柴烧炭的习俗,周期性地把一座座大山砍得光秃秃的。山秃了,会加剧水土流失。而土壤肥力下降养不活人,人们又只能拼命砍树,于是便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田养不活人—砍树—水土流失加剧—肥力减退—粮食产量更低。一旦陷入恶性循环,想跳出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姜银祥讲过这么一段往事:“饥荒年”出现一例接一例饿死人的事件后,上级要求下姜开展生产自救活动。
下姜的做法就是放火烧山,然后找平坦一点的地方种玉米——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村民们也不去翻地,就是走一步挖个小坑,丢几粒种子,然后走一步再挖下一个坑。
当时的情景姜银祥记得很清楚:母亲走在前面用锄头挖坑,由于久旱,一锄头下去山坡上腾起一股烟尘。他跟在母亲后面,从挎在腰间的包里拿出种子,机械地丢进坑里。母亲边挖坑边告诫他:“一次最多只能丢3粒,每一粒可都是咱庄稼人的命啊。”
他问母亲:“这样种下去,能发芽吗?”
母亲瞪他一眼:“可不能说这种丧气话。土地爷听见会不高兴的。”
无论说与不说,秋后的收成,给出了一个答案:收获的,还没有种下去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