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除了受资源、环境制约,缺乏科技引领和龙头企业带动,也是下姜村走不出贫困怪圈的重要原因。
下姜耕地少,但山地面积很大,万亩山林中,有6000亩适合席草的生长。席草是制作凉席的主要原材料。下姜村隔壁的孙家畈村,家家户户都制作、售卖凉席,这一传统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原材料都由下姜村提供。
下姜人为什么自己不去编草席卖?
村里人的回答是:“那是技术活,我们哪里懂?!”
“不懂为什么不去学学?”我曾这样问过村民。
大家语塞了。去学?大家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因为不懂,下姜人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卖原材料;因为不懂,开发的果园无人管理,眼睁睁看着它荒掉;因为不懂,引进的雷竹好不容易繁育成功了,最终只能无奈地承包给外村人……
因为不懂,农业办不好,工业也难成气候。20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村民信心满满地办起了电珠厂。
和我谈起当年办厂的情景,杨时洪很不好意思:“那时候胆子大,听说电珠厂投入小、来钱快,就去贷款办厂了。当时办厂得到了上面的支持,不需要抵押,钱很快就下来了。1994年工厂开始运作。谁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好弄,第一年就亏损了。亏损的原因很简单,技术过不了关,老是出废品。记得第一年亏损了1万多元;第二年,接着亏;第三年,实在撑不下去了……”
村里的另一能人姜银祥,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杨时洪办电珠厂的同时,他办了一家丝织厂,将村里每家每户产的蚕茧进行深加工。
这本来是个非常好的项目:直接从农民家里收蚕茧,丝织厂有了价格合适、稳定可靠的原材料供应渠道;而农民养的蚕,有了这个龙头企业,不愁难卖。
开始时,效益的确不错。但自1998年起,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他的厂,最终被挤垮了。
总结这次的教训,姜银祥感慨万端:“因为技术跟不上,产品总是落后于别人。等我们生产出来,才知道人家的产品已经更新换代了,我们的东西只能躺在仓库里。回不了款,就无法继续生产。靠借钱发了一段时间工资,再后来就办不下去了。2002年,丝织厂也宣布倒闭……至今,我还欠着部分村民的工资呢。”姜银祥感到很内疚!
从此之后,下姜再也没人办过企业,只卖“原字号”农产品。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下姜人只能单门独户去闯市场,弱、小、散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余红梅是个干练的中年妇女。她不甘于贫困,总想干出点什么。
山区,潮气比较大。因为潮,人很容易得风湿。千百年来,群众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辣椒去湿的办法。
下姜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种辣椒、吃辣椒的习惯。辣椒吃得多了,也便吃出了花样,最受欢迎的是用辣椒、黄豆、大料制成的辣椒酱。这种辣椒酱,味道独特,鲜美异常,且便于长期保存。“下姜辣椒酱”因此享誉十里八乡。
余红梅心灵手巧,做出的辣椒酱尤其受欢迎,街坊邻居都让她帮着加工。
加工来加工去,她的脑袋开了窍:何不多加工一些对外出售?
说干就干。可是,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做少了,没有多少赚头;做多了,总砸在手里。
时间久了,余红梅找到了原因:有的客人第一次吃,觉得好;第二次再买,感觉味道不一样了,就认为你偷工减料了,从此不再买了。
而实际原因,是缺乏品控。余红梅说,做的时候更多的是凭感觉,没有把每一份材料都详细称重,因此,做出的辣椒酱每一批之间都有差别。
村里做辣椒酱的,家家都是如此:零零散散做,零零散散卖,忙活来忙活去,谁也做不大,谁也形不成规模。
余红梅一直在琢磨解决问题的方法,她认为,必须有人把大家组织起来,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售卖。
可是,该由谁来组织大家呢?余红梅也不知道。
她所知道的是,这些年,乡亲们渴望丰收,又害怕丰收,因为丰收了,产品堆得到处都是,卖不上价,很多烂在地里。譬如,有一年,听人说包心菜能卖好价钱,于是家家户户都种。
那是一个好年景,老天帮忙,包心菜需要雨水的时候天就下雨了,该晒太阳的时候天就放晴了。所以,产量高得出奇,每亩田收六七千斤。可菜采下来后,却没人来收。一打听,当年种包心菜的人太多,都丰收了,菜贩子收不过来。最后,大家只能以5分钱一斤的低价卖出去。
不卖?那就只能烂在地里了。
“唉!这样的事,过一两年就能碰到一次。没有人去组织,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农民闯市场,难呐!”余红梅只能这样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