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那么,缘何没有人去组织?
说起这个问题,下姜人一直讳莫如深。有人悄悄给我出主意:“你去问问姜德昌。”
姜德昌有点年纪了,满头白发,走起路来慢悠悠的,背微微有些驼,两只手习惯性地抱在小臂上。他很爱和人聊天,尤其喜欢给陌生人讲当年的故事,但他的普通话不好,听起来很费力。好几次我和村民聊天时,他都凑上来。一开始,他就在边上听,但一讲到下姜的历史,他就忍不住插话,还急赤白脸地纠正别人的错误说法。
可真要问他一些下姜村的内情,他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过,接触次数多了,我还是找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1964年,“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运动在全国展开。姜德昌那时候在村里当会计,没想到运动一开始,他竟被列为“重点审查人员”。
下姜村穷得叮当响,想贪污也没财物可贪呀!姜德昌拒不承认。
他的话没人信。可村集体那薄薄的账本被前前后后翻了无数次,人们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工作组仍不放过他,到他家里掘地三尺找“罪证”,结果,仍一无所获。
工作组下不了台,便开始动粗的,把他捆了一绳又一绳。以至于过了许多年,他见了绳子仍害怕……
不光是姜德昌,当时的生产队队长、粮食保管员、记工员等,凡是沾点权力的,都受到了严格审查。
“看来公家的事不能沾!”这件事情,在下姜村村干部心中留下的阴影,很多年后仍没有被彻底消除。
之后,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村子穷,“斗争精神”却不减,派系林立,夺权与反夺权搞得村子“烟雾腾腾”;长期的不稳定,让老百姓对村里的班子失去了信任,基层党组织基本趋于瘫痪状态;而阶级斗争扩大化,搞得村民人人自危……
“那年头,一天到晚,就知道斗!斗!斗!斗来斗去,谁还有心思抓生产?斗来斗去,把淳朴的民风、勤劳的传统也斗丢了,有些年轻人竟然出去拦路、打架、抢劫……‘文化大革命’后期那几年,村里几乎每年都有人被判刑,最多的一年有4个,最重的被判了14年。”忆起往昔,杨红马痛心疾首,“如果不聚拢涣散的人心,下姜村发展,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