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分析下姜村贫困的原因,还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
在下姜采访时,上点年纪的人都告诉我:当年,下姜村缴公粮,年年都是优秀。
查了一下村志,白纸黑字,的确如此记载!
一方面,人人吃不饱肚子,另一方面,又是公粮缴纳先进村!听起来,匪夷所思。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们给我讲了这么一段往事:1958年,“大跃进”运动起来的时候,各村都在争着“放卫星”,许多村上报的亩产都过了万斤。
下姜村大队长杨家炳到公社汇报产量的时候,思来想去,觉得报太高不妥: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报那么多,拿什么给上级缴呀?
不过,大势所趋,杨家炳还是大着胆子报了亩产3000斤。在他看来,这个数字已经掺了太多的水分,“砍三刀都见不着肉哩”!
谁知公社领导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冷冰冰地说:“杨家炳,人家都超万斤了,你才报3000斤?这像干革命吗?村村都在‘大跃进’,你可别像个迈不开脚的小脚老太。”
杨家炳一脑门子冷汗,嗫嚅了半天说:“5……”
看对方脸色更黑了,杨家炳赶紧改口:“8000斤。”
数字一出口,马上迎来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保守,保守,思想太保守啊!报这么一点!你这个大队长想不想当了?”
杨家炳蒙了,索性照直了说:“这还少呀?实话实说,下姜村的产量,连玉米秆都算进去也没8000斤。”
“你这个人,又顽固又右倾,好吧,听我来给你算一算。”对面那位干部用指头点着杨家炳的脑门,一笔一笔算起来:“麻雀有吧,麻雀要吃3000斤;老鼠有吧,老鼠要吃3000斤;总有刮风下雨的时候吧,算损失2000斤好了;收的时候不小心,掉地里2000斤……你看,你看,我这还没有算你收下来的呢,亩产就已经1万斤了。杨家炳啊,说1万斤都少了。行了,你就先报1万斤吧。”
杨家炳只好捏着鼻子报了亩产1万斤。
这么一报,灾难可就来了:当时,缴公粮制度还没有取消,农民要将收获的粮食按一定标准无偿缴给国家。报的数字越高,当然缴的也就越多。
翻开下姜村村志,这一句话戳得人心痛:“人民公社时期,下姜公粮缴纳连年优秀。”
这优秀的背后,不知道多少人饿着肚子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心无百姓莫为官!”这应该永远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为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