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姜德明是个“潮”老汉。
72岁的他,头发肯定染过。不过,他的头发和姜银祥的不一样——他的不是那种一眼就让人看出来的黑黢黢的黑,而是很自然的黑。我曾和他开玩笑:“老姜,头发养得真好啊!比那些染过的都黑。”他很得意,不说破,眼睛眯成了一道缝,脸笑成了核桃皮。
他总是穿一套休闲西装,衣服有些旧了,但洗得很干净。
他说话干净利落,很有逻辑。这时候,如果你夸他讲话有水平,他会更加得意,更加注意用词,适时还会做出怅然的样子长叹一口气,说:“唉!现在的人,命真好!当年,如果不是为了那口饭,我能考上大学呐!你信不信?”
姜德明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而且领悟力惊人,老师课堂上讲的,别人还没有弄明白,他一点就通。背书,也属他背得最快。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班上最好的,连班主任都夸他天生就是读书的料。
可是,为了填饱肚子,他却不得不一次次辍学。
记得第一次辍学是“饥荒年”刚开始的那一年,母亲说,家里揭不开锅了。邻居偷偷告诉母亲,千岛湖边上有一处山坡上长满了菜籽(一种野菜),得抓紧去采。否则,知道的人多了,就被采光了。
母亲让他别上学了,现在就跟她走。
他不去,顶撞母亲:“啥也没有上学重要。”见母亲不“开窍”,他就“教育”起母亲来:“老师说过,‘只有学好了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老师还说,‘读书能够改变命运’。”
母亲不等他说完便打断了他:“命运改不改得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再没有东西吃,全家人命就没了。”
母亲把一个篮子往他手里一塞,拽着他出了门。
上课时,老师发现他不在,问其他同学是什么原因。没人说得清。老师急了,一下课就朝村里赶去。
得知他去采菜籽了,老师的心放下了一半。这位负责任的老师根据邻居提供的线索朝千岛湖的方向找去。寻出10多里地,最终在一片山坡上找到了母子俩。
“让孩子回去上课吧,读书对他以后很有用。”老师央求母亲。
“这也是没法子。家里实在没吃的了,总得先顾着眼前吧。”母亲也很无奈。
“明天能到学校吗?德明很聪明,但课也不能落下太多。”
“老师,不行呀。菜籽必须趁着现在采,长老了就不行了。家里的存粮,撑不到收成下来……”
“德明是个读书的料,没见过这么聪明的孩子。天天挖野菜可不行,耽误了学业,会误了他的前程。你想让孙子以后也挖野菜?”
母亲被说动了,叹了口气:“家里难啊……”
“再难,咬咬牙,让他先把书读完?”老师和母亲商量。
看母亲犹豫,老师开始动手帮忙采菜籽:“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弄得肯定比他快,要不我来采菜籽,让他回去读书?”
母亲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一时说不出话,她把姜德明往老师怀里一推,说:“去吧,上学去,好好念书。”
于是,姜德明重新回到了学校。
从此,他更加勤奋了,别人花一分工夫,他就花十分。“条件越差,越知道珍惜。”他这样评价当时的自己。
他的成绩总是第一名。学校出的板报上,总有他的东西。因为他学得快,老师时常给他开小灶,把要教的课程提前教给他,然后让他辅导其他同学。
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鼓励他:“德明,全班我最看好你。只要你努力下去,将来一定能考上大学。”
大学什么模样?姜德明脑子里还没有概念,但他相信,那里一定不会饿肚子。
有了这个宏伟目标,姜德明就像上足了劲儿的发条,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讲;放学回家的路上,脑海里还在“放电影”——把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全部过了一遍又一遍。
一次在村口,因为太过于专注,他一脚踩在了一坨热气腾腾的牛粪上,却浑然不觉。路人提醒他,他也听不见,嘴里嘟嘟囔囔地说着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懂的句子。于是,村里有传言,老姜家的这个孩子读书读傻了。这个笑话,在下姜村流传了好多年。
关于他读书读傻的笑话,可不止一例。说是有一次母亲让他到井台打水,他突然想到了一道演算题,于是把手里的井绳一松,蹲在地上便演算起来。母亲急等用水,寻到井台,见此情景,朝他后脑勺就是一巴掌。还有一次,一个大夏天的深夜,他对着油灯在背书,汗流浃背。母亲心疼他,给他端了一碗白开水,谁知他把桌上的一瓶墨水当水喝了……
尽管他对读书痴迷到了这种程度,但是由于家里太穷,为了填饱肚子,小学毕业后,他还是含泪离开了心爱的学校……
“现在,只要一听说哪个学生仔,上学不好好用功,我就想给他一巴掌。那时候,我是多么想上学啊,可是没办法,没办法……”说到这里,老姜有些哽咽,不断用袖口揩拭着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