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概念及特征
廉政风险防控是风险防控外延的伸展,高校风险防控机制也是利用风险防控原理来构建的。
对高校廉政风险如何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高校廉政风险是指高校教师及其管理人员在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包括“可能的腐败事件、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
。也有人认为“高校廉政风险作为廉政风险的一个特殊领域,也普遍存在于高校各项权力运行、资源管理的岗位和环节中”
,主要存在于基本建设、招投标、设备采购、财务管理、招生考试、公款出国(境)考察、医药购销、后勤服务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也可能存在于学生经费管理中,这些高校廉政风险点都需要重点监控。笔者认为前一种定义更为全面、准确,后一种表述是对前一定义的阐释。
高校廉政风险有其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行业特点明显
该风险主要发生在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之间,存在于教学和管理的多个环节,形式多样,如招生考试(尤其面试环节)与录取;教学育人过程中的“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各种借口的乱收费等。
(二)主要发生在行使高校管理权的过程中
高校拥有较多的资金并有一定的自主权,易于在资金的使用上出现廉政风险,如财务管理中屡禁不止的“小金库”,以各种理由私分甚至贪污、挪用办学经费等风险;科研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套现、挪用甚而贪污科研经费等风险;为晋升职称走后门、拉关系、请客送礼等风险;在干部选拔、人事安排中“带病提拔”“任人唯亲”等风险。
(三)教育系统也存在商业贿赂风险
高校本是事业单位,但其要正常运作,必须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由此可能引发多个层面的商业贿赂风险,主要表现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校办产业、公司与高校管理人之间可能发生的风险;科研成果转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等。在这些风险中,物资采购尤为突出,主要存在于高校基建工程、房屋修缮、设备购置、教材及图书资料等物资的采购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