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已经过去60年了。我作为这场伟大战争的一名参加者,对这段历史一直刻骨铭心。早有志把自己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的经历根据当年所记的笔记加以整理写出来献给后人。但认真想一想,只写自己的经历并没有多少内容可写,更重要的是即使写出来也没有多少价值。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前一年多我只是一个文书,而且是在师政治部机关当文书,后来到组织科当干事,还是在同一个政治部机关。师政治部机关显然不是一个直接面对敌人冲锋陷阵的单位,而是一个受到严密保护的机关。不过在战争中,它是敌人千方百计地寻找要打击的目标,并且也常遭到敌人空中和地面炮火的袭击,而在部队行动中也难免会遭遇敌人,因此,全体人员也必须随时准备战斗,许多人的生命也会有牺牲。但是,相对于战斗连队,机关的伤亡概率要低得多。所以,我的生命和多数机关工作同志的生命能保存下来与在机关工作直接有关。战斗连队就完全不同了。那是直接面对凶恶的敌人,进行血与火的战斗,英雄辈出的集体。所以,我必须竭尽所能把我所在部队的战友们那些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写出来。
我是40军的一员,40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近三年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依靠党的领导和以坚强的政治思想工作为保证,全体指战员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的利益,发扬高度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不畏强敌,勇敢地给予迎头痛击;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以舍身忘死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勇往直前,压倒一切敌人,取得战斗的胜利;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近三年里,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创造出了永远震撼人们心灵的英雄事迹。这才是更有价值,更值得书写的。我如果能写出其万一,就将会感到欣慰。
但是,我知道,要完成这样一项工作,远远超出了我所了解情况的范围,至于能力和水平相差更远,自不必说。要这样做至少:一、需要了解上级整个战略、战役和战斗意图及部署;二、需要亲身参加过战斗或目睹过那些英雄人物勇敢顽强,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英勇献身精神的实例。而这两者,我都不具备。我虽然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参加者,但由于普通一兵和所在岗位的局限性,却“身在其中,不解其局(大局)。”这就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前几年,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到河南去,偶从老战友王华南同志处得到了一本40军出版的《光辉的战斗历程》的书,这实际上是一本军史。随后,40集团军(整编后的新名称)军史办又给我寄来一本《闪光的篇章》的书,这是40集团军政治部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特约请当年的指战员撰写的回忆文章汇编。此外,我还从其他方面搜集了若干资料。我反复阅读了40军的两本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再加上自己当年的笔记,使我的信心倍增,斗胆尝试,开始撰写,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文稿。
这里,我必须坦诚地说明,没有40集团军那两本书的帮助,是不可能写成这个文稿的。在这个文稿中,有关党的领导和坚强的政治思想工作、战略、战役、战斗的意图和部署指挥以及许多综合性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参照或直接使用《光辉的战斗历程》的史料。《闪光的篇章》帮助我用生动具体的战例、事例、实例充实了这个文稿,特别较多的使用了徐国夫、张纪之、朱玉荣、赵兴元、翟文清、陈泽厚、张荣相等这些当年任师团领导或基层指挥员的回忆文章,使这个文稿增加了光彩。这些我过去的首长或同志都是身经百战的钢铁战士,如今均已年迈,有的已辞世矣!由于种种困难与不便,未能逐一征求意见。但我相信,他们会支持我这个纪事的。在此,谨以最高的敬意向他们致敬!
这本纪事,本来可以赶在抗美援朝60周年前夕出版的。但因作者半年前身体有些小恙,所以就拖延下来了。谨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作者
2010年10月2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