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之路
白云苍狗,人生若梦,一晃徐小云已过古稀之年,其从医也已满一个甲子。
这60个春秋,5年用来拜师学医,38年曾工作于村卫生所、乡卫生院、镇医院。退休后至今的17年里,徐小云作为返聘医生继续工作在临床一线,2016年开始参与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研究工作室建设工作;2017年开始参与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一边行医,一边带院内和全区各基层医院的中医师。
一、医者之初心和终心
从医60年,行医55年。有人问徐小云:“您诊治过的患者有多少?”徐小云说:这怎么算得过来。后来有人这样为徐小云计算:前25年中,诊治50人次/天×300天/年×25年=375 000人次;之后15年,担任行政工作,但并不脱产,诊治30人次/天×250天/年×15年=112 500人次;退休后,诊治50人次/天×50天/年×15年=37 500人次;合计约53万人次,其中也包括其在卫生所期间诊治的约1.4万人次。
从医60年来,他日日钻研的一件事,就是在海量的诊案中实践学习,历练医者仁心。20世纪60年代初,徐小云还跟着师父王彬容实习。当时枫围乡(现枫泾镇)新春大队一村民患“流注”病。家属找到王彬容,王彬容带徐小云出诊。患者家属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医药费,王彬容就免费诊治,免费为其敷外用药,并开出药方让家属去配药。过几天,患者“流注”在身体其他部位发作,他们再去诊治。这样反复去了七八次之后,徐小云单独去为患者诊治。最终患者还是没有被救回来。后来才知道,因为没钱,患者每次只敷一些外用药,并未真正服用他们开的汤剂内调,以致毒邪蕴结,正气伤尽而不治。最令医者叹息的莫过于“病能治但是没钱”与“有钱但病治不了”这两桩事了。这件在徐小云“学徒”期间亲历之事,影响了他整个中医生涯,时刻提醒他:医者当以父母之心多替患者考虑,多注意患者的内外症状,为患者的康复负责。
医者行医,世人看重的是其资历,却也不“唯资历论”。1964年,是徐小云正式行医的第2年。他被调派到当时的枫围乡潮泥滩卫生所,工作内容包括4个村的医疗和疾病预防。他刚到没几天,就有一村民来找医生去家中看病。当时还没有合作医疗,治病还要“自费”,那家人怕看病花钱超支,先自行在药店买了西药给患者吃,眼看发热、咳嗽没有好转,才来请医生出诊。徐小云见到患者,诊断出是感受风邪较重,加上体质较差,才导致高烧不退。遂开出处方,让家属去药店抓药。回卫生所后,徐小云将患者的情况告诉所里的老医生,请他们提点看法,同时还查阅医书。但徐小云依然不放心,当日傍晚、次日中午和下午先后3次去患者家中观察病情发展情况,并配合康复进程提出饮食建议。到第4天,患者发热消退,想要喝粥,徐小云这才松了一口气,并建议患者继续调理1周。后来家属说:一开始看徐医生那么年轻,总不太放心,后来见徐医生认真为患者诊治,多次热心探望,就十分放心了。这是徐小云正式工作以后第1次独立解决“疑难杂症”,大大提升了当地村民们对他的信任。此后,徐小云备受鼓舞,不断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做研究的精神弥补当时资历的不足,慢慢积累自己的医案和经验。
医者的初心和终心都是治病救人。1984年,医院领导安排徐小云担任行政工作时,当时的枫泾医院党总支书记沈鸿昌对徐小云说:“要尽量不脱产,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兼顾好。”同时也看到自己的老师王彬容自1958年卫生院成立以来一直担任院长职务,却从不脱产,坚守医者治病救人的本职。2位前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徐小云指明了未来道路。此后15年,徐小云坚持上午门诊治病,下午料理行政工作,班子会议放到晚上开,职工大会放在早上上班前或下午下班后,常利用10分钟短会传达和布置工作。直到后来退休又返聘,继续坐堂治病,放不下的是磨炼了60年的医术,更放不下的是一份济世救人的使命感。
久久为功,方能善做善成。1991年的金山区先进工作者、1996年的金山区卫生局育才奖、2017年的“金山区名医”等荣誉,都是对徐小云60年积淀的肯定。
中医学在历史滚滚洪流中,经历了辉煌的过去、没落的曾经和逐渐复兴的现在,其传承面临的形势仍非常严峻。这本书,是对徐小云将全部人生托付于杏林后其所积累的个人心得的一次回顾总结,希望能为后来人增添一些参考资料。
二、杏林人生
1957年,徐小云初中毕业,经当时枫泾第一联合诊所所长陈云昌(1958年调往松江人民医院任中医科主任)介绍,拜枫泾大众联合诊所主任王彬容中医师学习中医外科,从此走上了从医之路,至今已有60年余。当时上海市卫生局有以中医师带徒的方式来培养中医人才的相关政策,第一届在市区,第二届扩大到郊县,徐小云属于第二届。
进入联合诊所的学生,主要学习3本书:《内经知要》《本草便读》《医学心悟》。每天上班后1小时为学习时间,课后回到老师诊室见习,自学一般在下班后或利用其他空余时间。在诊室里见习期间,最初半年里主要是熟悉如何诊治患者等一些基本情况,之后则在老师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做助手。
在学医的5年中,徐小云不但受到了老师的悉心教导,还得到了诊所内多位医生的指导。例如,在理论学习方面,请老中医陈鼎立先生授课;在配制外用药及辅助材料准备方面,得到科室内师婶赵景娥先生的指点。
1959年上半年,松江县卫生科(局)将全县42名中医带徒生集中培训,为此专门开办了松江县中医学校,邀请了全县知名中医师来上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课。培训周期为3~4个月,学习内容包括中医学史、医古文、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方剂学及内、外、妇、儿各科知识。这种集体教、分散带的办法是对过去中医带徒方式的一大改革。通过本次培训,一个更广阔的中医世界向徐小云打开了大门,其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被刷新。
1962年学习期满后,全市中医带徒生参加统一理论和临床考试,合格者由市卫生局发证,给予分配工作,徐小云于1962年5月由松江县卫生科分配到枫围卫生院。在老师王彬容先生身边工作,与老师先后一起共事的48年时间里,得到老师的身教言传,老师良好的医德和精益求精的医术使徐小云受益终身。
三、大时代里的中医
在徐小云学医期间和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范围很广,包括疮疡、皮肤疾病、痔漏和咽喉疾患等。后来医院建立肛肠科和五官科,将痔漏、咽喉疾病分别划归上述两科。中医外科诊治范围以疮疡和皮肤疾病为主。时代在变迁,而疾病谱也可以作为辨认某个时代的标签。
20世纪50~60年代,中医外科疾病以疔疖痈疽为主,瘰疬、丹毒亦不少。夏天小儿热疖盛行,农民种双季稻时手指擦伤易染毒成疔;夏秋季颜面疔疮盛行,中年人多患脑疽(落头疽)、背搭(上手搭、下手搭)、腿痈、流疽;因血丝虫病引起下肢丹毒、象皮腿、下肢溃疡;初骨痨患者亦非常多见。当时疮疡病占门诊患者数在80%左右。这些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减少。由于结核病防治的普及,少了骨痨病。血丝虫病普查普治,消灭了血丝虫病,因血丝虫引起的丹毒和象皮腿得到根除。
四、前行不辍的中医学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的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与治疗手段不断发展、进步,紧跟时代脚步。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上海市华山医院每年会派一次卫生工作队到徐小云所在的医院工作,当地医生得以有机会学习上海市华山医院的诊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当时上海市华山医院皮肤科医师是到中医外科参加诊疗工作,同时给中医外科带来了上海市华山医院皮肤科外用药物的配制方法。医院组织培训的学习内容和上海市华山医院医师的临床指导都基本是西医方面的知识,徐小云所在的中医外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这些知识加以吸收和利用,提高了对病证的认识,再结合辨证,提升了用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徐小云所在的中医外科,外用于皮肤病的药物来源于自己科室传统的外用药、上海市皮肤病防治所和上海市华山医院提供的外用药,后来经过整合,淘汰了部分已不用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如柏油软膏、糠馏油软膏、烟膏等,增加了一些新药,现有30种用于临床。
近20年来,中医外科诊治疮疡、疔、疖、痈、疽等疾病少了,临床常见的是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静脉炎、下肢溃疡,压疮,糖尿病足,烧伤,外伤感染等。在治疗上,徐小云所在的中医外科具有由几代人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种类齐全的外用药物,如消散用的疮毒丹、复方人工牛黄散、黛军软膏,箍围用的金箍散硬膏和软膏,治疗溃疡用的三青散、桃花散、生肌散、复方长皮膏等拔毒、生肌方面的药粉和药膏。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医院逐渐引进了一些西医学的新技术,而一些中医外用药物也逐渐被淘汰,如含汞量高的绿升丹、大升丹,含砒的立马回疔丹等。中医外科通过外治结合内治的方法,提高了疮疡疾病特别是一些难治性疾病的疗效,如褥疮、下肢慢性溃疡等。
五、未解决的难题
近20年来,在中医外科临床上,疮疡病患病人数逐渐减少,而皮肤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多。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主要为过敏性疾病,如急、慢性荨麻疹,尘螨过敏,花粉过敏,药物过敏等,还有多种因素引起的或原因不明确的皮肤疾病如急、慢性湿疹,激素依赖性皮炎,银屑病,掌跖脓疱病等。
皮肤病发病的原因复杂,皮肤表现症状不一,发生的部位多有不同,且存在年龄、体质方面的差异等,这些都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例如,湿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通常认为是由于特异性体质、过敏而发病,临床上常见小儿湿疹、成人湿疹,且有全身性湿疹和局限性湿疹的区别,通过中医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复发。对于这类难题,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临床疗效,逐步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