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后勤
军事后勤 筹划与运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保障军事斗争、军事建设及其他活动需要的各项专业工作的统称。包括以军队后勤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后勤、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为军事服务的后勤等。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社会性的显著特征。其根本职能是把国家或民间提供的经济和技术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后勤保障能力,以维护和提高武装力量的战斗力,保障军事需求和战争胜利。主要从事军事后勤建设和经费、物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装备维修、工程设施等方面的保障。军事后勤是连接军事与经济的桥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军事后勤学 释文见6 页。
后勤 通常指军事后勤。“后勤”一词的来源和释义,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表述。西方一些国家用“logistics”一词表达后勤。其词源,有的认为源于希腊语logisticos,意为“精于计算”;有的认为源于法语loger,意为“宿营”;有的认为源于拉丁语logista,意为“军需官”和“行政官”。1837 年,瑞士军事理论家A.H.若米尼在《战争艺术概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后勤”(logistics)这一概念,并赋予“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的含义。1882 年,美国海军历史学家A. T.马汉将“ logistics”一词引进海军军语,释为:通过国家经济动员对武装力量提供保障。1917 年,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G. C.索普把该词的含义从补给、运输等内容扩大到“包括战争财政、舰船建造、军务生产”等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logistics成为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各国的通用军语,一般指后勤工作。俄语“Тыл”一词具有“后勤”与“后方”的双重含义。20 世纪 50年代后,该词成为华沙条约组织各国的通用军语,一般指后勤机构。中国所用“后勤”一词是由“后方勤务”简称而来。1930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中,已使用“后方勤务”。1940 年 12 月,在八路军总部第一次后勤会议上使用了“后勤”一词。1997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释后勤为“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军事建设和作战需要进行的各种保障工作的统称”。
军队后勤 保障军队建设、作战及其他活动需要的后勤。军事后勤的主体部分。按层次,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按军兵种,分为陆军后勤、海军后勤、空军后勤及战略导弹部队后勤等。世界各国军队后勤工作范围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范围包括后勤指挥和财务、军需、卫生、军事交通运输、物资、油料、基建营房等专业勤务。美国军队后勤还包括装备维修及人事、民事、法律、宪兵等工作。
武装警察部队后勤 保障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执行国内安全保卫任务和其他活动需要的后勤。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业务领导和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实行总部、总队、支队三级后勤保障体制。各级后勤一般设有后勤指挥机关和专业勤务部门,并辖有相应的仓库、医院和运输、维修分队。主要负责物资、经费的供应与管理,部队人员的卫生防病、防护及救治,武器、车船、警用器材等装备的维修,交通运输的组织与实施,营房及有关设施的修建与管理等。
战略后勤 保障武装力量战争准备与实施的后勤。军事后勤的最高层次。对武装力量建设和战争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它包括武装力量最高层次的后勤和国家直接为军事服务的后勤。基本任务:平时,主要是组织后勤方针、政策、法规等的制定和施行,确立和完善后勤体制,生产和储备战略物资,进行战略后勤基地和预设战场建设,更新和改善后勤装备,组织后勤训练和后勤科研等。战时,主要是进行后勤动员,扩编后勤机构,征集物资器材,统一组织和调动各种力量保障战争需要;指导和支援战役后勤,必要时直接支援战术后勤。
战役后勤 保障战役军团建设与作战的后勤。对战役的进程和结局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后勤主要包括军区(战区)后勤、集团军(省军区)后勤、海军基地后勤、军区(战区)空军后勤及战略导弹部队基地后勤等。基本任务:组织实施战区后勤基地建设和战役军团后勤建设;筹措、储备和管理战役物资;为战役军团提供经费、物资、卫生、交通运输、后勤装备维修和工程设施等方面的保障;指导并支援战术后勤;组织实施战役后勤防卫。
战术后勤 保障兵团、部队、分队建设与作战的后勤。对战斗进程和结局具有直接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术后勤主要包括师、旅、团后勤及营、连后勤等。基本任务:组织实施部队、分队所需经费、物资的供应和管理;进行卫生防病、卫生防护和伤病人员的紧急救护、早期治疗及后送;进行后勤装备的维护和修理;组织运输力量,完成战术后勤运输任务;组织实施战术后勤防卫。
野战后勤 直接保障野战部队作战的后勤。欧美一些国家的军事后勤用语。有时亦称作战后勤或战场后勤。具有反应迅速、灵活机动和野战生存能力强等特点。基本任务: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和补给品,为装备提供油料和维修,维护单兵装备系统等。
聚焦后勤 融信息与运输技术为一体,对联合作战部队实施快速、准确、持续、高效保障的后勤。美国军事后勤用语。1996年 5 月,美军在《2010 年联合构想》中首次提出此概念。旨在提高后勤快速反应能力和全方位保障能力,满足愈益分散和远程联合作战部队的需要。聚焦后勤特别强调“信息”和“技术”在后勤各领域的应用,以及建立一个适应性强、反应灵敏的一体化后勤保障系统。较之传统后勤的变化是:要求实施灵活、持续的后勤保障;强调“直达运输”和“分离式”保障;以快速运输和定时交付取代大量库存;变以仓库为基础的补给系统为以配送为基础的补给系统。
军队后方 军队为支援和保障各级部队作战而划定的开展后方工作的地域。相对军队前方而言。通常分为战略后方、战役后方、战术后方。战略后方是军队的总后方,通常与国家后方相结合,是支援和保障军队作战的稳固基地。战役后方是战役军团的后方,是支援和保障战役军团作战的相对稳定的基地。战术后方是师以下部队、分队的后方,是师以下部队、分队作战的依托。随着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使前、后方的界线日趋模糊。
后方工程 为保障军队后方工作的进行而构筑的军事设施。如军用机场、码头、道路、仓库及指挥、通信设施等。
后勤管理 对军事后勤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决策、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主要包括后勤业务管理、后勤行政管理、后勤训练管理、后勤科研管理、后勤安全管理等。后勤业务管理又包括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卫生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基建营房管理等。目的是提高经费、物资使用效益,增强后勤保障效能。
后勤建设 为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积聚和提高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总称。内容包括:(1)后勤体制建设。主要是科学确定后勤环节,合理设置后勤机构,明确划分职权范围等。(2)后勤战备建设。主要是制定、完善后勤战备方案,建立健全后勤战备制度,组织实施战备物资储备、后勤基地建设和后勤预备力量建设等。(3)后勤装备建设。主要是制定后勤装备发展规划,进行后勤装备的购置、补充、调整、更新,新装备的研制、定型、生产和列装,以及后勤装备的维修与管理等。(4)后勤设施建设。主要是对基地、仓库、机场、码头等后勤设施进行规划布局、勘测选点和设计施工等。(5)后勤人才建设。主要是确定后勤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后勤人才的培训和使用管理。(6)后勤法制建设。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后勤法规体系,做好后勤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工作。(7)后勤理论建设。主要是制定后勤理论研究规划,总结后勤工作经验,开展后勤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后勤理论体系,推广和应用后勤研究成果等。
后勤战备 军事后勤部门为保障战争或其他军事行动需要所做的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战准备。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后勤机构,做好战前后勤扩编;制定后勤动员、后勤保障、后勤防卫等预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物资储备,临战前补齐部队携运行量和加大储备量,并做好战中物资补充准备;构筑后勤活动所需工程设施;培养和储备各种后勤人才;研制和生产新型后勤装备,保持后勤装备技术状况良好;组织战备训练,提高后勤指挥、保障、防卫能力。
后勤动员 军队后勤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分为后勤总动员和后勤局部动员。通常在战前或战争初期根据动员令和后勤动员计划组织实施。主要内容:调整和扩编后勤机构,征集后勤预备役人员,部署和展开后勤力量,征用地方人力、物力、运力和各种技术力量等。
后勤训练 释文见60页。
后勤演习 后勤指挥员、机关及后勤部队、分队在想定情况诱导下所进行的演练。分为检验性演习、研究性演习和示范性演习等。内容包括后勤指挥、后勤保障和后勤防卫等。后勤演习通常在合成军队演习中统一进行,也可单独组织实施。目的是提高后勤指挥员、机关指挥能力和后勤部队保障能力。
后勤设施 军事后勤工程建筑及其设备的统称。主要有营房、仓库、车炮场、医院、修理厂、铁路专用线、管线、军用机场、车站、港口、码头等。
后勤装备 武装力量为实施后勤保障所编配的专用车辆、运输工具、设备、器材、装具等的统称。分为通用后勤装备和专用后勤装备。通用后勤装备,系指诸军兵种等都使用的后勤装备,主要包括军需、卫生、军交、油料、野营、仓库装备和后勤指挥信息化装备等。专用后勤装备,系指某一军兵种等专用的后勤装备。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没有将后勤装备单独列类,而将后勤装备和其他保障类装备统称为“战斗勤务支援装备”。
后勤理论 关于军事后勤活动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分为后勤基础理论和后勤应用理论。后勤基础理论,系指揭示后勤本质和客观规律的理论,主要包括后勤形成与发展理论、后勤结构理论、后勤关系理论、后勤学科建设理论等。后勤应用理论,系指运用后勤的基本原理指导后勤实践的理论,主要包括后勤保障理论、后勤建设理论、后勤指挥理论、后勤管理理论等。正确的后勤理论,对认识后勤客观规律和指导后勤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军事经济 保障军事需要的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及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关系的总称。国民经济的特殊部分。具有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军事经济部门,是指国家生产武器装备和间接为军事活动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经济部门。军事经济活动,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军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有关管理活动,其中军品生产是军事经济的最基本的活动。军事经济关系,是指军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军事经济管理体制、军品分配原则和交换方式等,都是决定军事经济关系形成和建立的重要因素。
战略资源 事关战争全局和国计民生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统称。人力资源系指能从事社会生产和符合服兵役条件的劳动力。物质资源系指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其中自然资源系指自然界中能被人们利用的天然存在物,如土地、石油、煤炭、天然气、金属矿藏、水、太阳能等;物质资料系指自然资源经过人们开发或加工后的物资,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军事消费 用于军事活动的物质和劳务的耗费。物质耗费主要包括军事装备、物资器材、军事设施和生活用品等方面的耗费。劳务耗费主要包括军事运输、装备维修、物资仓储、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劳动服务耗费。
军队采购 军队通过市场获取军用物资的手段和方法。包括与有关经济部门和生产单位签订购货合同,以及直接向国内外市场采购等。
军队国有资产 军队占有、使用和管理的国有财产。主要指军队占有、使用和管理的房产、地产、设施、设备、器材、物资、资金、有价证券及武器装备等。包括没有启用的资产,以及军队依据法律认定的其他资产或资产权利。
军队审计 军队审计部门或人员依法、独立对军内所有单位实施经济审查的经济监督活动。主要对军队预算、决算,经费收支,基本建设,装备物资采购,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审核、检查,并做出客观评价、结论或提出建议。
后勤体制 军事后勤组织体系及相应制度的统称。主要包括后勤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划分、相互关系等。根据军事体制、后勤保障任务和方式、技术装备水平等因素确定。按层次,分为战略后勤体制、战役后勤体制、战术后勤体制;按功能,分为后勤指挥体制、后勤保障体制、后勤科研体制、后勤训练体制等;按武装力量构成,分为军队后勤体制、武装警察部队后勤体制等。军队后勤体制按军种、兵种分为陆军后勤体制、海军后勤体制、空军后勤体制、战略导弹部队后勤体制等。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总部到各级部队都设有相应的后勤指挥和保障机构,分别负责全军及部队的后勤工作。编有后勤指挥院校、后勤专业技术院校、军事医学院校等训练机构和后勤科研机构,负责后勤人才培养和后勤科学研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从总部、总队到支队也设有相应的后勤指挥和保障机构,分别负责本系统及部队的后勤工作。
联勤 诸军兵种在统一领导下,按统一的制度和标准联合组织实施保障的后勤。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一种类型。通常在战略、战役范围内实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的后勤保障方式,以军区为基础组织联勤。总后勤部主管全军的联勤工作。军区联勤部主管战区内的联勤工作。联勤分部是联勤保障的基本力量,主要负责本保障区内诸军兵种部队的通用保障。专用保障由军兵种自行负责。实行联勤,旨在统一调动和使用后勤力量,就近、就便、就快地保障联合作战部队的需要,避免诸军兵种间的机构重设、设施重建及物资倒流等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军事和经济效益。
联勤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区(战区)设立的主管本区域内诸军兵种联勤工作的领导机关。通常编有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卫生部、军事交通运输部、基建营房部等部门,下辖若干联勤分部及专业保障部队、分队。基本任务:组织领导本战区诸军种、兵种通用保障的实施;负责本战区通用保障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组织领导本战区联勤战备工作、通用战备物资储备与后勤动员;会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总装备部后勤部处理联勤中的重大问题;组织领导本战区联勤教育训练、科学研究与后勤装备工作;负责各总部驻本战区直属单位的后勤保障等。
联勤分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区(战区)联勤部派出的执行联勤保障和后勤基地建设与管理任务的机构。是实施联勤保障的基本力量。通常编有司令部、政治部和若干业务处及仓库、医院、运输、修理等部队、分队。基本任务:组织实施本保障区内诸军兵种部队的通用保障、通用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通用战备物资储备、通用后勤装备管理和联勤训练、科学研究、技术革新等。
后勤司令部 后勤指挥员实施后勤指挥的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设有总后勤部司令部,军区(战区)联勤部司令部,以及军兵种后勤部司令部等。有的国家集团军后勤部也设有司令部。其职能是在后勤首长的领导下,组织协调后勤建设与后勤保障,组织领导后勤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军事行政工作,组织实施后勤指挥等。
后勤部队 军队中担负后勤保障任务的团级及团级以上的后勤建制单位。如汽车团及团级以上的医院、仓库、后勤基地等。
后勤分队 军队中担负后勤保障任务的营级及营级以下的后勤建制单位。如汽车营、卫生队、修理所、勤务连等。
后勤基地 在战略、战役后方建有相对固定的后勤机构和设施并储备一定物资的地区。实施后勤保障的依托。按保障对象,分为联勤基地、陆军后勤基地、海军后勤基地、空军后勤基地等;按保障层次,分为战略后勤基地、战役后勤基地;按保障内容,分为综合保障基地、专业保障基地等。
兵站 军队沿交通线设置的后勤保障机构。分为基地兵站和野战兵站。基地兵站是野战兵站的依托,一般设在战役后方纵深地带,通常由军区(战区)联勤分部派出。野战兵站一般设在战役后方浅近纵深,通常由联勤分部在临战阶段派出,是作战部队后勤保障的直接依托。兵站编有指挥和保障机构,主要负责战役物资的储备、中转、补给和管理,伤病员的救治和后转,后方交通道路的维护与管理,兵站配置地域的防卫等。平时设在军事交通线上,为过往部队提供食宿的机构和负责转运出入境军用物资的机构,也称兵站。
军用仓库 军队储存物资的设施及其管理机构的统称。分为基地仓库、野战仓库,综合仓库、专业仓库等。
后勤指挥 后勤指挥员及其后勤指挥机关对后勤工作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包括对所属后勤机关、部队、分队的组织指挥和对下级后勤部门的业务指导。按层次,分为战略后勤指挥、战役后勤指挥、战术后勤指挥;按军种、兵种,分为陆军后勤指挥、海军后勤指挥、空军后勤指挥、战略导弹部队后勤指挥等;按指挥方式,分为后勤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按级指挥和越级指挥。还可以按作战类型、形式、样式等进行分类。基本任务:平时,主要是组织对军事建设及其他活动需要的后勤保障,以及组织后勤自身的建设;战时,主要是向军事指挥员提出后勤报告和建议,部署和展开后勤力量,组织后勤协同和防卫,及时调整保障计划和部署,不间断地组织后勤保障,适时组织后勤转移和补充后勤力量,做好再战的后勤准备。
后勤指挥所 组织实施后勤指挥的机构和场所。由后勤指挥员、机关和有关人员组成,并配备必要的勤务保障部队、分队。通常在团或相当于团以上部队后勤建立。主要开设后勤基本指挥所和后勤预备指挥所,并视情开设后勤前进指挥所或后勤方向指挥所。
后勤指挥信息化 后勤指挥员和后勤指挥机关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指挥的过程。要求建立以各类相关电子设备为基础的纵横联网的后勤指挥信息系统,对后勤指挥所需信息进行快速收集、储存、传递和处理。实现后勤指挥信息化,旨在改变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后勤指挥手段,提高后勤指挥的效能和准确性。
后勤编成 按照一定的要求将后勤力量组合成有机整体。按层次分为战略后勤编成、战役后勤编成和战术后勤编成。后勤编成主要根据保障任务和后勤力量、敌情及战场条件等因素确定。通常是将本级后勤建制力量、上级加强的后勤力量和地方支前力量等综合编成,有时也可由本级后勤建制力量单独编成。
后勤部署 对后勤力量的编组、任务区分和配置。分为战略后勤部署、战役后勤部署、战术后勤部署。主要根据作战任务、兵力部署、战场环境等情况确定。后勤部署的形式通常有网状部署、成梯次部署、按方向部署、按方向成梯次部署和成集团部署等。
后勤配置 战时对后勤机关、部队、分队展开工作的区域和具体位置的选定。也指后勤机关、部队、分队已形成的配置状况。基本要求:有适当的配置地幅,有隐蔽和便于构筑工事的地形,靠近主要道路和水源,便于组织后勤保障和防卫,避开敌人可能袭击的地域和目标,避开疫区和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
后勤协同 军队后勤部门为完成后勤保障任务所进行的协调配合行动。分为后勤内部和外部协同。后勤内部协同,系指后勤机关部门之间,后勤部队、分队之间,本级后勤与加强部队后勤之间的协同。后勤外部协同,系指后勤部门同本级司令部门、政治部门、装备部门之间,与友邻部队后勤部门之间,与地方支前机构之间的协同。
后勤防卫 后勤机关、部队为防备和抗击敌人的袭击、破坏所进行的警戒、防御和防护活动。主要任务:对敌情的侦察、观察和报知;对后勤目标的警戒;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及特种武器的防护;对后勤信息系统的保护;对敌导弹、航空兵、空降兵、炮兵、坦克兵和敌特等的袭击破坏的抗击。
后勤保障 对武装力量建设、作战和其他活动所实施的后勤各项专业保障的统称。内容包括:(1)财务保障。主要是经费的筹措、请领与分配,经费的划拨、支付和发放,经费的报销与结算,会计核算与财务监督,战时代办储蓄和汇款等。(2)物资保障。主要包括被装、给养、药品器材、油料、通用车辆和陆军船艇器材、营房物资器材、工业品生产资料等物资的保障。(3)卫勤保障,主要包括卫生防疫和防护、医疗保健、医疗后送等。(4)交通运输保障。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的交通与运输的保障。(5)基建营房保障。主要包括平、战时军用住房的筹备、构建和管理,以及其他军用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等。(6)后勤装备维修。主要包括后勤装备平时的维护和修理、战时的战地修理和后送修理等。
后勤保障关系 后勤机构对部队实施保障所构成的业务联系。按隶属关系分为建制保障关系和非建制保障关系;按保障内容分为全面保障关系和专项保障关系;按保障时限分为固定保障关系和临时保障关系等。后勤保障关系,通常由上级机关酌情确定。
后勤保障方式 组织实施后勤保障的方法和形式。如区域保障、建制保障,通用保障、专用保障,逐级保障、越级保障,定点保障、伴随保障等。后勤保障方式的采用,主要根据军队编成、作战需求、后勤保障能力、战场环境等因素确定。
区域保障 亦称“划区保障”。按划分的保障区域组织实施的后勤保障。是后勤保障的一种方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区域保障,通常由总部或战区领率机关根据作战方向和地理及交通运输等情况,将战区划分为若干保障区,在每一保障区设置后勤指挥和保障机构,对划区内部队实施保障。
建制保障 按部队隶属关系组织实施的后勤保障。是后勤保障的一种方式。世界诸多国家的军队均采用建制保障方式。
联合保障 两个以上军兵种后勤联合实施的保障。是后勤保障的一种方式。一般在军兵种联合作战时采用。通常以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军种或兵种后勤机关为主组成联合后勤指挥机构,统一计划和组织诸军兵种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
逐级保障 按建制关系自上而下逐次实施的后勤保障。是后勤保障的一种方式。
越级保障 上级后勤超越下级后勤一级或数级实施的保障。是后勤保障的一种方式。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或部队行动的特殊需要时采用。越级保障可减少中间保障环节,提高保障速度和时效。
通用保障 对诸军兵种部队通用物资、通用装备、通用勤务实施的保障。是后勤保障的一种方式。通用保障的范围由统帅部确定。
专用保障 由各军兵种对其专用物资、专用装备、特种勤务实施的保障。是后勤保障的一种方式。专用保障的范围根据军兵种的特殊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
应急保障 对部队紧急行动实施的后勤保障。是后勤保障的一种方式。通常在应付局部战争、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等特定情况下采用。为适应后勤应急保障的需要,世界各国军队一般都组建有后勤应急保障部队。
基数 某些军用物资储备、配备、消耗、补充的一种计算单位。如油料基数、弹药基数、战救药材基数等。基数一般分为单个装备基数和集团基数。单个装备基数是为单枪、单炮、单车、单机、单船等规定的基数。集团基数是为某一单位、某一单位的某一类装备或各种装备规定的基数。以基数作为物资供应的计算单位,便于计算,利于保密。
单兵负荷量 单个士兵在徒步行军或战斗时,按规定穿着的服装和随身携带的武器装备及其他物品的总重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单兵负荷量分为战斗负荷量和行军负荷量。
供应标准 军队对经费、物资供给所作的统一规定。包括经费供应的对象和数额,物资供应的范围、品种、数量、质量和物资使用的时限等。分为平时标准、战时标准,基本标准、补助(附加)标准等。
消耗标准 军队制定和颁发的物资消耗定额。依物资的种类和消耗特点,分别以基数、日份、月份、重量、容量和金额等作为计算单位,通常按单位时间或按完成某项任务来规定。物资消耗标准分为单个消耗标准、集团消耗标准,平时消耗标准、战时消耗标准,基本消耗标准、附加消耗标准等。
消耗限额 军事指挥员对所属部队军事行动规定的物资消耗最大限量。通常按一次战役、战斗或一次演习规定,有时按战役、战斗阶段或作战日(演习日)规定。其目的是控制物资消耗,防止浪费,调节供需矛盾。
物资保障 军事后勤机构组织实施物资筹措、储备、供应和管理的活动。后勤保障的基本职能之一。主要包括物资的筹措、储备、补给和管理等。
委积 中国古代用语。广义指国家物资储备。古语称,储备量少者为“委”,储备量多者为“积”。储备的物资主要是粮食、柴草、木材、饲料等,多用于备战、赈灾、济困、招待宾客和供应过往的寄居人员。狭义指军队的物资储备。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军争》有军“无委积则亡”的论述,“委积”即指军队的物资储备。
辎重 军队携运行的军用器械、粮秣、服装、营帐等物资的统称。原泛指人们外出所带的包裹箱笼,后经沿用、演化,引申为军队行军时所携带的物资。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军争》有“军无辎重则亡”的论述。
物资筹措 军队筹划聚集物资的活动。物资筹措的基本方式有市场采购和订货、下级向上级请领、生产自给和战场缴获等。
物资储备 为保障军事斗争需要而预先进行的物资储存。包括国家军事物资储备和军队物资储备。国家军事物资储备,主要是指国家为保障国民经济平转战和战争急需所进行的物资储备。军队物资储备,主要是指军队为保障战备需要和维持日常不间断供应所进行的物资储备。
战备储备 为保障战备需要而进行的物资储存。主要用于战争初期军队作战保障和后续物资补给的衔接。通常分为战略储备、战役储备和战术储备。战略储备,系指为保障战略行动和支援战区作战及其他特殊需要所进行的物资储备,通常由军队最高领导机关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战役储备,系指为保障战役作战需要所进行的物资储备,通常由战役军团组织实施。战术储备,系指为保障部队战斗需要所进行的物资储备,包括移动储备和加大储备,通常由师(或相当于师)以下部队组织实施。
日常储备 军队为保障平时所需物资的持续供应而进行的物资储存。储备品种主要是经常使用和消耗量较大的物资,如油料、给养、药材等。储备量根据部队的物资消耗情况、周转期限和物资来源等因素确定。
移动储备 亦称“携运行量”。部队携行和运行的物资储备的统称。携行量,系指按规定标准随人员、武器、车辆携带和马匹驮运的物资数量。运行量,系指师、旅、团仓库随部队行动时按规定标准载运的物资数量。
加大储备 在部队携运行量的基础上增加的物资储存。储备量通常根据作战任务需要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
阵地储备 作战部队在既设阵地上的物资储存。储备量通常根据作战任务、兵力部署、作战可能持续的时间、物资消耗标准及战中补充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
物资补给 对部队的物资消耗实施的补充供给。补给方式有:计划补给、申请补给,前送补给、领取补给,逐级补给、越级补给,定点补给、伴随补给,空中补给、海上补给等。
仓库勤务 军用仓库物资储备和管理的专业工作。主要包括物资的接收、储存和保管,物资的发出和押运,仓库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仓库的警戒、防御与防护,库区环境的监控和治理等。
军队财务 军队经费取得、分配、使用的经济活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通常分为军队预算财务、军队基本建设财务、军队企业财务等。经济活动,系指经费供应、财务管理、财务监督等活动。经济关系,系指在经济活动中,同国家财政部门构成的领款、拨款关系,同国民经济各部门构成的往来结算关系,在军队内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构成的领报关系,同军人和军队职工构成的支付关系等。
军队经费预算 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核、批准的军队年度经费收支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经费预算,分为军队经费总预算、单位经费预算、分项经费预算和专项经费预算等。
随军银行 战时由国家银行派驻军队实施货币管理的金融机构。主要任务:负责部队经费的划拨、结算和现金管理,办理个人储蓄、汇兑,代管金银、外币、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等。
军费 国家直接用于军队建设和作战的经费。主要包括人员生活费、公务费、事业费、教育训练费、科学研究费、装备购置费、装备维修管理费、油料费、基本建设费、战备作战费等。
作战费 为部队遂行作战而增加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战场设施构筑,装备物资补充,装备抢修,新建、扩编部队及增加生活、公务事业开支等。
军人工资 国家以货币形式定期给予军人的一种报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工资包括军官工资、文职干部工资、士官工资等。军官工资由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军衔工资和军龄工资等构成。文职干部工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军龄工资等构成,工资标准与相对应的军官工资标准相同。士官工资由军衔级别工资、军龄工资等构成。
军人津贴 国家以货币形式定期给予军人的补偿性和鼓励性报酬。通常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或军队最高统帅机关以法规形式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津贴主要有义务兵基本津贴、军人职业津贴、军人岗位津贴、地区津贴、教龄津贴、护士工龄津贴、院士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
军人退役费 国家给予退出现役军人的补助经费。主要包括转业费、复员费、退伍费和退休补助费等。
军人抚恤费 国家给予因战、因公而负伤、致残军人和牺牲、病故军人及其家属的抚慰优待经费。主要包括负伤费、伤残抚恤金、丧葬费、死亡抚恤金和遗属生活补助费等。
军人保险制度 国家对军人的伤残、疾病、死亡、年老、退役等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包括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等。军人保险对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军人保险基金通过国家拨款、个人缴费和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渠道筹集。军人保险给付标准,依军人职业特点和参照同职级国家公务员及职工的给付水平确定。
军人伤亡保险制度 对因战、因公死亡或致残的军人和因病致残的义务兵,给予本人或家属一定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立法设立军人伤亡保险基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伤亡保险基金,主要通过国家拨款、个人缴费、军费预算安排和基金营运收益等渠道筹集。
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制度 对军人退出现役后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立法设立军人医疗保险基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拨款和军人缴纳的退役医疗保险费构成。
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 保障军人退出现役后享有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立法建立军人个人养老保险基金。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负担。
军需勤务 组织实施军需物资筹措、储备、供应和管理等的专业工作。主要内容:规划军需建设,制定军需规章制度;拟制军需保障计划,组织实施被装、给养、饮食装备等物资的筹措、储备、供应与管理;组织指导部队的伙食管理和农副业生产;开展军需科学研究和进行军需专业训练等。
军需 ❶专指军队被装、给养、饮食装备器材等物资。❷泛指军队需要的各种物资。❸军队旧职务名。系指办理军需业务的人员。
给养 军队人员的主食、副食、饮料及牲畜饲料等的统称。
野战食品 野战条件下无需加工或稍加调制即可食用的制式食品。如罐头食品、压缩食品和脱水食品等。通常分为单兵野战食品和集体野战食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储存、便携带、易食用等特点。
部队生活服务中心 为部队伙食单位提供主、副食品的生活保障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1991 年开始在驻地比较集中的建制团(旅)建立部队生活服务中心,1993年正式列编为连级单位。隶属本级后勤处(部),业务上接受军需部门领导。基本任务是对部队伙食单位需要的主、副食品进行统一筹措、加工、供应和经费结算。
饮食装备 军队编配的用于饮食保障的车辆、设备、机械和用具等的统称。通常分为饮食加工装备和饮食储运装备。饮食加工装备主要有:成型模具、和面机、压面机、切菜机、炉灶、锅、蒸箱、烤箱及野战炊事车、面包加工车、饮料加工车、炊事油炉等。饮食储运装备主要有:食品冷藏车(箱、柜)、食品保温车(柜、桶)、饮水保障车、储水罐等。
野战炊事车 用于野战条件下烹制热食的专用车辆。由烹制热食的设备和承载车辆组成。分炊事挂车和炊事汽车两类。其设备主要有锅、灶、燃烧器、水箱、工作台、热食前送工具和帐篷等。
被装 军队使用的被服和装具的统称。被服主要包括军服、军用睡具;装具主要包括人装具、马装具、阵营装具、被装机具等。
军服 亦称“军装”。军人穿着的制式服装。有统一规定的式样、颜色、用料、号型和穿着方式。按着装场合,分为军礼服、军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按着装季节,分为夏服和冬服;按着装军种,分为陆军服、海军服、空军服。军服有识别、防护和象征功能。
军礼服 军人在重大节日和参加庆典、检阅、重要外事活动时穿着的制式服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礼服包括陆军礼服、海军礼服、空军礼服和仪仗队礼宾服、文工团演出服、军乐团演出服等。
军常服 军人在平时和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制式服装。按季节,分为夏常服和冬常服;按军种,分为陆军常服、海军常服、空军常服;按穿着对象,分为军官常服和士兵常服。
作训服 军人作战、训练或执行其他勤务时穿着的制式服装。亦称作战服。分有普通作训服和迷彩作训服。普通作训服一般按军种区分。迷彩作训服,按适用光谱范围分为可见光、紫外光、微光等类型;依作战地域和季节分为林地、荒漠、雪地、海洋、山地、市区等类型。
工作服 ❶军队人员为工作和防护需要穿着的制式服装。分为普通工作服和特种工作服。普通工作服一般包括机械操作服、装甲兵工作服、医护工作服、炊事工作服等。特种工作服,系指军人执行特种勤务时穿着的工作服装,一般包括海勤特种工作服、空勤特种工作服、地勤特种工作服、导弹部队专用工作服等。❷地方人员为工作需要而特制的服装。
防弹衣 用于保护人体躯干免受枪弹或弹片伤害的单兵防护装具。多为背心式。主要由衣罩和防弹层两部分组成。衣罩一般用化纤织物或毛棉织物制作,起保护防弹层的作用。防弹层通常用金属、玻璃钢、陶瓷、尼龙、开夫拉等材料单一或复合制作。具有弹开或嵌住枪弹、弹片的作用。
军用头盔 用于保护头部的单兵防护装具。由盔壳、衬里和悬挂装置构成。分为步兵头盔、坦克乘员头盔、飞行头盔、伞兵头盔等。
卫生勤务 简称“卫勤”。武装力量运用医学科学技术为其成员健康服务的专业工作。主要内容:组织实施卫生防疫、医疗保健、卫生防护、药材保障、兽医保障、医学训练、医学科学研究和卫勤管理等。
火线抢救 亦称“阵地抢救”。在战斗现场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活动。是战伤分级救治的起点。要求对伤员快抢、快救、快送。火线抢救通常采用自救互救和卫生人员救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医疗后送 战时按规定将伤病员从火线送往后方医疗机构,实施分级救治的活动。医疗后送是在救治中后送,在后送中完善治疗的过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三区七级”的医疗后送体制。在战术区,连抢救组实施火线抢救,营救护所进行补充急救,团(旅)救护所实施紧急救治,师救护所实施早期治疗。在战役后方区,野战医院收容战术区转送的伤病员,实施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基地医院收容野战医院转送的伤病员,实施专科治疗。在战略后方区,开设后方医院,统一收容战役后方区转送的伤病员,实施专科治疗和组织康复疗养等。
军事远程医疗 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医疗技术对位于远距离的伤病员实施诊治的活动。主要包括:(1)远程监视。按监视系统显示的信号,了解远距离人员的生命指征,提出卫勤保障措施。(2)远程指导。当指挥系统接收到伤病人员发出的信号时,由卫勤指挥系统和医学专家系统指示有关救治机构和救治人员采取救治措施。(3)远程会诊。利用音频、视频技术讨论病例资料,做出诊断和提出治疗意见。(4)远程手术。医学专家在了解手术伤病员伤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激光技术指点手术部位和手术程序,并直接操纵遥控手术器械实施手术。
军事医学 研究军人保健和伤病防治的特种医学。医学的一个综合性分支。军事医学已形成的学科有军队卫生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放射医学、军事毒理学、生物武器医学防护学、军事病理学、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事劳动生理学、军事医学心理学、军事医学地理学、军事航空医学、军事航天医学、军事航海医学、军事潜水医学等。
军队医院 以收容伤病员进行住院治疗为主的军队医疗保健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的设置有平、战时之分。平时为常设医院,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医院。综合性医院包括驻军医院、中心医院、教学医院、军区总医院、军种总医院、兵种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专科性医院包括传染病医院、口腔医院、结核病医院等。常设医院一般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和有关保障部门,主要负责伤病员的门诊、住院治疗,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对军人进行体格检查,指导并参与部队的医疗保健工作等。战时军队医院,是在平时军队医院和地方医院的基础上临时扩建、改编或新建而成。通常设有野战医院、基地医院和后方医院,主要担负作战伤病员的分级救治任务。
总医院 全军或军区、军兵种最高层次的医疗保健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军最高层次的医院。海军总医院、空军总医院、第二炮兵总医院是军兵种最高层次的医院。各军区也设有总医院。总医院具有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医疗科室齐全、收治能力强等特点,分别是全军、军区、军兵种的医疗技术中心、医学研究和医务人员培训的基地,主要任务是:负责总部或军区、军兵种、直属单位伤病员的专科门诊、住院治疗,高级干部的医疗保健,医学科学研究,卫生技术骨干培训和对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指导等。
驻军医院 担负所在地区部队伤病员收治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是综合性分科医院。基本任务:平时负责所在地区伤病员的门诊和住院治疗,帮助和指导部队的伤病防治,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和培训部队的卫生技术人员;战时抽组野战医疗所或手术队,执行机动卫勤保障任务,或根据战役卫勤部署开设一线医院,按救治范围收治和后送伤病员。
后方医院 战时设在战略后方地域的医疗机构。通常由当地军队医院和地方医院临时组成。一般分有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康复医院。基本任务:接收从战役后方医疗机构转送来的伤病员,进行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
野战医院 适于野战条件下展开工作的医疗机构。通常配置在战役后方。具有组织精干、装备轻便、机动能力强等特点。基本任务:接收从前方部队转来的伤病员,进行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并负责转送到后一级救治机构。
卫生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设在团、旅和航空兵乙级场站的担负综合性卫勤保障任务的机构。基本任务:平时组织实施本部队的卫生防疫、医疗保健、药材供应和管理等工作;战时开设救护所,实施伤病员的紧急救治和后送,组织部队的卫生防护等工作。
卫生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设在营级单位的担负综合性卫勤保障任务的机构。基本任务:平时开展门诊、巡诊、预防接种和消毒、杀虫、灭鼠,对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进行监督,指导分队战救技术训练等;战时组织实施全营的火线抢救,开设营救护所进行补充急救,后送伤病员,检查和指导阵地卫生及饮食卫生等。
野战手术队 战时从医院临时抽组的担负手术治疗支援任务的机动卫勤分队。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野战手术队。综合性野战手术队,通常加强到师、旅、场站、舰艇等的救护机构;专科野战手术队,主要加强到野战医院。
野战手术车 适于野战条件下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专用车辆。分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车厢内通常设有手术间、洗手消毒间和准备间,装备有万能手术台、无影手术灯、麻醉机、吸引器、急救呼吸机、监护仪、普外手术器械等。主要供机动卫勤分队、师一级部队救治机构和战役后方区医院使用。
卫生方舱 能进行医疗卫生作业的可移动舱式装备。通常分为手术方舱、急救方舱、X线诊断方舱、临床检验方舱、消毒灭菌方舱、药械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等。卫生方舱由舱体、内部卫生医疗设备、附加装置等部分组成。
单兵卫生装备 亦称“个人卫生装备”。战时用于个人自救互救的制式卫生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单兵卫生装备包括有急救包、止血带、卫生盒、防护盒等。
机动医用单元 具有某种医用功能,可移动、组合的野战卫生装备模块。通常分为:(1)急救诊疗单元。包括野战手术车、手术方舱、X线诊断车等。(2)卫生侦检单元。包括微生物检验车、防疫侦检车、临床检验方舱等。(3)药材保障单元。包括药材供应方舱、医用制氧车、野战制液车等。各种机动医用单元可单独使用,也可依据功能和技术条件组装成大型救治组合体,如组装式野战医院、卫生列车、医院船、卫生飞机等。
兽医保障 运用兽医技术为部队服务的活动。基本任务:防治军用动物伤病、人畜共患疾病、食用动物疾病,进行动物性食品兽医卫生检验与监督,实施兽医药材供应和管理等。
军事交通 用于军事目的陆地、水域、空中交通的统称。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技术装备、组织机构和管理等。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军事人员、物资的运输;保持、恢复和提高交通设施的能力,保障交通线畅通;组织实施军事交通专业训练和军事交通科学研究等。
交通保障 进行交通准备和保持交通畅通的活动。主要包括:规划和建设各种交通设施;改进和发展军事运输工具、装卸设备和器材;筹措、储备交通保障各类专用物资器材;动员、征用运输工具,保障战时运输;组织和训练交通保障专业队伍,遂行战时交通线路、设备的抢建、抢修和防卫;组织交通调整勤务等。
军事交通线 用于军事活动的各种交通线的总称。主要包括铁路、公路、管线等的陆地军事交通线和海上、内河等的水域军事交通线及空中航线等。
交通调整勤务 维护交通秩序,调整车辆运行,指挥人员、车辆疏散、隐蔽的专业工作。通常由合成军队司令部统一组织实施。实施方法主要是设置交通信号标志和交通调整哨,以及建立通信联络等。交通调整一般由派出的交通调整哨负责执行。
军事运输 简称“军运”。军队以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员和物资的活动。按运输方式,分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线运输和人力、畜力运输;按运输对象,分为人员和物资运输;按运输规模和目的,分为战略、战役、战术运输。
战略运输 为达成战略目的而实施的军事运输。主要包括战略机动运输、战争动员运输、战略供应运输、战略疏散运输等。通常在战略后方和战区之间或各战区之间进行。由统帅部或战区的交通运输指挥机构组织实施。
军事综合运输 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组织实施的军事运输。主要包括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线等运输方式的综合运用和综合管理。旨在利用诸种运输方式组织联运和接运,从整体上获得最佳运输效益。
车辆勤务 组织实施军用车辆筹划、使用、管理和技术保障的专业工作。主要内容:组织实施车辆订购、验收、储存和保管;拟制车辆管理规章,对车辆装备、设施设备及车辆业务技术工作实施管理;拟制车辆保障方案,实施车辆保障和维修,恢复和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开展车辆发展研究,组织车辆专业训练等。
军用车辆 军队编配的汽车、牵引车、摩托车的统称。按设计和编配用途,分为指挥车、乘坐车、载重车、牵引车、特种车和摩托车等。
汽车运输部队 担负汽车运输任务的专业勤务部队。通常包括隶属于总部、军区(方面军)、集团军(军)及军兵种后勤部门的汽车团(旅、大队)、独立汽车营等。汽车运输部队通常以汽车连为基本建制单位,编有指挥机关和训练、修理、通信等分队。主要装备有载重车、牵引车、运油车、加油车、起重车、修理工程车及指挥车等。
军用列车 为输送军队人员和物资而专门开行的铁路列车。通常分为军用人员列车和军用物资列车。
军事专用铁路 隶属于军事基地的铁路。它与国家铁路联轨站相衔接。一般有自己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等,有独立的管理机构与运输组织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专用铁路的管理机构实行军队编制,负责军事基地的铁路运输组织和铁路的维修管理。
铁路军事专用线 与铁路车站相连接,专供军队所属的基地、仓库、场站、工厂等运输物资的铁路线。包括军队修建的专用铁路线和租用或有偿征用的地方铁路线。
野战站台车 一种装有站台可自行架设与撤收的机动车辆。由站台、底盘车、架设与撤收装置等组成。在铁路无固定站台情况下,用于保障车辆、火炮、坦克、工程机械等装备的装卸作业,也可作单跨小桥使用。 军用集装箱 军队装运物资并有特殊标记代号的箱式装备。按结构,分为封闭式和敞开式集装箱;按用途,分为通用和专用集装箱;按材质,分为木制、钢制、铝合金、玻璃钢等集装箱。一般具有 1 立方米以上的容积,结构坚固,备有快速装卸和转运装置,可配合各种运输工具反复使用。
军用方舱 为人员、设备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防护条件的舱式装备。由舱体和附属设备等组成。可用作人员掩蔽部和指挥、通信、医疗救护、野战炊事、装备维修等活动的工作间,以及武器系统的载运和发射平台等。也可用作物资储备和搬运的装载体。
陆军船艇勤务 组织实施陆军船艇的筹划、使用、管理、维修和基地保障的专业工作。主要内容:进行陆军船艇的研制、改装、订购与补充;组织实施陆军水上交通运输、侦察、巡逻和工程作业的船艇保障和对船艇供油、供水、供电、停靠、维修等方面的保障;实施船艇的使用管理、安全管理、单船(艇)管理和船艇监理;进行船艇基地建设和船艇专业训练等。
陆军船艇 陆军编配的用于遂行水上交通、运输、侦察、巡逻和特种作业等任务的船艇。主要有交通艇、登陆艇、侦察艇、巡逻艇、运输船和工程作业船等。
陆军船艇部队 陆军建制内装备船艇遂行水上保障任务的部队。通常部署在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区。基本任务:组织实施部队所需武器装备和物资器材的水上运输,保障水上交通和部队机动,实施水上侦察、巡逻保障,进行水域工程作业等。
油料勤务 组织实施军用油料和油料装备的供应、管理与技术保障的专业工作。主要内容:组织实施军用油料、油料装备的筹措、储备、供应、管理和技术保障,管理油料专业部队、分队的业务工作,开展军用油料科学技术研究,组织油料专业训练等。
输油管线部队 担负油料管线铺设、管理、维修和输油任务的专业勤务部队。通常由铺设、管理、通信、运输等专业分队编成。
野战输油管线 适于野战条件下输送油料的装配式管线系统。由管子、管件、阀门、发电机油泵、计量检测仪器及有关辅助设备等组成。按输送油品的类别,分为轻油管线和重油管线;按管子的材质,分为硬质输油管线和软质输油管线;按管子连接方式,分为槽头式输油管线和承插式输油管线。具有铺设、撤收迅速和便于机动等特点。
群车加油装备 能同时给多部车辆加油的装备。由油罐、油泵、过滤器、流量计、阀组、带快速接头和分发管的软质输油管、加油枪及胶管等组成。具有机动性强、加油速度快等特点。
基建营房勤务 组织实施军事工程建设、国防工程管理、房地产管理、营区环境保护和绿化,以及战时营房保障的专业工作。主要内容:制定军队工程建设计划,组织军队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对交付使用的陆军设防、海防、空防和战略导弹阵地等国防工程设施,进行产权产籍管理和维修;合理调配、使用军队房地产,管理和修缮营房、营具及附属设施;组织营区绿化,治理营区污染;组织战时营房物资的筹措、储备、补给和管理,指导部队搭设野营设施,会同有关部门维护和抢建、抢修战区内的国防工程设施;组织基建营房科学研究和专业训练等。
军队房地产 军队管理、使用的营区内外土地、房屋及附属设施、设备、林木等固定资产的总称。
军用土地 军队拥有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国有土地。主要包括:国家划拨给军队使用的土地,军队征用的土地,以及军队开荒、填(围)海(湖)造出的土地等。
军队住房补贴制度 以货币形式对军队人员住房消费给予经济补偿的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住房补贴制度始于 1992 年,1999 年在全军全面实行住房补贴制度。住房补贴包括提租补贴、住房公积金和购房补贴等。
营区 建有营房及相应附属设施并有明确地界的区域。通常包括军事行政区和军官家属生活区两大部分。是军队日常工作、生活和训练的场所。
营产 营区以内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营区内的土地、营区设施、营房及营房设备、营区林木等。
营房 专供军队住用的房屋。主要包括工作用房、生活用房、专业用房、文体活动用房、招待用房、库房及附属用房等。
野营装备 用于部队野外宿营的制式装备。主要包括野营住宿装备、取暖装备、供电照明装备、供水装备、卫生洗浴装备等。
野营方舱 用于部队野外住用的可载运的舱式装备。由舱体和附属设备组成。分为宿营方舱、野营电站方舱、水处理方舱和卫生洗浴方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