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装备·军事技术
军事装备 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类装备的统称。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后勤装备、训练装备、科研试验装备、文化装备等。主体部分是武器装备。军事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武器装备 用于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信息系统及其配套系统的统称。是军事装备的主体。通常分为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20 世纪末,随着武器装备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有的认为电子信息装备已成为武器装备的基本类型之一。
总装备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的简称。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装备工作机关,全军装备工作的领导机关。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主管全军装备工作。1998 年 4 月成立。下设司令部、政治部、综合计划部、军兵种装备部、陆军装备科研订购部、通用装备保障部、电子信息基础部、后勤部等部门。主要职能是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武器装备建设的方针、政策,拟制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政策法规,并负责贯彻落实;组织全军武器装备科研、采购、管理、维修、战勤和各项保障工作;履行中央军事委员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指导武器装备和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能是开展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为总装备部提出有关咨询和建议等。
武器装备体系 由相互关联、功能互补的各类武器系统,按照作战原则和军事规律,通过信息化建设综合集成的有机整体。通常由战斗装备、保障装备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构成。按照体系规模,分为全军武器装备体系、军兵种武器装备体系和完成特定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等;按照作战使用,分为战略武器装备体系、战役武器装备体系等。建立武器装备体系有利于形成整体作战能力,适应陆、海、空、天、电战场一体化和联合作战的要求。
制式装备 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规格生产并列入军队装备体制的装备。具有使用规范、便于保障等特点。
主战装备 主要战斗装备的简称。作战中起主要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和武器系统。如大口径火炮、主战坦克、作战飞机、水面战斗舰艇、潜艇和各类导弹等。
电子信息装备 遂行信息支援、信息保障和信息作战任务的装备。如预警探测装备、指挥控制装备、电子战装备、网络攻防装备等。具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以及信息支援保障、信息对抗等能力,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夺取信息优势的基础。
保障装备 为有效使用战斗装备和电子信息装备,保障军事行动顺利实施所必需的装备。有时也专指为战斗装备提供作战保障和技术保障的装备、器材,如通信指挥器材、侦察探测器材、工程装备、运输车辆、维修器材等。
野战装备 能伴随部队或分队运动和作战的装备。通常分为自行式、牵引式、车载式、马驮式、携带式等野战装备。
维修装备 用于保持和恢复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的保障装备。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维护保养、抢救、修理、故障检测诊断及器材供应等装备、设备、仪器和工具等。 武器 亦称“兵器”。直接用于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军事设施的器械与装置的统称。如长矛、大刀、枪械、火炮、坦克、导弹、作战飞机、战斗舰艇、核武器、激光武器等。按所用能源,分为冷兵器、火器和核武器;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武器和战术武器;按杀伤机理,分为常规武器和非常规武器;按可携行程度,分为轻武器和重武器等。
兵器 即“武器”。
冷兵器 泛指不带有火炸药或其他燃烧爆炸物质,依靠人力、畜力、机械力发挥杀伤作用的兵器。包括石兵器、铜兵器和铁兵器等。如戈、矛、戟、剑、刀、锤、锏、棍、弓箭、抛石机及刺刀、匕首等。在古代,还包括甲、胄、盾等防护装具。
石兵器 以石料为材质制造的冷兵器。如石斧(或锛)、石钺、石矛、石锤、石戈、石镞、石匕首、石球等。人类在新石器时代逐步掌握了制造石兵器的技能。
铁兵器 以铁为材质制造的冷兵器。如铁匕首、铁标枪、铁矛、铁剑、铁刀、铁斧、铁戟、铁铩、铁槊、铁锤、铁镞、铁器械、铁兜鍪、铁盾、铁铠等。中国最早的铁兵器出现于西周晚期,大量使用始于战国时期。
十八般兵器 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源于“十八般武艺”。历代有刀、枪、剑、戟、棍、棒、槊、镋、斧、钺、铲、钯、鞭、锏、锤、叉、戈、矛十八般;或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殳、叉、耙头、绵绳套索、白打十八般诸说。
铜兵器 以青铜为材质制造的冷兵器。如铜投枪、铜钺、铜矛、铜戈、铜剑、铜刀、铜斧、铜狼牙棒、铜殳、铜镞、铜匕首、铜弩机、铜戟、铜盾、铜胄、铜胸甲、铜胫甲等。中国从夏代起即“以铜为兵”。商、周和春秋时期,是铜兵器的鼎盛时代。
火器 ❶“火药兵器”的简称。利用火炸药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弹丸进行杀伤和破坏的兵器。如中国古代的火球、火箭、火枪、火铳、火炮及现代的枪械、火炮、炸弹、手榴弹、地雷、水雷等。❷泛指火攻器具。包括各种火药兵器和利用油脂、草类等燃烧物纵火的器具。
核武器 释文见 160 页。
单兵武器 单兵携带和使用的武器。如手枪、步枪、冲锋枪、手榴弹、掷弹筒、火箭筒、单兵反坦克导弹、肩射防空导弹、士兵系统等。
线膛武器 身管内壁带有膛线的射击武器。包括线膛枪、线膛火炮等。身管内壁的螺旋形膛线使发射出去的弹丸高速旋转,以保持弹丸稳定飞行,增加射程、提高射击精度等。
通用装备 通用武器装备的简称。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或兵种均可使用的武器装备。包括军械、装甲车辆、工程装备、防化装备、通用车辆,以及情报、技术侦察、通信、电子对抗、机要、测绘、气象等装备。
专用装备 专用武器装备的简称。专供某一军种或兵种使用的武器装备。如海军专用装备、空军专用装备、战略导弹部队专用装备等。
武器系统 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武器和技术装备组成并具有一定作战功能的有机整体。通常包括武器及其发射或投掷工具、观瞄装置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如导弹武器系统、机载武器系统、舰载武器系统等。
军事技术器材 用于军事行动,不具有直接杀伤力,技术含量较高,需要一定操作技能的各类器材的总称。如观测器材、通信器材、渡河器材、侦毒器材、炮兵指挥器材等。
常规武器 以化学能及其转化的动能毁伤目标,牵连损伤较小的武器。其弹药的装填物通常是火炸药或燃烧剂。相对于核、化学、生物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言。包括枪械、火炮、手榴弹、炸弹、地雷、鱼雷、水雷、常规导弹、装甲车辆、作战飞机、常规战斗舰艇等。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利用化学能以外的杀伤机理和手段,具有大范围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通常包括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等。使用后可造成敌方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并产生强烈的心理影响。
战略武器 用于攻击敌方或保卫己方战略目标,具有强大威慑作用,能够影响战争全局的各种武器的统称。包括战略导弹、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和反卫星系统等。
战术武器 用于杀伤、破坏敌方战役或战术纵深内目标的各种武器的统称。
机械化装备 以机械动力为主要驱动力,以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为主要战术技术指标的各种装备的统称。如坦克、自行火炮、水面舰艇、潜艇、战斗机、轰炸机等。
信息化装备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机械化为基础,具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与对抗等功能的武器装备。具有智能化、精确化等特点。
高技术武器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研制或改进的武器。如精确制导武器、定向能武器、电子战武器、空间武器、智能武器等。通常具有信息化程度高、命中率高、可靠性高等特点。
精确制导武器 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较高的武器。主要包括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两大类。
军械 以枪械、火炮和战术导弹为主的各种武器、弹药及其配套器材的统称。如步枪、火炮、枪弹、炮弹、航弹、反坦克导弹等。
弹药 装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作特殊用途的装置与物品的统称。包括枪弹、枪榴弹、手榴弹、炮弹、火箭弹、地雷、炸弹,以及信号弹、礼炮弹和警用弹等。
精确制导弹药 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较高的弹药。分为末制导弹药和末敏弹药两类。末制导弹药主要有制导炮弹、制导炸(航)弹、制导地雷等;末敏弹药主要是反装甲子弹药。精确制导弹药多数自身无动力装置,通常由火炮发射或由飞机投掷。
武器平台 武器系统中具有运载功能并可作为武器依托的载体部分。可分为地面机动平台、海上机动平台、空中机动平台、天基平台等。如坦克、步兵战车、作战舰艇、作战飞机、武装直升机等武器系统中除火器之外的部分。
武器装备全系统管理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武器装备作为系统、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武器系统和武器装备体系的管理。武器系统的管理主要是对武器及其配套装备、维修器材等进行成套设计、成套研制、成套生产、成套采购、成套交付部队,以保证武器系统的完整性和作战的有效性。武器装备体系的管理主要是制定和实施武器装备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计划、年度计划等,进行武器装备体系建设,实现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的最佳匹配和整体提升。
武器装备全寿命管理 把武器装备从立项论证到退役报废的全寿命期作为整体进行的管理。全寿命期通常分为立项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试验定型、生产、采购、调配保障、使用维护、退役报废等阶段。管理的目的是使全寿命期内各个阶段的工作互相协调、彼此衔接,以确保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缩短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期限,提高综合保障能力,降低全寿命费用。
武器装备预先研究 为武器装备发展而先期进行的国防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是研制新型装备的技术先导。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先期技术开发。主要任务是:为研制新型装备提供技术支撑,为改进现役装备的性能提供实用的技术成果,为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和装备发展提供技术储备,为缩短装备研制周期、降低装备研制风险提供服务。
装备型号 根据系统结构、技术状态、战术技术指标等,按一定程序赋予装备的统一称谓。通常用数字、字母、文字的组合表示。
装备研制 新型装备研制、仿制和现役装备改进、改型及加改装过程中的论证、设计、试制和试验等活动。新型装备研制是指根据军事需求,将成熟的先进技术物化为新型装备的活动。新型装备仿制是指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军事技术,仿造国外先进装备的活动。装备改进是指利用成熟技术或适用技术,对现役装备进行局部完善,使其战术技术性能有所提高的活动。装备改型是指利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改造,完善、提高装备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派生出变型装备的活动。装备加改装是指在现役装备的基础上增加或改换武器、军事技术器材等,改变局部结构,增加装备功能的活动。
武器试验 按规定的试验程序和指标要求,对武器性能进行考核的活动。包括科研试验、定型试验等。武器试验的主要任务是:对被试验武器得出准确的试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试验结论,为武器定型、部队使用、装备管理,承研承制单位验证设计思想、方案和检验生产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装备定型 国家军工产品定型机构确认装备研制达到规定的战术技术指标和有关标准的活动。目的是为装备批量生产和配发部队提供决策依据。按定型的时机,分为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按装备的重要程度,分为一级定型和二级定型。
装备命名 按规定赋予装备称谓和识别符号的活动。包括装备型号、名称、编号命名。通常在装备研制立项和定型时进行。装备称谓和识别符号一般包括代码和文字两部分。目的是便于装备的科研、生产、采购、使用及管理等。
装备采购 亦称“装备订货”。军队订购装备和获取相关服务的活动。通常采用订立合同等形式。装备采购属于政府采购范畴,遵循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原则。
国防采办 国防部门获得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设施和劳务的活动。为西方国家用语(英文为Defense Acquisition)。包括确定需求、规划、计划、研究、设计、试制、实验、生产、部署、保障、改进、更新、退役处置等工作。
装备保障 为使部队装备随时处于齐装配套和技术完好状态,以保障军事行动顺利实施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相应活动的统称。主要包括装备调配保障、装备技术保障、装备经费保障、战场装备管理等内容。
装备指挥 装备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为完成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中装备的筹措、调配、供应、维修以及科研试验等任务所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主要包括:军事行动中对装备筹措的组织指挥,如战时紧急订货、装备科研生产的组织等;部队各类军事行动中对装备保障的组织指挥,如调配供应、抢救抢修、战场管理等;装备科研试验的组织指挥,如航天装备、导弹装备、航空装备、舰船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常规兵器试验等。
军用标准 为满足军用要求,获得最佳军事和经济效益,对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分国家军用标准和部门军用标准。
军用计量 亦称“国防计量”。按照法律、法规或其他有关规定对军事装备和检测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校准,保证其量值准确可靠和计量单位统一的活动。
国防专利 涉及国防利益以及对国防建设具有潜在作用需要保密的发明专利。是国家专利的特殊组成部分。
军火 武器和弹药的统称。国际上有时特指大型武器系统,如军舰、飞机、导弹、坦克等。
武器禁运 一国或数国共同禁止对某国输出或由该国输入武器装备及其他特殊军用物资。
国际武器贸易 亦称“国际军火贸易”。武器装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交易和流通。是国际军事和国际贸易的特殊组成部分。
“863”计划 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6 年 3 月 3 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邓小平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并颁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纲要》。简称“863”计划。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以及若干重大专项等高技术领域。“863”计划的实施,提高了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科技实力,建立起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开发基地,培养和造就了新一代高技术科技队伍,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缩小了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两弹一星”工程 中国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工程。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 年 10 月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 4 月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武器装备试验场 对武器装备进行试验的场所。主要任务是对武器装备进行考核、鉴定和评估,为研究设计、定型生产、产品验收、装备管理、部队训练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分为导弹、核武器、卫星、常规兵器、电子对抗装备试验场等。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的发射试验中心。1958 年组建,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东北地区。由测试区、发射区、特种燃料储备区、指挥控制中心、跟踪测量站等组成。可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构成控制网。曾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卫星发射试验中心。1970 年组建,位于四川省西昌地区。担负通信、广播、气象等卫星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等任务,以发射地球静止卫星为主。由技术测试区、发射区、指挥控制中心、跟踪测量站以及通信、气象等技术勤务系统组成。1984 年首次执行发射卫星任务。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科学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中心。1966 年组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地区。主要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发射任务,还可发射中倾角中、低轨道卫星。由技术测试区、发射区、指挥控制中心、首区和航区测控站、通信网等组成。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中国跟踪、测量和控制卫星、飞船的航天控制中心。也是航天测控网的信息交换与指挥控制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通信中心。1967 年组建,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由若干航天测控站和测控通信网组成。可对不同轨道的卫星、飞船等航天器进行定轨、定姿和管理,具有多卫星长期管理的能力。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中国载人飞船的监视、控制中心。也是其他航天器和运载工具试验测控管理的指挥控制中心。建于 1996 年,位于北京市郊。由通信、数据处理、指挥监控和时统等系统组成。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信息收集、交换、分析和指挥控制中枢。
军事技术 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类技术的统称。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技术,武器装备维修保养技术,以及军事工程和指挥控制技术等。有时也专指操纵使用武器装备的技能,如射击技术、驾驶技术、飞行技术、电子设备操作技术等。
国防科学技术 简称“国防科技”。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各类科学技术的总称。是构成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国防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含模拟训练和使用等)和国防设施或军事设施(如国防仓库、基地、机场、港口、防御工事等)的设计建造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按应用领域,分为核技术、航天技术、航空技术、船舶技术、兵器技术、信息技术、军用电子技术及军事工程技术等。
军用高技术 用于军事目的,处于科学技术前沿或尖端地位,或对增强军事实力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是研制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基础。通常分为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基础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动力技术、仿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探测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隐身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武器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和军用海洋技术等。具有创新性、战略性、增殖性、渗透性及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
精确制导技术 以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利用目标特征信息发现、跟踪和识别等方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命中目标的技术。包括红外制导技术、毫米波制导技术、微波制导技术、惯性制导技术、电视制导技术、激光制导技术、光纤制导技术、卫星定位制导技术、地形匹配制导技术和复合制导技术等。广泛用于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制导炮弹、制导炸弹、制导鱼雷等精确制导武器。对提高武器中远程精确打击、综合防空和反导等作战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 非接触远距离获取目标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分为光学遥感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利用物体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特性,通过可见光、红外、紫外、激光、多光谱和微波等遥感器,从高空、地面或海面远距离采集目标的电磁波信息,经光学、电子技术处理成为图像或数据,揭示目标特征,获取有用信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海洋监视、武器制导、毒剂侦测、军事测绘和气象观测等领域。
光学遥感技术 在紫外至红外光学波段内,远距离获取目标和环境信息的技术。光学遥感系统通常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设备等组成。军事上主要用于侦察、监视、导弹预警和气象预报等。
微波遥感技术 利用微波装置探测物体的微波辐射和散射,发现和识别目标的遥感技术。微波遥感对云雾、植被和地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全天候工作。微波遥感器有侧视雷达、微波辐射计、微波测高计等。广泛用于军事航空和航天遥感侦察与探测。
遥测技术 对相隔一定距离的被测对象的参量进行检测,并把测得结果传送到接收地点的技术。完成遥测功能的设备组合,称为遥测系统。遥测系统由发送端和接收端两大部分组成。收发端之间的传输信道主要有无线和有线两种,分别构成有线电遥测和无线电遥测。广泛应用于火箭、航天器、导弹、飞机等飞行参数的测量。
遥控技术 对相隔一定距离的被控对象发送指令进行控制的技术。完成遥控功能的设备组合,称为遥控系统。遥控系统主要由发送端和接收端两大部分组成。指令信息由发送端产生,并通过信道传输到接收端。按传输信道,分为无线电遥控和有线电遥控。军事领域大多数采用无线电遥控,主要用于对导弹、训练模拟器、无人驾驶平台、航天器等进行操纵控制。
微电子技术 实现电子电路与系统超小型化、微型化的综合性技术。包括电子电路与系统设计、材料制备、微精细加工、自动测试、封装和组装等技术。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在军事上广泛用于精确制导武器、指挥自动化系统等高技术武器装备。
微机电技术 利用微细加工技术,使微电路、微电机、微探测器等器件集成的技术。在军事上主要用于侦察监视、导航、武器制导和敌我识别等设备研制,如利用微机电技术可制成昆虫大小的无人侦察机。
光电子技术 利用光电转换原理,实现从紫外、可见光到红外波段的信息获取、传输、变换、处理和重现的技术。包括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微光夜视技术、光纤技术、显示技术和光电集成技术等。军事上广泛用于精确制导武器、飞机、舰艇和通信、导航、侦察设备等。
超导技术 研究物质在超导状态下的性质和功能,以及超导材料制备、超导器件研制和应用的技术。某些物质在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电阻和内部磁感应强度都突然变为零,这种现象称为物质的超导性,这类物质称为超导体。通常按临界温度把超导体分为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两类:在液氦温度(约为-269℃,即 4K)才能产生超导现象的,称为低温超导体,如铌、铌钛合金、铌三锗合金等;在较高温度(-196℃,即 77K)以上呈超导现象的,称为高温超导体,如钇钡铜氧、铋锶钙铜氧、铊钡钙铜氧等。军事上可用于超导计算机、超导探测器、超导发电机等。
红外技术 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输、探测及应用的技术。主要包括红外探测器研制技术,红外光学系统制造技术,信息处理和显示技术等。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为0.76 ~ 1 000 微米的电磁辐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K =-273.16℃)的任何物体都有红外辐射。军事上主要用于红外跟踪与制导、红外夜视、红外侦察与预警,以及通信、化学毒剂探测、战场警戒、光电对抗等方面。
纳米技术 在原子或分子的微观层次上(0.1 纳米~ 100 纳米)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的技术。纳米技术的核心是装配分子,即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分子团,精细地排布原子结构,制造出纳米材料和装置。军事上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通信、医疗、测量和控制等领域。
夜视技术 在夜间或低照度条件下,将不可见的景物图像经光电转换增强为可见图像的技术。包括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微光夜视技术和热成像技术等。军事上主要用于夜间侦察、瞄准、导航、车辆驾驶和武器火控系统等。
微光夜视技术 通过增强器将目标和背景反射的月光、星光和大气辉光增强到可视程度的技术。军事上主要用于火控与夜间瞄准、车辆夜间驾驶、夜间侦察与监视巡逻和其他夜间作业等。
红外成像技术 将目标和背景发射或反射的红外辐射转换成可视图像的技术。军事上主要用于夜间侦察监视、目标瞄准、夜间摄影、夜间车辆驾驶等。
仿真技术 以计算机和专用设备为工具,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模拟的技术。按实现方法和手段,分为物理仿真、数字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按人和设备的真实程度,分为实况仿真、虚拟仿真和构造仿真。军事上是作战模拟和武器系统研制的重要技术方法和手段。
虚拟现实技术 亦称“灵境技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计算机仿真、传感器、显示等技术,近似真实地反映事物状态、特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性技术。人可以通过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器,“进入”虚拟的环境直接观察事物的内在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军事上可用于武器装备的论证、研制,以及作战演练等。
数字化技术 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转换成数字编码,并进行传输、接收、处理、显示的综合性技术。军事上主要用于把各种侦察探测手段获得的情报、指挥员的决策和命令、保障资源信息等,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通过无线电通信、光纤通信或卫星通信,实时传输到各级指挥员、作战人员和保障人员的终端设备,并再还原成可视听的文字、图像、语言等信息。数字信号(编码)具有传输处理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特点。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部分智能活动的技术。人工智能是指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大脑的归纳、抽象、推理、演绎等思维功能。军事上主要用于智能化武器系统、智能化电子对抗系统、智能化作战模拟训练系统,以及武器装备故障的自动诊断与排除系统等。
自动控制技术 利用自动控制原理,研究具有特定控制功能的自动控制工具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自动控制工具是自动控制系统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信息获取工具(传感器等)、信息转换工具(放大器、转换器等)、信息传输工具、信息执行工具等。军事上广泛用于飞机、导弹和航天器等控制系统,以及武器装备加工生产等领域。
功能材料 具有特定的、优异的光、电、磁、声、热等功能的各类材料的统称。如固体激光材料(如钇铝榴石)、半导体材料(如硅)、吸声材料(如泡沫材料)、发光材料(如硫化锌)、红外材料(如溴化钾)等。制备方法有单晶体法、外延法、非晶态剧冷法等。不同功能材料的物理特性取决于材料内的电子状态或原子核结构,某些功能可以相互转换。军事上主要用于制造具有独特功能的部件,如隐身材料用在飞机、舰船、导弹上,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
结构材料 以力学性能为主的各种工程材料的统称。主要性能指标是在受力状态下工作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光泽、热导率、抗辐射、抗腐蚀、抗氧化性等物理和化学性能;高温、低温、腐蚀介质、放射性辐照等环境适应性能;铸造性、冷热成形性、可焊性、切削性等可加工性能等。主要用于制造工程建筑中的构件、机械装备中的支撑件、连接件、运动件、传动件、紧固件、弹性件以及工具、模具等。军事上广泛用于制造各种武器装备。
复合材料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通常由基本材料和增强材料两部分组成。基本材料起黏合剂作用,把增强材料牢固地黏合在一起;增强材料起承受力的作用,是复合材料中的骨架。按所用的基本材料,分为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按所用的增强材料,分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等。复合材料不仅保持了各组成部分的原有特性,而且在复合之后各组成部分优势互补,具有单个组成部分不可比拟的优异性能。它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尺寸稳定性好、耐疲劳,并可按结构性能要求进行设计。军事上广泛用于飞机、导弹、航天器、坦克和舰艇制造。
生物技术 亦称“生物工程”。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应用生命科学基本原理,改造生物体本身或生物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技术。主要包括基因、细胞、酶、蛋白质和微生物工程等。军事上可用于制造或防护生物武器等。
生物反恐技术 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研究防卫各种生物恐怖袭击的技术。军事上主要用于研究专用酶制剂、传染物诊断试剂、新型药物运送系统和修复被有意污染的环境等。
基因技术 根据生物的遗传原理,采用类似工程设计方法,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实现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从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和功能的技术。利用基因技术可使某些生物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或者创造出新的物种。军事上可用于定向培育新的生物战剂。如将眼镜蛇的毒液基因移植到流感病毒,制成生物武器,不仅会使人患上流感,还会受到蛇毒的伤害。
仿生技术 模仿生物组织、器官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制造具有类似结构与功能的人工系统的技术。通过研究和应用生物系统结构的构成原理,可以创造出体积小、功能强、可靠性高、能耗低的机械、电子等系统和新的复合材料。仿生技术在武器装备研制上已广泛应用。例如:模仿海豚皮肤的特殊结构制成的智能蒙皮,包敷在潜艇或鱼雷的外壳表面,可使水的阻力降低50%,航速大幅度提高;根据蝇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蝇眼”制导系统,可以提高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等。
隐身技术 亦称“隐形技术”。减弱目标辐射和反射的特征信息,使之难以被探测系统发现的技术。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视频隐身、声隐身、激光隐身、磁隐身等技术。军事上通常采用合理设计结构与外形、巧妙选用隐身材料、表面涂层和伪装涂色等多种措施,减少武器装备目标特征,提高生存能力。
反隐身技术 使目标隐身措施的效果降低甚至失效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反雷达隐身技术、反红外隐身技术、反磁隐身技术、反声隐身技术和反视频隐身技术等。例如,反雷达隐身技术包括改变雷达的工作波长,采用多基地雷达,提高雷达脉冲能量和信号处理质量,采用新体制雷达等。
超导磁流体推进技术 利用超导线圈通电后形成的强磁场,使海水向后喷射产生推进力的技术。技术原理是:当海水流过导管形推进器时,被正负电极电离,强磁场对电离的海水产生电磁力,使海水加速从导管中喷出产生推力。军事上主要用于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推进系统,主要特点是噪声低、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
高超声速推进技术 可使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超过 5 倍声速的推进技术。分为火箭发动机的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和吸气式发动机的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军事上主要用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等。
新能源技术 新型能源的开发、生产、转换、传输、分配、储存及综合利用的技术。新型能源通常是指未被大规模利用,尚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技术在军事上逐步开始应用,如长寿命军用卫星采用的太阳能电池,可供无人机、空间系统、无人地面车辆、潜艇和飞机使用的高致密燃料电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