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战略
战争 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按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战争、近代战争和现代战争;按使用的兵器,可分为冷兵器战争和热兵器战争,常规战争和核战争;按战争规模,可分为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按作战空间,可分为陆上战争、海上战争和空中战争;按战争性质,可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它是氏族部落之间争夺生存条件,进而蜕变为掠夺奴隶、财富的手段;在阶级社会,则是用以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相互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维护或争夺经济利益又是战争的根本动因。战争受到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是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只有消灭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才能最后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
战争根源 战争现象产生的根本社会缘由。存在于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对抗性矛盾之中。一切战争爆发的直接的、具体的原因,都是由它派生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要最终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社会的永久和平,其根本途径是消灭导致对抗性利益冲突的种种社会条件,铲除产生战争的社会根源。
战争原因 引发战争的条件和缘由。是战争根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如领土争端、资源争夺、民族矛盾、宗教纠纷等。
战争性质 战争的政治属性。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是指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战争。凡是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为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如革命战争、反侵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自卫战争等都是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是指违背人民根本利益,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凡由反动阶级、反动势力所进行的镇压和反对人民、对外扩张侵略的战争,如反革命战争、侵略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殖民战争等,都是非正义战争。
战争规模 战争双方参战的力量大小和作战行动涉及的空间范围。由交战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条件和战争目的、作战能力、战争保障能力、地理条件等因素决定。通常参战的国家多,波及地区广,投入战争的兵力兵器多,战争规模就大;反之,战争规模就小。
战争类型 按性质或某一特征对战争所作的基本分类。按性质,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按规模,分为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按是否使用核武器,分为核战争和常规战争等。
战争实力 可直接用于战争的现实力量。是战争赖以进行并对其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影响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常备军、后备力量,以及武器装备、战争物资等。
战争潜力 通过动员和开发才可用于战争的潜在力量。包括能够动员起来用于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量和精神力量等。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领土、人口、资源等条件。
战争形势 战争在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局面和态势。主要包括当前敌对双方军事实力、兵力兵器部署与行动企图,己方处境,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对战争的保障与支持情况,战争的可能发展与变化等。是敌对双方以战争活动为中心的军事及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诸方面矛盾斗争的综合反映。
战争计划 对战争实施所作的预先安排。内容包括战争的目标、方法、步骤,兵力兵器的部署与运用,指挥、协同与保障等。主要根据敌对双方的情况、战争的政治目的与战略目标、战争实力与战争潜力、战争手段以及战争样式等制定。战争计划制定后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修订。
战争目的 通过战争手段想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包括战争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和军事目的等。战争目的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规模、时间和结局。
正义战争 见“战争性质”。
革命战争 被压迫阶级或民族为推翻旧的反动统治和反对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战争。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战争。革命战争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具有时代的、国家的、民族的、地域的特点。
人民战争 为谋求阶级解放、国家统一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符合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是彻底的人民战争。基本特征是: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坚决依靠和动员人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配合,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侵略战争 以侵占他国领土、掠夺他国财富、奴役他国人民为目的的战争。一切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
反侵略战争 为反对外来的武装侵犯、占领、掠夺和奴役而进行的战争。一切反侵略战争都是正义战争。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
传统战争 ❶敌对双方由于意识形态、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纠纷等传统诱因而发生的战争。与恐怖主义、武器扩散、跨国犯罪、毒品走私、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原因诱发的战争相对而言。❷使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而进行的战争。与使用现代化手段与方法所进行的战争相对而言。
非传统战争 ❶敌对双方由于恐怖主义、武器扩散、跨国犯罪、毒品走私、环境恶化等非传统诱因而发生的战争。❷使用非传统即现代化手段和方法而进行的战争。
常规战争 使用常规武器进行的战争。相对于核战争而言。风险较核战争小,能够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爆发的频率较高。有的常规战争在核威慑条件下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区性的常规战争几乎从未间断过。
核战争 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相对于常规战争而言。分为全面核战争和有限核战争。全面核战争又称核大战,是指战争双方大量使用各种类型核武器的战争。有限核战争是指在使用核武器数量、种类等方面有限制的战争。破坏性比常规战争大得多。
准战争 国家之间非战争的武装冲突。和战争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生准战争的国家,一般并不断绝外交关系,也不废除或中断条约关系;准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较战争小。广义的准战争,还包括国家之间的经济战、宣传战、心理战等。
宗教战争 不同宗教和教派之间为各自利益而进行的战争。通常是在宗教与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是宗教因素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对立。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是典型的宗教战争。
民族战争 民族间为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包括:不同国家间的民族战争,如为反对外来民族侵略、压迫和奴役而进行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战争;一国内部有关民族间的战争,如民族分裂与反分裂战争。
资源战争 为争夺、控制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战争。如交战双方为争夺或控制石油、矿产、水等资源而进行的战争。
机械化战争 使用机械化武器装备及与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所进行的战争。机械化武器装备主要包括飞机、坦克、火炮、舰船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机械化战争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其规模达到了顶峰。立体战、机动战和火力战是其主要作战样式。基本特点是: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大,战场空间广阔,作战持续时间长,作战样式多,打击破坏力大,物资保障需求量大,指挥协同要求高。
高技术战争 交战双方或一方主要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及与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所进行的战争。是一系列高技术发展并应用于军事的产物。基本特点是:注重武器装备技术优势的较量;战场空间向高立体、大纵深、全方位扩展;作战行动高速度、全天候、全天时进行;机动战、联合作战成为基本的作战形式;作战方式多样化,导弹战、电子战等成为基本战法,空中作战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远战、夜战的比重增大;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C 4 ISR)对抗成为军队指挥活动的焦点。
信息化战争 交战双方或一方主要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与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所进行的战争。是战争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作战方式包括信息战、精确火力战、网络战、特种战、太空战等。基本特点是:战争突出表现为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信息对抗成为双方对抗的焦点,交战在陆、海、空、天、电、网络等多维空间内进行,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主要是非线式、非接触作战,打击精度高,战争进程快,作战行动、指挥、保障一体化等。
军事冲突 亦称“武装冲突”。敌对双方武装力量之间发生的低强度的军事对抗。在国家关系上尚未构成战争状态。一般发生在两国边境地区或相邻海域、空域,使用兵力较少,行动目的有限,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战争。
恐怖行动 主要通过对无辜平民采取暴力手段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犯罪活动。较多采用爆炸、劫机、暗杀、绑架和屠杀人质等方式造成社会恐怖,对有关政府和组织施加压力,以满足其某些要求或扩大其影响。具有非国家主体性、跨国性、重大危害性等特点。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主张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行动,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军事突发事件 突然发生、过程短暂、规模较小的武装冲突事件。可能是蓄谋的,也可能是偶然发生的。多指外来的武装袭击或边境武装冲突,有时也指国内敌对的武装集团之间突然发生的军事冲突。
战略作战 为达成一定战略目的或对战争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作战。由统帅部或战区、战略集团按照一定的战略意图组织实施。
特种作战 由特种部队或临时赋予特殊任务的部队担负的,为达成特定目的的作战。包括袭击敌方首脑机关、重要军事设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其他要害目标,以及解救人质等。基本特点是:使用的兵力精干,手段较先进,目的单一,作战时间短,一般采用非正规的作战形式等。在现代战争中,特种作战往往可以发挥战略性作用。
军事干涉 亦称“武装干涉”。以军事手段强行介入别国事务的行为。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作战平台 现代各种武器系统中具有运载功能并可作为火器依托的载体部分。如坦克、步兵战车、飞机、舰艇等武器系统中除火器以外的部分。
立体战 在陆地、海洋、空中以及外层空间同时或交互进行的作战。包括立体侦察、立体机动、立体火力打击、垂直包围等。是飞机使用于战争之后出现的一种作战形式。随着战略导弹、核潜艇和航天兵器的相继出现,立体战的范围向深海和宇宙空间扩展。
机动战 军队在多维战场空间借助现代快速运载工具,以广泛实施机动、灵活变换战法和快速打击为基本特征的作战。是运动战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发展。其目的是在兵力兵器和火力的快速机动中,创造和捕捉战机,形成有利于己的战场态势,夺取战场主动权,各个歼灭敌人。
电子战 释文见 240 页。
导弹战 以导弹武器为主要攻防手段的作战。是高技术战争的一种重要样式。是 20 世纪中期以后制导技术迅速发展与大量运用的结果。基本特点是:非接触对抗,隐蔽、突然;以战略目标或重要目标为打击重点;攻击方式灵活多样,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对其他作战系统有较强的依赖性。
持久战 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与“速决战”相对。通常是战略上相对劣势的一方采取的作战方针。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消耗、削弱敌人,从总体上不断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速决战 在较短时间内决定胜负的作战。与“持久战”相对。分为战略速决战、战役速决战和战斗速决战。通常为拥有优势兵力兵器或实施进攻的一方所采用。
歼灭战 以消灭敌方全部或大部有生力量为目的的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基本要求,也是其进攻作战的基本原则。主要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
消耗战 ❶以消耗敌方兵力兵器及其他战争物质力量为目的的作战。战略上的消耗战主要通过战役、战术范围的歼灭战来达成。如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在战略上是通过长期内线的战役战斗的歼灭战,逐渐消耗和消灭敌人的力量,逐渐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转化敌我力量对比,取得最后胜利的。❷泛指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作战。
阵地战 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正规部队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主要特点是:战线相对固定,准备较为充分,攻防对抗激烈,作战消耗大。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等。
运动战 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内,进行战役和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攻作战。包括起辅助作用的运动防御战和阵地攻防战。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之一。主要特点是:正规部队,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
正规战 采取运动战和阵地战形式进行的作战。特点是:集中统一的指挥,严密的组织计划,密切的协同动作,统一的保障和供应等。
游击战 ❶分散游动的非正规的作战。通常以袭击为主要手段,以消耗敌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较之正规战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进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其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革命战争的游击战,是被压迫人民和被侵略民族,反抗压迫或侵略的一种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形式,在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抗击了 64%的侵华日军和 95%以上的伪军。❷书名。释文见 651 页。
破袭战 亦称“破击战”。游击队或正规部队以破坏或袭击敌后方和纵深内重要目标为主的作战。破袭的主要目标有指挥系统、通信设施、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机场、工程设施、重要技术兵器、作战基地和补给基地等。主要特点是:担任破袭任务的部队往往要深入到敌纵深和后方独立作战,情况复杂,战斗异常艰苦激烈。
心理战 释文见 103 页。
环境战 亦称“地球物理战”。战争中利用人为改变作战环境状态所产生的效应达成军事目的的作战。内容包括:在局部地区制造云雾、风暴、雷电、磁暴、暴雨、洪水、泥石流、山崩、地震、海啸,大规模破坏地貌、地物,改变大气层电磁性质以及破坏臭氧层等,以造成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作战环境。
地球物理战 即“环境战”。
气象战 利用天然或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以达成军事目的的作战。是环境战的组成部分。如,利用天然气象条件的有:利用云层掩护飞机偷袭;利用浓雾偷渡封锁线;利用顺风火攻;利用暴雨使敌方给养受阻等。利用人为气象条件的有:利用人工消雾保证己方机场飞机安全起降;利用人工降雨使敌区在暖湿气流盛行季节多降暴雨,造成敌方补给困难等。
化学战 俗称“毒气战”。使用化学武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污染环境的作战。它是以火炮、飞机、导弹等投射或特种器械施放毒剂,造成广大的染毒空间,以及持续的毒害时间所产生的效应,杀伤、疲惫对方有生力量,迟滞、阻碍对方作战行动,削弱其战斗力。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反对化学战,签署并一贯恪守国际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主张全面禁止使用与彻底销毁化学武器。
生物战 旧称“细菌战”。使用生物武器伤害人畜、毁坏植物的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利用马鼻疽杆菌、炭疽杆菌袭击协约国军队的人员和马匹,最先在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哈尔滨等地研制细菌武器,并在浙江、湖南、河南、河北等地的 11 个县市撒布鼠疫杆菌,引起鼠疫流行,杀害了大量中国平民。美国军队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在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某些地区数百次使用了细菌武器。生物战不仅伤害直接参战的人员,而且危害战区的广大民众,破坏经济建设和自然资源。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生物战。
细菌战 “生物战”的旧称。
太空战 亦称“天战”、“空间战”。敌对双方主要在外层空间进行的军事对抗活动。包括天基作战系统之间的相互攻防行动,天基作战系统对战略弹道导弹的拦截,航天兵器与大气层内防天兵器之间的相互攻防行动。广义的太空战还包括以航天力量对大气层内作战提供侦察情报、指挥通信、武器制导等方面的支援,以及从陆地、海洋、空中对敌航天力量的地基设施发起的攻击。
天战 即“太空战”。
空间战 即“太空战”。
信息战 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目的是夺取制信息权。主要包括电子战、网络战等。主要内容是:摧毁敌方信息器材、设备和系统,干扰、阻滞敌方的信息获取和传递,获取己方作战所需的敌方信息,制造假信息传输给对方,同时使己方的各种信息不为对方捕捉和干扰,信息系统不被敌摧毁。
网络战 释文见 246 页。
战略 ❶军事战略的简称。筹划和指导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全局的方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其本意是指导战争的谋略。现代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按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军事战略、军种战略、战区战略;按性质和作战类型,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的武器,分为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按战争持续时间,分为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军事战略构成要素主要有:战略目的、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力量、战略措施等。❷泛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交等领域长远、全局、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如国家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外交战略等。
军事战略 ❶见“战略”。❷书名。释文见 651 页。
战略学 释文见 4 页。
联盟战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结成联盟,筹划与指导共同与敌进行战争的方略。内容包括:确定联盟战争的对象、目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准备战争和进行战争的方法;协调联盟国武装力量与军事设施的建设、发展及其战略使用;规定联盟战争的战略指挥、战略协调、战略保障及战区的划分等。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为了共同对付法国,曾形成过反法联盟战略。20 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两个对立的国家集团间进行,两个国家集团都有自己的联盟战略。
国家战略 ❶筹划和指导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总体方略。是一个国家战略体系的最高层次,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其任务是依据国际、国内情况,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和外交等手段,增强综合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达成国家总体目标。❷一些西方国家学术界认为,国家战略意指:“为实现捍卫和推进国家利益的目标而协调运用国家力量的一切手段(军事的与非军事的)的国家计划”,通常与国家安全战略或大战略等概念混用。但也有的认为这些概念是有区别的,国家安全战略或大战略是运用国家力量达成军事目标,国家战略是运用国家力量达成国家总体目标。
国家安全战略 筹划和指导国家安全斗争全局的方略。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并不受外敌入侵,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保证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不受敌对思想侵蚀,确保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利益不受侵害,增强抵御各种安全威胁的能力等。加强综合国力建设,做好战争准备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斗争准备,是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的的主要措施。
军种战略 筹划和指导军种建设与运用全局的方略。从属于军事战略,是军事战略在军种中的贯彻和运用。分为陆军战略、海军战略、空军战略。有的国家也将战略导弹部队战略视为军种战略。主要任务是筹划军种的建设与发展及确定军种作战运用等。
战区战略 筹划和指导战区建设和作战力量运用全局的方略。从属于军事战略,是军事战略在战区的贯彻和运用,是全面筹划和指导战区建设和作战的纲领。实施主体可以是一个军区,也可以是多个军区。主要任务是根据军事战略的统一要求,研究和解决战区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战略问题。
核战略 亦称“核战争战略”。筹划和指导核力量建设与运用的方略。是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核威胁形势判断结论,核力量建设的方针与原则,核力量运用的基本原则,核战争的方法及其打击的目标等。
进攻战略 筹划和指导进攻性战争全局的方略。相对于防御战略而言。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进攻的对象、目的和方针,造成有利于进行战争的形势,选择进行战争的时机,制定实施进攻战略行动的基本方式、方法和战略指挥、协同、保障原则等。
防御战略 筹划和指导防御性战争全局的方略。相对于进攻战略而言。具有防御性、正义性、被动性、群众性等特征。它通常在战时用于指导防御性战争的实施,争取赢得战争的胜利;平时用于指导军事力量建设以及战争准备、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等。
地缘战略 利用地缘关系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可分为海洋型地缘战略、陆海并重型地缘战略和大陆型地缘战略。它通常是从自然地理条件、位置和环境的角度去分析国际关系,考察和处理国际问题,谋取国家利益,筹划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战略文化 战略所蕴含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和价值取向。是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主要体现于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中。具有持久性和相对稳定性。
战略思想 关于战略全局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军队建设方针、作战原则的理论基础。具有阶级性、时代性、继承性和指导性。
积极防御 亦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以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对付进攻之敌的防御。通常表现为:在战略防御中,采取积极的战役、战斗进攻行动,或在战役、战术防御中,采取阵前出击、火力反击、反冲击、反突击、反空降、纵深打击等攻势行动。目的是变被动为主动,消耗和歼灭敌人,为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消极防御 亦称“专守防御”、“单纯防御”。单纯以防御手段阻挡敌方进攻,放弃任何积极主动攻势行动的消极保守的防御。不能达成尔后的反攻和进攻,因而不可能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略方针 一定时期内规定的战略全局须达到的总目标和应遵循的指针。是军事战略的核心与集中体现。分为统管全局与全过程军事行动的总方针和指导不同阶段与范围军事行动的具体方针。是由国家或政治集团的高级军事领率机关,依据其基本政策和奉行的战略思想,在全面分析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地理诸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总的战略方针有较大的稳定性,具体的战略方针则随着战略形势的发展而调整。
战略目的 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通常可分为总的战略目的,各阶段的战略目的,各战区的战略目的等。是战略企图的集中体现,制定战略计划、确定战略部署、选择战略行动样式与方式的基本依据。
战略计划 为达成一定的战略目的,对战略行动所作的预先安排。主要内容包括战略判断、战略任务、战略部署、战略方向、战略步骤及战略措施等。是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战略筹划的重要内容。
战略力量 能够实现战略目的或执行战略任务的各种力量的统称。核心是军事力量。通常分为战略核力量和战略常规力量。因国家及其军队情况的不同而各异,如有的国家将远程航空兵或战略轰炸机部队称为战略力量,有的将核潜艇部队称为战略力量,还有的将特种部队称为战略力量。
战略集团 战略区或重要战略方向的重兵集团。通常由若干个战役集团组成。如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即为五个战略集团。
战略预备队 由统帅部直接掌握的担负战略机动作战任务的预备力量。通常配置在战略纵深内。主要用以支援或接替战略第一梯队作战,应付意外情况,稳定或转换战略态势,夺取或保持战略主动权等。
战略环境 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是形成战略思想的客观基础,进行战略决策的前提。
战略形势 ❶战争双方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总体上的强弱、攻守等情况的综合态势。是制定战略方针和确定战略任务的重要依据。❷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矛盾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总的格局和态势。
战略决策 对关系战略全局问题作出的决定。如,战争的战略决策有指导整个战争的决策,指导某一战略阶段或某一重大作战行动的决策。一般内容包括确定作战对象、战略方向、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步骤、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等。
战略指导 对战略全局性问题实施的宏观控制与协调活动。包括对形势的判断,对战略行动的决策,对各种战略手段的协调、运用,对战略各阶段、各方面问题的运筹与照应等。
战略调整 对关系战略全局的重大事项所作的改变。如战略思想的转变、战略方向的变更、战略部署的变动、武装力量体制编制的改革等。
战略主动权 在战略全局上所具有的自主行动能力。就战争而言,战略主动权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拥有一支强大的适合战争需要的武装力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夺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的基本要求。
战略任务 为达成战略目的而遂行的重大任务。分为总的战略任务、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和具体的战略任务。军队的战略任务通常由最高统帅机构确定和赋予。
战略部署 根据战略任务的要求,对武装力量所作的任务区分、兵力编组和配置。主要包括选定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划分战区,对各战略梯队、战略预备队及战略武器作区分和配置,对战略后方的力量及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力量进行任务区分和布置等。
战略枢纽 对战略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节点。通常指战争中关键性的时间、地点、方向和行动等。在战争中,战略指导者集中精力抓住战略枢纽指导战争,对夺取胜利具有决定作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首歼锦州之敌;淮海战役首歼黄百韬兵团;平津战役先稳住傅作义集团,不使其西窜和南逃,都是对战争有决定意义的关节点。
战略纵深 战略部署的纵向深度或战略任务要求达到的纵向深度。也指远离边沿地带的战略腹地。可分为战略进攻纵深和战略防御纵深。通常是战略第一梯队配置地域边缘向战略区后方和国家总后方作深远延伸的广大地区。
战略后方 国家的总后方和战略区的后方。是国家和军队进行战争的依托。国家总后方一般处国家腹地,距边境和前线较远。战略区后方地处各战区纵深地区,通常与国家总后方相连接,成为国家总后方的组成部分;也有的与国家腹心地区相隔较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战略基地 对国防或战争全局具有重要作用的军事基地。如战略导弹基地、战略空军基地、核潜艇基地、战略物资补给基地等。
战略预警 对敌方战略袭击的预先警报。主要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侦察、探测、监视和通信技术手段,建立灵敏完善的战略预警系统,及时查明敌方战略袭击的动向,并迅速准确地传送有关情报、警报和号令。
战略资源 释文见110页。
战略威慑 通过显示战略力量或表示使用战略力量的决心,迫使对方不敢采取敌对行动或使行动升级的军事行为。军事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构成有效战略威慑的必要因素是:相应的战略实力;必要时使用这一实力的意志和决心;以一定方式将己方的实力和决心作为信息传递给对方。
战略机动 军队为达成一定的战略目的或建立新的战略部署而实施的兵力、兵器移动。通常由统帅部组织或根据统帅部意图实施。目的是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夺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
战略欺骗 为隐蔽战略企图和行动而采取的迷惑敌方的措施。包括战略伪装、战略佯动等。通常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等手段,隐真示假,虚实结合,使敌方产生错觉,判断失误,从而达成己方的战略目的。
战略进攻 在战争全局上对敌方实施的进攻。是战略行动的基本类型之一。分为全线实施的全面进攻和对一定方向或地区实施的重点进攻。通常由战略突击、战略包围、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组成。是大量歼灭敌人,夺取胜利的主要手段,对实现战争目的起着决定性作用。
战略防御 在战争全局上对敌实施的防御。是战略行动的基本类型之一。分为全线实施的全面防御和在某个方向或地区实施的重点防御。通常由战略反侦察、战略反突袭、战略反封锁、战略相持、战略退却、战略反攻等组成。
战略空袭 从空中对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战略目标实施的袭击。目的是削弱和摧毁敌方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保证己方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或直接达成一定的政治目的。
战略封锁 综合使用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对敌国、敌方战略区或重兵集团实施隔离、封闭的行动。按范围,分为全面封锁和局部封锁;按空间,分为地面封锁、海上封锁和空中封锁。可能在战时也可能在和平时期实施。目的是切断对方与外部的联系,使其陷入困境,以便最后战胜之。
战略突袭 对敌实施出其不意的战略性突击。多用于战争发起时,也用于战争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在短时间内瘫痪敌防御体系,摧毁其抵抗意志,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取战略主动权,为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
战略决战 敌对双方使用主力进行的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作战。通常由一系列战役、战斗组成。是战争中最激烈、最复杂、最艰难的阶段,关系到战争的结局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如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它们决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