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战术
战役 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的目的而实施的作战行动。按作战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按参战军兵种,分为联合战役和陆军、海军、空军战役及战略导弹部队战役等;按空间,分为陆上战役、海上战役和空中战役;按作战规模,分为战略性战役、战区战役、战区方向战役和集团军级战役;按作战形式和地理环境,还可分为各种不同样式的战役等。现代战役,通常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联合战役。战役特别是重大战役的成败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作用。战役通常包括若干战斗,并运用战斗达成战役目的,大规模战役还包括若干子战役;战役的胜负,受子战役或战斗特别是关键性子战役或战斗的直接影响。在现代战争中,作战体系和作战行动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远程精确作战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战略、战役、战斗的界限日趋模糊。“战役”一词在中国始见于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战事日记中有“……则中日战役为所影响者必甚”的记载。在外国,17 世纪之前多把大规模作战称为“会战”;18 世纪后期,英国的H.劳埃德在《1756 年德意志普鲁士国王与奥地利女王及其盟国之间的战争史序言或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中,较早使用了“战役”一词。
战役学 释文见 4 页。
联合战役 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由两个以上军种战役军团共同实施的战役。某些小型联合战役,也可以由两个以上军种战术兵团共同实施。按战役类型,通常分为联合进攻战役和联合防御战役;按战役规模,通常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联合战役等。世界各国对联合战役的认识不尽相同,俄军把联合战役列为合同战役的组成部分。英军把一国或数国武装力量实施的战役都称为联合战役。有的国家也将两个以上国家、政治集团的军队共同进行的战役称为联合战役。
联合作战 两个以上军种的部队或两个以上国家、政治集团的军队,按照总的企图和统一计划,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作战。通常为战役以上规模。主要特点:作战力量多元,支援系统复杂;作战空间多维,争夺制信息权、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的斗争激烈;作战行动多样,战场协同困难;作战指挥统一,保障任务艰巨。美军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军种共同实施的作战称为联合作战;把与盟国军队联合实施的作战称为联军作战。
合同战役 以一个军种或兵种为主体并在其统一指挥下,由其他军兵种直接配合进行的战役。包括军种之间和同一军种内诸兵种之间进行的合同战役。有的国家也指联合战役或以陆军为主体的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战役。
军种战役 某一军种单独组织实施的战役。如陆军战役、海军战役、空军战役、战略导弹部队战役等。
陆军战役 陆军战役军团单独组织实施的战役。历史上的陆军战役,以地面作战为主,以攻城掠地与守地为主要目标,对地形依赖性大。现代陆军战役通常可以得到其他军兵种的支援和配合,是联合战役的组成部分。现代陆军战役火力强大,突击猛烈,纵深立体性强,快速性、机动性、速决性、非线性提高,战役样式不断增多。
战役类型 按照作战行动性质对战役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两大类。
进攻战役 主动攻击敌方的战役。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通常以歼灭敌方或破坏敌方的作战体系为基本手段,以歼灭战或体系破击战为基本方针。目的是歼灭敌军集团,攻占某一重要战略、战役要地(目标),或夺取制空权、制海权,或以远程火力打击敌政治、经济中心,剥夺敌反抗能力。按空间,分为陆上进攻战役、海上进攻战役和空中进攻战役;按规模,分为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区进攻战役、战区方向进攻战役和集团军级进攻战役;按样式,分为运动战战役、机动进攻战役、阵地进攻战役、城市进攻战役、登陆战役、空降战役、追击战役和火力打击战役等。
防御战役 抗击敌人进攻的战役。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以积极防御为基本方针,以顽强的防守和积极的攻势行动为基本手段。目的是依托防御体系杀伤和消耗敌人,挫败敌人的进攻,或保卫重要战略、战役要地(目标),争取时间,为转入反攻或进攻创造条件。按空间,分为陆上防御战役、海上防御战役和反空袭战役;按规模,分为战略性防御战役、战区防御战役、战区方向防御战役和集团军级防御战役;按样式,分为阵地防御战役、机动防御战役、抗登陆战役、城市防御战役等。
战役样式 对战役基本类型所作的具体划分。如进攻战役,分为运动战战役、机动进攻战役、阵地进攻战役、火力打击战役、城市进攻战役、登陆战役、空降战役、空中进攻战役、海上进攻战役等;防御战役,分为阵地防御战役、机动防御战役、城市防御战役、抗登陆战役、反空袭战役、海上防御战役等。
阵地进攻战役 对依托阵地且构成周密防御体系之敌实施的进攻战役。分为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役和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役。目的是歼灭对方重兵集团,夺占重要地区和目标。通常在宽大正面上组织对多地带、大纵深、立体防御体系之敌实施进攻。组织实施阵地进攻战役,应周密侦察,准确判断情况,正确定下决心,周密制定战役计划,做好充分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建立纵深、立体的攻击部署;周密组织战役协同,充分发挥诸军兵种整体威力;力求出敌不意,达成突然性;实施连续、猛烈的立体突击,全纵深打击敌人;实施集中而不间断的指挥;组织全面而有重点的战役保障。
机动进攻战役 陆军战役军团对运动、立足未稳和机动防御之敌实施的机动速决的进攻战役。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战法多样,强调速决全歼。组织实施机动进攻战役,应充分准备,力求先机制敌;走打结合,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正确确定歼击目标和歼敌规模,活用战法,务求速决全歼;善于利用和创造有利态势,连续歼敌;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加强协调和伴随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进行的运动战战役,大多具有机动进攻战役性质。1991 年海湾战争和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对伊拉克实施的大规模空地一体机动迂回作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机动进攻战役。
岛屿进攻战役 对据守岛屿之敌实施的渡海进攻战役。通常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行动。包括先期火力突击、进攻敌海上兵力集团、登陆作战、岛上进攻、信息作战、特种作战和海空封锁等行动。基本任务是歼灭守岛之敌,夺取敌占岛屿。其特点是:战役准备内容多、要求高、时间长;夺取和保持战场控制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渡海作战,背水攻坚,作战难度大;作战行动样式多,转换频繁;参战军兵种多,作战区域广,指挥协同复杂,保障任务艰巨。1661 年,郑成功率军实施岛屿进攻作战,次年收复了被荷兰军队侵占达 38 年之久的台湾岛,是较早的岛屿进攻战役性质的作战。20 世纪以来,岛屿进攻战役由陆海军共同实施发展为陆海空军联合实施;由平面登陆发展为平面与垂直登陆相结合;由局部时间、空间的争夺发展为全时域、多空间的较量。1982 年英阿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是英军组织实施的典型的现代岛屿进攻战役。
岛屿封锁战役 为隔断敌岛屿与外界联系而实施的进攻性战役。通常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行动。包括海上封锁、空中封锁、海空封锁和综合封锁等战役。主要任务是切断岛屿与外界的联系,孤立和震慑守敌,削弱其作战能力和战争潜力,达成预定目的。具有时间长,兵力兵器使用强度大,参战军兵种多,指挥协同复杂,受政治、外交和经济因素影响大等特点。1940 年 8 月,德军对英伦三岛的全面封锁是较早的岛屿封锁战役。1945 年 3—8 月,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以“饥饿战役”命名的岛屿封锁行动,除兵力、火力封锁外,还实施了布雷封锁,布设各型水雷 12 053 枚,共击沉日本舰船 670 艘、近 140 万吨,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外界的海上联系,使其经济全面崩溃,加速了日本的投降。1982 年英阿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英军对马岛周围 200 海里以内的海区实施了环岛、立体的海空联合封锁,达成了战役目的。
城市进攻战役 对依托城市及其外围地区防御之敌实施的进攻战役。大中城市通常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战略、战役要地。攻占城市,能削弱敌战争潜力,影响其民心士气,迅速瓦解其防御体系,对夺取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实施城市进攻战役,应立足强攻,周密准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建立有重点的围攻部署;实施火力突击和多路而有重点的兵力突击,分割包围,各个歼敌;攻城打(阻)援相济,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统一指挥,密切协同,严密封锁,加强保障。
登陆战役 对据守海岛或海岸之敌实施的渡海进攻战役。通常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行动。目的是在敌岸攻占登陆场,以便上陆发动进攻或开辟新的战场;支援濒海地区部队进攻,消灭当面敌军集团;夺占重要岛屿,建立前进基地,开辟和控制海上交通线;夺取对方海军基地等。具有受海区地理、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大;参战军兵种多,指挥协同复杂;兵力分散航渡,目标暴露,易遭敌海上和空中袭击;逐波上陆,难以同时发挥最大威力;输送工具需要量大,物资消耗多,后勤保障困难等特点。登陆战役的实施,通常需先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制电磁权、制信息权,进行预先火力准备,然后按集结上船、航渡、突击上陆、巩固与扩大登陆场等几个阶段进行。1944 年美英等国盟军在法国实施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登陆战役。1982年英阿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战争中,在远洋奔袭、海上封锁、电子对抗、垂直登陆等方面,丰富了登陆战役的内容。
边境反击战役 对边境地区局部入侵之敌实施的进攻战役。通常以陆军战役军团为主,在其他军兵种支援和配合下进行,或诸军兵种联合进行。包括防御作战和陆上进攻、空中进攻、常规导弹突击等行动。目的是歼灭、驱逐入侵之敌,恢复边境地区的领土主权。具有远离战略后方,地形、社情、气象条件复杂,作战行动受制约因素多;战役初始阶段相对被动,战场主动权争夺激烈;临战准备仓促,时效性要求高;各作战方向独立性强,指挥、协同、机动保障难度大等特点。组织实施边境反击战役,应确立重点反击、驱歼并举的作战思想,立足战略全局,把握战役重心,周密组织防御与反击行动的衔接和转换,加强保障力量,注重斗争策略,贯彻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反空降战役 在己方战役或战略纵深内歼灭较大规模空降之敌的战役。通常由陆军战役军团在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及地方武装力量的配合下实施;有时在守备兵团协同下,与阵地防御战役或抗登陆战役配合进行。目的是歼灭空降之敌,粉碎敌方以空降配合地面进攻或渡海登陆的企图。具有被动性、突发性、激烈性、复杂性等特点。反空降战役通常在遭敌大规模空袭的被动条件下仓促组织,情况变化突然,应加强临战准备;力争夺取制空权和制信息权;采取伪装和佯动措施,调动或迷惑敌人;集中统一指挥,分阶段组织火力、兵力歼敌;达成战役目的后,主动迅速撤离战场,防敌空袭报复。
运动战战役 战役军团在不固定的战线上对敌实施的进攻战役。目的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战场态势或配合阵地作战。具有流动性大,歼击目标和作战地区不固定;战场情况变化快,作战样式转换快,战役准备时间短,部队机动频繁,组织、指挥、协同和保障复杂等特点。
游击战战役 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战役。基本战法是袭击战。通常在敌人的翼侧或后方实施。目的是削弱、消耗、钳制敌人,迟滞敌人进攻或破坏敌交通线等,以配合主要战场或主要方向作战。具有活动范围广,行动分散,流动性大,战线不固定;主动性、进攻性、速决性强;参战兵种和人员多,任务艰巨,组织指挥复杂,人力物力消耗大等特点。实施游击战战役,应灵活运用偷袭、奔袭、伏击、袭扰、破袭等袭击战法,并与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以及电子战、火力战、特种战等战法相结合,多种样式、手段并用,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阵地防御战役 依托阵地抗击敌人进攻的防御战役。分为野战阵地防御战役和坚固阵地防御战役。目的是掩护重要战略方向,保守重要目标和地区,争取时间,为进攻创造条件。具有战线相对固定、作战行动紧张激烈、情况复杂多变等特点。组织实施阵地防御战役,应以积极防御为指导,强调顽强防守与积极反击相结合;建立多梯队(集团)、疏散隐蔽的立体防御部署,构成大纵深、全方位而有重点的防御体系;以各种积极手段,破坏敌人进攻准备,并防范敌人的袭击和破坏;严密监视敌情,顽强抗击敌进攻;掌握敌空降行动规律,适时组织反空降作战,打破敌空中突击和垂直包围;适时组织战役反击,消灭突入之敌,稳定和恢复防御态势。
机动防御战役 陆军战役军团以迟滞、消耗与机动反击相结合的方法粉碎敌人进攻的防御战役。主要任务是防守一定的地区或目标,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挫败其进攻,为尔后转入进攻创造条件或配合其他战役方向的作战。具有很强的临机性、机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组织实施机动防御战役,应以攻势防御为指导思想,以机动反击为主要手段,攻防紧密结合;强调精兵防守,重兵机动,建立袭击、阻击、抗击、反击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以机动反击歼敌为核心,注重隐蔽伪装,加强防护和机动保障,扰敌、耗敌、诱敌、歼敌融为一体,发挥整体威力。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保卫战中,首先以运动防御节节抗击进攻之敌,尔后主动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寻机大量歼灭了敌人。
岛屿防御战役 依托岛屿及其周围海空区域进行的防御战役。通常由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作战力量联合进行。具有参战军兵种多,战场广阔,作战样式多,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信息权斗争激烈,作战物资消耗大,独立作战要求高等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岛屿防御作战行动主要在水际滩头和岛上地区进行,有时有海上作战行动配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作战行动不仅包括岛岸防御和岛上作战,还包括夺取制海权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岛屿防御战役发展成为陆海空军共同实施的空中作战、海上作战、岛岸防御作战和岛上作战等多种样式的联合战役,作战行动通常以岛屿为中心,在周围广阔海空区域展开,夺取和保持制空权、制海权成为战役成败的关键。
城市防御战役 依托城市及其外围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通常与阵地防御战役或抗登陆战役结合进行,也可独立实施。目的是坚守重要城市,阻止、钳制、杀伤、消耗敌人,制止其长驱直入,稳定战局,以赢得时间,配合其他方向作战或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具有人口集中,力量雄厚,便于构成坚固支撑点,形成大纵深的防御体系,利于组织各种保障;但目标明显、集中,地幅有限,易遭火力突击和围困、封锁等特点。组织实施城市防御战役,应强调独立作战、长期坚守,顽强抗击与积极的攻势行动相结合,组成军民结合的整体防御,构成大纵深、多层次、全方位的防御体系;积极打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尤其要加强防空和对敌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实行有重点的分区防守,积极开展巷战、地道战等。
抗登陆战役 在濒海地区(岛屿)和海上、空中抗击敌人渡海登陆的防御战役。通常由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在地方武装力量配合下联合实施。包括海上作战、空中作战、海岸与岛屿防御作战、反空降作战,有时还包括封锁海峡作战。具有战场广阔,参战军兵种多,作战样式多,指挥协同复杂,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的斗争激烈,保障任务艰巨,作战行动受气象、水文和岸滩地形条件影响大等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抗登陆作战行动已从传统的海岸防御作战扩展到广阔海区,夺取制海权的海上作战成为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航空母舰和远程航空兵的广泛运用,抗登陆作战发展成为包括空中、海上和海岸防御的联合战役,出现了抗击海上登陆的同时抗击空降兵着陆的作战,除依靠陆上坚固阵地抗击外,还能在对方集结上船、航渡时不断予以打击。
反空袭战役 对空袭之敌实施的防反一体的防御战役。通常是联合战役的组成部分,也可独立实施。分为要地反空袭战役和战区反空袭战役。包括抗击作战、反击作战和对空防护等战役行动。目的是抗击敌空袭,保护重兵集团和战争潜力,掩护重兵集团的集结、机动和展开,粉碎敌空袭企图,为夺取战役胜利创造条件。具有掌握判断空情困难,临战准备时间仓促;高技术空袭兵器威胁严重,非对称作战突出;作战空间广阔,参战力量多元,指挥协同复杂;昼夜连续实施,对抗紧张激烈,对参战人员心理承受力要求高;保卫目标众多,重要目标防护困难;信息对抗贯穿始终,争夺和保持战役制信息权至关重要等特点。组织实施反空袭战役,通常由联合战役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统一指挥,以空军战役军团为主,在其他军兵种配合下联合进行;强调攻势防空,夺取制信息权;综合运用各种防空力量,通过空战和防空作战消灭、迟滞空袭兵力兵器,保护重要目标安全;严密组织防护,及时消除空袭后果;主动组织反击,打乱敌空袭计划和行动节奏,夺取主动权。
山地战役 在群山连绵交错地区进行的战役。分为山地进攻战役和山地防御战役。具有便于隐蔽和防护,但指挥、观察、协同、通信联络不便,机动受限,保障困难等特点。组织实施山地战役,应充分利用地形,加强独立作战能力,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制定周密的协同计划,加强工程、通信等保障和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山地进攻战役,通常按任务和方向分别建立攻击集团,视情建立快速集群、先遣支队,大胆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夺取和控制制高点、隘路、山谷。山地防御战役,通常集中主力扼守通道、山垭口、交叉路口和主要居民地,力求构筑以坑道和永备工事为骨干并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防御阵地,周密组织火力和设置障碍物,适时组织反击,顽强扼守制高点,保持防御的稳定性。
荒漠草原地区战役 在沙漠、戈壁、草原地区进行的战役。分为荒漠草原地区进攻战役和荒漠草原地区防御战役。荒漠草原地区地形开阔,树木稀少,气候干燥,缺少水源,多风沙,交通干线少,物资贫乏;有利于实施进攻,不利于组织防御。组织实施荒漠草原地区战役,应集中使用航空兵和防空兵,夺取制空权,严防攻击直升机的低空、超低空火力突击;加强伪装和防护,重视反坦克、反空降作战;灵活运用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空降等机动战法,积极进行反机动作战;控制水源,加强以水和燃料为重点的物资补给。荒漠草原地区进攻战役,通常采取奔袭作战、大迂回作战,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向心突击。荒漠草原地区防御战役,应集中主力形成以交通干线为主要方向、以“绿洲”和城镇为防御要点(要塞)的区域式防御体系;加强反空袭,设置大纵深雷场,构筑大面积反坦克阵地,并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组成强大的机动集团。
高寒高原地区战役 在海拔高且气候寒冷的高原地区进行的战役。分为高寒高原地区进攻战役和高寒高原地区防御战役。具有人员体力消耗大,运动速度低,作战能力下降;作战宜在夏、秋季进行,交战重心多集中在山谷通道地带,保障任务艰巨,指挥、协同和通信联络困难等特点。组织实施高寒高原地区战役,应充分准备,靠前预置兵力;注重发挥航空兵、直升机、无人机和远程火力的支援作用;加强机动保障和车辆防寒措施,注重弹药和防寒器材补给,并保证交通运输线畅通。高寒高原地区进攻战役,通常由轻装步兵组成突击集团,以部分兵力沿通道轴线实施攻击,主力向敌翼侧或后方实施迂回包围;后续梯队适时进入交战,边分割、边包围、边围歼,动摇敌整个防御体系。高寒高原地区防御战役,应集中兵力重点设防,形成纵深、立体、支撑点式防御体系;以沟谷通道为主要方向,控制防御要点;积极以火力袭击敌人,严密控制沟谷和道路,各个击破敌人。
江河地区战役 在江河地区进行的战役。分为江河地区进攻战役和江河地区防御战役。江河地区易守难攻,机动受限。组织实施江河地区战役,应以克服或利用江河障碍为重点,加强工程和交通保障,有重点地加强防空和抢修力量。江河地区进攻战役,力求以奇袭战法实施;强渡时,明确区分主渡、助渡和佯渡地段,水陆坦克部队一般编入主渡集团;适时组织先遣支队、快速突击群、空降兵和敌后武装力量密切配合主力行动;大胆实施穿插迂回,切断敌水陆交通线,以火力对敌实施立体割断,阻止其增援或突围。江河地区防御战役,通常利用江河障碍设置多道防线;前沿构成足够的火力密度,大量杀伤、击毁向江河接近之敌和渡河器材;建立强大预备队,适时组织反突击,攻歼敌一路或一部;对空降和迂回之敌,以阻击、伏击、围攻等手段歼灭之。
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 在低纬度带内群山连绵、林草茂密地区进行的战役。分为热带山岳丛林地区进攻战役和热带山岳丛林地区防御战役。具有利于轻装部队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但指挥和协同不便,运输、补给困难;利于隐蔽行动,便于据险防守和进行伏击、袭击等特点。热带山岳丛林地区进攻战役,通常利用道路、谷地、山脊组织隐蔽机动,多方向实施突击、合击、迂回、包围,分割敌防御部署,各个歼灭敌人;灵活运用急袭、伏击、清剿等战法,歼灭空降、增援或逃窜之敌。热带山岳丛林地区防御战役,通常沿敌必经的道路、谷地进行重点防守,控制要点,以伏击或反击战法机动歼敌;灵活采用袭击、伏击、空中突击等手段,积极打击空降、渗透、迂回之敌。
会战 亦称“决战战役”。战争双方军队主力或战区主力之间进行的具有决战性的大规模作战。目的是歼灭对方重兵集团或战区内的主力集团,具有决战性质,其成败关系到整个战争或战区的全局。“会战”一词,较早见于《孙子·虚实》:“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古代作战,通常规模较大的一次交战即是会战,一次会战往往即可决定战争的胜负。现代作战,会战已发展为由重兵集团在重要方向或战区同时或连续实施的一系列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或者是一次具有决战性质的重大战役;既有单一军种的独立作战,也有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
交战 敌对双方各种规模的作战行动。有时也指敌对双方作战集团为达成一定的战役目的,在一定方向、地域或时间进行多次战斗的总和。“交战”一词较早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交战,大破之,斩固。”中国古代典籍中常用“两国交兵”、“两军交战”等表述两国的武装冲突和两军的作战行动。
战略性战役 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意义或重大影响的大型战役。通常分为战略性进攻战役和战略性防御战役,以及战略性陆上、海上、空中战役和战略性核反击战役等。目的是消灭或粉碎敌重兵集团,夺取或保卫重要战略要地。具有规模巨大,协同和保障复杂等特点。通常按照统帅部的战略企图和计划,在方面军或集团军群统一指挥下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略性战役,是由方面军或集团军群实施的陆上战役,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余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略性战役样式增多,规模扩大,出现了战略性海上、空中战役和由方面军群、几个集团军群或战区实施的战略性战役。如柏林战役中,苏军投入 3 个方面军,德军投入 2 个集团军群,双方参战兵力达 350 余万。战后,随着导弹、核武器大量装备军队,又出现了战略性核反击战役的概念。
战区战役 由战区全部或大部武装力量进行的战役。有时也指两个以上战区的武装力量在某一战区指挥下共同进行的战役。按基本类型,分为战区进攻战役和战区防御战役;按战场环境,分为内陆战区战役和濒海战区战役等。有的国家还区分为大陆战区战役和大洋战区战役。现代战区战役具有战略性强,参战兵力多,规模巨大,战场空间广阔,作战样式多样,持续时间较长,指挥协同复杂等特点。
方面军战役 方面军或相当于方面军的战役军团实施的战役。有的国家称“集团军群战役”。分为方面军进攻战役和方面军防御战役。包括若干集团军战役、空中战役及独立战斗;濒海地区还可包括海上战役和战斗。通常在战区(方面军群)编成内组织,有时可在一个独立战略或战役方向上实施,也可在数个战役方向上协同进行。
集团军战役 集团军或相当于集团军的兵力实施的战役。通常在上级编成内进行,有时也可独立实施。分为集团军进攻战役和集团军防御战役。1812 年法俄战争和 1866 年普奥战争中,集团军在相对独立的方向上进行了进攻或防御作战,出现了集团军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国普遍建立了集团军,进行的战役多为集团军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集团军战役通常成为方面军战役或集团军群战役的组成部分。战后,集团军战役空间更加广阔,立体突击、机动作战更为突出。
联合火力打击 两个以上军种力量以远程火力为基本手段,对敌作战体系和其他重要目标进行的打击。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手段。通常以诸军兵种远程精确打击力量为主,综合运用信息攻击、导弹袭击、空中突击、特种破坏和太空支援等手段与方式组织实施,具有“非接触作战”特征。目的是通过对敌作战体系中的重要目标实施突然、猛烈的火力突击,削弱其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摧垮其抵抗意志,并为尔后的作战创造有利条件。1991 年海湾战争及其之后的几场现代局部战争中,美军已把联合火力打击作为战争制胜的重要作战手段。
应急机动作战 为应付突发战事和各种紧急意外情况而进行的作战。通常由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或专门指定的精锐部队实施。按基本类型,分为应急机动进攻作战和应急机动防御作战;按空间,分为陆上、海上和空中应急机动作战;按机动距离,分为战区内(区域)和跨战区(全域)应急机动作战;按参战军兵种,分为单一军种、兵种部队和诸军兵种部队的应急机动作战等。目的是通过快速机动,应付突发事态,以较小代价、较短时间遏制战事扩大,为进一步采取政治、外交、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具有情况突然,准备时间短暂,作战地区、任务多元,受政治因素影响大,机动与作战紧密结合,指挥控制层次高等特点。
反导弹作战 使用反导弹武器防御和对抗敌导弹突击的作战。按作战范围,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反导弹作战;按作战性质,分为反弹道导弹作战和反巡航导弹作战;按作战方式,分为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反导弹作战;按武器类型,分为动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反导弹作战等。始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用V-1、V-2 导弹袭击伦敦,英军用飞机、高射炮组成防空网,并采用无线电干扰、阻滞气球设防等手段进行反导弹作战。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和苏联开始研究反弹道导弹作战。1983年,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准备建立以天基定向能武器和动能武器为主要拦截手段的多层次反导弹作战系统。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爱国者”防空导弹进行反导弹作战,成功地拦截了伊拉克军队发射的部分“飞毛腿”导弹,这是高技术条件下反导弹作战的首次运用。
战役信息作战 为夺取和保持战役制信息权而采取的一系列作战行动。包括信息侦察、信息防御、信息进攻、信息安全保密等。主要作战手段有电子战、情报战、指挥控制战、网络战、心理战等。目的是保护己方战役信息系统的安全;破坏对方战役信息系统,削弱其获取、处理、传递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其主要特点:通常先于其他战役行动展开,并贯穿战役全过程;指挥控制中枢和关节点是首要目标;软杀伤与硬摧毁手段综合运用;力量构成多元,攻防结合紧密,技术运用复杂,指挥协同困难。1991年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综合运用电子干扰、电子欺骗、精确摧毁、心理攻击等手段,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战役信息作战。1999 年科索沃战争和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中,作战双方都组织实施了战役信息作战,除广泛运用电子战、指挥控制战、心理战等手段外,还实施了网络战等。
战役特种作战 为达成特定的战役目的,由特种部队或临时赋予特殊任务的部队实施的非正规作战。主要任务是获取情报,破袭重要目标,实施袭扰作战,夺取并控制要点,实施引导打击和进行营救作战等。具有作战行动贯穿战役全过程,对战役全局影响大;战场主要在对方纵深地区,行动隐蔽,远离主力,独立作战;情况复杂多变,任务转换频繁;作战手段多样,战法运用灵活;战场环境险恶,保障困难等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英等国开始使用经过专门训练的特种部队进行侦察、破坏等活动,在其他国家和敌后组织暴动、破坏和宣传及从事心理战等,以配合主力作战。
空地一体战 在战场全纵深内综合运用陆、海、空军等各种作战手段和战法,打击并击败敌人的作战。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后,美国陆军先后提出了“中心战斗”、“扩大的战场”和“一体化战场”等作战思想,形成了“空地一体战”作战理论,在 1982年版《作战纲要》中正式颁布执行,在 1986年版《作战纲要》中得到进一步充实。空地一体战理论突出人的作用,强调进攻精神、以机动战制服敌人、各军兵种一体作战与敌进行总体较量等思想,核心是主动、灵敏、纵深、协调和多能五项基本原则,并阐述了近距离作战、纵深作战和后方作战的要领。
空地海天一体作战 在网络化信息系统支持下,综合运用空中、地面、海上、太空和特种作战的各种手段和战法,在多维空间打击敌人的作战。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军将空地一体战进一步扩展到海上和外层空间,在 1993 年版《作战纲要》中将空地一体战扩大到“空地海天一体化”的“联合作战”,并在海湾战争中进行了初步尝试。之后,相继颁布《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2010 年联合构想》、《2020 年联合构想》,强调控制全维战场空间,实施更高层次的联合作战,并在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全面运用。其主要观点:强调构成全方位、全纵深、全天候、实时的立体侦察监视网,实现战场侦察监视一体化;在空地海天战场同时或交错协调作战,实现战场空间一体化;各军种联合部队实施全方位、全纵深的立体综合打击,实现作战行动一体化;由C 4 ISR系统对各种作战力量进行协调控制,实现指挥控制一体化。
电子-火力战 以电子突击与火力打击相结合毁伤对方的作战。俄罗斯军队现代作战理论。其实质是依赖电子技术装备提供的情报信息和火力诸元制导信息,提高常规火力的打击精度和毁伤能力。始于1967 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80 年代初期,电子支援、电子压制已成为火力突击的先决条件。俄军总结战争经验,提出了电子火力战理论。其主要观点:协调一致地使用电子装备和高精度突击兵器;对对方全纵深所有重要目标同时实施突击;有效削弱对方反抗能力,充分发挥己方的作战效能。主要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不使用地面部队深入对方领土,仅通过电子-火力攻击即可达成作战目的;可作为一个独立作战阶段,并对战役、战斗进程和结局产生重要影响;大量运用新装备、新手段,达成突然性;使对方重要军事目标长时间处于电子干扰、压制和火力毁伤之下,破坏对方的指挥、控制、情报和通信系统。
非线式作战 根据统一意图,在战场全纵深同时展开作战力量,实施多方向、多层次、多领域、多手段的作战。美国陆军1986 年版《作战纲要》中正式提出“非线式作战”概念。其主要观点:在武装冲突中,战场空间广阔,作战行动很少保持线式特征;纵深侦察、远射程火力和特种部队的运用,使前后方模糊不清;进攻要求在大纵深上隔绝作战地域;防御要求早期发现对方,迅速集中火力,并运用机动和火力钳制;作战行动流动性大,不应按固定程式进行。1993 年版《作战纲要》又提出了“非线式战场”概念,强调更广泛地实施非线式作战。
非对称作战 交战双方或某一方使用非常规手段和方法进行的作战。1991 年 11月《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中首次提出“非对称作战”概念,认为是交战双方使用不同类型部队进行的作战。如空军对海军、空军对陆军、地面对空中和海上的作战等。之后美军在相继颁发的《联合作战纲要》、《2010 年联合构想》、《2020 年联合构想》中,进一步发展了非对称作战思想,并将其作为联合作战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美军在常规军事领域占有优势,向美国挑战的对手可能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信息战和恐怖主义等非对称手段和方法,利用美国的弱点,破坏美国的力量。美军必须接受相应的训练,配备相应的装备,以便在遇到非对称攻击时能够实施有效的和决定性的作战。非对称作战强调:寻求避开敌方的优势,集中相对的强势打击敌方;以灵活的交战规则、编组、作战理论或装备,对付非对称攻击;突出作战行动的突然性,使敌方难以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对策。
非接触作战 依靠信息优势和远程精确打击优势,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主动灵活打击对方的作战。其实质是避免接触对方的作战能力范围,变“双向接触”为“单向接触”,以绝对的军事优势达成作战目的。美国陆军 1993 年版《作战纲要》中首次提出“非接触作战”概念。2000 年 5 月《2020 年联合构想》、2001 年版《作战纲要》中,又提出了“全谱优势”、“非接触打击”等概念。非接触作战强调“进入天、海、地、空和信息等领域并自由行动”,具有“在所有军事行动中决胜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威力,实施全纵深、非线式作战,通过信息优势与远程精确打击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发起战争,短时间内结束战争;最大限度地提高部队生存能力,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在与对方不接触的情况下实施打击,可进可退,回旋余地大,以较低的风险达成战争目的。
战役法 进行战役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战役指导思想、方针和基本原则以及战役部署、战役指挥、战役协同、战役行动方法和战役保障措施等。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法和防御战役法;按参战军兵种,分为联合战役法和陆军、海军、空军及战略导弹部队等战役法;按作战规模、形式和地理环境,还可分为各种不同样式的战役法等。战役法受战略的制约和指导,同时制约和指导战术。
战役原则 战役行动的基本法则。是战役法的重要内容。正确的战役原则,是战役指导规律的反映。战役原则是不断发展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国军队的情况不同,战役原则也有所区别。其中带共性的基本原则有:正确决策;集中兵力;出奇制胜;主动灵活;密切协同;注重大纵深立体作战;全面保障等。
战役方针 战役行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及采取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实施战役的基本意图,战役行动应遵循的根本依据。通常根据战略意图、战役任务和敌我情况等确定。一般由统帅部或上级指挥员确定;有时由战役指挥员提出,报请统帅部或上级指挥员批准。由于每次战役的情况不同,战役方针的内容也各异。1946 年冬季东北民主联军作战的方针是“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强调战役手段。莱芜战役的方针是“示形于南,击敌于北”,强调战役目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1951 年夏秋季防御战役的方针是“坚持防御,节节抗击,反复争夺,歼灭敌人”,则是目的与手段的结合。
战役部署 对战役编成内的兵力所作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根据敌情、地形、任务、战役类型和样式、作战企图等确定。通常建立梯队式或集团式部署。基本要求是:符合战役企图;主要兵力用于主要方向,并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科学合理的区分和配置,形成有重点、纵深梯次、能进行独立作战的部署;便于指挥、协同,充分发挥各军兵种部队的整体威力;能有效地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其他特殊杀伤破坏性武器进行防护和对空防御等。
战役协同 亦称“战役协同动作”。各军兵种部队为遂行共同的战役任务而进行的协调配合。目的是达成战役力量的优势互补,战场空间的相互照应,战役行动的相互配合,战役时间的相互衔接,作战效果的相互利用,以形成整体合力,有效地打击敌人。通常按统一计划,根据预定的战役进程,划分若干战役阶段,针对敌人可能的行动,分别按方向、目的(目标)、时间、地点,规定所属部队的任务、行动方法、程序及协同的要求。通常在图上、沙盘或利用作战模拟系统进行。信息化条件下,战役协同将逐渐由预先计划组织为主转变为依据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实时组织为主。
战役保障 战役军团为顺利遂行战役任务所采取的各项保证性措施及其相应活动的统称。主要包括侦察、情报、通信、工程、伪装、测绘、气象与水文、交通、战场管制和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其他特殊杀伤破坏性武器的防护等战役作战保障,以及战役政治工作、战役后勤保障、战役装备保障等。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还有航海、领航、防险救生、航空管制、诸元与弹道计算等特有的战役保障。通常按照战役类型、样式,突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组织实施战役保障,必须周密计划,实行全面而有重点的保障;统一组织和建立严密的保障体系;合理使用保障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保障力量的骨干作用;掌握预备力量,以应付意外情况,保证不间断地实施保障。
战役准备 为保证顺利实施战役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思想、组织、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准备。通常根据上级企图、敌情、任务、战场环境以及上级规定的时限,在平时准备的基础上有重点、周密、迅速、隐蔽地进行。主要内容:组织侦察,分析判断敌对双方情况及战区地形与群众条件;了解任务,理解上级意图,确定战役方针,定下战役决心,制定战役计划;调集军队,下达任务,组织协同和保障;进行战场准备,储备作战物资,动员和组织地方支前力量,部署敌后作战;进行政治动员和临战训练等。
战役实施 按照战役计划从战役发起至结束所进行的全部作战行动。是敌对双方力量和智慧连续、激烈较量的过程。通常按作战任务和行动特点或预定时间,分为若干战役阶段,每一阶段完成一定的战役任务。一般程序:预先展开或在机动中展开兵力兵器;组织信息对抗;进行火力突击或实施火力反击;以各种方式突击首歼目标或抗击敌方的首次突击;扩大战果,发展战役胜利或实施反突击,稳定战役态势;适时结束战役。
战役军团 具有独立实施战役能力的军队集团。按构成,分为联合战役军团和陆军、海军、空军及战略导弹部队等战役军团;按规模,分为大型(战区、方面军群)、中型(方面军、集团军群或战区方向作战集团、海军舰队、战区空军等)、小型(陆军集团军、海军战役编队、空军军等)战役军团。1812 年法俄战争时,俄军首次编成了以步兵和骑兵为主体的陆军集团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编成内有数个集团军的方面军(集团军群)、海军战役编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大战役,通常由方面军群、战区等大型战役军团组织实施。现代战役军团的战时编成一般是不固定的,主要根据军事战略、作战对象、作战任务、武器装备、战场环境及军事行动特点编成,并强调快速反应能力、机动突击能力、火力打击能力、信息作战能力、指挥控制和协调能力等。
战役集团 在战役编成内为担负一定作战任务而临时编组的兵力集团。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集团和防御集团;按行动空间,分为陆上集团、海上集团和空中集团;按地位作用,分为主要集团和辅助集团;按任务,分为突击(攻击)集团、钳制(佯动)集团、阻援(打援)集团、守备集团、机动集团、支援集团、掩护集团和游击集团等。编组战役集团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组合战役力量,更好地完成战役任务以及便于指挥与协同。
纵深打击 打击敌纵深目标的作战行动。现代作战的重要方法。目的是同时打击敌作战体系的重要目标,加快作战进程,增大对敌的心理震撼,打乱敌指挥和协同,钳制和削弱其纵深兵力、火力,分割其部署,限制其机动,配合正面部队行动。主要用于毁伤敌炮兵、战役战术导弹、指挥通信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和预备队,破坏重要交通设施等。通常以航空兵、武装直升机、远程炮兵和战役战术导弹进行火力突击,以穿插、渗透、袭击和空降部队实施地面攻击,以电子对抗兵实施电子干扰等。
战役战术核突击 战役战斗中使用核武器对敌实施的突击。包括发射核导弹(火箭)、核炮弹、核鱼雷和投掷核炸弹等。能在瞬间给敌方造成重大毁伤,急剧地改变作战力量对比,对战役战斗进程有决定性影响。
钳形突击 简称“钳击”。从敌人两翼向同一目标实施钳形夹击的突击。通常在敌部署突出、两翼暴露或两翼地形便于实施突击时采用;敌防御正面较宽、间隙较大时,也可在其正面上实施。
分进合击 进攻军队分数路从不同方向对同一目标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目的是迅速围歼敌人。《汉书·赵充国传》中有“分兵并出张掖、酒泉,合击傾开在鲜水上者”的记载,即是指分进合击的作战行动。
围城打援 亦称“围点打援”。以部分兵力包围城市或要点,诱迫敌人增援,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之中的作战方法。围城(点)是手段,目的是歼灭援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只有在‘围城打援’的方针下,目的不在打围敌,而在打援敌,对围敌作战是准备得相当地持久的,但对援敌仍然是速决。”
声东击西 示形于某一方向而攻击于另一方向以达成出敌不意的作战方法。通常以佯动、欺骗等行动,迷惑和调动敌人,造成其错觉和不意,隐蔽己方作战企图,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声东击西”语出《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战斗 兵团或部队、分队在较短时间和较小空间内进行的有组织的作战行动。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按参战军兵种,分为联合战斗、军种(合同)战斗和兵种战斗;按空间,分为地面战斗、海上战斗、空中战斗、太空战斗和信息战斗。战斗从属于战役,有时也可独立进行。同时,战斗也对战役乃至战争全局产生一定影响。“战斗”一词,较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
联合战斗 两个以上军种的战术兵团、部队和分队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实施的战斗。是现代战斗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实质是在战斗范围内集成诸军兵种的作战能力,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具有战斗力量综合集成,战场空间多维一体,战斗行动整体联动等突出特点。
军种战斗 亦称“合同战斗”。军种内两个以上兵种协同进行的战斗。有的国家也指以陆军兵团、部队或分队为主体的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战斗。
战斗类型 按照战斗行动性质对战斗所作的基本分类。通常分为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两大类。
战斗样式 对战斗基本类型所作的具体划分。如进攻战斗,分为对防御之敌、对立足未稳之敌和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以及登陆战斗、城市进攻战斗、山地进攻战斗、渡江河进攻战斗等;防御战斗,分为阵地防御战斗、机动防御战斗、运动防御战斗,以及城市防御战斗、山地防御战斗、海岸防御战斗、岛屿防御战斗、江河防御战斗等。
进攻战斗 主动攻击敌人的战斗。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按敌人的行动性质和态势,分为对防御之敌、对立足未稳之敌和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按战场环境条件,还有登陆战斗和城市、山地、渡江河、荒漠草原地、水网稻田地、热带山岳丛林地、高寒高原地、严寒地区以及夜间等进攻战斗。现代进攻战斗,通常在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条件下进行,并在激烈的信息对抗中,于地面(海上)和空中、前沿和纵深同时展开,具有更大的突然性、主动性、坚决性和快速性等特点。
防御战斗 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目的是杀伤、消耗敌人,扼守阵地,争取时间,为转入进攻或保障其他方向进攻创造条件。按目的、任务和手段,分为阵地(包括野战阵地、坚固阵地)防御战斗和机动防御战斗、运动防御战斗;按准备程度,分为预有准备的防御战斗和仓促防御战斗;按战场环境条件,还有城市、山地、海岸、岛屿、江河、荒漠草原地、水网稻田地、热带山岳丛林地、高寒高原地、严寒地区以及夜间等防御战斗。现代防御战斗,通常在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条件下进行,并在激烈的信息对抗中,于地面(海上)和空中、前沿和纵深同时展开,具有突然性增大,攻势行动更加积极和广泛,情况变化急剧,指挥协同复杂等特点。
袭击战 乘敌不意或不备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游击战和特种作战的主要战法。目的是打敌措手不及,快速歼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袭击战的主要手段包括伏击、急袭、奔袭、偷袭、破袭和袭扰等。现代局部战争中特别是特种作战中,袭击战得到广泛运用。
伏击战 以伏击攻歼运动之敌的作战。伏击战利于利用地理优势,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长击短,出奇制胜。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伏击战,是八路军重创日军的伏击战的成功战例。
阻击战 阻止或迟滞敌人进攻、增援、退却等行动的作战。防御作战的一种战法。目的是阻敌增援、断敌退路,以保障主力歼敌或掩护主力展开、转移。中国解放战争后期的塔山、黑山阻击战,经过连续激战,大量杀伤和消耗了敌人力量,为保障主力顺利实施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破袭战 释文见 19 页。
麻雀战 以分散小群兵力灵活机动地对敌实施突然袭击的作战。游击战的一种有效战法。其主要特点:小分队多股行动,忽聚忽散,出没无常,巧妙灵活、隐蔽突然地杀伤、消耗、迷惑和疲惫敌人,以积小胜为大胜;正规部队、游击队和民兵均可组织实施。
地雷战 使用地雷同敌人进行的作战。目的是迟滞敌人行动,提高火力效能,毁伤敌坦克、车辆和直升机等,杀伤敌有生力量。通常以人工、机械、火箭、火炮、飞机等相结合的布雷方法进行。中国明代初期已开始使用地雷作战。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军民巧妙利用地形,采取多变的布雷手段,消灭了大量敌人,创造了地雷破交战、地雷伏击战等多种战法。20 世纪 70 年代及其之后相继出现了可撒布地雷、遥控地雷、寻的地雷、反坦克弹雷、化学地雷、核地雷等,使地雷战受时间、地点、地形、气象等限制大大减少,作战效能明显提高。
地道战 依托地道工事进行的作战。是开展平原游击战和坚守城市的有效战法。主要特点:兵力隐蔽,以暗对明,藏打结合,机动灵活,利于保存兵力,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坚持长期对敌斗争;但兵力不易展开,重武器不便使用,视界受限,指挥复杂,通信联络困难。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所著《墨子·备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防敌挖地道攻城的专门论著。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开展平原游击战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地道战,出现了华北清苑县冉庄、顺义县(今北京顺义区)焦庄户等开展地道战的典型。
坑道战 依托坑道工事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是坚守防御作战的有效战法。目的是保存兵力,减少伤亡,杀伤、消耗和钳制敌人,为恢复表面阵地创造条件。其主要特点:在坑道口进行,作战空间狭小,兵力不易展开,不便发扬火力;组织指挥复杂;上级和友邻支援困难,破坏与反破坏、围困与反围困的斗争贯穿始终等。坑道战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 年 2 月,日军在硫黄岛战役中,利用 18 千米长的坑道进行抵抗,使美军 5 天攻占该岛的计划经38 天激战才得以实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坑道战。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部队在敌占领表面阵地后,退守坑道,坚持战斗,粉碎了敌对坑道的围攻、熏烧、断水、堵塞、放毒等破坏行动,并主动出击,歼敌2 000余人,阻止了敌人向纵深扩张,对夺取战役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巷战 在城镇、村落的街巷内进行的作战。通常是对建筑物、街垒、制高点等进行争夺,形成多个独立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柏林战役中,苏军在城区强攻时采用割裂敌防御和各个歼灭的战术,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逐街逐屋进行强攻,最后突入柏林中心区,攻占国会大厦,夺取了最后胜利。
战术 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战斗原则以及兵力部署、战斗指挥、协同动作、战斗行动方法和各种保障措施等。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战军兵种,分为联合战术、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专业兵战术;按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等。行军、宿营、输送、变更部署和换班的方法,也属于战术的范畴。战术从属于战役法和战略,又对战役法和战略产生一定的影响。灵活运用和变换战术,对于夺取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战术”一词,较早见于南朝梁沈约撰《宋书·索虏传论》:“而自木末以来,并有贤才狡算,妙识兵权,深通战术。”在欧洲一些国家,大多源于希腊文“ taktira”,意为布阵的艺术。
战术学 释文见 4 页。
联合战术 两个以上军种进行联合战斗的方法。两个以上军种的战术兵团、部队和分队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协调一致地行动,发挥整体威力,合力打击敌人,对于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联合战术,需在决定性的方向和时机,综合集成各军兵种力量和作战效能,形成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斗体系,以破击敌作战体系为重点,从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对敌实施中远程精确打击和信息作战,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
军种战术 亦称“合同战术”。军种内两个以上兵种协同进行战斗的方法。现代合同战斗,具有参战兵种多、分工细、指挥协同复杂、保障要求高等特点。运用合同战术,强调树立高度的全局观念,充分发挥各兵种的特长,周密组织协同动作,全面而有重点地组织保障,在统一指挥和计划下协调一致地行动,发挥整体威力,合力打击敌人。
战术协同 亦称“协同动作”。诸军兵种的兵团、部队、分队为遂行共同的战斗任务而进行的协调配合。目的是形成整体力量,有效地歼灭或抗击敌人。通常以战斗决心为依据,以战斗中起主导作用和执行主要任务的部队为主,按目标(任务)、时间和地点(方向)进行。
战术密度 在战斗行动地带正面每千米部署兵力兵器的平均数量。通常步兵、坦克兵以营为单位计算;坦克、步兵战斗车、压制火炮、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等以辆或门、管、具等为单位计算。
战术防空 兵团、部队、分队抗击敌人空中袭击的战斗行动。目的是有效地抗击敌空袭,保障己方部队顺利遂行战斗任务。组织实施战术防空,应贯彻积极打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侦察、警报报知配系,及早发现和报知来袭的空中目标;充分利用地形和各种工事,隐蔽疏散配置,严密伪装;统一组织各种防空兵器,形成纵深梯次配置的中、低、超低空相结合的防空火网,并与地面部队及航空兵密切协同。
战术防区 兵团、部队和分队防守的区域。分为陆上、海上、防空战术防区和师、旅、团防区及营防御地域等。科学地划分战术防区,对合理确定防御部署、保持防御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战斗部署 对战斗编成内的兵力所作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是战斗决心的基本内容之一。通常根据上级企图、受领的任务、兵力兵器数量、敌情和地形等确定。进行战斗部署,应集中主力于主要方向,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梯次配备,适应立体、全方位、全纵深战斗的需要;利用地形疏散隐蔽配置,适时实施兵力、火力机动;能发挥各兵种、专业兵的特长和各种武器的威力,便于指挥、协同、支援和保障;能减少敌火力突击的损害,又能充分利用己方火力突击的效果。
战斗保障 为安全、顺利遂行战斗任务所采取的各项保证性措施及其相应活动的统称。主要包括侦察、情报、警戒、通信、信息防护、工程、伪装、测绘、气象与水文、战场管理和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其他特殊杀伤破坏性武器的防护等作战保障,以及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等。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还有航海、领航、防险救生、航空管制、诸元与弹道计算等特有的战斗保障。军队在战斗、行军和宿营时,应全面、及时地组织战斗保障,以必要的兵力和技术器材,防止敌人的袭击、侦察、电子干扰、信息攻击等,保障己方的行动自由。
战斗队形 部队或分队为进行战斗而展开兵力兵器所形成的队形。分为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和兵种战斗队形。有一字队形、一(二)路队形、三角队形、梯形队形和梯队队形等。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兵力兵器数量和地形等情况确定,并在战斗中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变换。基本要求:将主要兵力兵器集中于主要方向,利于发扬火力和适时机动,便于疏散隐蔽和减少伤亡,利于协同动作和指挥控制,能充分发挥参战兵力兵器的整体威力;进攻时,能形成强大的高速的连续突击能力;防御时,能有效地抗击敌地面、海上和空中的连续突击。
梯队 按执行任务和行动的先后顺序,对作战或行军的部队进行区分所形成的队形。也指作战或行军部署的一种形式。各军种都有各自的梯队队形。陆军通常区分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先头梯队、后续梯队等。
散兵线 分队散开形成的线式战斗队形。适应各种地形条件下的战斗,是 19 世纪中、下叶较为盛行的一种作战队形。相邻的两个士兵间隔一般为 6 ~8 米。通常在敌火下运动或冲击时采用。
预备队 作战部署中预作机动使用的兵力编组。按范围,分为战略预备队、战役预备队和战术预备队;按任务,分为合成预备队、兵种预备队和特种预备队等。主要用于完成预定的作战任务或应付紧急、意外情况。
先遣支队 主力部队行动前派出的遂行特定任务的战斗编组。主要担负查明情况、抢占要点等任务,为主力部队顺利行动创造条件。陆军的先遣支队,通常由师以上部队派出和指挥,兵力为 1 个加强营或1 个加强团;有时第一梯队团也可派出。以坦克兵或步兵为主,加强炮兵、防空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侦察兵等组成;有时还能得到炮兵、航空兵的火力支援。
袭击支队 遂行攻击或破坏敌纵深重要目标的战斗编组。主要用于袭击敌指挥所、技术兵器阵地、机场以及后方设施等重要目标,配合主力歼敌。一般在组织战斗时编组,也可在战斗中临时编组。兵力组成根据敌情、任务等确定。陆军的袭击支队,通常以步兵或坦克兵为主,并加强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分队和侦察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分队。战斗编组时,通常以大部兵力组成若干袭击队,以一部兵力组成掩护队和火力队,必要时还可建立预备队。
强击支队 遂行强行攻击坚固目标任务的战斗编组。主要用于强击敌坚固支撑点或抵抗枢纽部。陆军的强击支队,通常由步兵营配属坦克、火炮、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分队和工程兵、防化兵分队组成。一般编组 2 ~3 个强击群或突击队,以及火力队、爆破队、掩护队。战斗中,还能得到上级炮兵、航空兵的火力支援。
防御要点 防御地区内起支柱作用的重要地点。分为战略要点、战役要点、战术要点和前沿要点、纵深要点等。通常地处要冲,敌必攻、己必守,与防御全局安危相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能以点制面;便于发扬火力,利于组织环形防御。选择和确定防御要点,应贯彻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突出主要方向,兼顾次要方向;集中足够的兵力防守,并加强较多的技术兵器特别是反坦克兵器;构筑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体系,加强伪装,建立环形、纵深、立体的火力配系和障碍物配系;各防御要点能独立作战,并相互依托、相互支援。
阵地 兵力兵器所占领或准备占领并构筑有工事的位置。是部队进行作战的依托。如既设阵地、临时构筑的阵地和进攻出发阵地、反坦克阵地、炮兵阵地、导弹发射阵地等。通常根据敌情、地形、上级意图、任务和兵力部署等因素选定。力求能疏散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利于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便于机动和实施保障。“阵地”一词,源于拉丁文“positio”,意为位置。中国古代兵书中称“战阵”、“战地”,均是指军队摆兵布阵的位置。
阵地编成 防御作战中各种阵地的组合。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把各种阵地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抗击敌人的进攻。通常根据上级企图、任务、敌情、地形和作战部署等情况确定。如陆军师的阵地编成,通常包括警戒阵地、第一阵地、第二阵地、第三阵地、斜切阵地、反坦克阵地、反空降阵地、炮兵阵地、防空兵阵地、诸预备队配置地域和指挥所、后方配置地域等。
支撑点 依托有利地形构成的环形防御阵地。是连、排防御阵地的基本形式,构成营防御地域的基础。有前沿支撑点和纵深支撑点。通常选择在防御地域内具有支撑作用,能扼制敌人进攻,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便于兵力兵器配置和机动的有利地形上,并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构筑堑壕、交通壕、火器发射工事、坑道或地道、防坦克壕以及掩体和观察工事等。构建支撑点,应组织严密的火力配系,储备一定数量的作战物资和生活用品,并建立完善的指挥通信系统。
障碍物配系 防御时将各种障碍物有机结合而形成的障碍物系统。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目的是迟滞或阻止敌人行动,配合火力杀伤、消耗敌人,增强防御稳定性。通常根据敌情、地形、作战任务和人力、器材等条件,统一计划实施。要求构成以防坦克为主的大纵深、立体的障碍物配系;充分利用和改造地形,综合运用各种障碍器材和手段,使人工与天然、爆炸性与非爆炸性、防坦克与防步兵、预先设置与机动设置、障碍物与火力等相结合;不妨碍己方机动。
火力 弹药经发射、投掷或引爆后所产生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是歼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按武器种类,分为常规火力和核火力;按打击目标,分为对地火力、对海火力和对空火力;按兵种,分为步兵、坦克兵、炮兵、防空兵、导弹部队、舰艇部队和航空兵等火力。通常根据任务、武器性能和地形条件组织火力。火力运用应集中、突然、迅速、准确和猛烈。
火力点 亦称“发射点”。武器配置和射击的地点。分为永备火力点和野战火力点,明火力点和暗火力点等。如机枪、火箭筒、榴弹发射器、便携式导弹、直接瞄准火炮、坦克等占领阵地或进行射击的地点。
火网 由各种火器的正射、斜射、侧射等多方向火力交织而成的密集火力。现代作战,通常构成远中近、高中低、地面、海上与空中相结合的多层次、全纵深、全方位的立体交叉火网。
火力配系 对参战的各种火器作适当配置和分工所构成的火力系统。通常根据作战任务、敌情、地形和火器性能确定。包括对地面、对海面、防步兵、反坦克、防空等火力配系。
火力战 综合运用炮兵、航空兵、舰艇部队、导弹部队等的火力对敌实施的作战。作战的基本形式和战法之一。包括炮战、空袭战、导弹战等。通常以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火力突击,达成作战目的,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具有距离远、精度高、速度快、范围广、全天候和己方伤亡少等特点。通常以炮兵、航空兵和导弹部队等相结合的方法,于地面(海上)、空中、前沿和纵深同时展开;可单独组织实施,也可配合地面(海上)部队作战行动。
火力突击 以火力对敌实施的集中、急速、猛烈的打击。目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摧毁敌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通常由炮兵、航空兵、舰艇部队、导弹部队等实施。包括进攻中的火力准备、火力支援、火力掩护、火力封锁,防御中的火力反准备、火力反击等。火力突击根据目标性质、重要程度、幅员大小和要求毁伤的程度,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敌实施迅速、准确、突然、猛烈的打击。通常采用集中火力突击、连续火力突击、同时火力突击等方法实施。
火力准备 发起进攻前或冲击前的火力突击。分为炮火准备、舰艇火力准备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常规火力准备和核火力准备,预先火力准备和直接火力准备等。目的是摧毁、压制和破坏敌防御设施、指挥控制系统、炮兵和核、化学武器等重要目标,杀伤敌有生力量,为进攻创造条件。通常由炮兵、导弹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等实施;有时攻击部队的坦克兵和步兵的部分火器也可参加。实施火力准备,应突然、准确、猛烈;通常在进攻发起前进行预先火力准备;冲击前实施直接火力准备;进攻受阻、第二梯队或预备队进入交战时,或防御中进行反冲击、反突击时,也可实施短促、猛烈的直接火力准备。
火力反击 对进攻之敌实施的火力突击。通常以部分炮兵、航空兵、导弹部队对进攻之敌进行火力突击。目的是杀伤敌有生力量,毁伤其技术兵器,破坏其指挥控制系统,削弱或阻滞其进攻。通常根据目标性质、幅员、歼敌目的,按预先计划,抓住战机,隐蔽、突然、猛烈地实施;有时视情况临时计划,经上级批准后进行。
火力机动 火器不变换发射阵地,将火力转向突击计划外目标的行动。目的是适应战场情况的需要,造成火力优势,夺取主动。通常由合成军队指挥员根据战场情况变化临时决定。战斗中,部队还可呼唤火力,打击直接影响战斗进程之敌;各火力单位必须随时做好火力机动的准备,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
火力掩护 直接保障部队行动或重要目标安全的火力突击。有时专指进攻作战中保障部队开进、展开时的火力突击。目的是保障部队顺利遂行作战任务或实施机动。包括地面火力掩护和防空火力掩护等。
火力支援 支援部队作战行动的火力突击。有时专指进攻中支援步兵、坦克兵冲击时的火力突击。目的是摧毁、杀伤敌残存支撑点、指挥控制系统、预备队等,为步兵、坦克兵、登陆兵等突击创造条件。通常根据上级命令、火力计划或被支援部队的召唤等组织进行。进攻时,与火力准备紧密衔接;防御时,以不间断的火力支援部队抗击敌进攻。
火力封锁 以火力严密封闭某一区域或目标的作战行动。分为地面、海上和空中等火力封锁。主要任务是封锁敌空中航线和特定空域、航道和特定海域、交通要道或枢纽、特定地域和特殊目标等。目的是限制敌人行动,断绝其补给和外援,为歼敌创造条件。根据目的及目标大小和时间长短,可实施单一军种、兵种的火力封锁,也可实施联合火力封锁。组织实施火力封锁,应周密协调各军种、兵种及各部队的行动,详细区分目标、区域、时间和层次,以确保火力封锁的效果。
立体攻击 从陆地、海洋、空中同时或交互对敌实施进攻的作战行动。现代进攻作战,通常实施立体攻击。具有攻击空间多维性、攻击力量整体性、攻击手段多样性、组织指挥难度大等特点。实施立体攻击,应周密组织,加强指挥和控制,密切协调诸军兵种、各部队的行动,善于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变换攻击战术。
超越攻击 越过前沿尚未占领的目标或防御第一梯队战斗队形,进入敌纵深内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目的是扩大作战范围,对前沿和纵深之敌同时展开攻击,打乱敌整体部署,分散其兵力、火力,加速瓦解和歼灭敌人。主要由第二梯队或担负纵深歼敌任务的攻击部队、分队实施;在突破口打开之前,利用敌防御阵地翼侧、间隙和防守薄弱部位,以及前沿部队、分队突破成果或搭乘空中运输工具进入敌纵深,对预定任务范围内的歼击目标展开攻击。
先期打击 在展开作战之前,使用兵器和部分兵力对敌实施先行打击的作战行动。目的是破坏敌人的战斗准备,削弱其战斗能力,为己方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先期打击具有情况复杂、受敌威胁大、组织准备时间短促等特点。组织实施先期打击,应统筹计划,突出重点,明确打击目标,组织打击力量,规定打击任务,组织打击的协同和保障,统一指挥打击火力、兵力,在统一计划下,对预定打击目标灵活实施突击和袭击。
精确打击 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打击敌目标的作战行动。按范围,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精确打击。目的是充分发挥精确制导武器的威力,突然、准确地毁伤敌目标,增强作战效果。具有机动灵活、隐蔽突然、毁伤力强、效费比高和附带杀伤小等优点,但精确制导武器系统构成复杂、技术保障环节多、受战场环境影响大、易遭干扰破坏而降低作战效果。组织实施精确打击,应预有计划,精选打击目标;快速、准确地进行目标定位;加强隐蔽、伪装,力求打击突然猛烈;随机评估,确保打击效果。精确打击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空对地导弹、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等武器的实战应用。现代局部战争中,精确打击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要的作战手段。
全纵深攻击 对敌防御全纵深实施进攻的作战行动。是现代进攻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包括从对方前沿到后方整个作战地域内同时或稍前、稍后展开的攻击行动。目的是缩短作战时间,扩大作战空间,增强攻击力度,迅速打乱敌指挥与协同,分割其部署,限制其机动,瘫痪其体系,削弱其整体战斗力,加快进攻作战进程。组织实施全纵深攻击,应统一使用作战力量,充分发挥火力突击的作用,使前沿战斗与纵深战斗紧密结合、相互支援,以协调一致的行动达成作战目的。
全纵深防御 在防御全纵深同时或交替抗击对方进攻的作战行动。是现代防御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作战行动具有较强的纵深性、立体性和整体性。组织实施全纵深防御,应充分利用防御空间,组成全纵深区域式防御体系,充分发挥各种防御要素和防御手段的作战效能,在防御全纵深同时抗击敌地面(海上)与空中的兵力、火力、电子攻击,以整体力量挫败敌进攻。
区域式防御 亦称“区域防御”或“防区式防御”。依托区域式阵地体系实施防御的作战行动。现代防御作战的重要方法。具有便于独立防守、便于疏散配置兵力、便于阵地内快速机动等特点。组织实施区域式防御,应充分利用地形,并根据防御任务和敌进攻特点,合理选择和划分防区或防御地域;建立群体式、疏散型的兵力部署;组织区域式、全方位、有重点的火力配系;构设大纵深、多种类、不规则的立体障碍物体系;周密组织协同,按方向协同与按区域协同相结合,力求保持防区间的整体配合,并突出主要防御方向与主要防御区间的协同。
白刃格斗 亦称“白刃战”或“肉搏战”。敌对双方人员用刺刀、枪托、匕首等进行的拼杀。
结构破坏战法 打击、破坏敌作战结构的关节点,瘫痪其指挥、控制、保障系统,再予以歼灭的作战方法。目的是破坏敌指挥控制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调,造成其内部运行紊乱、结构失衡和整体作战能力降低,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转化,以便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敌人。组织实施方法是“破坏—削弱—肢解—歼灭”,即:根据作战双方实际情况,以兵力或火力突击、信息攻击和广泛袭扰等行动,破坏敌方作战部署、协同和行动;分别打击敌方武器和支援、保障系统等,削弱、降低敌方整个系统的综合作战效能;选择敌方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和薄弱部位实施重点打击,瘫痪其作战系统,丧失其作战能力,肢解、瓦解其作战体系;集中力量各个歼灭敌方主要目标,达成作战目的。
行军 军队徒步或乘坐建制及配属的车辆沿指定路线进行的有组织的移动。按方式,分为徒步行军、摩托化行军和履带行军;按强度,分为常行军和强行军等。古代军队多采用徒步、骑马和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行军,长途行军较为普遍,常昼夜兼程急进。现代行军,隐蔽困难,组织指挥复杂,对道路的依赖性大;应周密组织计划,严密组织侦察、警戒、伪装和防护,加强道路、工程、技术等保障及警备调整勤务,并随时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
宿营 部队离开常驻营房遂行任务中的临时住宿。通常指行军或战斗后的住宿。分为房舍内住宿的舍营和房舍外住宿的露营。目的是使部队得到休息和整顿,为继续行军或战斗做好准备。现代条件下,随着武器装备特别是侦察监视技术的发展,军队宿营更加注重隐蔽、伪装、疏散配置,并构筑工事,组织对空警戒和防护。
警戒 防敌袭击和侦察的警卫措施。按空间,分为地面警戒、海上警戒和空中警戒;按性质,分为战斗警戒、行军(航行)警戒和宿营(停泊)警戒等。目的是保障被警戒部队的安全、顺利遂行作战任务或实施机动。通常根据任务、敌情和地形组织。警戒的兵力,根据被警戒部队的编成、配置和敌情、地形而定。担任警戒任务的分队、人员,应时刻做好战斗准备,以各种手段严防敌方袭击和侦察;对警戒分队的行动,应组织火力支援和掩护;保障主要方向、翼侧、接合部以及指挥所、后方部署等重要目标的安全。
输送 利用交通工具运送军队的行动。按规模,分为战略输送、战役输送和战术输送;按方式,分为铁路、公路、水路(江河、海上)和空中输送等。组织实施输送,应与军交部门和地方交通部门密切协作,共同组成联合指挥机构,统一组织指挥装卸载和换乘等;根据任务和输送条件,可使用一种方式进行平行输送或接力输送,也可多种方式同时进行;输送梯队应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加强伪装、信息防护、防空和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其他特殊杀伤破坏性武器的防护,隐蔽行动企图,保障输送的顺利实施。
换班 一个部队替换另一个部队遂行作战任务的行动。有时也指值勤人员或执行其他任务的部队之间的替换。分为原地换班和超越换班。目的是使正在执行任务的部队得到休整、补充,或用于轮换锻炼部队、变更部署。换班时,双方指挥员应预先制定方案并确定换班计划,密切协同,主动配合。
休整 利用作战或执行其他任务的间隙进行的休息、整顿和训练。目的是恢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以利再战。
进攻 主动攻击敌人的作战。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对战争的起始、发展和结局具有重大影响。按作战规模,分为战略进攻、战役进攻和战术进攻;按敌方行动性质,分为对防御之敌、对立足未稳之敌和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按战场环境,分为岛屿、城市、山地、江河、荒漠草原地、水网稻田地、热带山岳丛林地、高寒高原地、严寒地区以及夜间等条件下的进攻。战略防御中的反攻、防御作战中的反突击、反冲击,均属进攻行动。“进攻”一词,较早见于《汉书·王莽传上》:“绍等从者百余人,遂进攻宛,不得入而败。”中国古代“攻”、“击”、“攻战”、“攻伐”、“进击”等用语,都指进攻。
防御 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按作战规模,分为战略防御、战役防御和战术防御;按行动性质,分为阵地防御、机动防御和运动防御;按准备程度,分为预有准备防御和仓促防御;按战场环境,分为城市、山地、海岸、岛屿、江河、荒漠草原地、水网稻田地、热带山岳丛林地、高寒高原地、严寒地区以及夜间等条件下的防御。“防御”一词,较早见于《吕氏春秋·论人》:“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近战 敌对双方在近距离内进行的作战。是歼灭敌人的有效手段和战法。通常是短兵相接、紧张激烈的战斗行动,并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战斗。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的威力,减少或避免敌远战火力的杀伤。多发生在向敌冲击、歼灭防御工事中的残敌以及抗击敌人冲击、实施阵前出击和反冲击、坚守工事等时机和场合。
远战 敌对双方在远距离上进行的作战。按武器装备,分为炮战、导弹战和电子战;按空间,分为远距离地面作战、海战、空战和外层空间战等。现代条件下,远战是达成作战目的的基本手段。主要特点:作战距离远,打击目标精确;突然性强,可直接达成作战目的;对C 4 ISR系统依赖性大,作战准备较复杂。
夜战 敌对双方在夜暗条件下进行的作战。夜战便于隐蔽行动企图,利于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和近战歼敌,减少敌火力的杀伤;但夜暗也使武器的射击效能降低,观察和判定方位困难,指挥、协同复杂,人员易疲劳和精神紧张。现代夜视器材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夜战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夜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沿 防御阵地或兵力部署最前面的边沿。通常指防御阵地第一道堑壕和最前面的诸火力点的连线。一般选择在利于己方防守而不利于敌进攻的有利地形上。
纵深 作战部署或作战任务的纵向深度。也指除前沿以外的纵深地域。如进攻纵深、防御纵深和战略纵深、战役纵深、战术纵深等。
翼侧 亦称“侧翼”。军队作战部署、行军队形、战斗队形或阵地的左右两侧。
主攻 亦称“主要突击”。集中主要作战力量在主要方向上对敌实施的进攻。用以迅速分割并歼灭敌人。
助攻 亦称“辅助突击”。集中部分作战力量在次要方向上对敌实施的进攻。通常先于主攻发起,用以钳制和分散敌人力量,配合主攻部队歼灭敌人。
总攻 亦称“总攻击”。担任进攻任务的各部队在统一号令下同时对敌发起的进攻。是决战性的攻击行动和作战的关键环节。通常在对敌形成合围态势后进行。
突击 集中兵力、火力对敌实施急促而猛烈打击的作战行动。泛指强有力的攻击行动。是进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战法。按任务,分为主要突击和辅助突击;按性质,分为常规突击和核突击;按手段,分为兵力突击、火力突击和两者相结合的综合突击;按方向,分为正面突击、翼侧突击和后方突击;按方式,分为钳形突击、向心突击、对进突击、并肩突击、两栖突击、连续突击和密集突击等。目的是压制、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破坏其装备和军事设施,或占领预定目标。
反突击 亦称“战役反击”。防御战役中对突入之敌实施的攻击行动。目的是消灭突入之敌,恢复原防御态势。成功地实施反突击,对挫败敌人进攻,改变不利态势,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具有决定意义。通常以战役第二梯队或预备队为主,在第一梯队、航空兵和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配合下实施;濒海地区防御时还有海军兵力配合。
抗击反突击 进攻战役中击退或歼灭反突击之敌的作战行动。用以粉碎防御之敌阻滞、破坏进攻的攻势行动,为发展胜利创造条件。通常首先以远战火力突击集结、开进之敌,由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协同进行,以部分兵力实施伏击或正面抗击,主力实施迂回包围和侧后突击;当反突击之敌兵力占优势时,突入敌纵深的第一梯队就地转入防御,掩护主力调整部署后,再伺机攻歼之。
合围 对敌达成四面包围的作战行动。是进攻作战中歼灭敌人的有效战法。通常以机动或突破开始,从不同方向对敌实施攻击或通过机动达成,并与打援相结合;有时在分割敌部署的同时进行。公元前 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以围困、阻止等方法,合围歼灭赵军 40 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进攻苏联和苏军进行战略反攻时的合围,均采取步兵正面攻击,炮兵、航空兵火力突击,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大纵深快速机动,在空降兵配合下,一次合围对方军队有时达数十万,具有大规模、大纵深、高速度及钳形合围等特点。
反合围 对抗敌人合围的作战行动。是防御作战中常见的一种作战方法。目的是制止和粉碎敌人合围企图,从不利态势转化为有利态势,保存力量,争取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合围,主要采用反冲击、反突击与炮兵、航空兵火力突击相结合的方法,制止敌合围;或迅速机动,脱离受合围威胁的地区。
机动 有组织地转移兵力或火力的作战行动。分为战略机动、战役机动和战术机动,兵力机动和火力机动,以及地面、海上(水下)和空中机动等。地面兵力机动有包围、迂回、穿插、追击、退却等。有的国家军队把突破、渗透也作为机动样式。目的是为了争取和保持主动,或形成有利的态势。现代机动,具有快速、立体、复杂、频繁等特点。通常根据上级意图、作战目的和战场情况,确定机动的时机、规模和样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作战,以灵活巧妙的机动,摆脱了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反机动 对抗敌人机动的作战行动。目的是破坏、制止或迟滞敌人机动,争取主动或保持有利的态势。通常采取火力突击,兵力伏击、阻击或截击,实施快速反应、迅速机动,封锁、控制或破坏交通设施,干扰和破坏敌指挥与控制系统等方式和手段。
集结 将不同地区部队调集到指定地域的行动。有时也指部队在渡河、渡海以及搭乘输送工具前或完成作战任务后待机等临时停留状态。目的是进行作战准备,便于顺利遂行任务。通常根据兵力编成、敌情、地形等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集结地域。
待机 等待有利的作战时机。部队通常在选定的地域疏散、隐蔽地配置,以临战姿态做好并保持高度的战斗准备,视机而行,待命而动,以不失时机地投入战斗。
开进 由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向预定作战地区前进的行动。可徒步进行,也可乘车实施。目的是适时展开战斗队形,形成有利态势,并及时进入战斗。组织实施开进,应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正确编组开进队形,尽量选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严密组织对空防御、伪装和信息防护,加强侦察,做好运动、物资、技术保障,迅速、隐蔽、安全、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展开 按作战计划完成作战部署,或由集结、行军、机动(开进)队形变为战斗队形的行动。目的是占领有利地区和地形,形成临战态势,以利适时投入作战。展开的时机、方法和地区,视敌情、地形、任务和机动条件而定。组织实施展开,应周密计划,加强侦察和警戒,组织对空防御和道路保障、后勤保障及调整勤务,严密伪装,进行佯动和电子干扰,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和不间断指挥,协调与控制各部队行动。为减少敌火力杀伤,尽量利用夜暗、复杂气象条件及有利地形,隐蔽、迅速地实施。
疏散 对集中的人员、装备、物资进行分散隐蔽配置的行动。分为早期疏散、临战疏散和紧急疏散等。目的是防敌袭击,有效地保存作战力量。
隐蔽 把目标隐藏或遮蔽起来以防敌侦察监视的行动。也指地形或物体所具有的隐藏或遮蔽价值。包括利用有利地形和复杂气象条件,巧妙进行伪装,构筑工事并疏散配置,控制电磁辐射,针对敌侦察监视器材的弱点进行反侦察等。目的是有效地隐蔽部队位置和行动,以利于提高生存力和达成作战突然性。
出击 亦称“阵前出击”。防御时对准备进攻或冲击受挫停止于前沿之敌实施的攻击行动。是破坏敌人进攻,稳定防御态势的一种积极手段。通常以第一梯队部分兵力实施,并力求选择孤立突出、薄弱之敌为出击目标。出击距离,依兵力、敌情等确定,通常不远离阵地。
反击 对突入防御阵地转为守势之敌的攻击。泛指防御军队对进攻之敌主动实施的攻击。是积极防御的手段。目的是歼灭突入之敌,恢复原防御态势。组织实施反击,强调积极慎重,周密组织准备。通常乘敌立足未稳、孤立突出时,以合成预备队或第二梯队实施;有时也可实施火力反击。
狙击 以准确、隐蔽而突然的射击杀伤敌人的战斗行动。通常在阵地战中双方对峙时采用;也可在直接接触时,为阻止敌人接近或破坏其作战准备等时机实施。主要方法是暗中埋伏,伺机袭击。
阻击 以兵力、火力阻止或迟滞敌人前进的作战行动。目的是大量杀伤、消耗或钳制敌人,阻敌增援、断敌退路或掩护主力行动。组织实施阻击,应根据上级意图,有重点地部署兵力兵器,构筑多道阻击阵地,加强伪装,严密防护,顽强战斗,运用突然、猛烈、准确的火力和反冲击、反击等攻势行动,大量杀伤、消耗敌人。
阻滞 亦称“迟滞”。以阻击、袭击、设障等手段迫敌停滞不前或行动迟缓的战斗行动。目的是阻敌增援、断敌退路或掩护主力行动。
强攻 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对防御之敌实施强行攻击的作战行动。主要用于对坚固阵地、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和城市进攻作战。中国古代“攻坚”用语,即强攻之意。
强渡 强行突破敌江河防御的作战行动。江河是天然障碍,易守难攻,对部队机动、指挥、协同和保障限制较大,不易展开较多的兵力兵器。强渡时易遭敌火力杀伤,但利于隔水隐蔽进行渡江河准备。组织实施强渡,通常采取主渡与助渡、真渡与佯渡、空中机动与水面机动相结合的方法,在宽大正面上有重点地实施。
冲击 步兵、坦克兵和登陆兵、空降兵等冲向攻击目标的战斗行动。通常以火力、格斗和装甲战斗车辆碾压、冲撞等手段消灭敌人。是进攻战斗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歼灭敌人、夺占阵地的决定性手段。冲击取胜的主要因素,是坚强的战斗意志,良好的军事技能和熟练的战术动作,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和坚定、灵活、不间断的指挥,优势的兵力和火力等。
反冲击 防御战斗中对突入阵地之敌实施攻击的战斗行动。通常乘敌进攻受挫、伤亡较大、孤立突出、协同失调、后续不继等有利时机,由合成预备队或第二梯队实施。是消灭或击退突入之敌,稳定防御,迟滞敌人进攻的积极手段。
突破 在敌防御阵地或防线中打开缺口的作战行动。是进攻作战的关键阶段和重要任务。目的是破坏敌防御,为投入后续力量、向纵深或翼侧机动、分割围歼敌人创造条件。现代战争的突破,通常在地面和空中、前沿和纵深同时进行。突破样式有一个方向的正面突击、两个方向的向心突击、不同方向的割裂突击和数个方向的合围突击等。组织实施突破,应在主要方向上纵深梯次地部署兵力、火力,形成绝对优势和强大突击力;选择敌防御薄弱部位、便于发展进攻和深入敌纵深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周密组织突破地段各军兵种的协同动作;先行火力准备,突然发起攻击;适时增加机动兵力,阻止敌预备队封闭突破口,不断发展突破成果。
突贯 突入并贯通敌防御纵深的作战行动。是进攻作战中发展胜利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迅速割裂敌防御部署。通常使用突击力、机动力较强的部队,通过连续突击达成。
袭击 乘敌不意或不备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是进攻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样式有伏击、急袭、奔袭、偷袭、破袭和袭扰等。目的是打敌措手不及,快速歼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具有手段多样、行动迅速、主动灵活、隐蔽突然等特点。
伏击 预先将兵力兵器隐蔽配置在敌必经之路附近,待敌或诱敌进入设伏区域,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按空间,分为地面伏击、海上伏击和空中伏击;按方式,分为机动伏击和预置伏击。中国古代“潜伏”、“埋伏”等用语,均为伏击之意。
急袭 对敌实施急促而猛烈的袭击。是打击立足未稳、仓促转入防御、空降刚着陆和不预期遭遇之敌的有效战法。主要目标是孤军深入、突出冒进之敌。
奔袭 从较远距离迅速向敌接近并对其实施的袭击。主要目标是立足未稳、分散和守备薄弱之敌,或纵深之敌。
破袭 亦称“破击”。以破坏敌重要目标为目的的袭击。如破坏和瘫痪敌交通线、指挥与控制系统、高技术武器装备、工程设施和后方补给系统等。
袭扰 以扰乱敌人作战行动和军心士气等为目的的袭击。用以消耗、疲惫、钳制、迷惑敌人。
包围 在正面部队配合下向敌翼侧或后方突击,形成围攻态势的作战行动。按规模,分为战略包围、战役包围和战术包围;按样式,分为一翼包围、两翼包围、四面包围和垂直包围等。目的是迫敌在两个以上方向作战,为围攻和速决全歼敌人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实施包围,应集中优势兵力,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利用敌人暴露的翼侧或防御的间隙实施。《孙子·谋攻》中有“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论述。
迂回 绕向敌人后方的作战行动。分为战略迂回、战役迂回和战术迂回。目的是攻击敌人后方薄弱部位,或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协同正面部队歼敌。是深入敌人后方或纵深的独立作战行动。通常在敌方有暴露的翼侧或较大的间隙时实施,或在突破敌人防御后进行。《孙子·军争》中有“以迂为直”的论述。
穿插 利用敌部署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作战行动。有战役穿插和战术穿插。目的是夺占敌纵深内要点,袭击、摧毁敌重要目标,分割、打乱其部署,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为各个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渗透 秘密渗入敌纵深或后方的作战行动。主要任务是进行侦察,袭击敌指挥机构、炮兵阵地、导弹阵地等重要目标,破坏敌后方补给线,控制敌纵深要点,配合主力歼敌。
钳制 亦称“牵制”或“箝制”。以兵力、火力吸引并拖住敌人的作战行动。分为战略钳制、战役钳制和战术钳制。目的是分散敌人力量,保障主力作战。组织实施钳制,应周密计划,多种手段并用,兵力、火力与技术兵器相结合,诸军兵种协调行动。通常以部分兵力在次要方向上实施,以积极的攻击、袭击、袭扰、佯动、阻击、节节抗击和反击等行动,吸引、迷惑、拖住敌人。“钳制”一词,较早见于《朱子语类》卷一二六:“而其始者祸福报应之说,又是钳制愚俗,以为资足衣食之计。”《兵经百篇》中也有“牵其前,则不能越,牵其后,则莫敢出”的论述。
围困 对敌实施的围而不攻、断其外援、困饿瓦解的作战行动。目的是削弱敌战斗力,迫其妥协,为全歼敌人创造条件。通常在被围之敌猬集一团,扼守要点,设防坚固,部署严密,一时难以速决全歼或为钳制敌军另一集团时采用。
反围困 对抗敌人围困的作战行动。组织实施反围困,应贯彻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防御体系,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突然进攻;加强信息防护、防空袭、防火、防毒等综合措施;密切注视敌动向,抓住有利时机,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打击和削弱敌力量;当有外线部队配合时,密切协同,内外夹击,以打破敌之围困。
围攻 攻歼被围之敌的作战行动。目的是彻底歼灭敌人,夺占重要地区或目标。有两面围攻、三面围攻、四面围攻等。围攻时机根据上级企图、任务和战场情况等确定;通常采取逐次攻击或一次总攻击的方法,以边割边围或先围后歼等手段攻歼敌人。“围攻”一词,较早见于《战国策·赵策三》:“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中国古代“攻围”、“围击”等用语,也指围攻。
反围攻 对抗敌人围攻的作战行动。组织实施反围攻,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打法,以粉碎敌之围攻,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如扼守要点,以积极的抗击和反击,杀伤、消耗敌人;在外线部队配合下,内外夹击,打破敌围攻;顽强坚守,钳制敌人,配合其他方向的作战行动;集中兵力,打敌一路,突破敌之围攻,迅速转到外线等。
突围 突出敌人包围的作战行动。分为地面突围、海上突围和空中突围。目的是摆脱被动,保存力量,以利再战。“突围”一词,较早见于《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辽复还突围,拔余众。”
佯动 制造假象以欺骗和迷惑敌人的作战行动。按规模,分为战略佯动、战役佯动和战术佯动;按空间,分为地面佯动、海上佯动和空中佯动;按手段,分为兵力佯动、火力佯动和电子佯动等。目的是隐蔽真实企图,造成敌错觉和不意,钳制或调动敌人。通常根据作战任务,预先周密计划,多点、多方向、分步骤实施;力求把积极行动与巧妙伪装相结合,电子欺骗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地面与空中、兵力与火力等佯动相结合,达成佯动目的。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马陵之战,孙膑减灶退兵示弱,制造假象,诱庞涓就范,突然攻击获胜,是较早的通过佯动战胜对方的著名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先在加来地区进行预先火力准备,同时散布假情报,设置假目标,运用多种佯动手段,把德军注意力引向加来地区后,突然在诺曼底登陆成功。
伪装 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人的各种措施。按范围,分为战略伪装、战役伪装和战术伪装;按对象,分为防光学伪装、防热红外伪装、防雷达伪装、防无线电伪装和防声测伪装;按手段,分为利用天然条件伪装、人工伪装和实施佯动等。目的是隐真示假,造成敌错觉和不意,妨碍敌侦察监视和射击等。伪装的主要措施有:使用政治、军事、外交、科技等综合手段,隐真示假;综合运用封锁战场信息、隐形和示(仿)形技术、工程伪装、电子伪装等各种措施,造成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采用迷彩、变形遮障等伪装器材,施放烟幕,实施兵力佯动和无线电佯动;利用地形、夜暗、复杂气象条件,隐蔽军事目标和作战行动;运用计谋、制造假情报和实施佯动等。
防护 为避免或减少敌人打击对己方的损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对火力打击的防护,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其他特殊杀伤破坏性武器的防护,对信息攻击的防护等。
掩护 保障主力或其他部队、人员遂行任务或安全的作战行动。包括以兵力或火力进行的钳制、阻击、压制和烟幕迷盲以及警戒等。
追击 追歼退却或溃逃之敌的作战行动。是进攻的继续。按规模,分为战略追击、战役追击和战术追击;按手段,分为兵力追击和火力追击;按方式,分为跟踪追击、平行追击和垂直追击等。目的是扩张战果,彻底歼灭敌人。具有行动坚决,情况变化急剧,争取时间的斗争紧张激烈,组织指挥复杂等特点。“追击”一词,较早见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中国古代“追北”、“追亡逐北”等用语,均为追击之意。
退却 亦称“撤退”。军队放弃所占领的阵地或地区,有组织地向后转移的作战行动。是防御的继续。按规模,分为战略退却、战役退却和战术退却;按性质,分为主动退却和被动退却等。目的是保存力量,争取主动,待机破敌。退却时己方通常处于不利地位,并在敌地面和空中兵力、火力拦击或追击的情况下进行,时间紧迫,组织指挥复杂。组织实施退却,应坚定沉着,及时判明情况,果断定下决心,秘密、迅速完成准备;正确选定退却时机、路线和终点,成一路或多路退却;必须经上级批准后实施,独立遂行任务或与上级失去联络时,则根据上级意图慎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