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毛泽东(1893—1976)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1893年12月26日出生。1914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早期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和文化书社,建立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包括江西安源)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6月到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被选为中央局成员并任中央局秘书。1923年下半年参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活动,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曾任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年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为党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同年11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12月和1927年3月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军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毛泽东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被派为中央特派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与朱德、陈毅率领的一部分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从1928年开始,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揭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阐述了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条件,初步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初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原则。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委书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4年1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领导下,红军从1930年11月至1933年3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排挤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在行军途中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逐步形成。此后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同年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政策。1936年1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他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1937年7月、8月先后写成《实践论》和《矛盾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等著作,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1938年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政治报告和结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的环境;对从农村到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在理论上作了概括;阐述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批判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1940年1月写《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1942年起领导开展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1943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以后在历届中央委员会上都连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直至逝世。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从人民手中夺取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毛泽东提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1945年8月28日与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1946年夏,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号召和领导全国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报告中指出全国胜利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并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总结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是创建新中国的纲领性文献。
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主持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领导中国共产党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1953年6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逐步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策。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58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至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重提阶级斗争,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1963年发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后期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还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活动和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参见“毛泽东思想”。
周恩来(1898—1976)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春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与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军事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持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参与领导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冬到上海。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后参加主持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同年8月以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领导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重要贡献。1928年夏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组织问题报告和军事报告。会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事部部长。在中共六大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共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1931年12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后任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继续担任军委副主席,是全权指挥军事的三人团成员,参与领导和指挥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和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率中共中央代表团长期驻在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和重庆,领导党的工作和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统一战线的发言,在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先后在重庆和南京继续进行谈判。1946年11月为抗议国民党政府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而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周恩来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1948年9月起在西柏坡协助毛泽东部署和指挥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战略大决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八、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外交等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特别关注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建设和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防治水患兴修水利,为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相继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指导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文化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54年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反帝旗帜,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文革”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对推进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打开新的外交格局,作出了卓越贡献。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
刘少奇(1898—1969)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曾化名胡服,湖南宁乡人。1898年11月24日出生。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后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领导粤汉铁路工人罢工和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925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代理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年参加领导武汉人民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天津、东北等地领导党的地下工作,曾参加中共顺直省委的领导,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0年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留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1年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到上海,任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部长。1932年冬到中央苏区,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任中共中央代表,在华北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7年5月返回延安,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并主持中共白区工作会议。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38年11月至1942年,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兼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书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政委、新四军政委。曾在延安马列学院和华中局党校分别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的讲演,发表《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论共产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等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1942年底回到延安。194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领导各敌后战场的抗日战争。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即《论党》)。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曾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1947年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到华北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7月主持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参与了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针政策的制定。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60年代初为扭转国民经济困难的局面,深入调查研究,主持制定一系列调整政策,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以国家主席身份出访一些国家和接待来访的许多国家的领导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1969年11月12日在河南开封逝世。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他彻底平反和恢复名誉。主要著作编入《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
朱德(1886—1976)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886年12月1日出生。1909年入同盟会。1911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辛亥革命时参加云南的起义。1915年投身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1917年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任滇军旅长。五四运动后,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1922年去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转赴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1927年初到南昌筹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任团长,培训军事骨干,不久兼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同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第九军军长。1928年初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湘南农军的配合下,举行湘南起义。同年4月率部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29年和毛泽东率部向赣南、闽西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0年和1931年任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军事人民委员、中革军委主席,和毛泽东指挥红军取得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指挥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后又对张国焘分裂红军和另立中央的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部深入华北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回延安后,在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解决物质困难,起了重大作用。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曾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在战略决战阶段,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联名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彻底摧毁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解放全国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中共第六至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作了巨大努力。在“文化大革命”中,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斗争。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
朱 德
任弼时(1904—1950)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原名培国,湖南湘阴唐家桥(今属汨罗)人。1904年4月30日出生。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底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24年回国。1925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先后任团中央组织部主任、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8月7日出席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1928年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中共六大召开期间与李维汉等留在国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29年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中央长江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1931年起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苏区中央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红军第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二军团政委,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35年11月率二、六军团进行长征,任红军第二方面军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坚决斗争,促成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到陕北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委员。193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到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回国。1941年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3年,与毛泽东、刘少奇组成中共中央书记处。1944年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负责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工作。1945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是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第六、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49年被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弼时
邓小平(1904—1997)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原名先圣,学名希贤,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出生。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1928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赴广西,先后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和前委书记。1931年到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撤职。后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负责主编《红星》报。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委,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委。1947年6月,与刘伯承率部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1948年在淮海战役和次年的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1949年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1952年任政务院副总理。1953年兼任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和论述了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批判,失去一切职务。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1976年4月又被错误地撤销一切职务。1977年7月复职。同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在1978年冬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即在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他的领导下,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979年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军委主席。同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主任。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开辟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国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他领导实现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中美建交和中苏关系正常化。他还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他被人们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意他不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留任中央军委主席。1989年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这篇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邓小平文选》。参见“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陈云(1905—1995)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名廖陈云,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1905年6月13日出生。1919年冬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当学徒,期满后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8月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委员长(后任职工会委员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青浦从事农民运动。1929年冬至1931年夏,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上海法南区委书记、闸北区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江苏省委书记等职。1930年和1931年先后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31年5月任保卫中共中央机关安全的中央特科书记,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成员。1932年3月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1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江西瑞金。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同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5年9月抵莫斯科后,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央红军长征及遵义会议情况,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7年4月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援接西路军余部进入迪化(今乌鲁木齐)。同年11月回到延安,随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4年3月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领导东北解放战争,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兼北满军区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东北军区副政委、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等职。1948年10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稳定金融物价、调整工商业、恢复国民经济,对有步骤地开展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1月任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1958年6月改设中央财经小组)组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困难时,他受毛泽东委托,调整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过高的钢铁生产指标,并建议中央采取动员城市两千万人下乡等一系列正确和果断的措施,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1975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6年积极支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同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1979年3月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7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对全党进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制定和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87年中共十三大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证党和国家稳定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离休。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陈云文选》。
陈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