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共4卷。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辑。编入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158篇。第1卷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2卷和第3卷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4卷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毛泽东亲自主持了编辑工作,对编入的著作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个别内容的修改,写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的题解和注释。《毛泽东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1年10月出版第1卷,1952年3月出版第2卷,1953年2月出版第3卷,1960年9月出版第4卷。199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建党7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修订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修订工作按照毛泽东1962年关于修订《毛泽东选集》的意见进行。保持了原有的篇目,仅增加《反对本本主义》一篇;对正文,只校订少量有误的史实、不准确的词语和错漏字;注释主要是核订史实和修改不准确的提法,并增加了一些新注。邓小平为《毛泽东选集》第二版题写书名。第二版于199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07万余字。《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代表,为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最主要的文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印制的几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没有经过毛泽东本人审定。1977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编入毛泽东1949年9月至1957年11月的著作70篇,因书中有些提法(包括出版说明和注释)不符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经中央批准决定从1982年4月起予以停售。
毛泽东著作选读 1964年6月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甲种本和乙种本。是在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指导下,由毛泽东著作选读编辑委员会编辑。甲种本适合一般干部阅读,乙种本适合工农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阅读。甲种本和乙种本对普及毛泽东思想起了积极作用。新编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根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并为适应广大干部和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需要,编入毛泽东1921年至1965年期间的著作68篇,共58万字,分为上下两册。选自《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的著作共42篇,《毛泽东选集》以外的、包括在本书中首次发表的著作共26篇,其中有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19篇。选自《毛泽东选集》的著作,对原有的题解和注释作了修订和增补,在一些提法和史实方面更加准确;选自《毛泽东选集》以外的著作,也修订或新写了题解和注释。修订和新增的题解、注释,有一部分提供了重要的评论和说明,反映了中共党史和毛泽东著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每篇著作后面都增写了关于刊印所据版本或稿本的尾注,一部分尾注还有主要版本情况的说明。为帮助读者理解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著作,新编本特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刊于卷首。《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是毛泽东最重要、最基本的科学著作的精选本。
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选集》重要补充、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著作集。共8卷,229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1993年至1999年陆续出版。编入毛泽东1921年1月至1975年7月期间的文稿(包括讲话和谈话记录)803篇,其中有些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第1至5卷为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第6至8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著作。编入文集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观点正确和基本正确的文稿,有少量文稿带有个别不正确的论断,因内容重要也酌情编入。编入的著作,绝大部分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早期文本和记录稿刊印,保持原貌,只校正原稿中的错字、漏字、衍字以及明显有误的标点,订正错讹的史实,对于讲话和谈话记录稿只作技术性整理。文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文献价值,对于研究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军事文集 毛泽东关于军事的重要著作集。共6卷,267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辑,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编入毛泽东1927年8月至1972年12月期间关于军事方面的电报、命令、批示、信函、报告、谈话和军事理论著作1 612篇,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第1卷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2卷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3、4、5卷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第6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著作。编入的著作,除已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以外,主要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手稿、原抄件、当时出版的报刊和编印的文献等刊印。文集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记录了人民军队的光辉战斗历程,展示了毛泽东的军事实践活动和军事理论成果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外交文选 毛泽东关于外交的重要著作集。1卷,42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编入毛泽东1937年7月至1974年5月期间关于外交方面的文章、讲话、批示、电报和同外宾的谈话等160篇,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对有手稿或已经公开发表过的著作,只作了校勘和个别文字的订正;对讲话、谈话作了文字整理,订正了史实的讹误,拟定了标题。每篇著作后面都注明了刊印所据版本或稿本。为便于读者理解著作的正文,还作了题解和注释。文选反映了毛泽东自抗日战争时期起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国际形势和外交事务的基本看法,记录了他为党规定外事工作方针、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和参加重大外交活动的业绩,体现了他在外交方面的战略策略思想和理论贡献。
毛泽东书信选集 1卷,31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编入毛泽东1920年至1965年期间的书信372封,大多数是首次公开发表。以1920年12月1日《致蔡和森等》为开卷篇,1965年9月25日《致邓颖超》为终卷篇。编入的书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反映了他同党内同志、党外朋友、亲属、故旧的交往;不少书信论及重要的政治原则、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以及党性修养、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等。选集对于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诗词集 1卷,15万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编入毛泽东1915年至1966年期间创作的旧体诗词67首,是历年来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子中所收诗词最多的版本。分正副两编,均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正编42首,其中39首是毛泽东生前手定发表的,另3首是为纪念他逝世二周年由中共中央决定发表的,这些诗词奠定了他作为伟大诗人的历史地位。副编25首,其中有8首曾收入198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有10首是首次公开发表。沿用《毛泽东诗词选》所收50首诗词的注释,但作了慎重的修订,特别是订正了一些史实讹误,并增补了一些新注。新编入的17首诗词,按照《毛泽东诗词选》的体例,作了简要注释;有些原无标题,由编者拟题;有些原无写作时间,经考证确定后标出。在附录中,还编入了毛泽东关于自己诗词的一些书信、批语和谈话等,对于准确理解毛泽东诗词很有助益。是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毛泽东诗词集。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1925年12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文章。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当时党内的一种倾向是右倾机会主义,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另一种倾向是“左”倾机会主义,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文章强调了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力量和同盟军的问题。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革命的对象。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1927年3月写的调查报告。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当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分子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农民革命斗争。面对这个情况,毛泽东到湖南作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写了这篇报告,回答了当时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充分估计了农民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党在领导农民斗争中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明确论述了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热情歌颂了农民的革命行动,驳斥了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1929年12月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第一部分。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决议的核心是纠正红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指出: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存在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必须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和红军。指明红军党的领导机关要建立成领导的中枢,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这个决议,使红军肃清旧式军队的影响,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是党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信。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当时,林彪等人对时局的估计存在一种悲观思想,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信中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形势,预见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批评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不适合中国革命的实情,指明“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三者结合的政策和方法,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文章。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乙种本和《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和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科学论断。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点在本文中已具雏形。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1936年12月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文章。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战争绝对领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了正确的军事路线是在同“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在战争问题上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强调研究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即在时间、地域、性质上的差别。根据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各种条件,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和特点,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规定了红军战争的指导路线,制定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指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力军。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实践论 毛泽东1937年7月写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第十一节“实践论”,后单独成篇。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论述了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的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分析了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的两个飞跃,总结了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方面的任务。还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
矛盾论 毛泽东1937年8月写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三章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后单独成篇以《矛盾论》为篇名。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是继《实践论》之后,为克服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通过概述人类认识史上两种宇宙观的对立,阐明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法则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革命。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各个方面系统深刻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这个规律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的思想。着重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强调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指出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阐明了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原则,批评教条主义者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的做法。《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
反对自由主义 毛泽东1937年9月7日写的文章。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指出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分析了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强调反对自由主义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1938年5月写的文章。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只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批驳了上述观点,强调并论证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并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分别作了论述:(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指出这六个问题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文章对统一和提高全党的认识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论持久战 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是他的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考察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指出胜利一定是中国的,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预测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阐述“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提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探讨实行持久战总方针所应采取的具体作战方针和原则;强调在客观条件限度之内发挥战争中自觉的能动性的重要意义。讲演通篇充满着丰富的生动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毛泽东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政治报告《论新阶段》的第七部分。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阐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个问题,目的是使全党同志明确地知道并认真地负起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在民族战争中应在各方面起先锋的模范的作用。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深刻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战争和战略问题 毛泽东1938年11月6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针对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对党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上的方针持怀疑和反对态度,强调:“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对中国从农村到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理论上作了概括:“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号召全党注意研究军事问题。
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1939年5月4日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指出:现在定了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这是很对的。重申“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分析了中国革命问题,指出: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必须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完成;革命的对象,一个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毛泽东在这个讲演中发展了他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
《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1939年10月4日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写的发刊词。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通过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指出: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三者的相互关系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还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工程。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理论意义。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定(1939年12月1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针对党内和军内存在着的不重视知识分子、不愿意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思想,指出在民族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大量吸收他们加入我们的军队、学校和政府工作。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提出应当使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同时实现起来,并指出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造成,也决不能离开利用社会原有知识分子的帮助。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为八路军政治部和卫生部将在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的文章。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高度赞扬白求恩身体力行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最初发表在《中国文化》创刊号。《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现名。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谬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提出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百年中,分为前八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后二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两大阶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指出:国体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政体是民主集中制,采用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形式。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指出: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所有,这部分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允许富农经济存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指出: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讲演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作,发展了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毛泽东1940年3月11日在延安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提纲。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根据反摩擦斗争特别是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经验,从对抗日的态度上,首次对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亲日派大资产阶级与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与中小地主及开明绅士加以明确的区分。指出: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尚能继续抗日,但妥协倾向严重,是抗日统一战线中的顽固派;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是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强调争取中间势力的重要性。提纲对统一战线中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原则作了进一步发挥和具体化。
论政策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1940年12月25日)中的政策部分。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指出:在目前反共高潮的形势下,我们的政策有决定的意义。土地革命后期的许多过左政策,不但在今天一概不能采用,就是在过去也是错误的。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强调要克服在策略问题上的片面观点和由此而来的过左过右的摇摆,指出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仍然是过左的观点在作怪。重申和阐述了党的各项具体政策,强调只有实行正确的策略原则和各项具体政策,才能坚持抗日,发展统一战线,争取时局好转。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毛泽东分别写于1941年3月17日和4月19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农村调查》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调查农村情况的记录。序言指出,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跋指出,抗日时期党的政策,既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也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的两重性政策。强调必须分清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同保护社会经济中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之间的界限。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1941年5月8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指出:在中国两大矛盾中间,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间的矛盾依然处在从属的地位。将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没有或较少买办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将最反动的大地主和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加以区别,这是党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深刻地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报告。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着重论述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问题,指出主观主义是一种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要求全党树立和发扬“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学风。对实事求是作出了哲学上新的解释。号召全党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报告是毛泽东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
整顿党的作风 毛泽东1942年2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任务。指出:学风问题是全党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尤以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危害更大。强调树立和发扬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学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联系比喻为“有的放矢”,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从对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分析了宗派主义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强调全党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提倡顾全大局,加强党内党外的团结。指出整风有两条宗旨,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演说是毛泽东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
反对党八股 毛泽东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论述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指出党八股从历史上看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反动,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和一种表现形式。剖析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指出这种形式主义的方法,扼杀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束缚人们的思想。强调“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讲演是毛泽东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1942年5月作。包括5月2日的引言和5月23日的结论。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指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有文武两条战线,有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革命文艺应当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当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深入群众斗争和群众生活,把立足点移过来,从思想感情上同工农兵大众打成一片。指出共产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还要在思想上入党。论述了文艺与政治、文学艺术的源泉、文艺与生活、普及与提高、歌颂与暴露、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对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等文艺工作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定(1943年6月1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从方法论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指出: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种工作,必须采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统一起来,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坚持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号召一切领导干部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去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
学习和时局 毛泽东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和5月20日在中央党校第一部所作的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对中共高级干部关于党史上的两条路线问题的讨论中提出的五个重要问题,阐述了中央政治局的结论。强调指出:对于党的历史上的任何问题都应取分析态度,不要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必须“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分析了目前的时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用五年半的苦战奋斗,得到了增强战斗力的结果,这一情况将决定今后中国的命运。提出: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指出: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是完全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强调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讲演是毛泽东论述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著名篇章。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书面政治报告。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指出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是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便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总结了抗日战争中两条不同的指导路线的斗争和人民战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关于党的那一部分,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着重论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显著标志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号召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
愚公移山 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阐明中共七大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号召全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指出,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现在世界的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动只是一股逆流,中国人民在党的七大路线指引下必将得到完全的胜利。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毛泽东1947年12月25日向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提交的书面报告。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转入战略进攻,达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总结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阐明了土地改革的方针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半封建的剥削制度”;提出为巩固后方而整编党的队伍的任务;指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重申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报告是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
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定草案(1948年1月18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指出:对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我们有理由轻视它们,我们有把握、有信心战胜一切内外敌人;但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不论是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或思想的斗争),却又决不可轻视敌人,相反,应当重视敌人,集中全力作战,方能取得胜利。还指出在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中应注意的几个具体政策问题,防止和纠正“左”的倾向。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权,人民大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阐明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对被领导者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关于健全党委制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定(1948年9月20日)。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指出有些领导机关中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强调:“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各级党委“必须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指出必须注意:“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要求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报告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政策基础。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1949年3月13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指出:“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把党委会工作的方法概括为“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互通情报”“学会‘弹钢琴’”“要‘抓紧’”“胸中有‘数’”“安民告示”“精兵简政”“力戒骄傲”等十二条,并提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1949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写的文章。编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提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一些基本政策。强调取得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仅仅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不要四面出击 毛泽东1950年6月6日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下册和《毛泽东文集》第6卷。解释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书面报告的战略策略思想,指出:为了实现党的总方针——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为了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必须通过推行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绝大多数人拥护我们或者不反对我们。绝不可树敌过多,四面出击,引起全国紧张。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这样,三中全会的路线就是这样。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下册和《毛泽东文集》第7卷。以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概括并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些新方针,包括适当调整重、轻、农的投资比例;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指出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
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毛泽东1956年8月24日同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的谈话。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下册和《毛泽东文集》第7卷。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有共性,也有个性。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音乐、舞蹈、绘画都应该是这样。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形成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有特殊的风格的东西。还指出: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这篇谈话对学习外国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下册和《毛泽东文集》第7卷。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社会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指明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这些矛盾。提出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方面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方面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方法。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讲话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开始,由于当时对政治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等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
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毛泽东1958年12月1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写的文章。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下册和《毛泽东文集》第7卷。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具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这是一个由真老虎转化为纸老虎的过程的问题。从这两方面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战术思想,即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向阶级敌人作斗争是如此,向自然界作斗争也是如此。指出:头脑要冷又要热,是统一性的两个对立面,冲天干劲是热,科学分析是冷。在我国,在目前,有些人太热了一点。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作。讲话共6点,其中第1、2、4、6点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下册和《毛泽东文集》第8卷。中心内容是讲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在党内党外发扬民主的问题。指出:没有充分的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巩固;没有高度民主基础的高度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因此,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充分发扬民主,让群众讲话;不要怕批评,不要听不得不同意见;有了错误,要作自我批评。党委要实行集体领导,不能第一书记个人专断。我们充分发扬了民主,就能把党内党外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全党全民团结起来,我们事业的发展就会顺利得多。还指出:有了总路线还不够,还必须有在总路线指导之下的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才可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强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1963年5月审阅《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加写的一段话。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乙种本和《毛泽东文集》第8卷。正确回答了人的正确思想的来源问题,提出或重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强调对干部和党员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本文进一步阐发了《实践论》的基本观点。
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的主要著作集。共2卷,68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卷1980年12月出版,编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60篇。反映了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和根据地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的总结。下卷1984年11月出版,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著作56篇。反映了周恩来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观点和作出的贡献,内容涉及经济建设、知识分子和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等方面。这部选集,记录了周恩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各种复杂问题所作出的贡献。
周恩来经济文选 周恩来关于经济的重要著作集。1卷,43万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编入周恩来1948年至1975年期间有关经济方面的著作108篇。内容涉及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周恩来关于经济是基础,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工业领导农业,以农业为基础,科学技术是关键,以交通运输、地质勘察和水利建设为先行,以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为目标,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等重要思想。记录了周恩来总理国务,始终把国家的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以提高生产力为最主要的任务,为恢复国民经济,为组织领导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周恩来外交文选 周恩来关于外交的重要著作集。1卷,33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编入周恩来1949年至1975年期间有关外交方面的讲话、谈话、发言、报告、声明、电报、答记者问等80篇。反映了周恩来关于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睦邻友好,礼尚往来等外交思想,在指导外交工作上的理论贡献。记录了周恩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和第一任外交部长,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直接领导外交工作长达26年之久的光辉业绩,为促进世界和平,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周恩来军事文选 周恩来关于军事的重要著作集。共4卷,155万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辑,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编入周恩来1925年至1974年期间有关军事方面的电报、指示信、命令、讲话、报告、文章等600余篇。第1卷为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2卷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3卷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第4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周恩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记录了周恩来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为人民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缔造、为巩固国防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周恩来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著作集。1卷,34万余字。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编入周恩来1924年至1975年期间有关统一战线方面的著作67篇。反映了周恩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社会实际,论述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实行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阐明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关于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方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作出了杰出贡献。
周恩来书信选集 1卷,33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编入周恩来1918年4月至1975年7月期间写给党内同志、党外朋友、亲属、故旧和其他国内外人士的书信300封。内容涉及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统战、经济、文化、外交等。记录了周恩来珍视友情、善待同志、虚怀若谷的高风亮节和在爱情、家庭生活方面的高尚情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周恩来审定的陈毅按照周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共中央会议的精神代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信(1929年9月28日)。编入《周恩来选集》上卷。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红军发展的方向,应该向着群众有发展斗争可能的地方,去扶助其发展,使当地的革命斗争深入”。还对红军的根本任务与前途、红军与群众、红军的组织与训练、红军给养与经济问题、红军中党的工作等,作了指示。是指导红军建设的重要文献。
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周恩来1943年4月22日向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作报告的提纲。原题为《领导与检查报告大纲》。编入《周恩来选集》上卷。共九个问题:领导者的定义;领导者的立场;领导者与领导机关;什么是正确领导;领导者的任务;领导群众,结交朋友;领导艺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指出:正确的领导是必须正确地决定问题,必须组织正确决定之执行和对于执行情形之审查;领导的任务是用人行政;在领导艺术上要照顾全局,照顾多数,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倡导列宁的工作作风和毛泽东的工作作风,反对马虎、空谈、自大、形式主义、事务主义等不良作风。
论统一战线 周恩来1945年4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编入《周恩来选集》上卷。分两大部分:(一)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指出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共七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分成五个阶段,国共两党在全国抗日和民主的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和严重的斗争。(二)关于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问题。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必须对敌人、队伍、司令官这三个问题认识清楚,而领导权的问题“是统一战线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要用力量去争取。“右的是放弃领导权,‘左’的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了‘无兵司令’、‘空军司令’。可以说右倾是把整个队伍送出去,‘左’倾是把整个队伍推出去。”发言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作了全面的阐述。
学习毛泽东 周恩来1949年5月7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一部分。编入《周恩来选集》上卷。指出:毛泽东是从人民当中、从长期革命运动中产生的人民领袖,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和“当成个孤立的神”。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个历史发展过程。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并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号召青年学习毛泽东的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稳步而又勇敢地前进。
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 周恩来1949年12月22日、23日对参加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人员的讲话。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指出生产是新中国的基本任务,当前的重心是恢复经济。提出了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工商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上下关系(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原则。辩证地阐述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
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 周恩来1952年4月30日在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的节录。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阐述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体现和平外交政策的“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团结世界人民等外交方针。论述了外交工作是以国家为对象,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要分清敌我友,对资本主义世界也要作分析,区别对待。指出外交工作要绝对地接受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必须坚持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产阶级的纪律性、民主集中制、高度的党性、勤俭朴素的作风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1953年12月31日在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开始时,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的一部分。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五项原则后来正式写入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会谈联合声明中,中印、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周恩来1954年9月23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国内工作部分的要点。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指出: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周恩来1956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报告。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指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认为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对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做了多方面的论述。强调指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我们必须向科学进军,努力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
经济建设的几个方针性问题 周恩来1956年11月10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关于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报告的节录。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从波匈事件的教训联系中国的建设,提出实行“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方针,即在发展重工业时不要忽视人民的当前利益。认为毛泽东已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但十大关系问题的具体解决,还需要今后在实践中、在采取具体措施中、在反对错误的倾向中不断努力。指出,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奋斗时,要从实际出发,发展速度可以放慢一点,指标不合实际的都可以修改。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周恩来1957年8月4日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基础。从中国民族的历史、经济、革命的发展,说明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要使所有的民族都得到发展,得到繁荣。要逐步去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对民族繁荣不利的条件,关键在于进行社会改革,最根本的是经济改革。要培养民族干部。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宗教信仰等,都应受到尊重。
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周恩来1963年1月29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强调要认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出既要实事求是,循序前进,又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周恩来1975年1月13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编入《周恩来选集》下卷。庄严重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号召在全国人民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的主要著作集。共2卷,60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卷1981年12月出版,编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38篇,内容涉及工人运动、白区工作、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方面。下卷1985年12月出版,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著作38篇,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执政党建设等重要内容。这部选集,反映了刘少奇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业绩,记录了刘少奇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所作的总结和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刘少奇论工人运动 刘少奇关于工人运动的重要著作集。1卷,32万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全国总工会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编入刘少奇1923年至1964年期间论述中国工人运动的著作57篇。内容涉及中国工人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会组织原则,白区职工运动的方针、任务和策略,根据地的工会建设,工厂内部的矛盾和工会的任务,工人教育工作、劳动工资和劳动制度改革等方面。记录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领导工人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 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著作集。1卷,49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编入刘少奇1936年至1962年期间论述党的建设的著作47篇。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包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党内斗争、党员修养、执政党建设等重大问题。是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著最齐全的一部文集,全面系统地反映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 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著作集。1卷,36万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编入刘少奇1948年至1965年期间论述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著作69篇。内容涉及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财政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合作社经济、分配制度、企业管理、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试办托拉斯、物资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著作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活动。
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 刘少奇写于1936年4月。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总结了192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白区职工运动的历史经验,阐述了白区职工运动的正确方针和策略原则。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心城市和产业中心的工作任务,是争取群众,积蓄工人阶级的力量,准备将来决定胜负的斗争。强调必须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提出应当注意利用合法、团结各派工人及其领袖、在相当条件下斗争的“适可而止”、注意保护群众中的领袖等。
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 刘少奇1937年5月17日在延安举行的中共白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动,新的任务与口号的提出,由于必须肃清党内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和冒险主义,党与群众的全盘工作要实行一个彻底的转变。这是一个极深刻极艰巨的转变,必须正确建立党和群众的关系,正确组织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的联系,学习在各种环境下领导群众的艺术等。
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刘少奇1937年10月16日作。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指出游击战争将成为华北人民抗日的主要斗争方式,当前华北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广大地组织与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分析了华北发展游击战争的条件与胜利的可能性;提出游击战争是要有根据地的,没有根据地就不能长期坚持,在根据地要建立人民的抗日政权。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刘少奇1939年7月8日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的演讲。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1939年11月由延安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1962年9月人民出版社再版。论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必要性,共产党员修养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群众的革命实践的关系,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着重阐明了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思想建设应从加强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修养做起。指出: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基本上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提出了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四项要求。演讲的部分内容是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中央规定的必读文件之一。
论党内斗争 刘少奇1941年7月2、3日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的讲演。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分析了产生党内斗争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原则和方法。阐明党内斗争主要的是思想斗争,是思想原则的分歧与对立;目的是为了教育党与教育犯错误的同志;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过”与“不及”都是要不得的。指出了在党内斗争问题上存在的三种错误倾向:自由主义与调和主义;机械的过火的斗争;无原则的纠纷与斗争。
六年华北华中工作经验的报告 刘少奇写于1943年3月。原题为《六年敌后工作经验的报告》。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结合自己1936年春至1942年春先后在华北、华中工作的经历,对抗战准备时期与抗战初期党在华北的工作、抗战初期与发展时期党在华中的工作,进行了基本的总结。分析了所面临的形势,阐述了采取的方针和政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点等。
论党 刘少奇1945年5月14、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0年1月经作者校阅更名为《论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2、5部分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特点、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等重大问题。对在党章总纲上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作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有高度的科学精神与高度的革命精神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
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 刘少奇1945年9月19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并据此发出调整全国兵力部署的指示。强调指出:只要我们能控制东北及热河、察哈尔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和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刘少奇1949年6月为准备访问苏联而写的一个报告提纲。编入《刘少奇选集》上卷。说明中国解放战争快要结束,今后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经济。阐述新民主主义经济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认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时间,将比东欧、中欧各人民民主国家长得多。
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刘少奇1950年6月1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编入《刘少奇选集》下卷。指出:即将在三亿多人口地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准备在两年半到三年内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基本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对小块的出租土地不加征收;对富农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一般不动。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刘少奇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编入《刘少奇选集》下卷。指出:这个宪法草案是人民民主性质的,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着重从我们国家的性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步骤、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民族区域自治这四个方面,对宪法草案的基本内容作了说明。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刘少奇1956年9月15日作。编入《刘少奇选集》下卷。指出中国共产党自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十一年间经历了两次伟大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使中国内外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根本变化。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政治生活、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强调党要继续保持正确的健全的领导。指出:现在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党应当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刘少奇1957年4月27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编入《刘少奇选集》下卷。提出:国内主要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或者说基本上解决了,现在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总起来讲,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在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更确切地讲是表现在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个问题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和风细雨的办法、小民主的办法,指出了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刘少奇1958年5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编入《刘少奇选集》下卷。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阐述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意义和一些具体设想。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刘少奇1962年1月27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书面报告。编入《刘少奇选集》下卷。着重分析了1958年以来全国的经济形势,总结了这个时期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的基本经验教训,指出对这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首先要负责的是中央。要求全党努力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克服困难,做好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指出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强调全党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的生活,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和党的监察工作,从而大大提高党的战斗力,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朱德选集 朱德的主要著作集。1卷,31万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编入1931年至1962年期间的著作65篇,其中,一半左右是革命战争时期军事方面的著作,还有关于国防建设、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山区建设、外贸工作、勤俭持家、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偏向等问题的论述,以及回忆辛亥革命、革命战争历史的文章。这部选集,记录了朱德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人民战争、人民军队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所作出的贡献。
朱德军事文选 朱德关于军事的重要著作集。1卷,69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出版。编入朱德1925年至1962年期间的军事著作212篇。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文选集中反映了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在指挥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和论述。
怎样创造铁的红军 朱德在1931年7月发表的文章。编入《朱德选集》。面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围剿”的形势,提出“创造铁的红军是目前党的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阐述了铁的红军必须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指出铁的红军的创造要在斗争的过程中进行。
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 朱德在1933年6月发表的文章。编入《朱德选集》。总结红军作战经验,提出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决不容有一成不变的老章法来指挥军队。任务、敌情、地形时常变换,运用战术的原则也就更不同。作战要选定主要突击方向而集中最大兵力;要寻找敌人的弱点,积小胜为大胜;要采取秘密、迅速、各个击破的手段,速战速决;指挥员要注重战前侦察,弄清敌情、地形,及时下定决心,在指挥作战中又要机动灵活。
论抗日游击战争 朱德在抗日战争初期写的一部军事著作。共3章。第1章和第3章的前两节编入《朱德选集》。论证了抗日游击战争将在敌后普遍兴起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它在整个抗战中的作用;指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要善于运用在政治、经济、人员、武器、交通这五个方面所具备的条件;提出迅速、秘密、坚决是抗日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
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 朱德1941年8月为庆祝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召开写的文章。编入《朱德选集》。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反对黑暗与落后,尊重科学与文明的。马列主义的本身就是科学的最高成果。不论是要取得抗战的胜利或者建国的成功,都有赖于科学。只有抗战胜利,民主成功,中国的科学才能得到繁荣滋长的园地;不能想象,在黑暗的独裁专制之下,科学会有前途。
关于练兵与带兵问题 朱德1943年10月16日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题为《论军队的管理问题》报告的主要部分。编入《朱德选集》。指出:练兵的目的,一个是要勇敢,一个是要有技术。练兵必先练心,练心就是做政治工作,启发战士们的阶级觉悟。不论练兵和带兵,首先是干部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影响战士。纪律要严密,没有严密的纪律,兵就带不好。
论解放区战场 朱德1945年4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军事报告。编入《朱德选集》。详细阐述了解放区战场创建和发展的艰难历程,指出它负起了独特的作战责任,形成了重要的决定的战略地位。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八年抗战的军事经验。指出了中国抗战中两条不同的军事路线。对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战略战术、政治工作等,作了深刻的论述。报告贯穿着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人民军队的军事思想,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篇重要著作。
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朱德1950年5月6日在中央直属系统党、政、军、群众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联席会上的讲话。编入《朱德选集》。针对中国共产党已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新情况,强调继续在党内坚持铁的纪律、进一步加强纪律性是十分必要的。分析了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违反党的政策和纪律的几种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指出做好纪律检查工作,对保证党的路线、政策、决议等能正确执行的重要意义。
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 朱德1956年9月1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编入《朱德选集》。分析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困难。指出:只要中国共产党能够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而不犯重大的错误,只要党能够保持自己队伍本身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巩固的统一和团结,党就一定能够团结人民胜利地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提出了保证党的领导少犯错误和不犯严重错误的一些原则和措施。
必须重视和加强山区建设 朱德1957年11月18日在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的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的讲话。编入《朱德选集》。指出:千万不要低估了山区的价值。山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耕地、粮食产量都分别占三分之一左右,有充分的自然财富,生产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提出山区的建设方向,应该是从原来的自给自足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经济的一部分,同全国的经济相交流。
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 朱德1957年12月16日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编入《朱德选集》。积极倡导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指出:手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不仅过去和现在而且在今后很长时期中,都将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有许多传统的手工业,是要永远保存和继续发展的。朱德提出的要注意发展手工业的观点,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对农村办公共食堂问题的意见 朱德1959年2月至1961年5月期间分别同几位省、地委负责人的谈话和1961年5月9日给毛泽东的信的节录。编入《朱德选集》。针对1958年全国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带来的问题,指出:农村办公共食堂,都吃一样的饭菜,社员的生活如果这样长期搞下去,就成问题了。这是一个关系到几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一办食堂,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支配,才能调动社员的积极性。群众的生活应该是越富越好。
辛亥革命的回忆 朱德1961年10月为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写的文章。编入《朱德选集》。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新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结果,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宣布成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次革命引起了全国的民主革命精神的高涨,为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打开了道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教训,回顾自己在辛亥革命中参加云南起义的亲身经历以及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走上新的革命道路的历程。
纠正“左”的偏向,恢复和发展生产 朱德1962年2月3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山东组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纪要。编入《朱德选集》。针对“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和党内斗争扩大化问题,指出:右的东西比较容易识别,好制止一些;“左”的东西往往不容易看清,不容易制止。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有啥反啥,没有就不反。不要一说反什么就自上而下地来个普遍化。要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农业、工业、手工业生产上去,引导大家同自然作斗争。强调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只要我们全党学会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站稳脚跟,并继续向前发展。
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 朱德1962年夏先后同陈奇涵、杨至诚等谈话的纪要。编入《朱德选集》。结合自己经历回顾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南昌起义的情况;起义军南下失利后率起义军余部转战在湘粤赣边界、整训和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动湘南起义的情况;率部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及会师后的作战情况,等等。是研究人民军队早期历史的宝贵资料。
任弼时选集 任弼时的主要著作集。1卷,37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编入1925年至1950年期间的著作47篇。内容涉及青年运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和经济工作及土地改革等方面,特别是对青年团工作和党的组织建设作了重要的论述。这部选集,记录了任弼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新中国所作的贡献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怎样布尔什维克化 任弼时1925年写的文章。编入《任弼时选集》。明确指出真正布尔什维克化的精神是:一、要使团体能群众化;二、要使团员正确明白主义且不忘其为群众的领导者;三、要能按实际情形而运用经验与理论。反对只顾皮毛,只知几个共产主义新名词,不了解理论的真义;反对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作不顾环境地效仿俄国党的经验的模仿主义者。是20世纪中共老一辈革命家较早提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篇章之一。
山西抗战的回忆 任弼时1938年1月2日写的文章。编入《任弼时选集》。在分析山西省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总结平型关战斗、忻口抗战等经验后,阐明必须依靠持久战去消耗敌人。指出发展人民游击战争是持久抗战中一个极重要的力量。今后的抗战要以更大的注意和努力开展群众运动,深入敌人的远近后方领导组织民众的游击战争是一个急迫的战斗任务。强调一切抗日军队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政治工作,这是巩固和增强战斗力的武器,是抗战军队的生命线。
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 任弼时1938年5月17日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上,就4月14日提交共产国际的书面报告大纲所作的口头说明和补充。编入《任弼时选集》。详细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政策。介绍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军队的政治工作,以及开展群众工作的情况。说明坚持持久抗战以求得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总方针;游击战争是在敌后建立强大的新的军事力量的重要方法。报告为赢得共产国际对中共正确路线和毛泽东的理解与支持,起了重要作用。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 任弼时1944年4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整风会议上的讲话。编入《任弼时选集》。肯定1943年边区财政经济工作获得了很大成绩,分析了边区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点。提出边区金融贸易财政政策基本方针:发展生产,增加财富,达到完全自给;公私兼顾,互助合作,一致对外;厉行节约,建立家务,备战备荒。指出革命的目的就是为着建设,如果只晓得用战争和暴力来推翻旧的制度和统治,而不善于建设新的丰衣足食的幸福快乐的社会,那我们也不会胜利。主张现在必须下决心培养一批贸易、金融、财政干部,以成为建国的专门人才。
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任弼时1948年1月12日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编入《任弼时选集》。针对解放区土改中怎样正确划分农村阶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依据人们对于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来确定各种阶级,是划分阶级成分的唯一标准。阐明必须巩固地团结中农,慎重区别中农与富农、富农与地主,消灭地主阶级剥削制度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坚决反对乱打乱杀与肉刑;重申保护工商业及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等政策。毛泽东对讲话很重视,亲自修改定稿,确定为中共中央的土改政策文件,批示新华社转播和在报刊上发表。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 任弼时1949年3月13日作。编入《任弼时选集》。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指出城市工作应以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为中心,这是一进城就应该明确的方针;要取得完全的独立自主,除政治上、军事上的独立自主外,还必须在经济上取得独立自主,没有经济条件,没有工业发展,要想转向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提出党的建设方针也应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工人党员,加强工农联盟。提醒全党:放松党的建设、忘记党务工作,对于将在全国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很危险的。
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的主要著作集。共3卷,85万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入邓小平1938年至1992年期间的著作222篇,均经作者审定。第1卷1994年出版(1989年出版时称《邓小平文选(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编入著作39篇),编入抗日战争时期至“文化大革命”前的著作43篇。第2卷(1983年出版时称《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编入著作47篇),编入1975年至中共十二大前的著作60篇。第3卷1993年出版,编入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期间的著作119篇。第1卷反映了邓小平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17年几个历史时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第2卷和第3卷汇集了邓小平理论中最重要最富独创性的著作,是邓小平领导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引导中国继续前进的科学指南。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邓小平1956年9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编入《邓小平文选》第1卷。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加了。为此,不仅要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还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的监督。报告还着重讲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党的团结和统一等问题。报告是论述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文献。
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邓小平1956年11月17日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对他们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编入《邓小平文选》第1卷。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概括地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至于谁来决定国际古典的共产主义的原则中哪些是适合于中国的,中共七大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原则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必须研究本国的特点,离开本国的特点去硬搬外国的东西,这条普遍真理就不能实现。
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1960年3月25日在中共中央天津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1卷。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很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庸俗化。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党是集体领导,毛泽东同志是这个集体领导的代表人,是我们党的领袖,他的地位和作用同一般的集体领导成员是不同的,但是切不可因此把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分开,应该把毛泽东同志看作是党的集体领导中的一个成员,把他在我们党里头的作用说得合乎实际。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邓小平1962年2月6日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1卷。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指出:最近几年党的优良传统受到了削弱,在有些地方是严重的削弱,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危害。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健全党的生活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在论述民主集中制问题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集中总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正确地实现。没有集中统一,党就没有战斗力。“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集中,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邓小平1975年3月5日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到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分析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薄弱环节是铁路运输,提出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反对派性等整顿铁路工作的有效措施。讲话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解决铁路问题为突破口,推动了钢铁、煤炭、国防工业等整个工业战线的整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各方面都要整顿 邓小平1975年9月27日、10月4日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插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农业、工业、文艺、科学技术等都必须整顿。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进行整顿。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整党主要放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上,这样解决问题比较快。还指出: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宣传毛泽东思想。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割裂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到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对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全面地学习、宣传和实行,不能听到风就是雨。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1977年5月24日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两个凡是”不行,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重申同年四月给中央的信中提出的必须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重要观点。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1977年5月24日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邓小平1978年3月18日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着重阐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说明不论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还是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明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讲话是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重要的拨乱反正。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邓小平1978年6月2日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讲话发表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之际。指出:有的人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这是个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伟大战略转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肯定了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提出今后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任务。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为的是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要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关于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讲话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明确宣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强调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维护安定团结、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 邓小平1979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分析了建国三十年来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发生的根本变化,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讲话确定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对象,对统一战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 邓小平1979年6月28日会见以竹入义胜委员长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第八次访华团时谈话的摘录。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强调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指出:我们好多年实际上没有法,没有可遵循的东西。这次全国人大开会制定了七个法律,这是建立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必要保障。这次会议以后,要接着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民主和法制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 邓小平1979年7月29日接见中共海军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已经确立了,现在还没有解决的是组织路线问题。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要趁着我们在的时候挑选好接班人。选干部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1979年11月26日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确实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的,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邓小平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修改发表意见的九次谈话的节录。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对起草决议的指导思想,决议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决议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一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二是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公正的评价。三是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三条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第一条。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不把毛泽东思想,即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应该作为我们今后工作指南的东西,写到决议里去,我们过去和今后进行的革命、建设的分量,它的历史意义,都要削弱。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邓小平的意见成为起草决议的指导原则,对统一全党思想、正确总结历史经验起了关键作用。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1980年4月至5月同中央负责同志四次谈话的节录。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只有对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着重指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主要的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分析了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危害,提出了改革的方法。讲话是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 邓小平1981年3月27日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同志谈话的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2卷。指出: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赞同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的意见。提出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指出:纠正“左”的倾向和右的倾向,都要做具体分析,不要随意上“纲”,不要搞运动。最近有一件事做得好,就是大讲精神文明,要继续抓好。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邓小平1982年9月1日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中心口号,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开幕词还提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邓小平1982年9月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强调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管辖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还说,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谈话为香港问题的谈判定下了基调。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邓小平1983年4月29日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 邓小平1983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针对思想战线存在着严重混乱的情况,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强调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已经成为全党的一个迫切任务。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1984年6月22日、23日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谈话的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1984年6月30日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发展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这就是我们的构想,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 邓小平1984年10月6日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的谈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确定了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
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邓小平1984年10月10日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提出一系列整顿措施,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才真正发生变化。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三年农村就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即将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起改革要转到城市,包括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可以说是全面的改革。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1985年3月4日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邓小平1985年6月4日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表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愿意并且用自己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上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认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在对外政策上,我们改变了过去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搞的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1985年8月28日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谈话回顾和总结了建国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强调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邓小平1985年9月23日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强调全党要认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要求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邓小平1986年9月至11月四次谈话中有关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内容的节录。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活力主要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邓小平1986年9月28日在全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草案)时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自由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是对现行政策、现行制度的对抗或反对。这个思潮不顶住,加上开放必然进来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一结合起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对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冲击。强调反对自由化,不仅这次要讲,还要讲十年二十年。
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邓小平1986年11月9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谈话的节录。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邓小平1987年4月26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1987年8月29日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我们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 邓小平1987年10月13日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谈话的节录和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谈话的节录。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提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说,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我们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
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邓小平1989年2月26日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谈话的一部分。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
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 话 邓小平1989年6月9日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1989年政治风波的性质是动乱。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的。他们要颠覆我们的国家,颠覆我们的党,这是问题的实质。这次事件爆发出来,很值得我们思索,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会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好,甚至于更快。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没有错。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两手抓”的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全党按照原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基本政策都不变。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 邓小平1989年6月16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的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我们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就是江泽民同志。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现在需要聚精会神地做几件使人民满意、高兴的事情。第一,经济不能滑坡。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在今后的十一年半中争取一个比较满意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和抓紧惩治腐败。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要多做几件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事情。惩治腐败,至少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处理不能迟。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确实有失败的危险。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第三,平息暴乱抓到底。还有一点,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
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 邓小平1989年9月4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的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很不正常的。退休成为一种制度,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提议江泽民同志当军委主席。强调军队任何时候都要听中央的话,听党的话。军队不能打自己的旗帜。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对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强调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指出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1989年12月1日会见以樱内义雄为团长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访华团主要成员时谈话的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1989年发生的动乱从反面教育了我们,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安全放在第一位。针对西方一些国家要制裁中国的行动,表示: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今后如有需要,动乱因素一出现,我们就采取严厉手段尽快加以消除。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邓小平1990年12月24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的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比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的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但在国际问题上还是要有所作为,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又指出:沿海如何帮助内地是个大问题,共同致富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作。编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就是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外国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要逐步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对改革开放有不同意见,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最后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陈云文选 陈云的主要著作集。共3卷,84万余字。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编入陈云1926年至1994年期间的著作190篇,均经作者审定。第1卷(1984年出版时称《陈云文选(一九二六—一九四九年)》,编入著作45篇),编入1926年7月至1949年6月期间的著作55篇,内容涉及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党在白区工作等方面。第2卷(1984年出版时称《陈云文选(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编入著作52篇)。编入1949年8月至1956年7月期间的著作52篇),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第3卷(1986年出版时称《陈云文选(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年)》,编入著作56篇),编入1956年9月至1994年2月期间的著作83篇,多数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执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论著。这部文选,记录了陈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科学地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许多重要经验,特别是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
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 陈云写于1935年2月或3月。编入《陈云文选》第1卷。介绍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讨论的内容、作出的结论和决定。指出:会议认为从第五次反“围剿”到长征初期,军事指挥上所采取的战略是单纯防御路线,是基本上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军事上的指挥,党内军委内部不是没有争论的,毛泽东等曾经提出过许多不同意见。会议最后作出“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等四项决定。这个提纲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
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陈云1939年5月30日写的一篇文章。编入《陈云文选》第1卷。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作出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为了指导发展党员的工作和加强党员教育的工作,文章根据党的性质和任务,明确提出了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六条标准: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做群众的模范;学习理论和文化。还从中国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党员的成分,既反对关门主义也反对迁就主义。是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规定必读的22个文件之一。
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 陈云1940年11月29日写的讲话提纲。编入《陈云文选》第1卷。强调干部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坚强的干部队伍,党的事业就不能发展和胜利。指出提拔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还对挑选干部的标准、了解和审查干部、教育和培养干部、纠正干部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加强干部的团结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东北的形势和任务 陈云为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的决议(1946年7月7日)。编入《陈云文选》第1卷。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方针,强调:能否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建立根据地,是东北斗争成败的关键;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对敌作战的原则,不在于城市和要点一时的得失,而是力求消灭敌人,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这个决议对于进一步统一东北党政军思想,推动根据地建设工作大步前进,扭转当时东北敌强我弱的形势,起了重要作用。7月11日由中共中央修改后批准。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陈云为政务院起草的决定(1950年3月3日)。编入《陈云文选》第2卷。国家财政经济工作从基本上分散管理改变为基本上统一管理,有利于扭转当时全国财政收支不平衡、金融物价大波动的局面。主要内容是统一财政收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厉行节约,节省一切可能节省的开支,缓办应该缓办的事项,以便集中财力于军事上消灭残敌和经济上重点恢复。决定是搞好财政经济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措施。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陈云1953年10月10日在全国粮食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陈云文选》第2卷。针对当时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严重情况,从考虑过的八种方法的比较中详细阐明了必须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及其需要采取的基本措施。指出:在粮食供销问题上,要处理好国家同农民、国家同消费者、国家同私商、中央同地方及地方同地方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中,难处理的是头两种,而最难的又是第一种。处理这些关系的基本办法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调整内部关系,而重点是征购。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保障了人民生活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并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 陈云1954年6月30日关于一五计划编制情况向中共中央汇报的一部分。编入《陈云文选》第2卷。分析一五计划的有利条件和实际困难,提出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强调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陈云1955年1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会议上的报告。编入《陈云文选》第2卷。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形势。因此应该采取以下六条措施:要对各行各业的生产进行全国范围的统筹安排;各行各业内部必须有或大或小的改组;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推广定息的办法;组织各行各业的专业公司;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是我国资本主义私有制全面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大步骤。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 陈云1956年9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分析了我国大量的原来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迅速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局部的错误,提出既要坚持计划经济又要把经济搞活的若干改进措施和总体构想。指出: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这是陈云在20世纪50年代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富有创见的构想。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陈云1957年1月18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为防止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应该注意下列各点:一、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二、物资要合理分配,排队使用;三、人民的购买力要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必须同能够供应的消费物资相适应;四、基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单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前后衔接,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损失;五、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讲话初步总结了一五计划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 陈云1962年2月26日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详细分析“大跃进”运动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通货膨胀严重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和必须采取的办法。这些办法主要是:把十年经济规划分为恢复阶段和发展阶段;动员城市人口下乡;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包括增加几种高价商品以回笼货币等;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讲话是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调整国民经济、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 陈云1973年6月7日在听取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汇报时的谈话。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鉴于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新情况,指出同西方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要很好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还指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银行要把利用外资的任务担当起来,立一个新办法,把一些界限划清楚。
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 陈云1978年11月12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明确指出:天安门事件是北京几百万人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不同意批邓小平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中央应该肯定这次运动;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出反省院,是中央决定的,不是叛徒;彭德怀对党贡献很大,他的骨灰应该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康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是很严重的,等等。认为上述这些影响大或者涉及面很广的问题,是需要由中央考虑和作出决定的。陈云提出的这些重要问题和正确意见,大大推进了拨乱反正工作。
计划与市场问题 陈云1979年3月8日写的一份提纲。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还是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问题的关键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是有意识地认识到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忽视市场调节的一个后果是,对价值规律的忽视,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对于当时推动全党解放思想、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陈云1980年11月至1984年10月期间的三次谈话节录和两份批语。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
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 陈云1980年12月16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就经济形势和经验教训提出十四点意见。强调指出:新中国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1957年以前一般情况比较好些,1958年以后“左”的错误就严重起来了。这是主体方面的错误,代价是重大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作用,大大有利于经济形势的改善。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 陈云1981年5月8日写的一篇文稿。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针对党政军干部老化和青黄不接的状况,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阐明培养和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急迫性。指出,从现在起就应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同时指出,老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应该很珍惜地使用他们,使他们尽到传帮带的职责。文稿曾印发1981年6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陈云1990年1月24日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人谈话的要点。编入《陈云文选》第3卷。阐明从实践的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的含意。指出: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论科学技术 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著作集。1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编入江泽民1989年12月至2000年10月期间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讲话、文章、书信、批示等49篇。内容涉及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在开拓新的生产力和传播科技知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江泽民坚持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根据新形势和新实践作出的新的论述。
论“三个代表”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著作集。1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编入江泽民2000年2月至2001年7月期间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讲话12篇。反映了江泽民在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总结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逐步加以深化的发展过程,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全书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论党的建设 江泽民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要著作集。1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编入江泽民1989年12月至2001年9月期间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报告和讲话54篇。反映了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根据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和所阐述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1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从江泽民在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6月期间所作的报告、讲话、文章、书信、批示等370多篇重要文献中摘编,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分为25个专题、119个小题,计1 300多段。汇集了江泽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总结党和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正确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并阐明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这些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1989年9月29日作。编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的历史,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中国革命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国家独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做出的正确选择。指出:立足于以上的基本结论,我们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话还阐述了当前党和国家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统一认识的若干重要问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1年7月1日作。编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奋斗历程,指出七十年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初步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江泽民1992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编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全面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系统概括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强调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作出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决策和部署。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还指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3年12月26日作。编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高度评价了毛泽东一生的丰功伟绩,指出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强调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党的指导思想。阐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全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远意义。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4年1月24日作。编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论述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根本方针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
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江泽民1994年9月28日在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党建设好这个崭新的课题,指出:这次中央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的工程的高度。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始终实施坚强的领导,在广阔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激烈的国际斗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就必须继续锲而不舍地加强自身建设,把推进新的伟大的工程视为自己神圣的责任。这个新的伟大的工程的目标和任务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4年11月15日作。发表在1994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阐述了我国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看法和主张。指出:和平、稳定、发展、合作,是世界人民的呼声。这就要求在这个千差万别、变化迭出的世界上提倡兼容而不是排斥,友好相处而不是欺凌对抗,求同存异而不是强加干涉。各国根据平等互利原则,不断加强合作力度与协调,在更大规模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为维护世界和平奠定重要的基础。讲话对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五项原则建议:相互尊重、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相互开放、不搞排他;广泛合作、互利互惠;缩小差距、共同繁荣。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江泽民1995年1月30日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单位举行的新春茶话会上的讲话。编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阐述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看法和主张。主要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千一百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讲话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江泽民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编入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分析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提出了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阐述了加速科技进步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强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江泽民1995年9月28日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话的一部分。编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并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指出: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会不断深化,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各方面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所采取的方针和政策也必然会有所调整。
关于讲政治 江泽民1996年3月3日在参加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的党员负责同志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主要从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经济同政治的关系上,论述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指出:坚持讲政治,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强调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比如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分清这些界限,保持清醒头脑,才能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江泽民1996年6月2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编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阐述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要求。指出: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讲话还论述了干部的学习、干部的实践锻炼、干部的选拔任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等问题。
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江泽民1996年7月16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编入《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强调: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江泽民1996年10月10日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时讲话的一部分。编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阐述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等问题。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强调要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6年12月14日作。编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阐述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发展的挑战,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等军队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指出:海湾战争后,经过几年酝酿,我们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在治军问题上,强调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围绕保持人民军队性质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以加强纪律建设为核心内容,依法从严治军;从密切官兵关系入手,维护良好的军队内部关系。要求在继承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经验,把治军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7年7月1日作。编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重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强调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仅香港要遵守,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要遵守。相信香港同胞一定会进一步激发爱国爱港的热忱,把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当作自己的最大光荣。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江泽民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指出: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强调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个报告科学地总结历史,规划未来,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江泽民1998年9月25日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总结了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提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任务。强调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指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经营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实际,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长期坚持不变。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根本性的大事。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8年12月18日作。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高度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总结和论述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指出主要的历史经验可以概括为十一个方面,即: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江泽民1998年12月25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总结和论述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指出这些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七个方面的关系上,即: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关系,军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常备军与国防后备力量的关系,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学习外军有益经验与保持我军特色的关系。讲话对于进一步推进军队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江泽民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论述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方针和任务。指出: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探索 江泽民1999年6月28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编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指出:中央决定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一段时间,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解决好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一个新的创造性的探索。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者是紧密相连和相互统一的,核心是讲政治。领导干部讲政治,要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要善于从政治上正确认识和判断形势;要在路线方针政策上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自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讲话是对1998年11月开始的全国“三讲”教育的初步总结。
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开创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江泽民1999年8月12日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大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讲话实际上是江泽民1999年先后到西南、中南、西北、华东等地区就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并主持座谈会的一次总结。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9年8月23日作。编入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强调:无论从世界的发展变化还是从国内改革和建设的要求看,我们都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抓住机遇,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赋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指出: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全社会的大力协同,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9年9月22日作。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总结了人民政协成立五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指出:人民政协五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人民政协要继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坚持发扬民主,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进一步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要广泛团结海内外一切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振兴中华共同奋斗。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1999年9月29日作。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部署了跨世纪的民族工作。指出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强调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江泽民2000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编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肩负的历史使命,论述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指出:从严治党,就是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必须全面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的各方面工作,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强调要从制度上确保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实施,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2000年5月14日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编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和《论党的建设》。2000年2月,江泽民到广东考察工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的历史,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个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强调抓住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个根本,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建工作。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去,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
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江泽民2000年6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编入江泽民《论科学技术》。论述了在二十世纪里科学技术取得的前所未有的进展和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了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指出: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强调: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 江泽民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编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和《论党的建设》。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充分认识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要努力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提出要大力加强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大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大力培养他们的战略思维能力,大力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指出: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一要不拘一格,二要加强磨练,三要人才辈出。
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江泽民2000年6月20日在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强调: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推动西部大开发,要有序、快速、高效地展开。指出要把西部开发的紧迫感与长期奋斗的思想结合起来,把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把西部开发与东、中部地区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市场作用与实施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把国家和各方面的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把推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
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江泽民2000年6月20日在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和《论“三个代表”》。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我们进行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强调: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指出:我们始终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同时,我们也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2000年9月6日作。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在世纪更替、千年交接之际,阐明了中国对解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战略性问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看法和主张。指出:各国相互尊重独立和主权,对维护世界和平极为重要;营造共同安全是防止冲突和战争的可靠前提;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必要前提;促进共同发展,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都有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
关于改进党的作风 江泽民2000年10月11日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和《论党的建设》。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论述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关于思想作风和学风,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学习和运用,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关于工作作风,指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群众反映最大的两个问题,是我们党的一大祸害。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2000年11月14日作。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回顾了中国兴办经济特区的历程,高度评价经济特区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继续办好经济特区的任务。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创造新的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历史赋予经济特区的光荣使命。
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江泽民2000年11月2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编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是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总体上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也是严峻的考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摆到重要位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2000年12月20日作。编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高度评价澳门回归祖国一年来呈现出许多令人鼓舞的新气象,指出:事实有力地证明,“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澳门人是完全有能力管理好澳门的。强调要继续把“一国两制”作为处理澳门事务的基本方针。指出:“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有两层意思,一是澳门是祖国的一部分;二是祖国内地始终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坚强后盾。“两制”,就是国家的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澳门继续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方式不变。中央政府不干预澳门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澳门特别行政区则要切实维护中央的权威和国家的利益,决不允许极少数人在澳门进行针对中央政府和分裂国家的活动。要坚持依法治澳,维护行政长官的权威,努力为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还指出,这些意见同样适用于香港。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江泽民2000年12月26日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编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和《论党的建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形成的重要认识和主要经验,强调要正确认识党的执政地位及其带来的影响,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力度。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强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治标和治本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当前反腐败斗争应该逐步加大治本的工作力度。强调要将预防腐败现象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依靠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通过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促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2001年1月10日作。编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着重论述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指出:一、继续宣传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这是宣传思想战线要着力把握的工作基点,也是衡量和检验宣传思想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二、继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深入研究和宣传“三个代表”的要求。要用宽广的眼光去观察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观察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努力把“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四、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包括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讲话还提出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2001年5月25日作。发表在2001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指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在上个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阐述了今后十年中国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强调: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逐步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力量,应放在西部地区,放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别贫困的地区。应该集中一些财力、物力和人力,尽快解决好这些地区的问题。
深化团结协作,共创美好世纪 江泽民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发表在2001年6月16日《人民日报》。高度评价“上海五国”进程取得的成功,阐明“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宗旨、原则和责任。强调:“上海五国”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指出:当前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但是人类生存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仍继续存在。为了共同利用机遇并共同应对挑战,各国各地区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正是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上海合作组织”将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致力于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睦邻友好,加强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广泛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上海合作组织”要增强开拓意识,坚持务实态度,弘扬团结精神,贯彻开放原则等建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2001年7月1日作。编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和《论党的建设》。站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确保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八十年的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伟大业绩和基本经验。从党面对的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出发,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分析了党的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发生的重大变化,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深刻阐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现阶段的基本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号召全党继续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而奋斗。讲话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2001年12月18日作。发表在2001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阐述了发展和繁荣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提出了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庄严使命。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努力建设中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推进我国文艺的创新和繁荣,努力创作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时代的进步精神的作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江泽民200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共分十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报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阐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加强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高度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高度统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