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集。中文第1版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俄文第2版并参照德文版翻译,共50卷。1956年开始出版,1985年出齐。第1—22卷是论文、讲演、专题著作等;第23—26卷是《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第27—39卷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来往信件以及他们给别人的信件;第40—50卷是补卷。每卷卷末附有原版编者所加的注释、人名索引等参考资料。中文第2版1995年开始陆续出版。第2版以第1版为基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并参照全集德文版和英文版重新编辑和译校。中文第2版按四个部分编排:“著作”(第1—29卷)、“《资本论》及手稿”(第30—46卷)、“书信”(第47—60卷)、“笔记”(第61—70卷)。至2014年已出版24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集。中文第1版于1972年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辑。共4卷:第1卷选收1843—1852年的著作;第2卷选收1853—1875年的著作;第3卷选收1875—1883年的著作;第4卷选收1884—1895年恩格斯的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每卷卷末附有注释、人名索引、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中文第2版1995年出版。新版对收编的著作作了调整,译文经过重新校订。共4卷:第1卷选收1843—1859年的著作;第2卷选收1857—1871年的著作和《资本论》节选;第3卷选收1871—1883年的著作;第4卷选收1884—1895年恩格斯的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每卷卷末除附注释、人名索引、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外,新增了名目索引。2012年出版了中文第3版,仍为4卷。第3版对第2版的收文作了适当调整和增补,并按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编排。第1卷选收马克思、恩格斯1843—1859年的著作;第2卷为政治经济学专卷;第3卷选收马克思、恩格斯1864—1883年的著作;第4卷选收恩格斯1884—1895年的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每卷卷末附有注释、人名索引、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第4卷卷末还附有马克思恩格斯书信分类索引、名目索引(第1—4卷)、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编辑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集。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共10卷:第1卷选收马克思、恩格斯1843—1847年的著作;第2卷选收马克思、恩格斯1848—1859年的著作;第3卷选收马克思、恩格斯1864—1883年的著作;第4卷选收恩格斯1884—1895年的著作;第5、6、7卷为《资本论》第1、2、3卷;第8卷为《资本论》手稿选编,包括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和1863—1865年手稿的摘录;第9卷为《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节选);第10卷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选编。收入文集的译文均依据原文重新作了审核修订。文集各卷附有扼要介绍各篇著作内容的题注、资料性注释、人名索引、报刊索引和名目索引,第10卷卷末还附有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写于1843年10月中—12月中。1844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2版第3卷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文章分析了宗教的本质,提出了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的任务;阐释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首次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阶级。还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本文和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其他论文,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旧译《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恩格斯写于1843年底—1844年初,刊登在1844年的《德法年鉴》上。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2版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恩格斯系统地考察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指出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除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工人阶级的贫困、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等。马克思认为,这篇著作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2卷第3页),“已经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5卷第437页)。这篇著作标志着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旧译。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写于1844年4—8月。篇名是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用德文全文发表时所加。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2版第3卷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节选编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马克思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初步的综合性阐述。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用它来批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阐明了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指出: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消除异化劳动,要使社会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必须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这部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神圣家族 全称《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著作,写于1844年9—11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节选编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神圣家族”是对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兄弟及其信徒的谑称,“批判的批判”是指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书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本人的唯心主义,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论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全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恩格斯写于1844年9月—1845年3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节选编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恩格斯根据在英国亲身考察和调查的实际材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揭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论述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指出工人运动只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才能使工人阶级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才能赢得胜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旧译《费尔巴哈论纲》。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生前未发表。恩格斯于1888年将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首次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称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费尔巴哈论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旧译。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全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秋—1846年5月前后合写的哲学著作。在他们生前只发表了其中第二卷第四章,1932年第一次以德文全部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其中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本书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唯心史观,第二卷揭露了德国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这一章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论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并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
哲学的贫困 全称《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马克思写于1847年上半年。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策1版第4卷,其中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编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书中批判了蒲鲁东为维护私有制而散布的取消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改良主义观点,揭露了他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指出这种对抗性矛盾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终将为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社会所代替。还阐明了经济斗争、罢工、工人同盟对团结和教育劳动群众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哲学的贫困》表明“马克思已经彻底明确了自己的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基本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1卷第205页)。
雇佣劳动与资本 马克思根据1847年12月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所作的演讲稿写成。一部分以社论的形式发表于1849年4月《新莱茵报》。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6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马克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以剥削雇佣工人劳动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实质,阐述了后来在《资本论》中得到科学论证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某些思想,并简要地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其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1872年、1883年、1890年德文版的书名曾改为《共产主义宣言》。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作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强调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阐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的共产主义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为《宣言》不同版本写的七篇序言有重要理论价值,对学习和研究《宣言》具有指导意义。
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简称《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写于1849年底—1850年3月和1850年10月—11月1日。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7卷、第2版第10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法国1848年革命进行了科学总结,剖析了法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和策略。书中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个著名论点,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候谈不到真正的革命,只有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发生剧烈冲突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书中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术语,并阐明了它的内容。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理论和工农联盟思想。
法兰西阶级斗争 《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简称。
德国农民战争 恩格斯写于1850年夏。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7卷、第2版第10卷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本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论述了16世纪德国农民起义的根源、性质和失败的原因,高度评价了这次反封建战争的历史作用和农民中蕴藏的巨大革命积极性。通过对德国农民战争历史经验的阐述,进一步深刻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恩格斯写于1851年8月—1852年9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8卷、第2版第1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本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了德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这次革命的社会历史根源、性质、动力以及各阶级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强调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发动机”,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和武装起义的基本原则。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旧译《拿破仑第三政变记》。马克思写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8卷、第2版第1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1卷。本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了1848—1851年法国阶级斗争的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阐明了工农联盟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是农民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
拿破仑第三政变记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旧译。
政治经济学批判 全称《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写于1858年11月—1859年1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3卷、第2版第31卷,序言编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2卷。马克思拟写的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六册巨著的第一册第一篇(共四篇)的前两章。书中系统而详细地阐述了商品和货币理论,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有关错误观点,为后来在《资本论》中详尽论证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本书的序言有独立的理论价值,它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分析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必然为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社会发展规律,同时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为他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一篇“总导言”的草稿,原标题为《导言》。写于1857年8月。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03年3月由考茨基第一次发表于德文《新时代》杂志第21年卷(1902—1903)第1卷。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上册、第2版第30卷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2卷。在《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分配放在首位并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永恒的错误看法,阐明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及其历史的阶段性,指出生产不是某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它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必须把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并说明这一逻辑方法同现实即同历史过程的一致性。他从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出发,考察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像艺术和文学这种人类活动的上层建筑要素的特点,说明它们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工资、价格和利润 马克思于1865年6月20、27两日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会议上所作的报告。1898年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将报告手稿以《价值、价格和利润》为书名首次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6卷、第2版第2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2卷。马克思扼要而通俗地阐述了后来他在《资本论》中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着重揭示了工人受剥削的秘密以及工资同利润和价格的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联系和作用,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把“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价值、价格和利润 即《工资、价格和利润》。
资本论 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共3卷。第1卷于1867年出版;第2、第3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第1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阐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25卷、第2版第44—46卷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7卷,节选编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2卷。马克思在这部巨著中,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资本论》的主要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这个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揭示了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在根本利益上互相对立的阶级,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剩余价值理论 旧译《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打算把这一部分作为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第4卷发表。但生前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曾计划把它整理发表,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这部分手稿由考茨基于1905—1910年编成3册,首次刊行。1954—1961年出版了俄文新版本;1956—
1962年出版了德文新版本。中译文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6卷(共3册)、第2版第33—35卷。这部著作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对各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系统的历史的分析批判。在批判各派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一切科学成就和合理成分给予肯定的评价。
剩余价值学说史 《剩余价值理论》的旧译。
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写于1871年4月中旬—5月底。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7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马克思科学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资产阶级的官僚军事国家机器,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为使自己成为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1891年出版单行本时,恩格斯写了导言,进一步总结了巴黎公社经验,强调了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高度评价了公社公职人员由普选产生并可随时撤换的措施和领取相当于熟练工人的工资的制度,认为这是“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可靠办法。
论住宅问题 恩格斯写于1872年5月—1873年1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作者批判了德国蒲鲁东主义者米尔柏格和奥地利资产阶级慈善家萨克斯在住宅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指出只有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后,住宅问题才能解决。在批判蒲鲁东主义的同时,恩格斯还就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了深刻论述。他阐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目标,论述了产生城乡对立的原因以及消除这种对立的途径,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历史意义,强调一定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是考察和分析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基础。
论权威 恩格斯写于1872年10月—1873年3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8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本文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任何权威的谬论,阐明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权威的必要性。分析了权威和自治的辩证关系,指出:权威和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关于社会革命应立即废除政治国家的谬论,指出革命是天下最有权威的东西,是一部分人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
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写于1875年4月底—5月初。1875年2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召开了合并预备会议并拟定了准备提交在哥达召开的合并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马克思针对这个纲领草案写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后通称《哥达纲领批判》。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2版第25卷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当时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恩格斯为反对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决定公开发表这篇著作,并写了序言。这篇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它从理论上清算了拉萨尔主义,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并阐明了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指出第一阶段由于在经济、道德和精神上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只有到了高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和人本身的全面发展,才能实行按需分配。
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马克思大约写于1877年10月至11月,为批驳俄国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曲解而写,生前没有寄出。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2版第25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马克思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指出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强调只有对不同历史环境中的历史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才能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
反杜林论 全称《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恩格斯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第2版第26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恩格斯在这部论战性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揭示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在哲学编,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自由和必然等基本观点;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国家、法、道德等的阶级性质。在政治经济学编,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同时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暴力论,指出革命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在社会主义编,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全面的评价,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根据对这一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80年恩格斯应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拉法格的请求,从《反杜林论》中抽出《引论》第1章和第3编《社会主义》前两章改写成单行本,用法文在巴黎出版,书名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出版德文单行本时改用现名。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2版第25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本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思想来源和主要原理;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全面的评价;指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马克思称本书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743页)。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马克思写于1881年3月8日。复信和4个草稿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2版第25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复信和初稿)。1881年2月16日查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请求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世界各国由于历史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谈谈看法。为回答这些问题,马克思先后写了4个草稿。他在复信中指出,《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理论,“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它没有提供肯定或否定俄国农村公社的生命力的论据。他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前提是排除对它的破坏性影响,保证它有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他在草稿中谈到,“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时候发生,可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它就“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草稿中还提出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的设想。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问题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论文、札记、片断等集成。写于1873—1882年。1925年首次全文出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第2版第26卷,节选编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版第3卷。收入第2版全集、文集和第3版选集中的文稿编排次序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26卷中按手稿内容编排的方案。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作了哲学概括,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研究中的科学方法论,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揭示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阐释了自然研究中的认识论和辩证逻辑。在收入本书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还阐明了人与动物在对待自然界方面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利用自然界,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同时强调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这部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于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的讲话。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2版第25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3卷。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概述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光辉一生,指出: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把科学看成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为革命家,他毕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全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恩格斯写于1884年3—5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4卷。恩格斯根据关于原始社会和奴隶制度的大量材料,特别是马克思对美国科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作的详细摘要和批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揭示了原始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的形成过程以及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着重指出:私有制、阶级、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必然消亡;人类在文明和进步的道路上经过长期的努力,必将建立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古物陈列馆去。这部著作还提出了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制约的思想。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写于1886年。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4卷。本书扼要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它的基本原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和根本区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第一次指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按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一问题而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分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从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出发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批判了不可知论。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还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其特点,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 简称《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恩格斯写于1891年6月。1901年首次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4卷。恩格斯肯定德国社会民主党准备提交爱尔福特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草案大大优于1875年的《哥达纲领》,对其中没有把争取民主共和国作为党的迫切任务提出批评,指出德国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批判了当时党的刊物上鼓吹德国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观点,指出在反动专制制度的德国想用“舒舒服服和平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幻想,只有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并在取得大多数人民支持的条件下能够按照宪法办事的国家里,才有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揭露机会主义的实质是: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恩格斯还及时指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新变化,强调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根据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来制定斗争策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 即“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
法德农民问题 恩格斯写于1894年11月。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4卷。本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著作。文中批判了法、德工人阶级政党内部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强调了农民作为工人的同盟军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了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争取农民支持、在革命胜利后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以后决不能用暴力去剥夺小农,而应当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
卡·马克思《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 恩格斯写于1895年2月14日—3月6日。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版第4卷。恩格斯研究了19世纪下半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的新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斗争策略思想。指出,1848年欧洲经济发展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他和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无产阶级伟大决战已经开始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旧的斗争策略需要修改。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真正大多数人的革命,必须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使群众懂得为什么流血牺牲。根据巴黎公社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新变化,阐明了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和普选权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指出普选权在德国工人那里由历来是欺骗的手段变成了解放的手段,应当利用普选权这一合法斗争形式为未来的决战积蓄和准备力量。同时告诫无产阶级,尽管利用这种合法手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决不能放弃自己的革命权,“革命权总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导言》的思想曾被机会主义者歪曲为放弃革命暴力,恩格斯在世时就给予了驳斥。
列宁全集 列宁的著作集,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先后共出两版。第1版依照《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译出,共39卷,在1955—1963年出版。第1—33卷为论著,第34、35卷为书信,第36卷以下为笔记、家书、补遗等。卷中附有注释、生平事业年表等参考资料。第2版是编译局自行编辑的,它的文献资料采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及《列宁文集》等俄文出版物,共60卷,第1—43卷为著作卷,第44—53卷为书信卷,第54—60卷为笔记卷。收载列宁文献9 000多件,于1984—1990年出版。所载文献的译文均经重新校订或系初次译出。各卷中有前言、注释、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年表等。另有三卷《列宁全集索引》(《总目录》《主题索引》《中俄文版页码对照》)和两卷《列宁全集补遗》。
列宁选集 列宁的主要著作集。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辑,先后共出三版,均为四卷集,所载文献大部分为全文,小部分为节选。第1卷选收1894—1907年的著作,第2卷选收1908—1917年的著作,第3卷选收1917—1919年的著作,第4卷选收1919—1923年的著作。第1版于1960年问世,每卷卷末附有注释。1972年印行第2版,调整部分文献,修订译文并增加人名索引。1995年印行第3版,对文献的收载作了较大调整。所载文献全部采用《列宁全集》第2版的新译文,各卷载有说明、注释、人名索引。全书附有主题索引。2012年印行了第3版修订版。修订版对各卷中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引文作了修订;对列宁著作原译文中的个别错漏作了补正;对各卷说明作了修订和完善;对各卷的注释和人名索引进行了审核和勘正;对涵盖整部选集的名目索引作了全面修订;增补了列宁生平大事年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解放社曾从俄文翻译出版过《列宁选集》,计划20卷,出版18卷。
列宁专题文集 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按专题编辑的列宁著作集。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共五卷,分五个专题:论马克思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无产阶级政党。每卷文集按专题内容选收了列宁的主要著作(整篇或节选),此外还摘选了列宁的相关论述编成《重要论述摘编》,作为对选收的著作的补充。每篇著作都写有简要介绍著作内容的题注。每卷卷末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全称《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答〈俄国财富〉杂志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几篇文章)》。列宁写于1894年春夏。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1卷,节选编入《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本书驳斥自由主义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论述了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等基本原理,指出马克思主义所以有力量,在于它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第一次提出关于工农革命联盟是推翻沙皇制度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主要手段的思想。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列宁为悼念恩格斯逝世而作,写于1895年9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列宁概述了恩格斯的光辉一生,高度评价了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献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不朽功绩,赞颂了恩格斯作为严峻的战士和严正的思想家所具有的崇高品格以及同马克思的伟大友谊。列宁还指出,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单独肩负起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全称《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工业国内市场形成的过程)》。列宁于1895年底—1899年1月在监狱和流放地写成。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卷,节选编入《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该书分析了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度以后的经济和阶级关系,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和阶级关系方面引起的巨大变化;在市场、再生产和危机问题上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同时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散布的俄国可以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幻想,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人阶级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华战争 列宁写于1900年9—10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列宁怀着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深切同情,揭露和谴责沙皇俄国侵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分析沙皇俄国挑起的对华战争的实质,阐明了社会党人对这场战争应采取的态度。
怎么办 全称《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列宁写于1901年秋—1902年2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6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和它在俄国的变种“经济主义”,揭示“经济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崇拜,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不是从自发的工人运动而是从科学理论中发展起来的,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运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进一步,退两步 全称《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列宁写于1904年2—5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8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批判了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阐明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指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觉悟的部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部队;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只有全体党员由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纪律团结起来,党才能起先进部队的作用;党按照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各级组织服从中央;党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工人阶级的战斗司令部,它应当领导工人阶级的其他一切组织;党应当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列宁写于1905年6—7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11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论述布尔什维克在民主革命中的正确策略,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怎样对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民主革命进行得愈彻底,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愈有保证;无产阶级应该尽最大努力参加民主革命,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争取民主革命胜利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人民武装起义。书中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的思想,说明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不应当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上,而应当立即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旧译《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列宁发表于1905年11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报刊出版事业和文学艺术事业的基本原则,指出:党组织和与党有联系的团体的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写作事业应当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不能同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但必须成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应当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力量参加到写作队伍中来,引导他们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批评了那种企图在“思想创作绝对自由”幌子下摆脱党的领导和监督的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列宁写于1908年4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17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文章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60年的战斗历程,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着重揭露“来自右面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阶级斗争学说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篡改,分析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阐述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对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重大意义。指明修正主义的政策就是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为谋取实际的或假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全称《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列宁写于1908年2—10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节选编入《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驳斥了俄国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精神的第二性、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哲学上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揭示了自然科学领域中唯心主义的危害性。批判了马赫主义者标榜“无党性”和“中派哲学”的虚伪性,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同一论,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发表于1913年3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文章回顾和总结了《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在同各种反动势力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获得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的历程,指出1848年革命以来世界历史经历的每一个时期都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大的胜利。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辩证法就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发表于1913年3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世界观,而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是人类在19世纪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旧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而且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为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以他的哲学唯物主义和经济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指明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卡尔·马克思 全称《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列宁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撰写的词条,1914年11月完稿。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伟大一生和他的学说,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扼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
第二国际的破产 列宁写于1915年5—6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批判第二国际右派和“中派”领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分析社会沙文主义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指出社会沙文主义是“熟透了的机会主义”,驳斥第二国际领袖歪曲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为战争辩护的种种缪论,着重揭露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社会主义与战争 全称《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列宁写于1915年7—8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对待战争的问题,针对社会沙文主义和资产阶级和平主义指出:战争同国内阶级斗争有必然联系,不消灭阶级,不建立社会主义,就不能消灭战争;必须研究战争的阶级性质,要严格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阐述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的原理,认为这是研究战争问题的理论基础。明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阐明“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是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正确口号。
论欧洲联邦口号 列宁写于1915年8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一原理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俄国人民争取十月革命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写于1915年。编入《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这篇短文是列宁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它阐明了辩证法的实质,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客观性和普遍性,论述了辩证发展观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文章还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个别和一般等重要哲学范畴,阐明了认识过程的螺旋式发展,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哲学笔记 列宁在1895—1916年期间研读哲学著作时写的摘要、批注和短文以及一部分关于自然科学著作的札记。生前没有发表,后辑成《哲学笔记》出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这些笔记主要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自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了列宁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所作的创造性探索。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和基本范畴,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把辩证法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过程,指出人类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的验证和准绳。还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相同一的原理。其中对“辩证法的要素”的概括,对于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具有指导意义;《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是列宁研究辩证法的简要总结。笔记中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全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简称《帝国主义论》。列宁写于1916年1—6月,发表于1917年4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这是列宁系统阐述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的重要著作。列宁根据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阐明了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基本矛盾,并给帝国主义下了科学定义。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剖析了帝国主义特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同时指出这种腐朽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列宁还批判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论证了帝国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部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帝国主义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简称。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简称《四月提纲》。本文是列宁于1917年4月为正式发表他拟定的《四月提纲》而写的。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9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列宁在这篇文章中为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工人阶级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计划,提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步骤。还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应抛弃“社会民主党”这个名称,改称共产党;并倡议建立第三国际。
四月提纲 即“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国家与革命 全称《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列宁写于1917年8—9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1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本书是列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作用,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最高的民主形式。列宁详细阐发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学说,并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还阐明了国家消亡的社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和起义 全称《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的信)》。列宁1917年9月为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而写。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2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信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问题的基本原则:起义要获得胜利,应当依靠先进的阶级,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依靠革命进程的转折点,即人民先进队伍中的积极性最高而敌人最动摇的时机;当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时,不举行起义,那就是背叛革命。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列宁写于1918年4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阐明苏维埃俄国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方针和任务。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大体上完成镇压剥削阶级反抗的任务以后,管理国家和组织生产就成为中心任务。强调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胜利的最重要的保证;在企业中要组织计算和监督;要发挥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采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就;经济管理中要把民主精神同铁的纪律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列宁于1918年10—11月为批判考茨基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而写。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5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论证了“民主”“平等”“自由”的阶级性质,驳斥了考茨基所宣扬的“纯粹民主”“抽象平等”“和平变革”等论调,揭露了考茨基和第二国际其他领导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背叛。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取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资产阶级民主是对少数人的民主、对富人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民主则是对大多数居民的民主、对被剥削的劳动者的民主,因而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写于1919年4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6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文章评价了三个国际的历史地位,指出: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第二国际是为工人运动在许多国家广泛发展准备基础的时代;第三国际接受了第二国际的工作成果,清除了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脏东西,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文中还论述了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伟大的创举 全称《伟大的创举(论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写于1919年6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列宁高度评价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英勇创举,指出它表明了俄国工人阶级自觉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他还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对剥削者使用的暴力,甚至主要的不是暴力,而是无产阶级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他还给阶级下了经典定义,强调发展生产力是消灭阶级的重要条件。
论国家 列宁1919年7月11日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讲演。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列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论述了国家的起源、实质、类型和无产阶级对待国家问题的态度。指出:尽管国家的历史类型和组织形式不同,但都是专门从事管理的强制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它是阶级社会的特殊产物;只有到世界上再也没有阶级的时候,国家才会消亡。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列宁写于1919年10月。未完稿。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7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文章根据苏维埃政权成立两年后的实际,分析了俄国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经济和政治的特点,指出过渡时期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与此相适应的基本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这个过渡时期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和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为了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地主资本家,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长期的任务。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列宁写于1920年4—5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本书批评了当时西欧新成立的一些共产党内出现的以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为特征的“左”倾思潮,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策略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指出:制定策略必须对各阶级的力量及其相互关系作出严格的客观估计;必须把革命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矛盾、裂痕;应当把革命所容许的妥协同叛卖、变节的妥协严格区分开来;应当充分掌握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一切形式,把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结合起来;应当善于把整个工人阶级和大多数劳动群众争取到自己这方面来。强调各国革命政党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运用这些基本原则。还论述了领袖、政党、阶级、群众间的相互关系。
青年团的任务 列宁1920年10月2日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列宁指出,青年团的任务就是学习,对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共产主义的重任,青年应当学习,首先应当学习共产主义的理论,同时还要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学习和教育要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要同参加全体劳动者反对剥削者总斗争结合起来,要防止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要在青年中弘扬共产主义道德,把青年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新人。
论粮食税 全称《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列宁写于1921年4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1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行“新经济政策”,对农民征收粮食税,以代替余粮收集制。本文是从理论上说明了实行新经济政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列宁从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把租让、合作社、代购代销、租借(租赁)视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几种形式,还强调了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重要性。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 列宁写于1922年3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文章指明了党在哲学战线上的工作方向和任务:
共产党人要始终不渝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种唯心主义思潮作斗争,要积极宣传无神论;共产党员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中不仅要同没有加入共产党的彻底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还要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要重视哲学遗产的学习和研究。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步骤地去完成这些任务,以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 列宁1921年10月29日在俄共莫斯科省第七次代表会议上作的报告和总结发言。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报告阐述了苏维埃政权在改行新经济政策后应采取的革命战略问题。指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是经济任务,眼下还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必须以市场、商业为基础,不仅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而且要退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共产党员应当重视商业工作。同时指出,私营商业的发展、国营企业的出租、农产品的自由买卖,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危险,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学会用正确方法来克服这种危险,以坚决的措施战胜经济领域中的资本主义,保证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
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列宁写于1921年11月。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列宁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分析了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指出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采取改良主义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所谓改良主义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苏维埃政权只有紧紧抓住商业这一环节,才能掌握整个历史事变的链条,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给代表大会的信 列宁于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1月4日陆续口授而成。列宁希望在他去世以后将该记录送达党的应届代表大会。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信件就增强党的稳定性、维护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防止分裂及推进党和国家机关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列宁指出斯大林和托洛茨基这样的中央委员之间的关系有可能造成党的分裂的危险,并对党中央的主要成员、特别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优缺点作了评价。为了增强中央委员会的团结和稳定,防止分裂,列宁建议扩大中央委员的人数,吸收工农党员担任中央委员,以减少中央作决定时的个人的、偶然的因素,加强党中央的集体领导。
论合作社 列宁于1923年1月4日和6日口授而成。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文章阐明了合作社对社会主义的意义,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前,合作社工作者希望通过合作社来推行社会主义,是幻想;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家支配着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工人和农民结成了牢固联盟,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权完全有必要和可能通过合作社来建设社会主义;合作社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向新制度过渡的方法;合作社的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文章还谈到,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改变表现在我们工作的重心从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
论我国革命 全称《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列宁于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而成。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总结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驳斥了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代表人物借口俄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而否定俄国革命的论调,运用革命辩证法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俄国革命的道路不同于欧洲,东方各国的革命道路又将不同于俄国,这种特殊性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的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但俄国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可以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和文化水平。
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列宁病中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于1923年2月1—9日口授而成,3月2日审定。编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文章论述苏维埃国家机关的改革问题,指出:苏维埃俄国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革新、改善国家机关;国家机关的整顿不应急于求成,“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改善国家机关的关键是提高人员的文化修养,为此“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而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工农检查院作为改善国家机关的工具应改造成真正的模范机关,人员应经过严格考查,要精干、可靠,懂得科学管理,具有现代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旧机关遗留下来的官僚主义作风、浪费等恶习必须彻底革除。
斯大林全集 斯大林的著作集。俄文版原计划出16卷,收至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作;于1946年开始出版,到1951年出至第13卷,以后各卷未出版。中文版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依照俄文版译出。第1—3卷是十月革命以前的著作(1901年—1917年10月);第4—7卷是十月革命以后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著作(1917年11月—1925年);第8—13卷是苏联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的著作(1926年—1934年1月)。每卷都附有原版编者所加的说明、注释和年表等资料。
斯大林选集 斯大林的主要著作集。1979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辑。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1901—1927年的著作,下卷是1928—1952年的著作。每卷正文之后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斯大林写于1912年底至1913年初。编入《斯大林全集》第2卷、《斯大林选集》上卷。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以及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论证了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揭示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实质,并批判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第二国际理论家在民族问题上的机会主义,指出不能用“民族原则”来代替阶级斗争原则、用民族问题来分裂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还指出,民族问题是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团结的原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论列宁主义基础 斯大林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讲演。发表于1924年4月和5月。编入《斯大林全集》第6卷、《斯大林选集》上卷。斯大林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方法、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农民问题、民族问题、战略和策略、无产阶级政党、工作作风等方面论述了列宁主义,阐明了列宁在新的历史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宝库的新贡献,并给列宁主义下了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斯大林写于1926年1月。编入《斯大林全集》第8卷、《斯大林选集》上卷。针对联共(布)党内有关列宁主义的争论进一步阐述了列宁主义的定义和内容,指出列宁主义具有国际意义,其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同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内容;强调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巩固的无产阶级专政。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经联共(布)中央审定。在斯大林倡议和参加下编写。1938年出版。共12章。叙述了1883—1937年这一时期联共(布)诞生和发展及领导人民推翻沙皇制度、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经验。该书曾被各国共产党作为学习联共(布)历史经验的重要读本而得到广泛传播。但该书受到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在论述联共(布)历史和总结历史经验时存在不实事求是和曲解之处。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于1938年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4章写的一节,后印成单行本。编入《斯大林选集》下卷。斯大林以简明通俗的形式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无产阶级政党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指出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阐述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构成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还论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的作用,指出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在对某些原理的论述上存在着简单化和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斯大林于1950年6—7月间就语言学问题的讨论而写。编入《斯大林选集》下卷。书中批判了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等人的错误观点,论述了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发展的特征和语言同生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明语言是全社会交际的工具,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没有阶级性的。还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产生的,但它不是消极的,它对经济基础有着极大的能动作用,能够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于1952年2—9月间就苏联1951年11月经济问题讨论会的有关问题而写。编入《斯大林选集》下卷。书中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以及消灭它们之间的差别,等等。还探讨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书中还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指出这种矛盾通常不会导致两者发生冲突,但如果执行了错误的政策,则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本书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