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思想、传略和著作介绍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课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而达到成熟的。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也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是王稼祥1943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载同年7月8日《解放日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在农村发展革命战争和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是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革命的三大法宝。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实行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起一整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要利用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关于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实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四、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创建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首要条件。人民军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原则,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质和优良传统。要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并实行十大军事原则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五、关于党的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要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六、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不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
七、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在20世纪,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个理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这一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在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2、第3卷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阐明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道路。(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出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4)关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6)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8)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9)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阐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0)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2)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要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国永远不称霸。(13)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14)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指出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指出我们军队的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16)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当代科技进步使世界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党章规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又是发展的、前进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为此,全党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