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与维护
运输系统与需求
运输系统 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运输体系。现代运输系统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子系统组成。可分为以下结构:(1)并联结构。由子系统并联构成。其运输能力为各并联子系统综合能力的叠加。(2 )串联结构。由不同子系统串联构成。其综合运输能力即为各子系统中能力最小子系统的能力。(3)串并联结构。在不同地带并联结构和串联结构交替使用。其综合运输能力为分段计算后的综合。
运输结构 常指“运量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在客货运输总量或总周转量中所占的比例。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国家、地区的幅员及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及其自给程度,工业布局的状况和特点,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等。运输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社会资源在运输业内部的最优配置和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运量结构 见“运输结构”。
运输业结构 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业中的比例。主要包括:部门结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分别完成的客货运量在总运量中所占的比例),货运量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运量中各种产品数量的构成),地区结构(各种运输方式营运线路长度、运输工具数量和客货运输量的地区分布),技术结构(各种运输方式采用的技术手段的构成)。须合理确定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运输旅客和货物的最佳经济范围;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综合运输网;在各个地区和主要运输方向上发展相应的运输方式。
运输能力 运输工具与运输设施所能承担的最大客货运输量或周转量。常以铁路通过能力、铁路输送能力、船舶运输能力、港口通过能力、枢纽编解能力等表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固定设备(线路、车站、航道、港口、机场等)的数量和质量,运输工具(车辆、船舶、飞机等)的数量和性能,职工的数量和业务技术水平,运输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在运输计划中要留有适当的储备,如铁路的储备能力为单线 20%,双线 15%。
集散能力 运输设施集中与疏运货物或旅客的能力。是港口、车站、机场综合通过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某种主要运输方式的始发地点或终到地点,多需几种运输方式同时参与集中与疏运货物或旅客。提高集散能力的主要办法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各种集散手段;搞好物资单位和运输企业之间,以及运输业内部港、航、铁路、市内短途搬运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运输联系 地区间、城市间、城乡间、企业间物资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流动。经济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其基础是劳动地域分工。其状况由生产的地理布局、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技术路线,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等因素决定。
运输时间 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产销两地之间的距离、交通工具的发达程度以及运输效率等。缩短运输时间是缩短流通时间的重要手段。
综合运输 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组织活动。为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交通运输业生产发展的趋势。特点为:(1)在各种运输方式平行分布时,进行合理分工。(2)在各种运输方式交叉、衔接时,组织协作。(3)在各种运输方式交汇点即运输枢纽,进行运输能力的统一规划和运输计划的协调。
综合运输系统 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系统。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运输范围内和统一运输过程中,按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大致由三个系统组成:(1)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2)综合运输生产系统,即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系统。(3)综合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系统。
综合运输能力 多种运输工具与运输设施相互协调而形成的运输能力。包括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和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子系统各自的综合运输能力。前者表现为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之间能力上的协调与综合,干线与支线能力的协调与综合,大系统的点、线、网之间的协调与综合;后者表现为各种运输方式各自的港站、线路、工具、库场、通信信号等技术设备与技术作业能力的协调与综合。
运输需求 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运输业运输货物和旅客的需求。主要特点是:(1)需求内容的多样性,各运输对象对数量、质量及安全、迅速、方便、经济、舒适等方面有多种需要。(2)需求增长的波动性,受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生产专业化发展、人口增长及其消费水平提高与消费结构变化、运输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波动频繁。(3)需求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衡性。分析运输需求状况及其变化,是进行运量预测和运输业规划的重要依据。
运输需求弹性 多指“运输需求价格弹性”。运输需求量对运输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以运输需求变化率与运输价格变化率之比表示。当运输需求弹性大于 1时,表示运价变化所引起的运输需求量变化较大;小于 1 时,表示运价变化所引起的运输需求量变化较小。货物运输需求弹性主要受货物的价值、货物对运输时间的要求以及货物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旅客运输需求弹性与旅客旅行目的与收入等因素有关。
运输需求价格弹性 见“运输需求弹性”。
运输供给 一定时期内运输业为满足运输需求所提供的各种运输能力的总和。受线路、港站、运输工具、运输服务设备及组织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运输需求增长波动性和运输产品不能储存等因素超前发展,留有运输后备能力。
运输供给弹性 多指“运输供给价格弹性”。运输的供给量对运输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以运输供给变化率与运输价格变化率之比表示。当运输供给弹性大于 1时,表示运价变动对运输供给量影响较大;小于 1 时,表示运价变动对运输供给量影响较小。运输供给弹性主要受运输工具设施的投资、剩余运力的大小、运输市场情况及运输服务的及时性等因素的影响。
运输供给价格弹性 见“运输供给弹性”。
运输平衡 运力和运量之间的平衡。要使运输能力与生产建设发展规模、国内外贸易发展规模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相适应,考虑生产力布局以及各种运输方式运力之间的协调发展,合理负担各项运输任务。
货物运输系数 亦称“产品运输系数”,简称“运输系数”。某项货物运输量在生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是确定货物运输计划任务的重要依据。运输系数越大,表明货物的运量越大。可用实物量或产值来计算。按实物量计算的运输系数,具体反映生产量同货运量的比例,一般就主要物资按不同运输方式分别计算,如煤炭的铁路运输系数、粮食的内河运输系数、棉花的公路运输系数等。按产值计算的运输系数,反映货运量与生产量的产值之间的比例,及货运量增长速度的发展趋势,如每亿元工业产品的运输量、每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所需矿物性建筑材料的运输量等。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从较长时期看又有不断变化,变化因素如生产布局改变,产供销关系变化,物资综合利用发展,储备和进出口物资增减,以及运输网扩大等。
产品运输系数 即“货物运输系数”。
运输系数 “货物运输系数”的简称。
旅客运输系数 亦称“人口移动系数”。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旅客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反映人口移动的程度。编制客运计划时,可根据旅客运输系数和计划期人口总数,预测计划期客运量。
人口移动系数 即“旅客运输系数”。
运输弹性系数 一定时期内社会运量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或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之比。可概略反映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状况。当社会运量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时,运输弹性系数大于 1;反之,运输弹性系数小于 1。
均衡运输 不同时期之间运输量波动较小的运输。不同时期可以是年、季、月、日、小时等。可避免忙闲不均,利于协调安排运输人力和充分利用现有运输装备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运输成本,加速客货送达。其实现要产、供、销、运协调配合。要在生产或供应不足时,利用储存的物资托运输送;反之,则利用库(场)增加储存。要对季节性物资以旺补淡。
不平衡系数 亦称“波动系数”。年度内最大的月(或季度)运量与全年各月(或季度)平均运量之比。是反映运输在时间上不平衡状况的指标。为缓和运输在时间上的不平衡,对生产季节性强而常年均衡消费的物资(如粮食、棉花),可在产区分散建立小型仓库进行储存,分期分批运往消费地;对生产均衡而消费集中的物资,可组织提前运输,运往消费地储存。在客运旺季可少运货物,在客运淡季可多运货物。
波动系数 即“不平衡系数”。
回运系数 亦称“回程系数”。一定时间内同一运输线路上空车(船)方向的货(客)流量与重车(船)方向的货(客)流量之比。反映运输在方向上不均衡状况的指标。回运系数越大,说明运输设备与能力利用越充分。旅客运输有来必有往,回运系数近于 1。货流方向上的不均衡,由生产布局决定。采掘工业基地发送的物资,大大超过到达的消耗物资;而加工工业基地和大城市则相反。改进生产布局是组织按方向分别均衡运输的根本措施。
回程系数 即“回运系数”。
人均旅行次数 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平均每人或每万人乘车、船、飞机的人次数。为该地区各种运输方式的旅客总发送量与该地区人口总数之比。也可按各种运输方式的发送量分别计算。反映居民旅行频繁程度,是表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制订客运计划时,可根据人均旅行次数和计划期人口总数,推算出计划期客运量。
交通面积系数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交通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反映一个城市或地区交通事业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
客运密度 亦称“旅客运输密度”。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米运输线路所承担的旅客周转量。为旅客周转量(人千米)与营运线路总长度(千米)之比。反映运输线路上旅客运输的繁忙程度,也是考核线路能力利用程度和运输工作强度的指标。运输部门计算的公路客运密度,远小于公路客运密度的实际数据。水运和空运一般很少受航线通过能力的限制,计算客运密度的意义和作用不大。
货运密度 “货物运输密度”的简称。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米运输线路所承担的货物周转量。为货物周转量与线路长度之比。反映运输线路上货物运输的繁忙程度,也是考核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和运输工作强度的指标。由于货流在运输方向上不均衡,在计算具体线路或区段货运密度时,应按不同方向分别计算。货运密度大,对运输线路的技术和设备要求也高。在新线设计和旧线改建时,货运密度是确定线路及其设备等级的依据之一。